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摆烂世子,当皇帝哪有当大侠爽

作者:夏天的蚂蚱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141章 事有轻重缓急

书名:摆烂世子,当皇帝哪有当大侠爽 作者:夏天的蚂蚱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08

周先生送走街坊,见年轻人上前,诚实道:“老夫不过一介腐儒,帮不了公子。”

他多次名落孙山,教稚童读书识字还成,若年纪再大些,便会生出一股无力感。

有些事,努力够了,拼的就是天赋和运气。

海津皇子温和道:“请先生念我一路颠沛流离,数次险些葬身鱼腹,不吝赐教!”

说罢直接跪下,重重磕头。

周先生叹了口气,“罢了,若是公子不嫌弃…”

“多谢!”海津皇子不等对方说完,迅速起身,进入私塾,在学堂内找了个角落坐下。

孩子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还从未见过年纪这么大的“同窗”。

海津皇子掏出纸笔,一一点头回礼,不因身份而轻慢。

周先生戒尺轻敲,继续昨日未讲完的课业,“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海津心中越发感慨,孝悌、诚信、爱人、亲仁,此乃做人的根基,然后才是学文。

这跟倭国贵族所习的“勇武”和“威仪”不同,更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

周先生又道:“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听闻此言,海津笔锋一顿,疑惑道:“先生,学生曾学过一句,‘对尊长,勿见能’…”

一边是绝对的恭敬,而另一边则要求在“仁”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

周先生笑了笑,“是想问两者的界限?或者,什么才算是“当仁”之事?”

海津羞愧难当,于公开场合质疑先生是大忌,尤其是在这等级森严的中原课堂。

但作为一个渴望理解天朝学问精髓的异国人,今天不问,以后怕是更得不到回答。

他犹豫再三,朝着上方,深深作揖。

周先生微微一怔,露出复杂的神色,有惊讶,有赞许,还有一丝凝重和为难。

这是一个触及儒家伦理核心困境的问题!如何在“礼”与“仁”之间找到平衡?

周先生沉默片刻,解释道:“《弟子规》所言‘勿见能’,乃针对日常言行,意在告诫后生,不能在尊长面前轻浮炫耀。”

“然《论语》‘当仁不让于师’,乃大道所在。”

“仁,儒家之根本,天地之正理。当大义在前,关乎社稷安危,生民福祉时,个人之荣辱,师生之礼数,皆当退居其次!”

“如此,弟子据理力争,非为恃才傲物,实在护持大道,此乃对师长,对学问最大的恭敬!”

周先生的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此二者,非冰炭不容,‘勿见能’是日常之用,为‘礼’之形;‘当仁不让’是大道之所趋,乃‘仁’之魂!”

他想起一事,笑了笑,“比如殿下在柔然求亲长乐公主时,痛斥文武百官,于太极殿前拔剑向北,就属于‘当仁不让’。”

周先生还希望举一个世子“尊师”的例子,可…

算球!

海津跪拜道:“先生教诲,字字珠玑,晚生茅塞顿开!”

好一个“以仁心为尺,以明辨为鉴!”

几日后,国子监偏厅内。

海津皇子特意换上了最正式的深紫色朝服,抬起头,虔诚道:“叶祭酒,下国僻居东海孤岛,仰慕天朝文华,久矣!”

“京城,煌煌帝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国子监,更是其中翘楚,汇聚天下英才,传承圣贤绝学,乃文脉所系,教化之源!每每思之,外臣等皆心驰神往,恨不能生于中土,沐此春风化雨!”

叶松好似刚睡醒,“嗯?说完了?那用膳吧。”

人家大老远过来,饭总是要吃一口的。

司业江茶叹了口气,接话道:“皇子过誉,国子监奉旨办学,乃分内之事。”

海津皇子心中一紧,明白空泛的恭维难以打动几位大儒,遂沉重道:“倭国地狭民寡,文教初萌,虽有向学之心,然典籍匮乏,明师难觅,犹如久旱之田,渴盼甘霖!”

“遣中使毕竟势单力薄,难解根本之渴,长此以往,恐偏离圣贤正道,沦为蛮荒之属,有负天朝陛下泽被万邦之仁德!”

他将倭国描绘成一个文化贫瘠,渴望救赎的“学生”,将拜师上升到维系文明火种的高度。

对中原而言,“教化蛮夷”亦是不世之功!

叶松打了个哈欠,“皇子拳拳之心,老夫感佩。然国子监,自有规制…”

苍梧学子他都管不过来,哪有空顾一个悬在海外的岛国。

每次见无法考入国子监的年轻人站在门外垂泪,他的心都跟被针扎似的。

海津不再绕弯子,谦卑道:“正因如此,外臣斗胆,恳请叶大人垂怜,许我倭国遴选一二人才,入国子监听讲。”

“此二人,必严守监规,勤学不辍,绝不敢有半分懈怠,更不敢扰清修圣地!”

江茶沉默不语,国子监也有接纳外籍学子的先例,但多为关系紧密的藩属,倭国…终究隔着一片海。

海津眼中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身子愈低,“大人掌文教重器,日理万机,耗费心神。我国虽小,亦知‘束修’之礼,更知维系此等学府圣地,所耗甚巨。”

他从袖中拿出一份礼单。

足色砂金,三百两。

南海明珠百颗。

上品倭刀十柄。

新罗百年老参五十支。

白银五千两,供国子监日常采买书册笔墨,修缮屋舍之用。

这份礼单的厚重程度,几乎等同于一个小国一年的贡品!

海津脸色涨红,不敢直视诸位大人。

他深知这有辱斯文,有悖心中对学问的纯粹追求,但在现实的壁垒面前,他不得不祭出最原始的“武器”。

偏厅内陷入一片死寂,只有檀香燃烧的细微声响。

沈舟这几日忙的很,没工夫去客省找麻烦。

但今天,他放下吹捧两位“堂兄”的大事,气势汹汹的赶到国子监。

一把揪住某位白衣学子,愤怒道:“人呢?”

男子先是一喜,后而一愣,“什么人?”

沈舟指了指脑袋,“剃了半个光头的那群丑东西!”

男子看向一旁,小声提醒道:“偏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