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二十六章 重建体系

晚唐浮生 第二十六章 重建体系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于阗兵进城之后,直接派人把府库给封存了。

最重要的粮库,更是专门派了三百兵驻守,不让任何人靠近。

他很清楚,大夏圣人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金银财宝,不是女人,而是粮食牲畜。

除此之外,便是拷问萨图克、萨曼尼两个罪首的下落了。

慧照法师去阿图什还没回来,但城内有几个出征的将官跑回来了,自然要抓起来好一番拷打。

从他们嘴里撬出消息很容易。

李圣天得知,萨图克等人大败之后,被一路追击,部众四散,最后朝阿图什的方向跑去了——但这是好几天前的消息了,此时能不能抓到,很难说。

得到消息的李圣天立刻派了三千人西行,搜索拦截,同时亦派了两千人前往葱岭守捉城,占住这个处于交通线上的要害之地。

葱岭守捉城在后世塔什库尔干县境内。

如果说龟兹镇下辖六大守捉城,规模庞大的话,那么疏勒镇就只有一个葱岭守捉城了,扼守住通往萨曼波斯南疆部落区的交通线。

干完这些,便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清洗了。

李圣天事先接到过圣旨,旨意上让他控制好疏勒周边,封存府库,征集粮草——征粮的过程可“便宜行事”。

送完圣旨,信使又额外口头传达了一些消息:即刻开始甄别萨图克党羽,若查实,立刻斩首,勿要迟疑——这事亦可便宜行事。

李圣天召集官员仔细琢磨了一下,最终得出结论:大夏天子想在疏勒进行大清洗,但又不想脏了自己的手,于是借于阗兵的刀来行酷烈之事。

他对此没什么感觉。

背黑锅嘛,算不得什么大事。就算圣人不提,他也打算在疏勒好好折腾一番。而且听圣人话里话外的意思,疏勒城内外的财货他可以取一部分,作为出兵的费用,但粮食、牛羊一定不能动,并且要尽快组织生产——五六月份夏收后,西域百姓一般还会种一季杂粮,九月中下旬收获,这件事一定要抓紧办理,实在不行,你们自己军屯也要把这批粮食给种上。

极端重视粮食,财货则可以部分放手,这就是圣人的态度。

当然,财货似乎也不能白拿。

传旨的中使还提了另外一件事,即圣人打算在于阗置安西镇军一部,需要于阗国提供土地、军营和部分粮草。

对于这件事,李圣天心中不太舒服,但又无可奈何。

前唐之时,于阗就是安西四镇之一,驻有数千唐军,主要用来防备吐蕃。

如今吐蕃早就四分五裂,不成气候了,大夏居然还要在于阗驻军,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李圣天心中清楚,这支军队防的不是别人,就是于阗。

对这件事,李圣天也与群臣商议了一番,众议皆以为不可违逆大夏。李圣天心中无奈,最终同意把近年来陆续有人开垦的尼雅绿洲拨给安西镇军,作为他们的驻地和屯垦地。

所谓尼雅绿洲,位于后世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为古精绝国所在地。

大概在晋末、南北朝时期,精绝国面临着两件大事。

其一是因为地处丝绸之路上,较为富裕,因此遭到苏毗人的反复入侵,无法抵挡,于是举国搬走。在后世出土的文献中,屡次提到精绝国遭到苏毗人掠夺,百姓大量逃亡的事情。

其二是尼雅河水量逐渐减少,不但令其交通价值大打折扣,就连农业生产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两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尼雅绿洲被废弃。

但在最近百余年,尼雅河的水量有所增大,降雨也明显增多,渐渐有人过去开垦了。于阗国内也有重新恢复尼雅绿洲的打算,并派了几百户百姓过去耕作,粗粗有了成果。

将这块地盘交给夏人,不知道他们能否满意?

李圣天心中没底,因为他不知道安西镇军会派多少人驻扎过来。

在他看来,尼雅绿洲目前的情况,可能只够养活一万多人,最多两万,夏人不一定会满意,因为真的有点少。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还可以商量嘛。大不了,从别的地方转运一批粮食过去,便能养活更多的人了。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清洗喀喇沙,拷掠财货啊!

******

五月二十九日,屯驻在姑墨州一带的大军陆陆续续开始南下,邵树德还在城外转悠。

“朕之前担忧没有足够的镇兵人选,现在发现,神武、金枪、广捷、平卢、横野等军将士踊跃响应,兵众已然充足。”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农田里,邵树德欣慰地说道。

“此皆陛下之威。”杨爚赞道。

他这话倒不是拍马屁,而是真话。

圣驾虽然离了京城,由太子监国,但去年攻灭高昌回鹘的消息传回去后,一下子浇灭了大部分想搞事的人的念头。

真的没办法啊,邵贼他一直在赢啊。威望隆着,把憋着一股劲想造反的人给死死压着,让他们不敢动弹。

开国十余年了,有些造反积极分子的胡子都白了,再拖下去,拄着拐杖造反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次思浑河之战,前后斩首两万余级,攻占疏勒已成定局,又收服了热海突厥,八剌沙衮的奥古尔恰克也没多少选择,臣服是必然的。

这个消息传回去,你猜那些想造反的人有多绝望?

这是什么?这是人心,这是大势,这是威望,很多时候可抵十万大军!

造反?造个锤子!

再说回那些杂牌兵将。龙虎军朱延寿部在云南东征西讨,仗打个不停,然后还经历了不止一次疫病,人员损失严重。班师途中哗变,最后被朝廷使者联合朱延寿给劝服了。

这么好说话,为何?因为形势不对啊。你即便在云南、湖南、黔中等地占据几座城池造反,你猜有几个人响应你?没有人响应,造反部队就是孤军,是没法长久坚持的,最终只有覆灭一途。

这么一来,对于杂牌部队来说,其实没多少选择。

按照最新传来的消息,金枪军有一半人愿意在大理、腾州、姚州、昆州、嶲州、曲州六地当州兵,这部分大概是八千人。

枢密院又询问神武军,该部尚余一万六千余,大概有九千人愿意到上述六州当州兵。

两军剩下的一万五千人整编为新的金枪军,王绾年迈,自请致仕,由柴再用统领。

安西第二批镇兵组建在即,枢密院询问了该部,有三千人踊跃报名,目前已集中至洛阳整训。剩下的一万二千步骑,将在明年开往辽东驻守,相信再折腾个一年半载,这些人就坚持不住了,最终会屈服。

安西镇军还在天威军中招募了三千人。去掉这部分后,天威军还剩两万,明年年初从辽东返回内地休整,最终也会一步步处理掉。

拿捏降兵,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方今天下,只有圣人有这个威望。

“武夫们现在对朕是服气的,但又没完全屈服。”邵树德指着远处正在地里忙活的军士,说道:“侍卫亲军愿意屯田,武夫们却不愿意。”

自汉以来的军屯传统,在安史之乱后丢了,殊为可惜。

五月抵达龟兹后,邵树德就下令侍卫亲军在训练之余,清理农田中的杂草、石子,疏浚沟渠,做好军屯的准备。

五月以来,他们只全军集结出动了一次,随后便后撤回了姑墨州,继续清理农田,展开军屯行动,给三万余亩农田种上了粟米、大麦和高粱。九月收获时亩产多半惨不忍睹,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熟地都是从生地一步步种过来的嘛。

“陛下可是要在姑墨大举屯田?”杨爚问道。

“这是个好地方。”邵树德点了点头,道:“从姑墨向东北方走五百里,可至龟兹;往西南走大约千里,可至疏勒。前唐有安西四镇,朕意欲设安西四镇,龟兹、姑墨、疏勒、于阗可为国朝四镇,各置镇军。”

“高昌怎么办?”杨爚问道。

“高昌是正州,但又是新得之地,且在安西诸府州之中,户口最盛、资粮最多,故置镇兵六千人守之。”邵树德说道。

“焉耆暂时只有两千府兵,兵力寡弱,亦需高昌镇兵援应。”

“北庭有事,高昌有大大小小八条道路可翻越天山,进入庭州地界,援应起来也非常方便。”

“故高昌委实是一处要害之地。至少在最近二十年,这六千镇兵是省不掉的。高昌若出了乱子,朕在西域的一切谋划皆成空,这里乱不得。”

“圣人所谋,当真深远,臣不及也。”杨爚拱了拱手,赞道。

刚刚打赢了萨图克,圣人就在尝试恢复西域的军事存在了。

按照圣人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将立足实际,前期以高昌为核心,打造一个辐射西州、尹州、庭州、焉耆府乃至更远的清镇一带的军事体系。

毫无疑问,这套体系是针对北疆的。

盘点一下家底,大概有驻扎高昌的安西镇兵六千人,庭州清镇府兵两千人、焉耆府兵两千人,总共一万。稍稍有点单薄,不过庭州、焉耆府的州兵体系也会慢慢完善起来,未来如果资粮稍稍充裕一些,还可往这两地移民,再恢复一两个军镇也不是不可能。

以夏军威慑蕃人部落,以蕃人部落作为事实上的第一线边防军,这是唐时就有的老方略了,现在仍然是十分适合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没理由不用。

而在南疆方向,应该就是以龟兹、姑墨、疏勒、于阗四镇作为镇兵驻地了。

如果能够做到,体系还是很牢固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粮严重不足,除于阗外,龟兹、姑墨都有点残破,尤其是后者,被杀得太狠了,将来还得从中原移民填充。

疏勒这次也元气大伤,至少青壮年男子的损失极大。目前战事远远谈不上结束,将来能剩多少人,不太好说。

简而言之,南疆的问题远比北疆棘手,这大概是圣人在姑墨实行军屯的主要原因。

“朕想做的事太多了,但短时间内都未必能见到成效,只能给后人打好基础了。”邵树德叹道:“走吧,回去喝两杯。喝完之后,咱们也该上路了,去疏勒看看。”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