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力打力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力打力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4:42:2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垂帘听政是基于国主缺失或是幼小、有疾而不能管理国家,而由女主掌管政权。它具有过渡性,是即令其掌握实际权力,却也不被承认具有正式的身份,“裁制于内”与“权处分军国事”正式道出其的地位。

宋一代,有真宗章献刘皇后,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向皇后,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高宗宪圣慈烈吴皇后,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理宗谢皇后临朝听政或者垂帘听政。其中向氏立徽宗,吴氏立宁宗,可见皇后(太后)权力之大,但宋代又少有如东汉一样外戚专权的局面出现。

不得不说,康王府和秦王府的兵将谋士的实力,仅仅是双方力量对比之一。还有另一种就是后宫的力量。在这方面赵构完全不是赵柽的对手。这和他们各自生母的身份密切相关。赵佶虽然有众多妃嫔美女,也有几个宠妃,但是其中长久不衰的就是郑红梅。

郑太后不显赫的家世并未使其才能减色,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她生性机灵聪颖,通书史,处理宫内事物都适当的引经据典,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赵佶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赵佶。

郑氏不但儒雅秀丽,能鉴赏其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因此赵佶总是要她陪着批阅奏折、商讨国事,她的周谨恭密,使赵佶非常信任她,而正太也因此发展出处理政务的长才。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因此颇为朝中大臣称道。

赵柽在宫中生活的日子很短,从襄邑回京后便已在外开府另行居住,比不了对赵构对宫中妃嫔的熟悉。但是赵柽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虽不对宫中妃嫔们刻意奉承。三节四礼从没有少过,即使对曾经暗中谋害过他,起过冲突的王贵妃和崔德妃也是同样。兄弟姊妹间除了高傲的赵楷其他人都能和谐相处,而且是其乐融融,让赵柽在宫中有了个好名声和好人缘。

但是赵构差了很多,他母亲韦氏曾是郑后身边的普通侍女。即使郑氏没有当了皇后,她曾经的经历也让其没说话就先矮了半截,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在郑后面前根本挺不起腰杆子来。至于和宫内的关系,在势利眼集中爆发地的大内之中,更没有人会去和一个地位低微。家事平平的人去结交,要不是为了让赵构安心出质,韦氏恐怕一辈子就是个婉容。

哲宗皇后孟相系孟子四十世孙之女,孟氏十六岁时,与世家女百余人同被选入宫,深得垂帘听政之宣仁高太后和钦圣太后之喜爱。因此,元佑七年二十岁时被册封为哲宗之皇后。宣仁高太后在孟后受册封为哲宗皇后之初曾言“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家有事,必此女当之!”

此言真可谓料事如神,似乎也为先天注定,其个人一生的遭遇来说,孟后在后宫的争斗中败北被废黜,而正因为其被废黜又免于被女真人掳走,幸免于难,这真是世事难料。回顾哲宗之册封孟后,本是其皇祖母宣仁高太后等出于政治需要。看重的是她的“德”,而孟后禀性善良,严于律己,德行很高。

对于孟后被张邦昌请出垂帘听政,后又急于让赵构即位。赵柽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当时赵氏宗室尽数被掳走的情况下,立赵构为嗣延续赵氏国脉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自己的突然出现对她来说只是个意外。

当年自己在孟后人生最黯淡的时刻曾经不顾政敌的打击而给予帮助,想来其不会忘记,以其德行即使不给自己帮助也不会从中作梗,这又可给自己加上几分。现在情况又大不同,亲王、郡王被救出来十多个,赵构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有了挑挑拣拣的余地啦…

五马山寨是附近十几个山寨的统称,这里是山寨的总舵,这下突然来了这么多贵客,亲王、郡王都有十多个,过去他们哪里见过这么多贵人,山寨本来条件就很简陋,哪里能安置的下。

只有总舵条件尚好,有几十间石头砌的房屋,当下赵邦杰便都让了出来由这些贵人们居住,其他人只能将就住帐篷了,好在现在已经是晚春时节,天气转暖不至于挨冻了。

“母后,昨夜歇的可好!”一早赵柽便到后山的一处院落给母亲请安,屋中摆设极为简陋,只有一盘土炕,一张方桌,几个杌子,别无长物,炕上的被褥却是新的,大红的被面俗得耀眼,可能是情急之下不知把谁家准备娶媳妇的被褥给搬来了。

“柽儿,快起!”郑红梅连忙令身边的人将赵柽扶起让他挨着自己坐下道,“这里比之在金营之中强了百倍,心里也踏实多了,睡得还好!”

“是孩儿不孝,让母后受苦了!”赵柽叹口气说道。

“此乃是天数,怨不得你,看到你好好的,母亲便放心了!”郑红梅拉着儿子的手笑笑说道,目光中满是慈爱和满足。

“柽儿让母亲担心了!”赵柽鼻子一酸,母亲脱险后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

“当日乍闻你得道而去,真是让我伤心欲绝,你却不肯给我通个音讯,让我难过了这么长时间!”郑红梅眼睛不离儿子,嗔怪地说道。

“当时皇兄几欲制我于死地,儿子哪敢泄露半句,瞒着母后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让母后担心了!”赵柽苦笑着说道。

“这也是因祸得福,否则也要陷在京中,你先逃了出去也是好的!”郑红梅眉头皱了一下,想是心中也怪赵桓如此逼迫自己的兄弟,但是转眼即逝,并没有说出半句埋怨的话,“柽儿你离开京城。这两年去了哪里,又何来这么多的兵马?”

“母后,我当年离开后,便辗转前往西北,召集旧部前往大同在那里打下了一片土地。原想等稳定后接母后去享福,没想到金军南下京城失陷,我得知消息时正与犯境的鞑靼人激战,便急忙引军来援,行到中山才知父皇和母后被金军掳走,只能设法半途解救。谁知其中有变,还是未能救出父皇!”赵柽简要的介绍了情况,叹口气说道。

“柽儿,这些年你征战四方,必定受了很多苦,是母亲未能护住你啊!”想到自己身为太后居然不能庇护自己的儿子。而让他在外打生打死,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心中难过,眼泪不禁落下。

“母后不要难过,儿子现在不是很好嘛,如今也是一地的霸主!”赵柽为母亲拭去眼泪安慰道。

“呵呵,我家二哥儿已经长大了。可以开疆立国了!”郑红梅听罢笑了,伸手已经摸不到儿子的头了,“你接到父皇的诏书了吗?”她又问道。

“接到了,我从曹大人那里才知道母后被囚禁在赵州的!”赵柽回答道。

“嗯,那就好,下来你打算如何?”郑红梅问道。

“呵呵,现在事情很复杂,张邦昌已经退位,以先帝孟后听政,先以发布诏书昭告天下。让康王继承大统,张邦昌率众臣也上了劝进表,送还了大宋传国玉玺,我还能如何呢?”赵柽苦笑道。

“嗯!”郑红梅点点头,此时有人送上早饭来。山寨之中一下多了几千张嘴,饭食上自然也好不了哪去,不过太后吃得自然是小灶,也不过是碗肉粥,两块烤饼,几碟小菜,但是比之在金营要好得多了,起码能吃饱啊!

见有人来了,郑红梅没有再问,只是留了赵柽一同用膳,可她心中却有了计较,待用完饭,郑红梅将人屋里人都打发出去,只留赵柽一人说话。

“柽儿,现在汴京形势如何?”郑红梅问道。

“当时为救汴京,我分兵两路出援,一路走得西京洛阳,他们击退了完颜兀术部,夺占洛阳后到了汴京,可张邦昌不肯献城,儿臣便命人围城,收到父皇诏书后,孟后命人开城才得以进驻汴京,现在形势已经趋于稳定!”赵柽说道,“现在翰离不得知赵州被袭,已经调动大军前来围剿五马山,大战一触即发,儿臣打算趁其未能完成合围先行送母后回汴京,那里宗泽已经沿黄河重新布置了防线,比之这里要安全。”

“哦,这么说柽儿你部已经控制了汴京?”郑红梅略感惊讶地说道。

“是的,现在河中、河南、河北、河东各处义军都尊儿臣号令,河南基本全部收复!”赵柽说道。

“康王那里你联络过了吗?”郑红梅没想到儿子这么厉害,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可她还不知儿子的想法,不露声色地问道。

“我接到父皇的诏书后,便命曹勋带着信物转赴济州康王处,但是日前收到康王的回书,却只字未提曹勋之事,想来是没有见到他,只是封我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燕京宣抚使!”赵柽笑笑说道。

“哼,无耻小儿,手中握有兵马不肯遣一兵一卒前往汴京勤王,得知二帝北行也不肯出兵营救,却远避山东,现在却想着来捡便宜!”郑红梅冷哼一声道,她已经猜到赵构不肯奉诏,绝不是因为他没有见到曹勋,而正是因为他见到曹勋才会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柽儿,你准备听从康王之命吗?”

“母后,那又能如何,兄弟自相残杀,是古今大恶!其封我为燕京宣抚使,那里还为金人占领,其意就是逼我走,大不了我救出父皇后便回转大同,我不想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赵柽知道戏肉来了,自己的一番话已经激起了母亲的舐犊之情,他故作凄惨地说道。

“柽儿,你可知尧舜禹传位的故事?”郑红梅见儿子如此说,知道他的态度就是不表态,儿子还在犹豫,顾忌兄弟之情和悠悠众口,想等康王方面先发动,以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可历经宫中争斗的郑红梅却知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余人的道理。一旦康王抢先即位,事情将更加复杂,若想翻盘难上加难。

“是三位先贤禅让的故事吗,这个故事早已听过!”赵柽说道。

“那只是书上的故事,今日我讲的是书外的故事。你可愿意听?”郑红梅说道。

“当然,孩儿很多年未听母后的教诲了!”赵柽恭顺地回答道。

“《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舜登上帝位后,曾对朝臣进行了调整…”郑红梅点点头给儿子讲起了故事。

舜在得到尧的传位后,其还活着,在朝中还有很大的话语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舜起用了尧在位时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历史上美其名曰叫做‘举十六相’。可其真实的意图显然是扶植亲信。

与此同时,舜除掉了尧重用、信任的姒鲧、共工、三苗、驩兜,历史上叫做‘去四凶’。舜赐给四凶的丑恶的绰号和不同的罪状,其实事情明白得很,他们的罪名不值一提,只不过是舜排除异己的借口而已。

经人事重新安排之后。已被架空了的尧,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他本以为让位后可以安享天年,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但当他交出权力后,舜并没有放过他,而是将他放逐到尧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后来。舜还把尧的儿子流放到了丹水。

因此,以其说当时大家拥戴舜即位,不如说舜是直截了当地从尧的人手中夺了权,根本不存在禅让一说。那篡夺成立的话,尧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谋杀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里有这样的感叹:“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郑红梅说道。“有人问其原因,韩非子言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都是人臣弑君也!”

“唉,一个逼字足以道出尧舜禅让的真相,圣明君王也逃不过此啊!”赵柽‘感慨’地说道,心中却笑母亲这是在教自己为君之道,可是说的却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明明是教唆自己‘犯罪’啊!

“天道轮回,舜的结果比尧要惨得多。舜晚年也学尧将政权禅让给禹,然后起程南巡,那时候他已是近百岁高龄了,最后死于苍梧之野,埋葬在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追到湘地,两姐妹不愿苟活在这个世上,相继投湘水自尽。”

“舜的结局看起来跟尧如出一辙,却经不起推敲。试想,数千年前的苍梧乃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交出权力的舜实在没有南巡的理由。而舜都在蒲坂,与苍梧相距数千里,需数年才可往返,对于百岁之人来说即使有心恐也力不足。因此,只有一个解释…”

“他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的!”赵柽说道,他也懵了,这是千古流传的尧舜禅让的真相吗?

“柽儿,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如果能有像你这样的人君,金人还敢欺负我们吗?眼下正是力图中兴,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你又何苦甘心自弃呢?”郑红梅说道。

“多谢母后教诲,儿臣明白了,国之大义重于虚名!”赵柽赶紧起身施礼道。

“嗯,你明日便安排人送我回汴京避难!”郑红梅欣慰地点头说道,她明白作为一个帝王‘虚名’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让自己这个当母亲的为儿子铺平一条成为仁君之路吧!

“是,儿臣这就去安排!”赵柽答道,可心中却有些自责,他依然看出郑红梅的决心,而自己似乎正是利用了她的一片爱子之心去对抗自己的敌人,这是不是很卑鄙!

………

得知郑太后及诸多宗室、大臣在赵州脱难,正回返汴京之时,被禁足府中的张邦昌是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在金军撤离后,张邦昌就如丧家之犬,他知道金人靠不住,也有心作出不忘旧朝的姿态。将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呈送赵构,催促康王尽早即帝位。同时还在相国寺前的小巷中,奇迹般地找到哲宗时被废的皇后孟氏,迎入皇宫,上了元佑皇后的尊号。

若按常人看,他干的活主要就是为金兵打工,但站在宋的角度,说他是个叛臣完全不错。因此,不管他当上这个傀儡皇帝心里其实愿还是不愿,即便用纸条写了“臣邦昌谨封”贴宫门和龙椅、恸哭请死是真心还是做样子,都是犯下了大罪!

这是僭逆,在古代,这是抄家灭九族的大罪。就算赵宋一朝确实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这个罪名也是不能免死的,而且已经够剐了。而他迎奉康王就是想借此脱罪,可康王没到,秦王的兵先到了,现在正牌太后回来了,她能饶得了自己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