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一百二十二章 雷厉风行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一百二十二章 雷厉风行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4:42:2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孩子死了,奶也来了’,金军退走后,京城的文武百官心里都明白,现在天下的“爱国义士”马上就都要星夜兼程、顶风冒雨,以不辞劳苦、誓死如归的精神赶赴东京来挽救国家了。

一夜之间仿佛春笋般四方各地同时搭起了一座座戏台子,“忠臣义士”们一个个粉墨登场,竞相表演,一幕幕戏演得催人泪下。大元帅府康王赵构同时向河北、江淮、陕西等各路勤王之师发出了一道道檄文:

“忠臣之心,见危致命;烈士之勇,视死如归。今二圣、太子、诸王、近臣皆被扣押于贼营,即将被掳掠北去,臣子之心,痛愤彻骨…”

“本王此前奉圣旨出任兵马大元帅,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数百万之众愤怒而前。现已遣发大兵,集合诸郡,把守关隘,焚断桥梁,或迎击金贼于前,或追蹑于其后,誓将扫清千里,迎还二圣…”

“现本元帅命令:各帅臣监司、郡守县令,共统骁锐之众,同怀忠义之心,舍生忘死,以报皇朝之恩…”

现在金兵走了,大元帅的总攻命令总算是下达了。当然,天下的忠臣不止赵构一个。徽猷阁学士京西北路安抚使知颍昌府何志同、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赵子崧、徽猷阁直学士江淮等路发运使兼经制使翁彦国、都水使者荣嶷聚集在了淮宁府。他们商量之后,决定筑坛歃血盟誓,以向天下人表示同心同德抵抗金兵的决心。

歃血为盟,本是一个非常庄严的仪式,但这个仪式还没开始,一件不怎么庄严、不怎么同心同德的事就发生了。翁彦国和赵子崧为了谁当盟主之事争了起来。赵子崧自恃是燕懿王五世孙,乃是赵宋宗室,要当盟主,他的理由是:周朝的宗盟惯例,宗室之人为先。异姓为后。

翁彦国觉察到有点不太对劲,这赵子崧是不是想趁国家丧乱之机图谋皇位?因此翁彦国不让步,以其不过是个淮宁知府,而不肯接受他的指挥。这正戳中了赵子崧的心事,当然要‘解说’一番。最后还是一旁的何志同机灵,他以为现在还有康王在济州。就没有必要推举盟主了。

何志同这一招厉害,赵子崧一下被噎得说不出话来。是啊,你赵子崧不过是皇室的远亲,人家康王赵构可是太上皇赵佶的亲儿子,皇帝赵桓的亲弟弟,要论皇家血统。你跟康王赵构没得比,这才作罢!

于是他们在淮宁府教场登坛歃血,遥尊赵构为盟主,宣读了一份慷慨激昂的盟书。当然是对女真人的暴行予以最严厉的谴责,接着又阐述了自己的一片爱国忠君的赤诚之心,他们明明知道二帝已被掳走,金兵已经退走了。却还在假装不知装腔作势地说“京城音讯不通,王命隔绝”,厚颜无耻地说去“共安王室,以效臣节”。

正所谓文人不可无耻,因为无耻并高雅着、无耻并慷慨激昂着,尤为无耻中的无耻…

月旬间,京师兵马云集,形形色色的队伍都前来勤王,据不完全统计达到近百万人之众,先不说能不能上阵。这些人到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百万大军是要吃饭的,靠什么来养呢?没有粮食,饿极了的兵丁们便要去老百姓家抢,去地里割。使刚刚经历兵祸的汴京再带来场兵灾。

有这么一句话,叫“养兵万人,日费斗金”,而宋朝当时府库的金银珠宝全都被金国人劫掠走了,国库基本亏空,可百万大军一个月的开支便需要千万贯,这对当时宋朝的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目。

把这些兵招来了,汴京伪楚政权不会出钱去养他们,而且他们也穷,犒赏钱还是找女真人借的。赵构也按兵不动,他被吓住了,其首先看到的不是军队多能打仗,而是军队多能吃饭,他不知道这百万大军是怎么回事,可知道想让他指挥这百万大军去迎回二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这百万大军更多是来混饭吃的,真让他们北上的时候,能剩多少人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也不敢接收。

由于缺粮缺饷每当发军饷的时候,一定要先有各部首领在场弹压,否则将士就会抢起来,那个时候的级别、等级,这些东西全没用了,兵士军官抢成一片。因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谁会让谁呢?

开始中兴军只是‘勤王’军的一支,国家不给自己,当然也没义务去养活这些人,倒是每当他们开饭时,总有不少其他军队的兵将来投,平白无故的多出了不少兵马。其后,宗泽南返传秦王诏,这下大家都找到正主了,纷纷跟秦王要吃要喝,可秦王的饭碗也不好端,吃我的饭就得听我的话。

宗副帅将这些人都打发到京畿各县去保卫黄河去了,大家一散开想闹事也不容易凑齐了,但总算是能吃饱饭啊!问题是国家没钱,王爷也没有登基,无法调动国家资源,而汴京的府库比他的脸都干净,这就苦了赵智,他百般筹措粮饷,最后不得不调动商队到江南买粮运往京畿地区。

花钱倒是小事,问题是现在王府在汴京的兵力不足,驻扎在这里的只有龙将,一万多人,要是在战场上这绝对是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但是现在接收了这么大一片地盘,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接到王爷的命令,汴京城一夜之间大小街衢及各个城门贴满了开封府的布告,北行的太后及宗室、百工被秦王领军救了出来,不日将返回京城,一时间城中欢声雷动,这太让人意外了,也大为鼓舞人心,百姓们由看到了希望,盼着太后和被女真人掳走的亲人能够回家。

此刻赵仁已经被赵勇替换回到了汴京,他与府中的几位商议后,率领龙将两个旅及留守宗泽一起前往滑州迎接护卫,而后两人领兵出京,城中防务重担就落在了赵义的身上。可这副担子实在是不轻。

一旅、二旅在开城后进入了京城,不仅要担当起守卫的职责,还得干些警察的工作,巡视街道,抓盗匪。擒反叛,留在外边的还有四个旅作为机动兵力,随时对付金军和镇压反叛,但是其中一个旅跟着赵勇去追宗翰了,如今为了迎奉太后又走了两个旅,京师‘无人’了…

现在金军被坩埚了黄河。现在被中兴军缠住,外部对汴京的威胁很小了,但是汴京周围还有两股内部势力需要提防。

一个便是大元帅府下所属诸军,他们人数众多,有一定的战斗力,而且现在是敏感时期。弄不好就会擦枪走火;另一股势力是原汴京的守军,后被伪楚接收改编,由京城四壁使范琼统领的两万御营军,其在与金军的攻防中损失较大,现多为新募集的新军,战斗力较弱,士气低落。但是其驻扎的地方敏感,不能不防。

赵义在中兴军一直是主管军法和军务,下属有执法队和军情司,现在伪楚的官员的看守就是由他手下的执法队负责。在赵仁率部离开后的一日负责看守范琼府邸的一个小队长向赵义报告说,这几天范府的下人出入频繁,十分反常!

赵义本来就绷着根弦,听后便让其不动声色的继续站岗,同时要军情司加强对御营军的监视,又把情况向情报司京畿主管顺子通报,让他协助调查那些伪楚官员最近与何人接触。

情报司这一插手不要紧。很快查出不仅是范琼府中的人,王时庸和徐秉哲府中的人也都曾同去过一个地方,而那个地方住着的人却是大元帅府机宜文字康履。在郑太后将要返京之时他恰好出现,不能不引起重视。

两司立刻抽调人手联合行动,密捕了范琼府中的联系人。大刑之下那人招了。大元帅府的人是来联络伪楚官员的,与他人谈了些什么不知道,但是许多重臣都参与其中,他们要范琼发动兵变,驱逐中兴军,打开城门迎大元帅进京。现在张邦昌还在犹豫,大元帅府特使康履很着急,送其重金,并许诺大元帅登上帝位后必授其高官。

范琼此人,初时也是心存忠义,一心想要杀敌立功,报效国家。谁知一战之后,那一次的突袭的失败在他心中留有了阴影,从此就心胆俱裂。护城河的破裂在他内心中觉得这似乎是上天在昭示,宋祚已危,天不佑赵,再为赵宋卖命,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是范琼心性大变,屠杀京中反金的百姓,胁迫京中百官纳贡,最后甚至持剑为金军驱逼二帝及后妃出城。

现在太后获救即将回京,范琼也是心慌慌,他知道自己作恶太多,太后不会放过他的,现在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靠秦王的对头康王才能保命,而他的投名状就是献出京城给康王。他也曾联络过张邦昌,可他胆子太小,犹犹豫豫的不肯表态。

所以范琼打算单干,定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日调兵发动兵变,将秦王系的军队杀光,赶在太后进京前迎康王进京,率先称帝,造成一个既成事实,那时太后即使来了也无可奈何!康王这招够毒,范琼够傻,他也不想想康王的爹娘也是其送到金营的,现在用到他可以哄着他,早晚也要跟他秋后算账。

现在既然得知了消息,赵义算算时间,今日已是初四,再向王爷请示已经来不及了,他当机立断立刻调河中军入城控制了各处城门,集结城中的中兴军各部围了了御营军营地,将他们缴械押解出城,并亲自领兵前往范府擒拿范琼,将一场兵变挫败。康履见城中闹出这么大动静,如何还敢待,立刻撒腿跑了!

………

五月初十,太后郑红梅在秦王近卫一旅的护送下自赞皇向西绕行邢州,进入信德府,在滑州与迎接的宗泽合兵一处回到汴京。途中百姓得知北行的太后及皇子、宗室近臣、百工伎人数千人获救回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皆言大宋中兴有望。

回京后,孟太后亲在宫门迎候。两人携手回宫,孟太后表示要还政于赵氏,但郑太后以国无储君,二帝尚在为由拒绝了。孟太后又提出自己退位,由其听政。郑太后三让之后应允。孟太后仍居于宫中。

五月十五望日大朝,郑太后正式上朝听政,并昭告天下,任命许景衡为尚书左丞,宗泽为枢密院同知,赵仁签书枢密院事。陈过廷为御史中丞。秦王赵柽为殿前都检点统领全国兵马征讨女真,恢复旧土。大家听了都是一惊,这殿前都检点在太祖之后便空有其位,而不再任命实职,这其中意味深长啊!

同时颁下懿旨将以张邦昌为首的伪楚政权官员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范琼、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人罢官交有司议罪,这些人助纣为虐。卖主求荣,左右卖国,逼太上皇,取皇太子,污辱六宫,公取嫔御,捕系宗室。盗窍禁中财物,可谓罪大恶极。对欲举兵谋逆的范琼处以极刑,问斩于市。

郑太后雷厉风行的处理了靖康之变后把持朝政的投降派,接下来便派人去迎接李纲进京任其为相。这个任命是郑红梅与儿子商议后敲定的,现在秦王府一系的人品级都比较低,多缺乏在中央工作的经验,而其资历浅,年纪轻,骤然进入高层也许就会惹出乱子,所以赵柽希望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再做调整。但是几个重要部门是不能丢的。

宋以儒立国,朝堂上真正能践行孔孟之道的人,数量上微乎其微。做到了宰相这样高的官职,仍能坚守孔孟之道的,就更属凤毛麟角。李纲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他不是伪君子,也没有作秀的成分,虽然还不至于“舍身”,但坚定地做到了“取义”。

在“民”、“社稷”与“君”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李纲视皇帝的恩宠若粪土,在体制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说不合作就不合作,此刻也需要个这样的人主持朝政。而且李纲在靖康元年为相坚守东京,主张抗金在朝野中很有声望,以他为相即可表明坚决抗金的决心,也可改变朝中主和为主流的风气…

再说李纲被贬出京城,发配到了建安安置,那里路途遥远,当时有没有飞机,直到今年春天才突然接到赵桓的圣旨,‘恢复了他的官职,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代理开封知府’。

因为金军围城,京师与外界的道路、消息完全中断,李纲突然接到任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实际上此时开封已经城破。可李纲就是李纲,受命之后,立刻抛却了所有的个人恩怨北返,走到湖南才知汴京被围,便亲率湖南勤王义军入援京师。到达繁昌,才闻首都失守的噩耗,竟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李纲率军他带来的勤王军,不可能就地解散,那样的话,大多数人都将陷于没饭吃的困境。同时士卒也都不愿被遣返——本是豁出一条命出来的,怎能垂头丧气地回去?经过考虑,李纲决定继续北上投奔大元帅府想办法救援汴京。

船到太平州时,又得到二帝北行,孟后听政让康王回京即位的公告,这令李纲悲喜交集。赵桓对李纲,到底还是有知遇之恩的;赵佶对李纲也颇有故人旧臣之情;两位天子北去,一个时代结束,李纲的心情不可能不复杂。

继续前行不久,李纲得到消息说:前方不远处的金陵,被叛乱的士兵卒所占领。叛军们囚禁了大帅宇文粹中,滥杀官吏居民、劫掠官府,焚舟船无数,士民财物被他们抢劫一空。虽然后来被招安,但贼性仍然不改,常带甲横行,杀戮如故。

李纲立刻写了一份文告送去,要求他们听自己节制,加入勤王军行列。叛军们慑于李纲大名,表示愿意解甲,听候收编,但仍旧不大老实,他便与负责当地事务的转运使李弥安联手,诛杀了叛军首恶者三十六人,其余徒众千余人编入军中统辖。

到了金陵李纲又看到了郑太后获救回京听政昭告天下的公文,他上表庆贺,同时上书论时事,纵论宣和末年以来对金策略的失误。他离金陵率军北上,在途中又看到公告,这才知道自己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成为宰相。

过去,尚书省不知道李纲已率军前来,给他的文书,都是发到其流放地的。他们得到李纲在金陵的奏疏,才晓得他已经近在咫尺了。于是,陈过廷带着关于新的任命与王爷的一封信赶到了金陵相迎。

听到陈过廷对这几年的情况介绍后,李纲赶到真是物去人非了,想到当年秦王在河东拒敌的情形,忆起其军威鼎盛英勇善战,这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又重新出山麓战河北,救出了太后,便向太后举荐自己为相,真是感慨万千…(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