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131章 晓入洛阳群臣迎(下)

三国之最风流 第131章 晓入洛阳群臣迎(下)

作者:赵子曰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7:44 来源:书海阁

孙策把玉玺捧在手中,入手沉重,细细地摩挲、把玩。

这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了八个字,字为大篆,乃是:“受命於天,既寿永昌”,此八字是李斯所书。玉玺的质料,出自陕西蓝天,是一等一的极品白玉。

不过此时观之,却其玉玺之一角,非是玉质,而乃是以金补之。

孙策知其中之缘由。

却说,前汉高祖刘邦率先兵入咸阳,於霸上,秦主子婴把这块天子玺献给了刘邦。刘邦佩带此玺,建汉登基,再之后,此块玉玺就被存藏於长乐宫,成为汉家代秦,受命於天,刘氏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象征。直到前汉末年,王莽篡汉,当时尚未登基的皇太子,被王莽呼为“孺子”的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将欲篡国,命其从弟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姓王,名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之得掌朝廷大权,王家之得以“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势倾朝野,其实就正是源自於她的支持。王政君本意是想借助其外家的势力来控制朝廷,以保证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秉持权柄的目的,可是却万万没有想到,王莽竟由此而生了篡汉之念。她虽然母家是王家人,可她毕竟是汉室的太皇太后,自是不肯应允王莽的此个非臣之图。王政君痛骂说道:“你们父子一家承蒙汉恩,才能世世代代得享富贵。既没有报答汉室,又在他人托孤之时,趁机夺取国家,完全不顾恩义,为人如此,猪狗不如!”云云,骂了王莽一通,最后说道,“我不过是个汉家的老寡妇,随时可能死去,所以想要拿这颗玉玺陪葬,你们终究是得不到的!”王舜实际上也非王莽的铁杆支持者,闻得此言,亦感悲哀,但过了许久,还是说道:“臣等已无话可说,然传国玉玺仍是一定要拿到的,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来么?”王政君闻此威胁之言,便令将这块玉玺取出,砸到地上,这一砸,即把玺上的螭龙碎了一角。

这段往事的具体经过,孙策不好读书,早前是不清楚的,后来从他父亲处得了此玺,乃才从程普等人那里问得了这些事情。

玉玺碎角的往事在他脑海中过了一遍,他心中想道:“当今之时,较之王莽篡汉时,何其类也!若为海内群雄知此玺在我处,向我索要,或讨伐於我者必多不胜数。镇东待我如师如父,恩重如山,自我父不幸为吕布所害之后,若无镇东相助,莫说得以保据豫州,就是我,恐怕也要流离失所,没有地方安身了;按道理讲,此玺我是应该献给镇东的……。”

可是孙坚生前的音容笑貌浮现在孙策的眼前,孙坚虽然出身低微,在士大夫们的眼中,他只是个武夫而已,在孙策的眼中,却是个顶天立地、壮怀激烈的大英雄;少年的时候,孙策曾师从於荀贞,荀贞的雄图抱负对他也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既其性已肖其父,爱慕其父的为人志愿,复后受荀贞远志的影响,不管是为了其父的功业未成而半道受害,还是为了以自己的一己之力而继承其父之业,再尽力振兴孙氏门楣,孙策却都隐隐约约地,不甘心把这玉玺送给荀贞。——这也是他为何至今还对荀贞隐瞒此事的缘由。

把玉玺放回匣中,孙策拜了几拜,退出密室,细细地把密室的门关好。

来到议事堂上,孙策令人召孙河、弘咨等人来见。

不多时,众人络绎来到。

孙策说道:“程公与徐将军已取洛阳。程公来书,信中言道,取洛阳虽容易,欲守洛阳怕不易也。一则,洛阳境内如今依旧人烟稀少,难以就地得到足够的粮秣补给、兵员补充;二来,程公亲自巡查了一遍洛阳城池,却是与我父当年进入洛阳的时候,竟无多大区别,仍然是断壁残垣,缺少坚垒凭御;三者,袁本初、李傕、郭汜、樊稠诸辈,现下虽尚未出兵,然料想彼等必不会坐视河南尹为镇东与我军所得,早则月内,迟则明年春,他们一定会遣兵来犯;四则,河南尹骆业尽管出城迎接了我军与徐将军部入城,可要想指望他能与咱们同心协力,共守洛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他还很可能会与长安潜通消息,这就更加深了我军与徐将军部守洛阳的难度。如上种种,守洛阳,会比较困难。

“镇东对此亦是早有预料,於正式出兵取洛阳之前,便在给我的来檄中说过,待取下洛阳,拿住河南尹后,他会及时地再派兵马往颍川郡,支援徐荣,并希望我军也能再遣兵助力。

“如果可以在底下来守御洛阳的战事中取胜,将河南尹完完全全、牢牢靠靠地掌握在镇东与我军手中的话,河南尹北邻河内,那么对我日后恢复我父昔在河内郡曾经打下来的基业会有便利的帮助,因是我已决定,即日就拣选精锐,以备驰援!卿等可预作战备。”

弘咨、孙河诸人俱皆应诺。

……

却说郯县距离河南尹,比汝南距离河南尹足足多了一倍多的路程,故而荀贞得到徐荣“已取洛阳”这条捷报,也就比孙策晚了四五天。当捷报被送到郯县州府的时候,荀贞正在堂上与一人对谈。

这人五旬上下,高冠褒衣,跪坐的姿态严整,一看就是个士大夫,然而相貌黑瘦,皮肤皴裂,却毫无养尊处优之态;并且当他倾身去拿案上的茶碗的时候,不小心牵动到了左臂,登时下意识地呲牙咧嘴,轻声呼痛,显是他左臂应该是负的有伤。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时奉荀贞之令前去长安,觐见天子的刘儒。

因为路上难行,刘儒去长安的路上就走得慢;到了长安后,又李傕对他种种为难,先是险些杀了他,接着不肯让他见到天子,又耽搁了一段时间,再后又李傕、郭汜、樊稠与马腾等之间乱战,把长安搞的乱马交枪、人人自危,也影响到了他;再又加上他在长安谒见钟繇等荀贞故友、旧时长吏,这些也需要时间,所以却是直到现在,他才从长安还回徐州。

刘儒是三天前回到的郯县。

刚回来时,那真是风尘仆仆,骨瘦如柴,比现在还要憔悴,兼道上遇到贼寇,他左边胳臂还因此受了伤,荀贞遂就没有马上召他问事,而是去探望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地先做个休息。

休息了两天,刘儒各方面,特别精气神方面得到了恢复。

乃於今日,荀贞把他招来,问他在长安之所见和他此次出使之成果。

喝了一口热汤,润了下有些干燥的喉咙,刘儒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儒此番既得晋见天子,复得脱身长安,明公,当真是要多谢钟君!

“李傕、郭汜诸贼皆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镇东虽有使命,非其至实”,不仅不打算让我晋见天子,而且还想把我扣留长安;却是多亏钟君说服了李傕、郭汜诸贼。钟君对他们说‘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唯荀镇东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李傕、郭汜诸贼由是方才改变态度,许儒拜见天子,又许儒进贡之后,还回徐州。”

“钟君”,自即是钟繇。

荀贞亲切地唤刘儒的字,说道:“公文,此趟出使长安,公的确是犯险啊!好在有元常相助,公终得以完成使命,平安归来!却唯是可惜,元常没有与公一起来郯!”

刘儒说道:“儒按明公嘱托,再三地诚挚邀请钟君了,可是他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现下天子日夜都有生命的危险,受李傕、郭汜、樊稠诸贼的迫害,他身为人臣,若於此际离开长安,便是不忠;又则今之明公帐下,文若、志才等士,俱聪明超群之英杰也,有他们襄助,明公的大事就一定能够得以实现,并不少他一个辅佐,因此他不愿意离开长安,随我来郯。”

荀贞叹了口气,说道:“若天下臣子皆如元常之忠,我大汉之天子又怎会落到於今朝不保夕的地步?我大汉四百年之社稷又怎会落到於今群雄割据、纷战乱斗的地步?我大汉之百姓又怎会落到於今民不聊生、如处水火之惨状?”

刘儒说道:“明公,钟君虽然不愿弃天子、离长安,随儒来郯,但在闻儒向他转述了明公欲灭李傕、郭汜、樊稠诸贼,营救天子的决心后,他向明公提了一个建议。”

“哦?是何建议?快快说来。”

刘儒说道:“钟君建议说,李傕、郭汜、樊稠诸贼现下横行三辅,固然早已是激起朝中诸公之众愤,而诸公多文弱士也,朝廷可用之兵却屈指可数,这也就是说,明公来日击李傕、郭汜、樊稠诸贼,营救天子的时候,朝中是没有太多的兵马可以在长安城、在三辅给明公以响应的,因此,明公最好是做好万全准备后,再行此事。”

这却与荀贞的判断和已经做出的决定不谋而合。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元常此策,是老成之策!”略作沉吟,问出了自己比较关心的一件事,问刘儒,说道,“我闻天子虽然年少,然甚聪敏,公文,你此回亲见到了天子,传言可无虚?”

刘儒闻得荀贞此问,脸上立刻现出赞叹之色,说道:“明公,天子确然聪明!昔之传言种种,不必多言,只儒在长安时,发生过的一事,就足证天子之圣聪明睿。”

“何事?”

刘儒说道:“长安入夏即无雨,一直到儒从长安回来时,仍是赤旱,百姓已苦,再又加上李傕、郭汜、樊稠与马腾诸贼的兵斗、劫掠,三辅百姓的生计因是越发艰难,一石谷价值五十万钱!即便公卿清贵之家,廉者亦不得每日都能够吃饱肚子,况乎黔首细民?易子而食者,多矣!天子闻之,怜悯不已,即令开太仓,出米、豆为贫人做糜,可是饿死者如故。

“天子疑心是禀赋不实,便令取米、豆各五升,於御前生火,亲见得糜两盆,於是招来负责赈灾此务的侍御史侯汶,当面责之,杖其五十!受灾的百姓乃得全济。

“明公,天子年方十四,却就能不为下臣所欺,如此机敏,诚然天授之能也!”

荀贞嘿然,稍顷,说道:“只是杖之么?”刘儒没想到荀贞问了这么个问题出来,怔了下,旋即答道:“是,明公,杖了五十。”

“仗之而不杀,既能制止贪污,达成赈济灾民之愿,又能得仁君之名,不失清流美誉,天子此举,可称‘明智’!”

按说,侯汶在赈灾这样的事上也敢贪污,杀他十次都不为过。

可如果不只看其表面,而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话?

侯汶只是个侍御史,官职不算很高,但他却居然会有胆子,敢贪污赈济的粮食?

在他后头,会不会还有地位更高的朝臣?很大的可能性是有的。

若有,则他这背后的势力,是拥戴天子这派的,还是李傕、郭汜他们?如是后者,以天子今形同傀儡的身份,就算是追究到了,又能奈何?只会更加地降低他在朝中已然所存不多的威信;如是前者,会不会反而给了李傕、郭汜、樊稠等趁机兴起大狱,借此诛杀异己的机会?

各种斟酌、考量下来,还真是干脆不杀,只仗他其五十是上策,也是唯一的选择。这样,不但达成了赈济赈济百姓的愿望,且也许还能收得不屠戮大臣的仁义之名,确实一举两得。

“是啊!明公。”

荀贞说道:“天子年少,已有怜民、惜士之心,属实难得。天子的聪明,我亦有所闻。据说当年天子就是因以七八岁之龄,骤临大乱险境,却沉着冷静、应对不凡而得到了董卓的另眼相待,遂最终得以被董卓立为天子。”荀贞站起身来,堂中踱了两步,突然笑着问了刘儒一句,问道:“公文,公与天子年龄相仿之时,能做到这些么?”

这个问题也是刘儒没有想到的,他又是一怔,随后回答说道:“儒素愚钝,八岁之时,尚不辨五谷,十余龄时,唯知埋首典籍,时务一窍不通,哪里能与天子之圣相比?”

荀贞慨然作色,负手昂扬,踱步说道:“可是这样聪慧,仁人爱民的天子,如今却在长安城中受李傕、郭汜、樊稠诸贼的胁迫,使我汉室日渐凌迟!而天下州郡,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则无不割据以自雄为念,没有一个想要勤王救驾的!尤以南阳袁术,冀州袁绍,此二兄弟犹为甚也,俱已怀不臣之心。公文,每思及此,我痛心疾首。”

刘儒说道:“好请明公知晓,明公对天子的一腔忠诚之意,在见到天子后,儒已经如实地向天子禀报过了。”

荀贞顿住脚步,顾看刘儒,问他,说道:“那天子是怎么说的?”

刘儒说道:“天子闻得明公的忠义后,十分感动,竟至垂泪。”

“十分感动,竟至垂泪?”

刘儒说道:“是啊,明公!”

荀贞说道:“这都是公把我的忠诚向天子表达得好。”

刘儒说道:“儒也只是实言奏禀罢了。明公,天子几度哽咽,他私与我说,他此前听从了黄门侍郎丁冲等人的进言,已经遣刘和还幽,,想要召刘幽州率兵南下,相救他於长安,却刘和自离长安后,迟迟没有消息,也不知而下情形如何了。天子希望明公您能和刘幽州联兵,共讨李傕、郭汜、樊稠诸贼!”

荀贞说道:“刘幽州已为公孙伯圭所害。刘和现倒是已从袁本初那里还回幽州了,但他在幽州并无根基,只有其父遗留下来的恩德和名望而已,料他在幽州是掌不了什么实权的,天子盼我与幽州联兵,北、东两路共进长安,这怕是做不到了。”

长安那边与关东州郡消息隔绝,很多事情,长安都不能及时的知道,不过公孙赞、刘虞火拼等等这些事,刘儒在回来郯县的路上,已经听闻,叹道:“是啊,明公,如今看来,天子此愿怕是的确不能达成了。”

“你适才说,遣刘和还幽此策,是丁冲献给天子的?”

刘儒答道:“是的,明公。”

“这个丁冲,可就是与司徒谯县丁宫同族的丁幼阳么?”

刘儒答道:“正是此士。”问荀贞,说道,“明公亦知此士么?”

“我尝听孟德提过此人,孟德赞他是衣冠良士,今闻其献给天子之此策,果良谋也。”

刘儒颇不解荀贞之意,说道:“良谋么?可刘和先后被袁术、袁绍扣留,此策实无所成。”

荀贞笑了笑,没有具体的给刘儒解释。

刘和没能办成此策,是刘和自己的问题,换言之,是执行力的问题,与此策的好坏没有关系。荀贞之所以说此策是“良谋”,乃是从此策提出之出发点来讲的。出发点,亦即希望能通过此策达成的目的。在荀贞看来,目的有二,一个表面的目的,一个深层的目的。调幽州兵去长安救驾是目的之一,是表面的目的;袁绍以今天子是“董卓擅行废立之结果”为借口,向来抵触今天子的,甚至袁绍为此,还曾想拥立刘虞为天子,如果刘虞却起兵救驾了,那坐拥冀州的袁绍还能有什么借口不肯勤王?此条,大概可称是此策的另一个目的,即深层目的。

见荀贞不再就此多说,刘儒也就不再多问,说道:“明公,现下长安城中不仅天子极受李傕、郭汜、樊稠诸贼的胁迫,朝中诸公也尽受李傕诸贼的淫威欺凌,上至三公、下到百石吏卒,无不对李傕诸贼恨之入骨,诚可谓而今的长安城是满城怨望,天子、臣民俱皆翘首以盼义军之来,以扫清贼霾,重造汉家!敢问明公,却不知就此是何打算?”

喜欢三国之最风流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之最风流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