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周天子 > 第九十一章 亚圣(八千字大章)

周天子 第九十一章 亚圣(八千字大章)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7:47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周天子 !

告退?

拜托!寡人是让人带你下去,而不是请你下去得。

可真是不要脸。

这周济退下之后,魏惠王气得直接站起身来,在桌前来回踱步。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这是气死寡人也!”骂着骂着,魏惠王突然又指向旁边的惠施,“相邦,这便是你给寡人找的人才?”

惠施反问道:“大王,难道这还不算人才?”

脚步一顿,魏惠王道:“什么人才,难道相邦也以为他说得那些计策可用吗?”

惠施捋了捋胡须,道:“这道理都说得通,只不过执行起来,只怕没有那么容易,这可能需要非凡的口才,且充满着变数,毕竟你能游说,别人也能游说。但其中秦齐联盟,老臣以为是最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如今楚国确实给齐国带来很大的威胁,同时也给秦国带来不小的威胁。”说到这里,他又看向魏惠王,笑道:“大王若是不信他,何不就放他去咸阳?”

魏惠王咳得一声,又道:“但...但他说的话未免也太气人了,寡人就不要面子么。”

惠施没好气道:“大王,如今可是您在求才,而周济是个人才,理应是大王该顾及他的面子,而非是顾忌自己的面子。”

魏惠王被怼地快哭了。

你们一个接一个的怼,到底谁才是大王。

不过话说回来,这老头有一点好,就是心胸比较开阔,或者说是有着传统贵族的胸襟,在这一点上,那卫侯是完全没得比。

当然,魏惠王也为此付出过代价,就是当初放商鞅去咸阳。

如今世道轮回,又来了一个,他哪里还敢将周济放去咸阳,上一个已经弄得他半死不活,这回再放过去,说不定还真要了命。

惠施见魏惠王不语,又道:“大王,方才您就应该请周济坐下,询问对秦对策。”

“不行!”

魏惠王直摇头道:“他方才三番五次对寡人明嘲暗讽,即便不论君臣,他一个小娃,一点也不懂得尊老,寡人一定要好好治治他。”

惠施苦口婆心道:“大王,您这又何苦呢。”

“寡人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魏惠王哼道:“倘若这回不治服他,将来他又怎么为寡人所用。”

惠施道:“以他的口才,就怕大王您这是自讨苦吃啊!”

魏惠王突然计上心头,道:“那倒未必。”

惠施问道:“大王有何打算?”

魏惠王呵呵道:“寡人兴许说不过他,但孟先生肯定能够令他哑口无言。”

惠施忙道:“大王,这您可得慎重,莫要将孟先生也给得罪了。”

“你不用多说,寡人已经决定了。”

魏惠王呵呵笑道。

他为什么会想到孟子,就是因为姬定来之前,他就被孟子连续几日怼的是里焦外嫩,又不能杀了他们,怼又怼不过,不如让他们自相残杀。

魏惠王被自己的机智给感动了。

......

“先生,暂时先住在这里,若有任何需求,吩咐一声便是。”

那文士带着姬定来到一间院子里面,言语之间,暗示姬定,有事就只管吩咐,出门可就别想了。

姬定直截了当道:“我可以不出去,但我也不喜欢被陌生人伺候,我要我的那三个仆从。”

那文士迟疑少许,点头道:“就依先生之意。”

很快,那文士便依姬定的意思,将法克、小莺、莽给带到这里。

“先生!”

法克看到姬定,委屈地想哭。

小莺也是红着眼,好似刚刚从鬼门关被拉回来。

莽显得有些不自在,毕竟武器被收缴了,不能抱着自己的宝剑睡觉。

姬定道:“行了!行了!别整得我们没有见过世面似得。”说着,他又向莽道:“莽,你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人偷听。”

“是。”

莽在外转悠了一圈,回到门前,道:“先生放心,外面没有人。”

姬定点点头,又向法克道:“法克,这回干得不错。”

法克嘿嘿道:“先生,您成功了吗?”

姬定笑道:“目前来说,算是比较成功。我想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其实我的真正目的地就是这大梁,而非是咸阳。”

虽然他离开濮阳不久,很多人就知道他离开了,但那是因为射雕英雄传,没有人清楚他到底去哪了,而且也没有想到他要去咸阳,这本是一件非常机密的事。

怎么可能刚到大梁就被人发现了。

显然是有人告密。

但绝不是绁错,其实就是姬定自己。

因为早期姬定为姬扁定下的外交策略,就是黄纸外交,洛邑每年都花许多钱给秦、韩、魏,收买了这些国家的大臣,这回也是转了好几个弯,让魏国的一个大臣,将这个机密告诉了惠施,并且还将之前胥靡一事的前因后果也都告诉了惠施。

反正就是说明一点,这周济是一个人才,如果他到咸阳,将会给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

惠施也不敢怠慢,于是赶紧将这事告知魏王,但君臣二人又有些不太相信,毕竟周济还是太年轻了一点,但对方又说得神乎其神,万一是真的呢?

这君臣二人一合计,不管怎么样,先见见这周济再说。

当然,姬定也有失算的事,就是没有想到,他方才那番话,令魏惠王真的很是生气,而原因就在于,姬定年纪太小,要是孟子这么讽刺魏惠王,魏惠王也就无所谓。

毕竟孟子的地位在那里。

可你周济算个什么东西,这么嚣张。

魏惠王先凉了姬定整整七日。

姬定也沉得住气,他在濮阳就等了足足一年,他会在乎这七日吗。

七日之后,魏惠王才有将姬定找去。

这回可是单独召见姬定。

静!

二人坐在殿中,都不做声。

魏惠王也真是头回看到这么嚣张的卫臣,他偷偷瞄了眼姬定,只见这厮轻摇着羽扇,好似神游在外,一点也不敢感到焦虑。

魏惠王不禁心想,是寡人面善,还是这人缺心眼?

“你很热么?”

最终还是魏惠王按耐不住,先开口道。

姬定微微一怔,瞧了眼魏惠王,扬了扬手中羽扇,笑道:“回大王的话,这只是习惯。”

魏惠王道:“那卫侯可还等着你救命,但你似乎并不着急,你就是这么做臣子的吗?”

姬定笑道:“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济只求无愧于心。”

魏惠王哼道:“无愧于心?如今你落在寡人手里,却都不求寡人,怎好意思说自己无愧于心啊!”

姬定摇摇头道:“我从不求人?”

魏惠王道:“是吗?”

姬定点点头,道:“因为我坚信,求,是求不来的。”

魏惠王道:“那可未必,你若求寡人,寡人说不定会答应的。”

姬定摇摇头道:“大王之前已经食言了。”

“那可不是食言。”魏惠王狡辩道:“寡人当时并没有被你说服,寡人认为你那都是信口胡说,至于说敢不敢放你去咸阳,倒不是不敢,只不过寡人才不会中你这激将之法,你身为卫臣,竟然想去与秦人勾结,寡人又岂能放过你。不过你若是能够帮寡人出一口恶气,寡人保证放卫国一马。”

姬定稍显诧异地看向魏惠王,道:“大王此话何意?”

魏惠王咳得一声,道:“事情是这样的,对了,你可知道孟子舆,孟先生。”

跟亚圣有什么关系?姬定暗自皱眉,点点头道:“知道。”

魏惠王道:“前些天那孟子舆惹得寡人很不开心,只因他门生遍天下,故而寡人又不好教训他,若是你能够帮寡人出这一口恶气,那寡人保证绝对不会出兵卫国。”

开什么玩笑,让我去对付亚圣?姬定沉默不语。

魏惠王呵呵道:“看来你也很怕孟子舆啊!”

姬定问道:“依大王之意,如何才算教训?”

魏惠王道:“这很简单,只要你能够将他说得哑口无言,那就算你赢。”

姬定笑道:“如果那孟子舆能够将我说得哑口无言,我立刻就去上吊自杀,但凡是人嘴里说出来的话,那就不可能无懈可击,唯有那些思维迟钝之人,才会被说得哑口无言。”

魏惠王阴沉着脸,你小子又是讽刺寡人吗?

显然他是误会了,姬定还真不是讽刺他,这文无第一,文学方面,思想方面,谁不能侃侃而谈,年年高考,讨论最多得不就是作文么。

只有谈论作文的时候,人人都是高手。

孟子舆要是活在那个互联网时代,只要他敢发微博,绝逼能够被一群网名怼得吐血身亡。

实在不行,还有一句CNMB!

魏惠王哼道:“你这是挑毛拣刺,寡人又不是让你说得他连话都不敢说。”

姬定道:“非也,非也,只因有例在先,若不说清楚这规矩,到时大王亦可赖账。”

魏惠王一张老脸顿时给憋成了猪肝色。

哑口无言!

姬定稍一沉吟,道:“大王之所以生气,是不是孟老先生经常指责大王的治国之道。”

“何止是指责啊!”魏惠王鼻子微微发酸,话一出口,他便反应过来,道:“你说这个作甚。”

姬定道:“我可以帮大王这个忙,让孟老先生体谅大王的心中的难处。”

魏惠王大惊,道:“当真?”

姬定点点头,道:“但是大王也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魏惠王道:“寡人知道,放卫国一马。”

姬定道:“这是上回的赌注,而上回我已经赢了,这回我希望魏王确保姜大司马能够无恙回到濮阳。”

魏惠王问道:“就这?”

姬定点点头道:“就这。”

“一言为定。”魏惠王道:“这回寡人绝对说话算数。”说到这里,他突然意识到说漏嘴了,道:“上回寡人也作数。”

但他只是说作数,并没有说作什么数。

姬定也不与他计较,道:“但毕竟对方可是孟老先生,故此这还需要大王您配合一下。”

“配合?”

魏惠王瞅着姬定。

......

亚圣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经过多年的磨练,他已经架构出自己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当然,跟后面的孟之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他继承孔子的事业,开始周游列国,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但这回来大梁,只是为了见一见老友,他目前主要是在齐国活动。这魏惠王这人非常爱才,知道孟子舆来了,赶紧召见。

结果可想而知,被孟子狠狠批评了一番。

但话说回来,能够被孟子批评,那也真是福气。

要知道魏惠王平时还不太请得动孟子。

今日孟子听闻魏惠王要介绍一个儒学大家给他认识,这心中好奇,他心中的儒学大家,也就那几个,不需要魏惠王做中介人啊!

来到王宫,正沿着殿外的廊道走向殿门时,忽听里面有人对话。

“孟先生那可真是大学问家,待会先生来了,你可得小心谨慎一些,可莫要得罪了孟先生,否则的话,寡人可也帮不了你啊。”

说话的显然是魏惠王。

又听得一个稍显稚嫩的声音,“大王这话,我可不爱听,孟先生之才,我自然知晓,但是吾之才,亦非孟老先生可比的。”

“此话怎讲?”

“大王若能够得孟老先生指点,那可是莫大荣幸,大王该当虚心闻教,但是大王切不可重用孟老先生,此人只可听之,但不可用之。”

孟子那真是个暴脾气,性子也比较直,偷听这种事,也不是他的作风,听到这话,直接就走了进去。

那门口的阉人都来不及通报。

入得殿内,孟子吃得一惊,殿中就两人,一个魏惠王,一个半大的汉子,难道方才口出妄言的竟是这个半大的孩子。

这...!

这要跟个小娃计较吗?

孟子心里也在犯嘀咕。

“是孟先生来了。”

魏惠王赶紧俯身,行以揖礼。

孟子拱手回得一礼。

“先生请坐。”

待孟子坐下之后,魏惠王便向他介绍道:“这位乃是来自濮阳周济,周先生。”

周济?孟子暗自皱了下眉头,这好似在哪听过。

魏惠王又补充道:“正是这位周先生在那濮阳推行仁政治国。”

孟子恍然大悟,不禁打量着姬定,心中有些郁闷,第一个说服君主仁政治国的,竟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

这真是......!

很沮丧啊!

姬定拱手一礼,恭恭敬敬道:“周济见过孟老先生。”

孟子点点头,旋即就直接问道:“适才我走在廊道时,听闻二位正在议论我。”

魏惠王与姬定尴尬地相视一眼。

孟子道:“背后才敢言人是非,乃小人也。”

魏惠王忙道:“先生莫要误会,寡人可没有说先生的是非,是...是...。”

手悄悄指着姬定。

是他!

是他说得。

跟寡人没有关系。

姬定点点头道:“不错,晚辈方才建议大王可听先生之言,但不可用先生之人。”

孟子问道:“此话怎讲?”

姬定道:“先生之言,可谓是治世之宝典,但拜先生为相邦,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先生失败,要么国必亡矣。”

国必亡矣?孟子心中大怒,你这话说得,我今后还出去就业吗。但他也不是那种不讲理之人,恰恰相反,他是很讲理的人,问道:“这是为何?”

开始了!

魏惠王吃着早就准备好的点心,摆出一副看戏的架势。

姬定沉吟少许,问道:“敢问老先生,假如有一条河流决堤,若不派一人去堵住这个缺口,这洪水将会泛滥至整个村庄,牵连到上百条人命,先生会如何做?”

说完他又补充一句道:“假设只能用人去堵,先生可别说用牛、猪去堵。”

孟子听得哈哈一笑,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若是其中一个村民,那我必上前去,但若我肩负着村民逃生之重任,那我亦会选出一人去堵住缺口。”

魏惠王点点头,又瞧向姬定,只见其笑而不语。

孟子问道:“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姬定道:“若是老先生作为一个先生,这么说自然没错,但如果老先生作为一个相邦,这么说,那就是大错特错。”

孟子问道:“此话怎讲?”

姬定笑道:“如果让管仲、商鞅来,他们会选出十人去堵住那个缺口。”

魏惠王纳闷道:“不是说一人就可以堵住吗?”

孟子稍稍一怔,又打量下姬定。

姬定点点头道:“是一人就可以堵住,但是作为君王,作为相邦,在这存亡之际,必然是要做到万无一失。”

孟子突然看向一旁看戏的魏惠王,问道:“何许管仲、商鞅,大王不就在这里吗?问问大王便知。”

魏惠王瞅着他们二人,不对呀!寡人是来看你们自相残杀,怎么这一开始又怼到我头上来了。他摇头道:“这...这寡人不知道。”

姬定笑道:“这我们可举例,大王在位这么多年,看看是不是有许多政令都乘以十。”

魏惠王想了想,道:“寡人兴许会...会派十个人去。”说话时,他用透着威胁的眼神,瞥了眼姬定,你小子可别举例,这一举例,那就没完没了。

孟子捋了捋胡须,道:“这一人就可堵住,大王偏偏要选择让十人去,你这与谋财害命又有何区别?”

魏惠王做不得声。

老头真可怜。

姬定笑道:“在我看来,这国君分三等,暴君、昏君、明君。”

孟子问道:“有何讲究?”

姬定答道:“就以这故事为例。暴君,他生性残暴,他有可能派更多的人去堵。昏君,是真不知道,可能派五十人去赌,亦可能派一人前去。而明君,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假借臣子之口,行不仁之事。”

这小子可真是有些意思。孟子呵呵笑道:“大王显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此看来,大王真乃明君也。”

姬定点头道:“正是。”

明君?懂我!魏惠王呵呵笑道:“哪里!哪里!”可话一出口,他突然惊醒过来,你们两个这是狼狈为奸讽刺寡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借臣子之口......!

岂有此理!

魏惠王涨得老脸通红,这戏看得代价太大了。

此话一出,三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孟子不管魏惠王,向姬定问道:“难道你认为是这对的吗?”

“这是错的。”

姬定道:“故此我才建议大王要认真聆听先生的告诫之言,但万不可让先生来治国,而原因就是先生是不可能会让十个人去堵。”

孟子道:“既然是错的,却要用之,道理上就说不通。”

姬定笑道:“我与老先生讲个故事。”

孟子听得一乐,这可是他最为擅长的,点头道:“你说。”

姬定道:“曾今有一个国君,他率领子民,击败了屡屡来犯的北戎部落,并且将这个部落的首领,以及身边的臣子,统统都杀了,唯独留下一个半岁大的婴儿,不知二位以为......!”

“寡人不知。”话都没有问完,魏惠王便是哼道。

你们两个坏人,十句话,九句话藏着陷阱,谁答谁SB。

孟子不能不答,他甚至都已经猜到这故事的下部分,但他也着实不忍亲口说出对一个婴儿下杀手,于是道:“这婴儿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是无辜的,又怎能痛下杀手,可带回去,好好教育,使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甚至可借此消弭两国的恩怨。”

姬定拱手道:“老先生心怀仁义,令晚辈钦佩不已。确实,这婴儿令那位国君生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就留下了那个婴儿,并且收为义子,从小就培养他,可惜天底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到那婴儿长大之后,还是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想尽办法报仇雪恨,而最终他成功报仇,并且还屠杀了那位国君数十万的子民。敢问先生,这位国君他是对,是错?”

孟子知道这种问题万不可回答,怎么回答都是错的,道:“我也与你说个故事,有个国君非常担心别人谋朝篡位,于是他派出许多密探,偷听那些大臣们有没有被后议论他,但凡有议论他的人,他都是斩草除根,是一个不留,你认为这国家还能够兴盛吗?”

面对这种怎么回答都是错的问题,其中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问他一个类似的问题,推给对方答。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避重就轻。

姬定笑道:“在我看来,这只因这个国君无能,明目张胆滥杀无辜,那是昏君、暴君所为,而明君所为,乃是杀人于无形之中,昏君、暴君是人杀了,国也亡了,而明君是人杀了,国家也兴盛了,此乃二者又一区别。”

孟子岂不知对方是在避重就轻,我说得杀人,你说得是能力,他突然瞟了眼魏惠王,点头道:“这话我只认同一半,确实,不少国君都是杀人于无形之中,就比如说这梁魏,外面成天饿死多少人,可国君却每天大鱼大肉,这牲畜多得都吃不完,但此绝非明君。”

魏惠王郁闷极了。

这又扯到我身上来了。

他渐渐明白,自己不是来看戏的呃,而是来当靶子,心里后悔没有听惠施的劝告。

姬定笑着点点头道:“这便是不能重要先生的原因所在。”

孟子问道:“此话怎讲?”

姬定道:“先生是否知道,如果国君将自己的牲畜和粮食、绸缎都分给那些吃不饱的子民,结果会是什么?”

孟子问道:“是什么?”

“那就是死更多的人。”

“此话怎讲?”

姬定道:“牲畜、粮食、绸缎皆是一个国君的统治基础,这个基础要是没有了,国君还拿什么统治,这世道只会越变越乱,死得人只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外面许多子民饿死,但再英明的国君仍将自己食物分享给那些富裕的人,而不是那些子民。

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君的食物只能救济一时,真正能够让子民脱离苦海,乃是治国之道,而治国之道是出于人才,故此英明的国君是拿更多的钱求人才,只有愚昧的国君,才会将自己财物分给那些挨饿的子民。

统治者必然是虚伪狠绝的,因为统治者要以大局为重,要以长远为重,而老先生你过于仁义,眼里就容不得沙子,对于统治者而言,仁义是必不可缺的,缺乏仁义,必将亡国,但如果仁义成为唯一,那也必将亡国。”

孟子直摇头道:“若不以仁义为先,那必是暴君,依你所言,任何一个国君都能够以此为由,来为自己残暴不仁开脱,当杀人杀多了,也必然会变得麻木不仁。

另外,你说国君拿着钱去招人才,而不应该救济那些挨饿的子民,但若是这人才能够心安理得的收下这钱,先图自己一时安乐,不顾子民之死活,那这种人才不要也罢!”

“老先生言之有理,是这么回事。”

姬定点点头,又道:“再回到之前那个问题,一人,还是十人。老先生肯定是派一人去,但是国君相邦肯定是派十人,但这是残暴不仁吗?那我们就要问,统治者为何要派十人去,说到底他还是为了救更多的人,他不是说要害那无辜的九个人。”

孟子道:“为了救人?我看是为了他的统治地位吧。”

姬定摇头笑道:“老先生言之有理,因为国君知道,死十个人是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但若死一百个人,那么这个国家就亡了,可见他明白他的统治是基于子民,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故此他要确保更多的人万无一失。

什么是万无一失,再说回那个婴儿的故事,其实留下那个婴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的,最终婴儿能够复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及微,可一旦成功,那就是赔上数十万的子民。一个无辜的婴儿,一个微乎及微的可能性,以及几十万的子民,但凡是统治者,每天都在做这样的抉择。”

是的!

就是这样的。

魏惠王身为国君,顿时感动地看着姬定,说得可真是太好了,太懂寡人了。

孟子正欲开口时,姬定抢先一步,道:“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

孟子疑惑地看着姬定。

姬定道:“第三个选择,就是孟老先生。”

孟子这回就有些不太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姬定道:“在没有孟先生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人,十个人的选择,但若是有孟先生,那便是一个人,五个人,十个人的选择。”

孟子当即反应过来,问道:“就不能还是一个人和十个人的选择吗?”

姬定摇摇头道:“先生的考虑,是出于仁义,而国君的考虑,事出于统治,既然死十个人和死一个人差别不是很大,那国君必然还是派十个人去,但若有孟先生的谏言,国君可能就只派五个人前去。”

孟子闻言,心里泛酸啊。

姬定这一句话,可真是说到他心坎上了,其实事实已经证明,他就是穷尽一切办法,但也就只能救五个人,救不了九个人。

原因就是大家出发点不一样,他是为仁义,国君是为统治,中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姬定又道:“如果老先生成为相邦,是连五个人都救不了了。”

“为什么?”

孟子问道:“为什么不是我改变它,而是它改变我,为什么你不说我若成为相邦,是可以救得九个人。”

姬定道:“适才我说了,国君、相邦每天都做一人和十人的抉择,老先生可以救一回,可以救两回,可是老先生,你能够确保,每一回就能够精准到不多伤害一个无辜的人吗?可只要错一回,那就是人死国亡。

而老先生如今之所以能够教训各国国君,只因为老先生您一生光明磊落,事事无愧于心,但是每一个国君,都伤害过无辜的人。

但若老先生成为相邦,那么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老先生坚持信念,可这么一来,也必然失败,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成功的相邦手里不沾无辜人的鲜血,只要有一个无辜的人因老先生的政策而死,今后先生说得每一句话,就都是虚伪的。

可若是老先生成功胜任相邦,那先生就丢掉了人格,丢掉了灵魂,也丢掉了第三个选择,丢掉了那五条人命,故此只要老先生出任相邦,那不管怎么做,都是失败。”

孟子又岂不知其中道理,他一直在做的事,其实也就是救那五个人,而不是九个人,只不过他喊得是救九个人的口号,政治之事,亦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这万变不离其宗啊。

只不过他这一上来,就被姬定给逼到这条路上,他不能说自己是要救五个人,如果他这么说的话,可能只能救一个人,他一定要坚持自己救九个人的口号,他才能够救五个人。

既然对方看得如此透彻,孟子也不想跟他抬杠,毕竟这是孟子,不是庄子,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救不了九个人。

姬定又道:“老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老先生的治国之道,对于每一个君主都很有用,都是警世之言,任何一个国君都应该倾听老先生之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能明白此理,方可长治久安啊!”

孟子错愕道:“我从未过这话。”

不,是还未说,天啊!姬定讪讪道:“这是我对老先生思想的一个总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抚须念得几遍,越念越是喜欢,呵呵笑道:“你这总结得比我说得可都要好啊!”

PS:求月票,求订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