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九百七十七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祁玉对胡濙的离世早有准备,但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觉得有些无力,喜丧的确是喜丧,但是朝中失去了一个老师父,还是让朱祁玉感慨万千,他还记得当初胡濙那个龙行虎步的模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礼法的胡尚书,到底是离开了人间。

辍朝五日之后,朱祁玉再次来到了文华殿,开始了每日朝议。

礼部尚书姚夔有点魂不守舍,按理来说,自己脑袋上的无冕之王、礼法掌控者胡濙离世,姚夔该放三挂鞭炮才是,但是姚夔并不是这么认为,胡濙在,很多事姚夔没有主意,也能去找胡濙求助,这就是后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找胡濙一准能解决,这就是靠山,能靠得住的才是靠山。

廷议的内容因为积压了五日,显得极多,但是难处理是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兴文教之功,关于推广造纸术和墨水的相关议题,对于这个提议,主要争议的地方就是专利使用费上,大明朝廷用,也要专利使用费?朝廷一向强取豪夺惯了,这勐不丁的要出这么一笔钱,反对之声不少。

“钦天监、十大历局、天文生皆是大明国帑所养,他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皆为大明供养,现在有了点成果,定成祥瑞,那是他们的恭顺之心,这就要给什么祥瑞授权之费?”

“各大官署用此技术,居然也要银钱,简直是闻所未闻,听说过朝廷收税的,第一次听说朝廷官署要给钱的。”

“我也觉得这个祥瑞分为五等,促进生产之技术,的确是国之重器,不如这祥瑞五等,直接由朝廷出面一次给付清楚?如此一来,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繁琐之事。”

“若是监察祥瑞授权之费,又要立衙开署,到时候又是一堆的名头,干不干事不清楚,反正是捞到了官儿做,到时候岂不是麻烦?”

……

在众说纷纭之中,姚夔翻看着自己的备忘录,郑重其事的说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却像是镜子一样的澄清明净,天光云影,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反之,它要是污浊不堪,那还能有如此景象?”

“为何这半亩方塘的水如此干净,就要问问沟渠,因为这沟渠的源头有活水源源不断。”

“无论是新的造纸术,还是制墨术,就是这半亩的方塘,诸位反对这祥瑞授权之费,这没了源头的方塘,又如何澄镜透亮呢?亦或者是各位认为,这十大历局不需要资财去维持,不需要流水,就能天长地久?”

姚夔一番话,问的这些人哑口无言,姚夔在以景喻理,这没有了源头的池塘会干涸,那没有了源头的十大历局主动昙花一现,供养钦天监所属的十大历局以及众多天文生,可不是个小数目,专利授权之费,就是源头之一。

户部尚书沉翼眉头紧蹙的说道:“姚尚书所言有理,但是在当下大明,某以为这祥瑞授权之费,还是一次给付清楚比较妥当,这技术一旦传开,要去监察反而麻烦至极,增加冗官不提,监察本就是难上加难。”

为技术付费,沉翼是非常愿意的,因为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的产业工匠是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缺一不可,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技术付费,提升生产力,对于户部而言是个天大的好事。

说句难听的话,哪怕是陛下新政皆废,只要留下一个市舶司商舶纳税,留下一个兵仗局铸银币,大明少说能续命一百年甚至是更久。

大明国家之制,只缺财经事务。

哪怕是大明京营废了,大明的边军,只要给够了粮饷,寰宇之下,可有敌手?

没有。

沉翼的意思很明确,哪怕是多花点钱,一次给付清楚,也不要增加冗员,官太多,权力分得太散,反而对大明不利。

沉翼,旧党中的旧党,保守派中的保守派,皇帝发个国债,沉翼都敢拍着桌子把皇帝千万银国债折半,弄到五百万银,这五百万银的国债兑付之后,沉不漏更是跟皇帝刀刀见血,最后把国债这个制度给堵住了。

国债不能形制,根本原因是大明行钱法不行钞法。

记账货币不是钞法,只是一种应对钱荒的应急手段,效果其实一般。

工部尚书年富立刻摆手说道:“沉尚书此言差矣,这有了祥瑞授权之费,才能实现部分的公平,不能一刀切,比如陛下弄出来的一马力蒸汽机,到现在,大明所有的蒸汽机都是源于此,那陛下这蒸汽机算是什么级别的祥瑞?”

“最高只有嘉瑞,但是很显然,嘉瑞与嘉瑞仍有不同,所以,这祥瑞授权之费,一次给付是一刀切,是懒政中的懒政。”

沉翼立刻反问道:“既然年尚书说到了蒸汽机,那陛下的蒸汽机是不是嘉瑞?是不是应该收费?臣子们因为技术突破有赏有赐,有祥瑞授权之费,凭什么陛下没有?”

天下都是老朱家的,那要不要这个钱,那不是一样吗?

那当然不一样,要是一样,还分什么国帑内帑?朱祁玉要用钱,干脆从国帑调拨不就好了。

嘉靖皇帝还能为了二百万两银子跟朝臣们闹十几年的别扭?

朱祁玉听闻也是笑着说道:“朕富可敌国,蒸汽机为嘉瑞,无偿给大明任何人使用,沉尚书就不要纠结这个了。”

沉翼赶忙俯首说道:“陛下圣恩德被万物,一人公耳大道之行,陛下圣明。”

朱祁玉一愣,这沉不漏搁这儿下套呢!此言一出,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都肯无偿给大明万民使用,那十大历局的博士们,为什么不能讲讲奉献精神!

沉翼巧妙的绕过了姚夔问渠那得清如许,兜兜转转把话题绕回了该不该付钱的问题上,果然是沉不漏,一文不漏。

“沉尚书。”朱祁玉敲了敲桌子说道:“朕知道徐总督每年又要了一百万银,国帑有了压力,但是有些钱,该花还是得花,花出去后,才能挣得更多,沉尚书以为呢?”

“那就定额一次给付。”沉翼深谙掀不了房子就开窗的道理,他愿意为技术付费,但是这种涉及民生的造纸术和制墨术,大明到底需要多少工坊才能满足大明的求知欲?

这笔钱,又将是一笔何等的天文数字?

各地的户部清吏司掌了这等权柄,又会作出多少幺蛾子来?

滋生出来的贪腐,又要都察院、吏部;耗费多少心神?

李宾言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沉尚书所言有理,冗官冗费,乃两宋旧疾,不可不防。”

于谦看了看李宾言,这个憨直的李宾言终究是懂了迂回之术,他一提两宋之积弊,就连一直坚持按工坊数量收取授权之费的年富都显得犹豫了起来。

“臣也以为沉尚书所言有理。”年富最终还是放弃了按工坊数收专利之费的打算,科层制官僚制度本就僵化,这多一项授权之费,那就多了一道手续,每多一道手续,经手的人都要摸一个大油手出来,说不定还没有一次给付到手的多。

本来好好的制度,因为僵化滋生了贪腐,再败坏了吏治,那不就成了喜事丧办了吗?

“嗯。”朱祁玉沉思了片刻说道:“那就一次给付吧。”

朱祁玉是个很现实的人,祥瑞,更确切的说专利这东西,能确定为技术付费已经是极好的了,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朝廷肯为技术付费,那就算是成功。

制度都是随着大势一点点改变的,眼下大明朝廷并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能力保障专利授权费能够顺利流入钦天监和十大历局,反而不如简单点,朝廷一次给付。收了那么多的税,不就是用在这些地方吗?

朱祁玉对姚夔并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他的确不如胡濙,但胡濙已经走了,姚夔也够用了,又不是皇帝亲手诛杀稽戾王那等大事,姚夔的能力才情绰绰有余。

廷议比较为难的第二件事,则是关于第二批迁民之事,迁往辽东、迁往鸡笼岛,辽东为八十万,鸡笼岛为一百万,这加起来就一百八十万口,这可不是小事,去鸡笼岛还好说,毕竟气候要比辽东三省好得多,而且鸡笼岛的琉球巡抚陈镒,对鸡笼岛的开发有奠基之功,陈镒更是把自己埋在了大小琉球。

辽东三省巡抚商辂刚刚上任,辽东开发也才刚开始。

最后迁往辽东的人丁这八十万人,从一年展期到了三年,这给在辽东搞开发的商辂出了不小的难题。

廷议的第三件事,则是关于重开西域的西域行都司,官道驿路的修建并不顺利。

天山以南还好,天山以北,地广人稀,而且瓦剌人活动频繁,驻扎在轮台城的长征健儿,数次和瓦剌人交锋,将瓦剌人赶出了阿拉山口,并且在阿拉山口建立了城关,算是将天山以北尽数纳入了大明的治下。

吏部尚书王翱提议,日后流放犯人皆流放天山以北屯耕,遭到了一阵口诛笔伐之后,这个毒策最终还是通过了廷议。

不吃几年沙子,不知道安稳日子来之不易,凡是能够得上流放罪名的官吏,流放阿拉山口,既能增加西域诸地的汉化程度,又能增加西域都司的统治稳定度。

至此,大明一共有三个流放之地,一个是最北边的格布特岛,北纬55°,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春季,冬季长达九个月,春季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最为苦寒;第二个是最西边的阿拉山口城镇西关,远在天山以北,距离大明京师大约7160里;第三个是大明最南端的爪哇流放地,这个是流放海外,但是因为旧港宣慰司的存在,流放爪哇可比流放格布特群岛和阿拉山口镇西关要舒服的多。

“襄王殿下请命前往西域,王化西域。”宗人府卿忠国公石亨,又提出了廷议最后一个议题。

朱祁玉摇头说道:“朕今秋要南巡,他走了谁来监国?”

朱瞻墡之所以想去西域,就是不想监国,但是皇帝不答应,朱瞻墡就只能继续留在京师。

“陛下,西域急报。”兴安将塘报放在了朱祁玉的面前。

朱祁玉打开一看,有些疑惑的将塘报递给了于谦说道:“康国在阿拉山口镇西关对面建了一座雄关,和大明的镇西关面对面了。”

“嗯?”于谦看完了塘报,也是一脸的迷茫,草原人最难处置的地方就在于草原人行踪不定,骑着马跑的比兔子还快,阿剌知院那是没地方跑了,被大明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发力,堵在了阿拉和林。

匈奴、突厥都是如此,跑的贼快,大唐都追到了波斯去了,最后愣是没追上这帮家伙。大明文皇帝朱棣五次北伐,三次都是无功而返,因为根本找到不人。

草原人向来不建城关,建了也白建,因为草原人向来没有守城的经验,建这玩意儿,意义何在?

“大抵是康国公要给康国一个交待,毕竟天山以北在他手里丢掉的。”于谦找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都不在和林,不知内情。

朱祁玉想了想说道:“大抵如此。”

天山以北,不守住轮台,天山以北丢掉是迟早的事,当年让出轮台城,迟早之事罢了,王复大约也只是做做样子。

朱祁玉并不清楚王复遇到了怎么样的危急。

王复曾经在穹顶大礼堂提议设立咨政第二院,遴选、人数、权力,设立的目的都讲的明明白白,但是他的提议并没有在大礼堂通过。

在失去了外部危急的急切威胁之下,国内的矛盾开始撕裂整个康国,在天山之北的节节败退,刚好是个团结一切力量的最好由头,这是外部威胁,切实的灭国之危。

王复却仅仅在镇西关外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城关做交待,而没有再提设立第二院的议题。

不是王复要看着自己亲手缔造的康国毁于一旦,而是他无能为力,战机稍纵即逝,这纠正弊病的窗口期同样短的可怜,当时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王复站在康宫最高的文华楼,看着撒马尔罕兰宫的方向,对着阿史那仪幽幽的说道:“乱起来了,乱起来好啊,大明要王化西域,正好缺个出兵的理由,乱起来好啊。”

……

我给过康国势要豪右们纠错的机会,是他们自己不珍惜,康国的不稳定,是缺少一片天,这片天就是大明。——康国公王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