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周策 > 第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

东周策 第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

作者:陈义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2:37:03 来源:泡书吧

公元前716年,春回大地,冰雪尚未消弭,一喜一悲传遍诸侯。

喜者,纪、鲁再结姻缘,叔姬出嫁归纪,与其姐伯姬共事纪侯纪子。

悲者,滕侯滕子仙逝殡天,因其德布九州恩泽天下,诸侯共缅之。

然而悲喜过后,天下并未就此停止争战。

先说郑公姬寐生,自洛邑周室返郑之后,一心如何谋取失地长葛,连日朝会谋定以地易地之策,令献策者祭足为使出使宋地,与宋室和谈伺机索取长葛。

祭足领命,历经一冬谋划,春初辞别郑公离郑,然而祭足出使之地并非宋地,而是借道于卫东向入齐。

此为何也?

原是去岁祭足派出探子潜入各邦诸侯,打探得知齐公姜禄甫曾有说和郑、宋之意。

获知此讯,祭足欣喜万分,思之何不入齐求得齐公出面调停,一者齐乃东方大国,由其出面事定可成也;二者齐公介入说和,郑室可保颜面无损,亦有利于和谈。

思及此二点,祭足谋定入齐说得齐公相助。

出得新郑,祭足一行向东,行得半月有余,抵达齐都临淄。

齐郑交好,很快得以面见齐公。

齐室庙堂之上,齐公姜禄甫高坐君位,祭足堂下施以君臣之礼,谨以郑君之意致辞齐公言道:“今日得拜见齐公尊颜,下臣倍感荣幸。临行之前,吾主郑公再三叮嘱,令臣代为问好,言及阔别一载,不知何时可得再见齐公,心中甚是记挂,盼齐公身健体康!”

闻言,齐公姜禄甫摆手笑颜回道:“孤有何德何能,竟劳郑公如此牵挂!诚请郑使带言于郑公,孤亦尝念郑公音容祈盼再聚,愿郑、齐二邦合力齐心,秉持石门盟约,永续盟好!”

祭足躬身一礼,接其话语回道:“齐公明君,臣定会转述尊言于郑公!”

寒暄过后,话入正题,齐公姜禄甫开口问道:“不知郑使此次入齐有何见教?”

祭足见问,拱手肃颜回道:“齐郑兄弟之邦,臣亦不虚与委蛇,此次前来确有一事相求。臣听闻齐公曾有说和郑宋之意,此次使齐便是欲请齐公出面调和,不知可否?”

闻其所言,齐公姜禄甫心中不解,接其言问道:“年前还曾听闻郑宋鏖战长葛,怎的突生求和之想?”

祭足回道:“郑、宋连年争战,致使百姓惨遭战火涂炭,吾主郑公于心不忍,是以心生求和之想,加之吾主乃是周室卿士,亦想以此做出表率,戒令天下诸侯,以成天下太平!”

待其说罢,齐公姜禄甫点头应道:“郑公心善,乃仁君也!既是郑宋议和,郑使直入宋地即可,为何不远千里入齐寻孤出面?”

祭足接言回道:“郑宋数度交锋,以致损兵折将,各自怀恨在心,臣恐议和会谈期间,言语过激,以致和谈破裂。若得齐公出面调停则不然,齐乃东方强邦,且与郑、宋皆无利益往来,既得公正亦得公平,两邦皆无怨言!”

闻言,齐公姜禄甫略为思索一阵,而后回道:“出面调和乃是善举,理说孤不应推辞,只是近来晋室内乱加剧,翼城频繁调兵欲伐曲沃,齐地与其相临,恐波及于己,为防不测,孤需坐镇临淄,一时无法抽身他顾!”

闻其言,明其意,祭足欲待辞谢而出,不料齐公续言道:“孤虽无法抽身,然孤荐一人,郑使可前往说之,此人定能襄助郑使促成和谈。”

祭足闻之大喜,接其言问道:“不知齐公所荐何人也?”

齐公正色回道:“此人乃是鲁公姬息,去岁,孤曾出访鲁地,与鲁公说及过此事,郑使可前往鲁地寻得鲁公相助!”

祭足闻言大喜,然又生忧虑,接其话语说道:“郑、鲁往来甚少,恐难说动鲁公出面!”

齐公姜禄甫笑颜回道:“此事无妨,孤可修书一卷,并让夷仲年随同郑使一同前往,齐郑两邦诚心相邀,想必鲁公亦无推辞之言!”

祭足大喜,拜谢而出,约定三日后起程去鲁。

三日转眼即逝,夷仲年应约,随同祭足一同赴鲁。

一路无话,历经十日,祭足一行抵达鲁都曲阜。

鲁公姬息闻得郑、齐遣使同至,不敢怠慢,令人依国士之礼迎入城中,送至驿馆下榻。

及至入夜,鲁公姬息置下酒宴,为祭足、夷仲年一行接风洗尘。

席间,三人推杯换盏笑谈古今。

酒过三巡,祭足表明来意,开口说道:“祭足身为异邦臣子,能得鲁公如此礼遇,真乃三生有幸。然臣身负使命入鲁,此次前来乃是有一事相求!”

闻言,鲁公姬息放下手中酒樽,亦正色轻言问道:“郑使尽可说来,孤自当尽力而为!”

祭足拱手施以一礼,谢过鲁公,继而说道:“非为别事,吾主郑公欲与宋公息兵和谈,想邀鲁公出面调停,不知鲁公意下如何?”

待其话音落地,鲁公姬息对其所言不置可否,顺手拿起面前酒樽饮得一杯,转面问道齐使夷仲年,言道:“齐使同致,将以何言教孤?”

夷仲年见问,拱手回道:“鲁公在上,臣一外邦使臣何敢言教?此行入鲁,因由有二,其一,自艾地齐鲁成盟以来,齐鲁互助共进,吾主齐公甚慰,几次议及入鲁拜访鲁公,皆因邦中琐事缠身未能成行,今令属下前来聘问,以固艾地之盟;二者,因郑公所请,出面调停郑宋之争,奈何临邦晋室再起祸乱,吾主难以抽身,鲁公仁义之命天下皆知,吾主特荐鲁公以助宋为。此有书信一封,承请鲁公一阅!”说罢,承上齐公书简。

鲁公姬息接过,展卷阅之,继而转头面向祭足说道:“郑公能为天下苍生着,着实难能可贵,可谓圣仁之君,亦承齐公看重,孤便应下此事!”

说罢,亦朝夷仲年施以一礼。

而后谓对祭足继续言道:“不知郑公欲与宋人如何谈法?”

见问,祭足还礼谢过,接其言说道:“郑宋之争皆因地起,吾主郑公愿归还郛地与宋,以此换取宋人所占长葛!”

闻其言,鲁公姬息回道:“以地易地,确属公正之法,孤姑且试说之,成与不成但凭天意!”

祭足再拜而谢道:“如此,臣替受难百性谢过鲁公!”

待其说罢,齐使夷仲年亦谓鲁公姬息说道:“鲁公大义,吾亦待齐公致谢鲁公!”

说罢,三人齐举面前酒杯同饮一樽。

而后三人商定其间细节,宴至夜深方散。

次日,鲁公姬息安排下人好生款待郑、齐使者,继而亲身入宋,欲试探宋公口风,观其有否和谈之意。

鲁公姬息刚踏上行程不到一日,西边晋室传来战报,言说晋侯姬光亲领翼城五万大军,往伐曲沃姬称,大战一触即发。

齐使夷仲年忧心齐室安危,未能当面辞别鲁公,只得劳请祭足待为转告鲁公,连夜赶往齐地而去。

此时,晋侯姬光大军亦已抵达曲沃城郊,离城十里扎营,营内灯火通明,车马穿梭不息,中军帐内晋侯姬光安坐将台,借得案上烛火灯光,仔细打量曲沃城防图例,思索攻城方略。

曲沃城内亦是车水马龙火把齐明,议事大殿之内,姬称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有言出城应战者,亦有言据城死守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议至夜半尚无定论。

姬称只得遣散群臣,继而独自走上城头,眼望敌营思绪万千。

强敌当前,正值范愁期间,东风突起,城上旌旗为风吹得凄厉做响。

姬称不由得裹紧衣衫,寒风沁人心脾,原本心绪纷乱繁杂,此刻业已平静不少,突兀计上心头。

姬称快步走下城楼,令人调集精兵三千侯命,嘱咐多带弓弩火器。

顿饭功夫,三千精兵集齐列阵城门之前。姬称一身戎装驰马而来,勒马止步阵前,随即拔出配剑,面朝三千将士喊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今遇强敌来袭,吾等当舍身护城保民,众将士,随吾出城迎敌!”

说罢,一马当先冲出城外,三千将士紧随其后。

出得城来,姬称领兵偷行至姬敌营上风处。

一阵查探,摸准敌营粮仓所在,三千将士燃起火箭,一齐指向敌营粮仓。

姬称一声令下,一阵火雨落向敌营。

再观敌营粮仓为临时搭建,所用材料均是麻布竹篱等易燃之物,此时触火即燃,加之风助火势,顷刻间整座粮仓化作一片火海。

闻知姬称夜袭军营,以致粮仓被毁,晋侯姬光火冒三丈,亲领一万铁骑前往围剿。

出得营区,望见临营山坡上姬称所部,更是怒不可揭,下令大军分为左右二路包抄前进,意欲全歼袭营敌军。

此刻姬称驻马山头,观其粮草烧毁殆尽,敌营援军亦已赶来,下令全将剩余火器全数射入敌营,其后领军后撤,绕过姬光左军避其锋芒,迂回退往曲沃。

晋侯姬光紧跟其后追杀,姬称领兵奋勇迎敌且战且退,绕城转悠大半圈方才摆脱姬称大军追击。

此时星辰隐避东方渐亮,晋侯姬光亦知大势已去,只得领军退回营区。

历经数个时辰扑救,营中大火皆已灭去,入眼一片狼藉。

事后清查烧毁粮草万余石,军帐数千顶,逃脱战马千余匹,所幸未造成过多人员伤亡。

然粮草被断,军心斗志全失,是战是退便成当下头等大事。

晋侯姬光急令鸣鼓聚将,商议当下何去何从,三巡鼓响过后,营中大小将领现已齐聚中军帐。

晋侯姬光拍案怒道:“昨夜何人巡营?”

护营将军羽平跪地回道:“昨夜属下当值!”

晋侯姬称闻言,拔出佩剑直指羽平咽喉,大声斥道:“敌军来袭,未何毫无察觉?”

羽平脱下军盔,挺身回道:“昨天月避星隐本就视野有限,加之狂风突起烟尘漫天难睁双目,以致敌军来袭未能及时察觉。属下自知死罪难逃,原请就戮!”

待其言罢,姬光掷剑在地,转身背对羽平言道:“虽是天像难测,此过汝亦难逃罪责,军法有度,赐汝自行了断!”

闻言,羽平放下军盔,跪地一拜,拾起地上长剑,缓缓退出军帐,剑光闪过,一道身影闷身倒地。

晋侯姬光闭目忍泪,默言良久,继而转身问道帐中诸将:“眼下粮草尽毁,诸将可有良策解之?”

话音刚落,副将姬小子出言请战道:“粮草虽损,营中余粮仍可撑持三日,曲沃近在眼前,此时退兵必遭姬称贼子耻笑,属下请命攻城,三日不下提头来见!”

话说这姬小子何许人也,他乃晋侯姬光之子,年方十六,其父甚爱,有意锤炼之,此次出兵征伐曲沃,便将此子带在身边。

首次出征,此子立攻心切,见父问策连忙出言请战。

晋侯姬光闻其所言,亦觉在理,出师至此,未及交战便言退兵,就此退兵心中实有不甘,且曲沃触手可及,不若拼死一博,由是当堂颁下将令:“众将随孤出征至此,未战先生退意,非为将之道也,孤誓与曲沃叛逆决一死战!着副将姬小子统领前军携兵二万先行,孤自领三万精兵坐镇中军,诸将用心务必三日之内攻破曲沃!”

将令下达,诸将领命退去,各自准备不在话下。

时至午时,姬小子引领前军行抵曲沃城下,姬称立于城头观望,只见城下人头攒动犹如蝼蚁,自顾言道:“便看汝能撑持得几时!”说罢,便下令紧闭城门坚守城池,未得将令不得出城迎战。

姬小子令人于城下辱骂叫阵,半个时辰过后,城中仍无回应,怒由心生姬小子一声令下,挥动大军前往抢城。

然曲沃百年老城,城坚池深岂是说取便可取得,加之城内姬称精兵固守,破城更是难上加难。

姬小子领军强攻半日之久,曲沃仍旧屹立眼前未损丝毫。

黄昏歇战,姬小子回见晋侯姬光请增援兵,言道:“姬称贼子据城不出,以使吾军抢城,奈何兵力不足,强攻半日未果,祈请增添二万兵马,必破曲沃!”

晋侯姬光探知攻城维坚,加之军心尽丧,已生退军之意,当下劝慰道:“曲沃城坚,一时难以攻破,攻城半日已损兵折将达三千之众,加之粮草无续,吾意退兵翼城,重振旗鼓寻机歼灭姬称叛逆!”

姬小子闻言再三请战,奈何晋侯姬光光只是不肯,只得依令撤回前军攻城士卒。

是日午夜,晋侯姬光撤军退往翼城,为防姬称追袭,下令全军禁燃火把悄然退兵。

姬称于城中查视,见敌退却至入夜尚未恢复攻城,料知晋军必趁夜色退兵,此乃天赐良机,当即领军倾城而出追击晋军。

晋姬光虽留有殿后部队千人,然面对姬称数万追击大军,心有余而力不足,未待交战便做鸟兽散。

姬称得以领军随后追击,歼灭敌军万余,缴获辎重物资无数,至百里开外方才收兵回营。

经此一战,晋侯姬光犹如惊弓之鸟,再不敢轻言发兵曲沃。

姬称虽胜,亦知翼城晋兵之强,一时难以全歼,是以聚兵曲沃与之相峙,并遣使出访临近诸侯,增进曲沃于诸侯心中威信。

说及出使,前者说及鲁公姬息得齐公姜禄甫力荐天说和宋郑,应郑使祭足之请出使宋地,历经数日,此时亦已抵达宋都宛丘。

宋公与夷闻知鲁公姬息亲访宋地,因郑军侵宋郛地之时,宋公与夷使人请救于鲁,鲁公姬息以言婉拒,由此宋鲁生下嫌隙,此时使郑,不知其意欲何为,未敢及时接见,是以先行使人依礼招待鲁公一行人等,领其驿馆暂歇。

继而招见司马孔父嘉,问道:“鲁公亲访,孤当见是不见?”

孔父嘉接其话语回道:“臣闻鲁公出使前,曾接见郑使祭足,此行出使入宋,必与郑人有关,若是郑鲁联盟谋宋,鲁公定不会只身范险出使宋境,君上不如见上一见,且看他如何说辞再做打算!”

闻其所说,宋公与夷心下释然从其所言,并令人置下酒宴,邀约鲁公姬息行宫相见。

次日,鲁公姬息应约前往行宫赴宴。

二公互施礼毕,分宾主坐定,宋公与夷当先言道:“鲁公驾临敝邑,孤及臣民倍感欣慰,照顾不周,鲁公幸勿见怪!”

鲁公姬息回道:“宋公勿需多礼,此次出入宋,身带使命而来!”

宋公与夷拱手施礼,接其言道:“愿请道来!”

鲁公姬息回以一礼,款款道来:“孤应齐公之请,前来调和郑宋之争,二邦相争多年,百性苦不堪言,盼二公为天下计,止兵歇战握手言和,以做诸侯表率!”

得知其来由,宋公与夷冷笑一声,回言问道:“此话可是郑公托言于公?”

突遇此问,未知宋公与夷话中何意,鲁公姬息茫然不知所错,只得据实回道:“确是郑公遣使告知于孤,宋公……”

不待其说完,宋公抢其话语打断道:“郑逆侵孤郛地之时,可曾想过百性困苦;联邾劫略孤地边民之时,可曾想过百姓困苦……”

鲁公姬息本想和和气气入宋说和,不由遭其一通数落,亦是心下窝火,当即回道:“种其因,必得其果,郑人入郛可因东门之围?联邾乱宋可因长葛之争?事到如今,孰是孰非已无可辩证,然郑宋言和,于郑、于宋皆是有利,宋公何其不明也?”

宋公与夷闻得鲁公一习话语,自觉羞愧不已,故作镇定问道:“如鲁公所言,郑宋言和于孤利在何处?”

鲁公姬息见其心态缓和,亦平复心绪为其释道:“郑宋之争,先后数年之久,损兵折将不说,且劳民伤财,如若二邦言和,其利难以尽数,然有二点最为珍重,友邻相伴胜过猛虎在侧是为其一;弃战言和诸侯楷模是为其二。此二点皆为固本强邦之策,宋公当三思而行!”

闻言,宋公与夷低头一阵沉思,良久言道:“如鲁公所言,与郑和谈不是不可,维有一事孤至今未曾想通,前者孤与邾军战于田地,遇郑军突袭,请救于鲁,然鲁公按兵不动是为何意?”

鲁公姬息早已料知有此一问,缓缓回道:“非是孤不愿为之,只因贵使不愿告知实情,以致延误战机,若为此事耿耿于怀,孤在此诚以至歉!”

宋公与夷闻言,怒气未消,接言问道:“既是如此,孤有一请,不知鲁公肯否为之?”

鲁公姬息回道:“只要有益于郑宋和谈,孤定当相助!”

宋公拍案而起,言道:“好!郑宋相争期间,邾人数次趁孤后方空虚侵伐吾境,犹如窃鼠一般,孤甚恨之,鲁公可愿为孤报得此仇?”

鲁公姬息捻须回道:“既是宋公所请,孤愿出师伐邾,对其施以惩戒,然在此之前,孤盼郑宋握手言和!”

宋公与夷侧身而坐,回道:“鲁公如此心城,孤亦不好再拂君面,既郑人能为百姓考虑,孤亦会为社稷造福,有劳鲁公定下时间地点,孤定当赴会!”

闻言,鲁公大喜回道:“得君此诺足矣!”

说罢,二公相视而笑,饮酒赏乐大醉而归。

次日,鲁公姬息领众还鲁,郑使祭足已在鲁都曲阜等侯一月有余,期间周王姬林遣使凡伯来访,因鲁公姬息使宋未归,司马孔父嘉待为接见,与凡伯对接国事。

事毕凡伯欲待还朝,祭足邀其驿馆小聚,二人相对而座。

祭足为其斟酒,当先言道:“未曾料想在此巧遇凡伯,今日当不醉不归!”

凡伯笑颜回道:“天命使然,数年未见,祭子现已成郑室大夫,可喜可贺也!”

说罢,二人淡饮一樽。

放罢酒樽,祭足问道:“凡伯到此所为何事耶?”

凡伯提起酒壶续满酒杯,口中说道:“去岁饥荒,鲁公带头筹粮资周,天子遣谋前来致谢,国事慰问而以!”说罢,自饮一杯。

祭足见状,接其言问道:“天子知恩,此乃好事,凡伯何以愁眉不展?似有不喜之情!”

凡伯轻遥其头,叹气回道:“天子知恩,然不知轻重,郑室亲周而遭弃用,鲁室亲戎反得重用,敢闻天道何在?”

待其说罢,祭足亦随之点头首肯,言道:“王意如此,吾等身为下臣亦是无可奈何,只得顺意而为!”

听其所言,凡伯更为气愤,怒言道:“戎狄贼子杀吾臣民,毁都镐京,其一日不除,老夫不得一日安宁!”

见其如是说道,祭足连连劝其低声,抚慰道:“鲁戎通商,城中戎民甚多,此等话语不宜于此处多说,当心隔墙有耳!”

闻言,凡伯怒掷酒樽,言道:“于吾国境内,竟不得大声说话,是何世道!”

祭足亦不再答话,为其斟满酒杯,酒过三巡送其出城返周。

送别凡伯,祭足一路返还驿馆,静候鲁公音讯。

半月之后,鲁公姬息一行出使归来。

祭足不等鲁公传讯,直奔侯府拜见。

在此等侯一月,鲁公姬息知其心情迫切,谅其私闯侯府之过,传令领其书房侯见。

时过一刻,鲁公姬息换过华服,直行步入书房。

祭足施以君臣之礼,继而问道:“敢问鲁公此行可有喜讯传来?”

鲁公姬息走过祭足面前,于书案后落座,缓缓道来:“老夫此行入宋,劳祭子久等一月之久,然所得结果喜忧各半,恐非祭子心中所想!”

祭足再拜请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鲁公不妨直言相告!”

待其说罢,鲁公姬接其话语,笑颜回道:“在孤反复劝说之下,宋公终是应下郑公和谈之请。然有一前提,便是需孤为其出兵伐邾,若不如此,余事免谈!”

祭足闻言默然,沉思良久回道:“邾乃吾之盟邦,宋公此举是为何意?弃盟邦而与敌邦言和,天下必以郑人此等行径所不耻!有劳鲁公走此一遭,宋公即无和谈之意,臣这便返郑禀奏君上,整军备战即是!”说罢,施礼欲退。

鲁公姬息早已料知此景,申手喊道:“祭子且住,孤有一策,即可成郑宋和谈,又可保留郑公颜面,不知祭子愿闻否?”

祭足闻言,停下脚步回问道:“敢请鲁公示下!”

鲁公姬息捻须说道:“要成郑宋和谈,伐邾势在必行,然不必真打,做势则可,可于战前告知邾侯吾军将往伐之,遇吾军做溃败之像即可,其时宋公见状,定会依约与郑公和谈。事成之后,郑公发兵一支前往援邾,吾军便可趁势退还鲁境,祭子之意,此策可行否?”

祭足闻言,大喜道:“若得如此,当是万全之策,鲁公待郑之情,郑室上下铭刻于心!”

鲁公姬息摆手笑颜道:“同为周室臣民,若得百性安康,此举不值一提!”

祭足再三拜谢而出,连夜策马返郑,劝说郑公姬寐生依计而行。

是年秋七月初始,鲁邾两军对垒疆场,因事前有约,两军形成默契。

鲁公姬息领军扑向邾军,未及交锋,邾侯邾仪父领军后撤,鲁军随后追击,不紧不慢追出十里,便止军前行,择地安营扎寨。

宋公与夷身在商丘,探听得知鲁、邾大战,邾军大败而走,竟而怒气全消欢喜不已,欣然应约而往宿地,会见郑公姬寐生,商定和谈事宜。

因和谈条款协定郑、宋各取所需,因而和谈过程未有波折,顺利如期而成。既而按和约约定,郑室以郛地换回宋人所占长葛,及后一月完成换防。

事后,郑公姬寐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援邾,鲁公姬息就势领军退回鲁境。

历时一年,郑宋和谈至此得以圆满结束。

宋南陈室见宋郑言和,加之去岁颖河一战大败于郑人,无力再与郑室相抗,此时亦盟生与郑言和之想,由是使陈五父入郑请盟。

陈五父一行刚出陈都宛丘,天子使人前来诏见陈公陈鲍,意为与其商议戎患事议。

问其原由,得知凡伯使鲁返周途中,行经楚丘之时,遭遇戎兵伏击,凡伯为其所俘,将其带回漠北荒原。

话说戎狄为何伏击凡伯,原是戎人朝觐周王时,向朝中公卿送以财物,诸卿皆纳之,唯有凡伯拒收且不加礼遇,更以恶言将其骂退,戎人深恨之,及后探知凡伯使鲁,便设伏兵于其归途,将其俘获,以报当年之耻。

理说乱事当道,家臣为敌所俘时有发生,以金赎回即可,本无可厚非之事。

然天子诏见,又不能不去,由是连夜随天子使者入周。

快马急驰,不过三日便抵洛邑。

周王姬林接获使者传书,已在大殿等侯,陈公陈鲍不及休整,随即入朝觐见,进殿施以君臣之礼,即而奏道:“吾王万岁,不知诏臣前来,所为何事?”

周王姬林年少气盛,堂堂大周重臣,戎狄随意俘虏,由是觉得颜面无存,当堂怒道:“戎狄之患,历数大周第一祸患。近来,更视我国中无人,光天化日之下,俘虏寡人朝中重臣。此等屈辱,寡人势必十倍奉还!今诏陈公前来,便是欲与陈公联兵伐戎,戮尽戎人于漠北!”

陈公陈鲍亦非痴傻之,心中明了伐戎岂是易事,且不说倾两邑之兵可否胜过戎军近十万骑兵,单说出兵漠北,行军千里便非易事,然王意所向,亦不好直言相拒,只得以言相劝道:“兵者,国之大事也,非万不得以不可动兵,今凡伯被俘,使金赎回可也!”

闻言,周王姬林更是火冒三丈,当堂怒吼道:“俘我臣工,还需寡人委曲求全,如此大周颜面何存?寡人颜面何存?陈公若是不愿出兵,寡人另想他法则是!”

陈公陈鲍被其一习话语逼得哑口无言,正值无奈之际,郑公子姬忽出而上奏道:“臣以为陈公之言是也!洛邑王师堪比秦邦蛮勇几何?国力自比晋、齐强盛与否?秦室久居西垂,世代与其争斗,至今未能全歼灭戎狄。晋、齐雄据北境,亦与戎狄胡人争斗数百年,至今亦只能与其分庭抗礼。当今天下乱像丛生,军心不稳民心不附,实非伐戎良机,王上当三思而行!”

一习话语说得周王姬林无从辩驳,张嘴欲言又止。周公黑肩见状,领群臣跪谏道:“公子姬忽所言是也,王上三思!”

眼见满堂臣工均持相左之见,气愤之余亦是无可奈何,周王姬林只得拂袖而去。

朝后,群臣举荐周公黑肩主事,处置赎取凡伯事宜。

洛邑事毕,陈公陈鲍领众返邦,路上回想起朝堂之上郑公子姬忽言行举止,对其赞赏有佳,自顾言道:“得子若此,夫复何求!”

一路无话,转而言道陈五父一行,行经数日此刻亦已抵达郑都新郑。

郑公姬寐生闻迅,于庙堂之上接见陈使陈五父。

君臣礼毕,郑公姬寐生直言问道:“陈使入郑,有何贵干?”

陈公见其直言相问,亦不以虚言相待,据实回道:“入郑求盟,望得郑公应允!”

闻言,郑公姬寐生疑道:“若为联盟,未见陈公莅临,可知陈公心未诚也,陈使请回吧!”

闻言,陈五父拱手致歉道:“盟郑之心堪比金坚,郑公尽可放心,非吾主陈公不愿往郑,只因事出有因,未同随臣同行,郑公见谅!”

闻其所言,郑公姬寐生亦未多加责怪,接其话语言道:“同为一邦之主,琐事相绊以致难以抽身他顾,此种境况孤深有体会。然两邦联盟,需歃血祈福,陈公不在何以全礼?”

见问,陈五父执言回道:“前者三国围郑之时,因郑臣祭足邾地得遇鲁公子豫,施以臣待君盟,领兵袭其后,方解东门之围。即有例可寻,今可效仿之,不知郑公意下如何?”

闻言,郑公姬寐生回想当年,似听祭足提及过,然不知具体事议,当下问道:“当年战事所迫,不得以而为之,今时不同往日,若行君待臣盟,何以服人?”

陈五父接其话语回道:“此事不难,盟典所依无非祭祀祈福及签订盟约。未说非得同日行毕盟典,若此郑公可先于郑地行祭祀之礼签下盟书,继而遣使随臣携书入陈,吾主陈公亦会依样行祭祀之礼签下盟书,并交由郑使带回。至此礼成,诸侯亦无二话可说。”

郑公姬寐生闻其所言,微点其头表示赞同,非常时候当用非常之法。

再者盟陈亦是郑公治邦方略之一,郑室地处卫、宋、陈、蔡、周五邦包围之下,若是邦交处理不甚,五邦联兵而下,郑室立有灭亡之险。

和其一邦便能少一分风险,亦为日后图取中原称霸诸侯奠定基石。由是当堂应准陈公之请,下令祭足操办盟典祭祀事议。

次日,盟典如约举行,郑公姬寐生焚香沐浴后登上祭台。

执牛耳歃血祭天祈地,读罢盟约,签下印章,交由陈五父携回。

接书之时,陈五父心绪不宁,盟书滑落在地,观盟郑臣一片哗然。

突遇此变,陈五父惊呆原地,慌乱之中不知所措。

郑公姬寐生王者胸怀,并未对其怒言相斥,而是上前轻抚其肩,弯腰拾起落地盟书,再次交由陈五父手中,二人携手走下祭坛。

众人虚惊一场,盟典终是顺利收场,事后泄伯谏奏郑公姬寐生言日:“五父视盟约如儿戏,盟典之时,心生他念,非诚信之人也,日后需对此人多加提防!”

郑公姬寐生何等聪慧之人,岂能看不出其中端倪,谓顾着伯言道:“五父进入殿堂之时,孤便知晓其非可信之人,只是眼下局势错综复杂,与其成盟仅为权宜之计!”

闻知君上心中有数,泄伯亦不再过多言语。

其后郑公姬寐令大夫郑良佐随同陈五父入陈,以全联盟仪典。

一路无话,行得七日,郑使郑良佐一行抵达陈都宛丘。

陈公陈鲍此时亦已从洛邑返回,闻得郑使即将入城,焚香沐浴过后,领众臣出城迎侯。

郑良佐引马走近陈公跟前,跪拜于地,托举盟书献与陈公。

陈公陈鲍接过盟书,申出双手扶起郑良佐,二人客套寒暄一番。进而邀其同车而行。

郑良佐言日君臣有别不肯同车而往。

陈公陈鲍再三盛情相邀。

郑良佐执拗不过,只得随其同乘而行。

行不多久,来至祭坛跟前,陈公陈鲍手持盟书登上祭坛,祭天祈地歃血以成盟典,继而签盖盟书。

礼成之后,陈公陈鲍邀约郑良佐同进晚宴。

郑良佐欣然应诺,继而由其侍从领至驿馆歇息。

及至入夜,郑良应约前往侯府赴宴。

开席前,陈公陈鲍致辞,言日:“承天恩眷顾,得与强邻郑室结为盟邦,陈室之幸,孤之幸也!望二邦携手共进,同心协力共赴盛强,为此,吾等共饮此杯!”说罢,高举酒樽邀饮群臣。

一樽饮罢,陈公陈鲍抚掌三次,舞女入中堂共贺欣喜。

席开众臣各自寻人私议畅饮,期间笑声不断,唯有陈五父独坐案前自斟自饮,郑良佐正看得入神之时,陈公话语打断其思绪,闻其言道:“良佐使陈,陈室蓬荜生辉,然有一事需向良佐请教,不知肯否相告?”

郑良佐供手回道:“不知陈公所问何事?”

陈公陈鲍接其言道:“听闻郑公生有一子,现于洛邑王室任职,前者孤入王几述职,遇王恶意刁难,幸得公子出言解围,孤甚爱之,不知公子婚否?”

郑良佐笑颜回道:“陈公所说之人,当是郑公长子姬忽,年过二十尚未婚娶!”

陈公陈鲍闻言大喜,接其言道:“如此甚好,孤有一爱女,今已年过十八,尚未婚配,孤欲与郑公缔结姻亲之盟,不知可否?”

郑良佐拱手谢道:“陈公好意,臣谨待吾主郑公在此谢过,然此事需臣返郑回君上之后方能定夺!不过陈公请勿忧心,臣定于郑面前美言力成此事!”

陈公闻言大笑,举杯相邀道:“如此,孤亦在此谢过良佐,谨以薄酒一樽以敬良佐!”

闻言,郑良佐亦举杯相附,与其同饮一樽,继而与其同赏乐舞,宴至夜入夜方散。

陈室事毕,郑良佐一行踏上归途,陈公驾车送出城外,城外风雪漫天,一路无话,历经十数日奔波,郑良佐一行安全行抵新郑。

不及掸去身上积雪,郑良佐携书直侯府而去。

此时郑公已在书房等侯,见其风尘仆仆,亲自为其掠去身上积血,出言抚慰道:“良佐顶风冒雪出使归来,孤心甚感欣慰,特备下让汤一壶为汝接风!”

闻言,郑良佐跪拜于地,承上盟书,言道:“承蒙君上厚爱,臣不辱使命,携回陈公签订盟书,呈献君上!”

郑公接过盟书,随手递于侍从,取过侍从手中热汤,放于郑良佐手中,继而双手扶其肩,将其扶起。

二人挽手落座,郑良佐将汤壶放于案上,拱手奏道:“臣此次入陈,陈公另有一请,欲与君上缔结姻亲之盟,不君上意下如何?”

郑公姬寐生闻言,不置可否,反问道:“依良佐之言,孤当否应下陈公所请?”

郑良佐直言回道:“依臣拙见,与陈连姻于吾郑室百利无害!”

郑公姬寐生闻言,正色回道:“良佐教吾!”

郑良佐接其言缓缓道来:“若要图取中原,仅凭一邦之力难成霸业。眼下宋、卫沆瀣一气,陈、蔡二邦摇摆不定,择其强者而侍,若是四邦合力图郑,郑室危矣!吾等唯有抢得先机,分化四邦方有胜算。君上若与陈公联姻,便可借手陈室制约蔡人,余下宋、卫二邦,君上只需联和齐、鲁,便可轻取宋、卫,如此霸业可成矣!”

郑公姬寐生见其一习话语将天下局势分析得如此透彻,由是对其更加倚重,抚掌对其言道:“良佐大才,国之栋梁也!孤这便刻书一卷回复陈公,应下此门婚事!”

说罢,令人取来竹书刻刀,欲待着书,转眼望见郑良佐面漏难色,郑公顿时心中明了,对其问道:“陈公钟意之人莫非是公子姬忽?良佐可是忧心姬忽反对婚娶?”

闻言,郑良佐默言点头,为此郑姬寐生续言道:“良佐无需忧心,历来婚姻大事,均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不得他不肯!”

闻言,郑良佐起身施礼道:“君上圣明,无事臣先告退,以便品尝君上所赐热汤!”郑公姬寐生点头失意,郑良佐笑颜取过案上汤壶,施礼而退,独留郑公姬寐于案头刻写书简。

乱世风云莫测,中原暗流涌动,自古成王败者寇,且看谁人崛起称霸,谁人沉沦献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