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周策 > 第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

东周策 第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

作者:陈义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2:37:03 来源:泡书吧

公元前715年,冰雪初融,两骑快马飞出新郑城门,一骑往东,一骑往西。

往东者入洛邑,传书公子姬忽,令其前往陈室迎娶陈女妫氏。

往西者入宛丘,致书陈公陈鲍,应其联姻之请。

其时齐都临淄城内亦有一骑快马驰出,往南直奔卫、宋而去。

因之此时北方晋室内乱暂歇,亦无蛮夷贼匪作乱,齐公姜禄甫得以滕出手来图取中原。

如今郑宋之间虽无战事,然因积怨太深,以致二邦貌合神离,加之卫人从中撺掇,郑、宋、卫三邦之间再起兵争乃是早晚之事,若是如此,齐室想要染指中原称霸诸侯,将会难乎其难矣。

由是齐公姜禄甫欲谋定,不如抢先一举成盟三邦,借此抬高齐室威望,伺机获取洛邑王室重视,其时天下诸侯维齐是尊,则霸业可成也。

大略谋定,何处着手便成齐公姜禄甫首要解决之事,眼下宋、卫自成一体,不若先从易处着手,先盟宋、卫,而后设法化解郑与宋、卫之怨,引领三邦成盟。

如是想到,遂刻下书信一封,使人送与宋、卫二公手中,邀约二公赴会温邑,请与会盟。

齐公择取温邑行会盟大典,乃是思及如周会盟,必定惊动天下诸侯,齐室威名必定远扬,加之郑室临近温邑,亦可就近调和郑与宋、卫二邦之间纷争。

书至宋地,宋公与夷召集群臣商议,庙堂之上,宋公与夷执书问与堂下众臣:“此乃齐公信简,意为邀约宋、卫与其温邑会盟,众卿以为孤当否前往赴约?”

闻言,司马孔父嘉当先出列谏道:“齐乃东方柱石,与其联盟有利无害,就军事而言,可大幅增强吾邦实力,其时宋、卫、齐三邦互成犄角之势,东可轻取郑室,西可驾驭鲁人,南可臣服陈蔡,北可抵御强晋;就民生而言,三邦会盟前所未闻,今日行此壮举,天下必会为之侧目,其时宋室声誉大增,君上威名必为世人传颂,诸侯归附民心所向,图霸中原指日可待也!”

待其说完,华父督亦出列上言道:“齐室真心求盟,固然是好,然齐地远处东海之滨,吾等对其知之甚少,且齐室与郑人行之甚近来往频繁,郑与宋、卫又素来不睦,若齐公勾结郑人假借会盟之名,密谋图取君上性命,在此情形之下,君上冒然前往,吾等救之不急,其时悔之晚矣,祈请君上三思而行!”

宋公与夷端坐君位,闻得二卿所言,陷入两难境地,谓顾群臣言道:“二卿所谏,皆言之有理,以致孤去往不是,不去亦不是。众卿可有两全其美之策耶?”

见君问道,华父督再开尊口,向上献言道:“齐公书上明言,邀约宋、卫同往赴盟,君上何不资卫些许财物,央请卫公先行前往会见齐公,待其打探得虚实,其时君上只需顺势而为则可!”

宋公与夷闻言大喜,言道:“此策甚佳,便依华父之言,不何人可愿为使,入卫行得此事?”

华父督续言道:“此事非君上亲为不可!请卫入齐,本有送羊入虎口之嫌,君上再不亲临示之以诚,恐卫公难以应准君上所请!”

闻其所言,宋公与夷亦感所言在理,由是当堂应道:“既然如此,明日孤便起程入卫,此事若成,众皆功臣也!”

群臣齐言相附,大事谋定,宋公与夷起身宣告退朝,随之文由华父,武随孔父,依序散去。

次日,宋公与夷车驾缓缓驶出都城商丘,一路向北行往卫地。

谁知车驾刚过边境,行抵卫地垂邑,道听途说闻知卫公姬晋亦已出使至此。

宋公差人前去打听,得知卫公姬晋接获齐公姜禄甫书简后,亦想先行入宋,请与宋公与夷商议之后再做定夺,自离卫都朝歌,历时三日行经此处。

未曾想卫公此举正中宋公与夷下怀,于是宋公下令车驾停止前行,转道行往就近城邑犬丘。

车队入城之后,随即又命随行护卫晏祺领人前去相迎卫公姬晋,邀其犬丘相聚,继而置酒摆宴,座等卫公到来,卫其接风洗尘。

且说晏祺领人出得城来,因未知卫公车驾现在何处,一路差人打探,终在离城三十里外官道之上寻得卫公车队踪影,闻得探子奏报,晏祺领人于其必经之路上等侯。

约过半个时辰,遥见远方一队车马驶来,领头骑甲打出一面“卫”字大旗,来人应是卫公姬晋无疑。

晏祺领人列阵道路中间,欲待迎领卫公前往犬丘与其君主宋公相会,不料卫公车驾行至二百米开外,便停止不再前行。

原是此时天色渐暗,遥见一队骑甲驻守道路中,不知是敌是友,卫公姬晋亦不敢冒然前行,由是命近身护卫荣原查探。

正值晏祺犯疑其间,荣原已近至身前,闻其言道:“卫公车驾至此,何人如此大胆,胆敢阻其去路?”

晏祺拱手回道:“吾乃宋公治下晏祺,奉命在此迎侯卫公,有劳将军通报一声!”

待其言罢,荣原笑颜回道:“原是宋公人马,有劳在此稍等,吾这便前去通报!”

说罢,调转马头急驰而去,望其背影,晏祺领人驻马原地等侯。

不消一刻,卫公车驾行近眼前,晏祺下马上前请安,行于车前跪拜于地,开口言道:“属下晏祺,领命在此等侯,奉迎卫公前往犬丘,与吾主宋公相会!”

闻言,卫公姬晋挑帘问道:“宋公不在商丘,何以现身卫地?”

晏祺回道:“吾主本欲北行使卫,途听卫公亦已摆驾到此,由是转道犬丘,特命某前来相迎!”

事已明了,卫公姬晋亦不再多言,放帘说道:“有劳将军领道!”

晏祺领命,转身上马,领队前行领路,卫公车驾随后而行。

行不多久,便至犬丘城下,宋公与夷接获晏祺快马传信,此时已在城口迎侯。

晏祺领众行至跟前,先行下马回命道:“回禀君上,属下奉命已将卫公车驾领至此处!”

宋公闻言大喜,对其赞赏一番,继而令其退下。

此时卫公姬晋亦已走下轺车,宋与夷一眼暼见卫公君言,立时笑面将上去,携起卫公双手,寒暄道:“在此荒郊小城得遇卫公,真乃天命使然也!孤已备下接风宴,今日与君畅饮不醉不归!”

闻得此言,卫亦笑颜回道:“今日晨起,睁眼便见漫天红霞,原是暗喻今日将于此与宋公相逢!”说罢,二公相视而笑。

既而二人携手同行步入城中。

不多时,二人行至一处亭阁,上书“野山亭”三字篆书,亭下置有石案一张,另有石凳数个,案上摆满酒菜。

二公同行步入亭中,无分宾主相对而座。

宋公与夷提壶倒酒,继而举樽相邀,谓对卫公姬晋言道:“山野小城别无长物,维有这山果珍酿还算可口,谨以此杯为卫公接风洗尘!”

卫公姬晋亦端起面前酒杯,致言宋公与夷言日:“能于此处得遇宋公,孤之大幸也,然宋公出使至卫地,孤却未能尽地主之宜,孤之罪也,聊以此杯以向公宋致歉!”说罢,率先举杯昂首一饮而尽。

宋公与夷随其后,亦将樽中美酒饮尽,放罢酒樽,谓对卫公姬晋明知故问道:“卫公出行至此,欲往何处耶?”

卫公姬晋肃颜回道:“正欲前往商丘拜会宋公,不期在此得遇宋公,宋卫兄弟之邦,孤亦不以虚言相欺,不知宋公是否收到齐公请盟书简?”

闻言,宋公与夷故作惊讶之状,接其言回道:“前些时日是有收阅,这不正欲前往朝歌,邀君一同前往。莫非卫公未得齐公相邀会盟?”

卫公姬晋微微摇头,接其言回道:“非也!只因齐人与我二邦往来甚少,更无私交可言,齐公为人吾等亦一无所知,突然邀我二邦前往会盟,孤确实心下存疑,不知是应该前往会盟,亦或是放任不管,先行观望一阵!”

宋公与夷接其话语问道:“卫公何以会做如此想?”

卫公姬晋见问,急言道:“孤亦不知从何说起,此次会盟关系重大,事成,天下诸侯莫敢与我三邦为敌,事败,公与吾皆有性名之忧也!”

待其说罢,宋公敌头假似沉思,独自饮下一樽山果珍酿,继而面对卫公说道:“若是如此,要知齐公是否真心与盟,维有当面前问于齐公,除此别无他法!”

闻言,卫公姬晋先是一惊,继而探身向前,正色问道:“如何当面相问?”

见问,宋公亦探身向前,于其面低声说道:“吾等可凑得一些珍器珠宝,令人前往临淄送与齐公,以供盟典操办之资,并邀其朝歌做客,欲咨其会盟细节。其时齐公若是慨然莅临朝歌,便是齐公真心想与吾等会盟,吾等如期赴盟即可;若是其托言不敢前往朝歌,便表明三国会盟乃是齐公所设圈套,伺机赚取吾等性命!”

闻言,卫公姬晋心中疑云尽释,大喜道:“宋公妙计也!”说罢,举杯相邀,二公一阵大笑。

酒过三巡,二公携手走下亭来。

待至众人面前,二公互施一礼婉言辞别,继而卫公登车,宋公上马,各引本部人马踏上返程。

临行前,宋公与夷留下千金赠与卫公,资其实施野山亭谋划,一入朝歌,卫公姬晋便从宋公之言依计行事,令人携金千两前往齐都临淄,诚请齐公赴朝歌相会。

话说齐公姜禄甫此时亦在思量如何办好此次会盟,正欲动身前往郑室,欲说郑公参与此会盟。闻得卫公姬晋请临朝歌,由是计上心头,不若借此良机化解郑、卫之争。

如是想道,欣然应准卫公姬晋之请,约下旬日之后赴朝歌相会。

转眼约期将至,齐公姜禄甫摆驾南下,初春风光无限,加之风和日丽,一路通畅无阻,齐公姜禄甫一行得以如约抵临卫都朝歌。

闻知齐公行将入城,卫公姬晋万分欣喜,随即命人备汤置酒,亲领文武前去相迎。

朝歌古城,殷商王朝四代旧都,立世八百余年,其间数遭战火洗礼,至今依旧巍然如故。

入得城来,眼见的青石路面平如静水,四车并行犹显宽敞,路边亭台楼阁此起彼伏,路中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齐公姜禄甫挑帘观望,为此昌盛景象感叹。

正观看之际,卫公姬晋领人行近车前,齐公随即走车,行上前去与其相会。

二公相见互施礼毕,齐公姜禄甫赞道:“朝歌古城果然名不虚传,繁华昌盛天下诸城无可与之比拟者!”

闻言,卫公姬晋笑颜回道:“齐公谬奖,临淄雾都方为人间仙境也!”

说罢,欲邀齐公前往侯府,为其接风洗尘。

然齐公意兴盎然,托言久困车中,身心俱乏,欲借春风登城一观。

客有所请,卫公姬晋亦不好相拦,遂令随从城下等候,亲引齐公登上朝歌城墙。

上得城来,二公倚城而望,山川美景尽收眼底,齐公姜禄甫谓对卫公姬晋言道:“敢问卫公,上次登上城楼是何时?”

卫公姬晋回道:“邦中事务繁杂,极少能有闲暇登城观景,上次登城还是即位大典时上城祈天!”

闻言,齐公姜禄甫微微一笑,转而问道:“在此远目望去,卫公可观见何物耶?”

见问,卫公姬晋转头望向城外,继而回道:“青山?绿水?恕孤眼拙,所见之物皆是世存常物,并无稀奇之处!”

闻言,齐公姜禄甫张开双臂,远望天际回言道:“山野障目,以至未能远观,透过山川,吾等所观天下也!”

闻言,卫公姬晋知其言外有意,便不再与其谈论山景,直言问道:“以此论道,齐公定有谏言赐教,不妨直言相告!”

待其说罢,齐公姜禄甫对其所言置若罔闻,续言问道:“不知卫公对此次会盟如何看待?于天下大势又有何见解?”

见问,卫公姬晋持言以对:“三邦会盟,必定震惊诸侯,其时三邦合力,天下莫敢与吾相抗者,借此称霸中原,易如反掌也!”

闻其所言,齐公姜禄甫摇头回道:“非也,吾等皆为华夏儿女,同为周室臣民,同室操戈实非孤之所想也!当下周室暗若,天下诸侯各自为政,相互侵伐争战不断,以致外敌有机可乘,南下中原劫掠犹入无人之境。三邦会盟仅为开端,孤欲联合天下诸侯,停息内乱一致抵御外邦匪乱,重震周室盛世辉煌。”

齐公言罢,卫公姬晋对其拱手一拜,对其赞道:“齐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真圣仁之君也,孤自愧不如!”

闻言,齐公姜禄甫摇头摆手,示之以谦,继而说道:“说之畅快,行非易事,乱世当道,诸侯相争近百年,其间是非恩怨,想以孤一人之将其化解,无异于痴人说梦!”

见说,卫公姬晋接其言道:“承盟齐公看重,邀孤共襄壮举,若得孤相助之处,齐公尽可言来!”

闻言,齐公姜禄甫大喜,抚其肩说道:“如此甚好,眼下便有一事需卫公襄助!”

闻言,卫公姬晋申手请道:“何事需孤相助?祈请齐公明言!”

二人边走边说,齐公姜禄甫缓缓道来:“卫地西境邻邦郑室,其君郑公姬寐生乃周室卿士,其人忠君爱民,孤知郑、卫不睦,有意说和二邦,邀郑共赴温邑会盟,不知卫公意下如何?”

闻言,卫公姬晋拱手致言齐公日:“齐公勿怪,此事恕孤无能为力!郑、卫相争多年,而今已是仇深似海水火不容,即便孤肯应齐公之请与郑言和,郑人能释东门之怨耶?”

闻言,齐公姜禄甫近身上前,执其手回道:“孤知此事不易,然事在人为。卫公与郑人之仇仅为家仇,戎狄侵吾大周乃是国恨,国恨当先,些小家仇何值一提?再者说道,当年围攻新郑之时,亦非只有卫公一邦,另有宋、蔡、陈三邦,如今宋、陈二邦与郑言和,若其未能释怀东门被围之恨,岂能与宋、陈言和?郑公明晓是非之人,此点,卫公大可放心!”

闻其一习话,卫公低头沉思半晌,既而言道:“既然如此,孤愿与郑人言和,有劳齐公前往说之!”

说罢,拱手一礼,齐公姜禄甫托起其身躯,言道:“孤自当尽力而为!闻听卫酒棉柔醇香,不知孤今日有无此口福?”

卫公姬晋见说,笑颜回道:“齐公说笑耶?卫酒管够,今日与君同醉!”

说罢,二公相视一笑,即而缓步走下城来,登车直奔卫公侯府。

次日,齐公姜禄甫摆驾西行前往郑地,卫公姬晋亲自领人送其出城。

待其走后,卫公应先前犬丘之约,致书宋公与夷,言说齐公真心请盟,然欲扩大会盟规模,会盟天下诸侯,并将城上所谈全数写于书中。

而后静侯宋公与夷回音,三日之后,接获宋公回书,书中谏言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由是卫公姬晋座镇朝歌,静侯齐公音讯。此时,齐公姜禄甫车驾亦已抵郑,得遇郑公姬寐生盛情款待。

二公久未谋面,此次相见分外欣喜,入席便连饮得三樽,寒暄礼毕之后叙说正事,郑公姬寐生问言齐公道:“齐公此次使郑,有何赐教耶?”齐公姜禄甫笑颜以对,言道:“非敢赐教,孤有一事相请也!孤欲于温邑会盟诸侯,已请得宋卫二邦共赴盟约,不知郑公可愿加入此次会盟?”

郑公姬寐生闻言回道:“齐公亲赴郑地相邀,孤心甚慰感激不尽,然宋卫二君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次会盟恐有名无实也!”

见其如是说,齐公出言慰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其胆敢有负盟约,孤必带甲亲往讨伐!”

郑公姬寐生闻言大喜,笑道:“当今天下大乱,战火丛生,百性苦不堪言,能与各邦达成盟好,以解百性之苦,孤之愿也!既得齐公主持公道,孤身为周室卿士,理当身先士卒,其时孤定如约前往温邑参与会盟。”

见郑公如此爽快应下会盟之请,齐公姜禄甫举樽相邀道:“郑公大义,社稷之福,百姓之福也,无可为敬,借酒一樽以献尊上!”

闻言,郑公姬寐生亦举樽示谦道:“孤等所为不值一提,孤亦以樽中之久,谨祝此次会盟水到渠成!”

说罢,二公相视一笑,饮下樽中美酒。

宴席续开,席间二公说古论今,畅谈天下大势,不时传来一阵阵大笑之声。

应郑公姬寐生盛请,齐公姜禄甫逗留郑室数日,其间使人快马致书宋、卫二公,书中言日郑公愿释东门之怨,与二邦息战言和,约期秋七月中旬同赴温邑会盟。

中原事毕,于二月癸丑齐公姜禄甫辞别郑公姬寐生,起行归返齐室。

齐公姜禄甫走后未过多久,洛邑周室传来消息,周王姬林任命虢公忌父出任王室右卿士。

无端被其夺权,郑公姬寐生正欲前往洛邑面君讨要说法,不料此时陈公陈鲍遣人送来书简,书中问及公子姬忽何时前往迎陈其女妫氏。

邦中事务繁杂,以致郑公姬寐生尽将此事忘却,今见其提及,便将此事提上日程。

依郑人习俗,公子婚娶当祈福泰山,虑及近来所生事宜,郑公姬寐生欲弃祀泰山改祭周公,借此表明忠周之心,以辱周王弄权,再者温邑会盟将至,亦可借此表率诸侯,以示会盟之诚。

然周公祭庙地处鲁地许田,前往祭拜恐生出事端。

由是,郑公姬寐生谋定出访鲁地,欲以泰山之祊易鲁许田。

择定三月初十成行,风雨兼程行得十日,郑公姬寐生率众抵达鲁都曲阜。

郑鲁二公有过数面之缘,亦算是旧识,鲁公姬息闻得郑公驾到,亲领百官出城相迎,二公相见分外热情。

互施礼毕,郑公姬寐生公执其双手慰道:“一别经年,鲁公容貌深嵌脑海,孤日夜思之!郑宋和谈,鲁公大恩,孤更是没齿难忘!”

鲁公笑颜道:“郑鲁兄弟之邦,郑公之事即孤之事,略尽绵力不足挂齿!”

说罢,挽其手同登轺车,一路驰往鲁公侯府。

府内已尊吩咐摆下接风宴,二公入席座定,郑公姬寐生当先开口说道:“鲁公调和郑宋于孤大恩,些许薄礼,不成敬意!”

说罢,郑公姬寐生眼望厅门,鲁公姬息随其目光观去,只见厅外走进郑甲两名,合抬木箱一个,行至二公面前打开来,箱中尽是黄金珍宝。

见此,鲁公姬息谢礼道:“寡人何敢贪此大功,郑公礼过重也!”

郑公笑颜道:“鲁公过谦矣!郑宋之争,若无鲁公出面调停,此时定是还在鏖战,礼薄难表鲁公大恩,万望笑纳,此次使鲁实是另有一事相请,公若不收,孤亦不敢开口也!”

见说,鲁公姬息亦不再推辞,使人收下,转而问道:“不知郑公此次使鲁,有何事相请?”

言说正事,郑公姬寐生肃面直言道:“犬子姬忽大婚在即,效仿先人礼拜泰山,恐惹诸侯异议,欲改祭周公,祈请以泰山之祊易鲁许田,不知鲁公意下如何?”

闻言,鲁公笑道:“郑公欲祀周公,国人之福,孤若不允,天理难容也!”

郑公姬寐生闻言大喜,举樽相邀道:“鲁公大义,孤代郑室臣民在此谢过,借酒一樽以敬尊上!”

待其言罢,鲁公姬息亦举樽相附道:“郑公谬奖,孤实不敢当,与君同饮孤之大幸也!”

说罢,二公齐饮一樽。

意向达成一致,二公喜笑颜开,推杯掷盏畅谈天下,宴至夜幕降临方才醉归。

鲁地事毕,郑公姬寐生马不停蹄敢回郑室打点公子姬忽婚典事议,并致书一封送往洛邑,劝令公子姬忽择时前往陈地迎娶陈女。

话说这姬忽接获父君书简,二话不说辞别周王姬林,连夜驰马回郑。

面君问日:“和陈与盟,邦国之大计,儿臣别无异议,既已成盟,何需再结姻亲?依儿臣之见,当是多此一举!”

郑公姬寐生闻言回道:“乱世春秋,权益当道,盟约犹如废纸,维有连姻或可困缚盟邦,让其为我所用!”

一习话语说得姬忽无从辩驳。

四月甲辰,姬忽依父之言前往陈地迎亲,陈公陈鲍厚礼相待,许以陈女妫氏,甲寅,姬忽携陈女妫氏领众返郑,陈人陈铖随行相送。

行得三日入郑,于其父郑公姬寐生主持下,先成婚,后入许田祭祀周公,以告先祖。

陈铖观随行观礼,心生不满,返陈面君言曰:“臣以为郑人此次与吾和亲,非真情实意也!庆典数日之久,公子姬忽终未正眼观其妻,同寝一室而未有夫妇之实,如此何以能育?陈郑合盟终难久矣!”

陈公陈鲍闻言,叹道:“郑公姬寐生一邦熊主也,终非池中之物,虽是真龙天子亦无法将其困缚,更别说弱邦邻国如陈者,与其联盟于陈百利,日后天数难料,思之无用!”

自此,郑陈之间相安无事数十年之久。

转眼之间,时至温邑会盟之期,齐、郑、宋、卫四君齐聚温邑,会与瓦屋。

周公黑肩应邀,前往主持盟典,秋八月中秋礼成,于齐公姜禄甫撮合下,郑、宋、卫得以互释前怨终成盟好。

盟典过后,宋、卫二公先行各自返邦,齐公姜禄甫得郑公姬寐生相邀,并应周公黑肩之请,同往王畿觐王。

二公由周公黑肩引领,行至洛邑王室庙堂,王前二公施以君臣之礼。

周王姬林自掌周室江山,还未曾有过诸侯君主自请前往觐见。

今日悍郑强齐二邦之主齐至,不免有些沾沾自喜,意欲借二邦之力重振周室雄风。

当下起身张开双臂虚请一回,言道:“二公同至,王畿生辉,寡人之荣欣,快请平生!”

二公应诺起身立于大殿一侧,周公黑肩上前禀道:“齐公说和郑、卫、宋三家成盟,助吾王平定四海止战护民,社稷之臣也!”

周王姬林闻言大喜,接其言道:“齐公大义心系海内,怜天下苍生之苦止兵歇战,周室得公良臣复兴有望,敢请齐公常驻洛邑,以谓寡人询之治国良策!”

齐公姜禄甫闻言出列面王回奏道:“吾王错爱,臣受宠若惊,然······”

未待说完,周王姬林会意,知其难以挽留任职王畿,然心有不甘,欲委以重任再做一博,由是断其话语续言道:“齐公过谦矣!先王许郑武公为右卿士,奉卫武公为左卿士,然至今日二公皆殁,卫室内乱自顾不暇,郑境兴兵纷争不断,以至无人辅政,恳请齐公留待洛邑辅佐寡人,公意可否?”

待其说毕,齐公姜禄甫闻言躬身一礼,回言道:“得王如此看重,臣本当慨然应诺死而后已,然齐处东海之滨,海上东夷做乱,陆上林胡患难,加之晋室内乱,战火烧至齐境,臣之封邑危难,一时难容臣脱身他顾,还望吾王恕臣一心难以二用!”

一习话语说的诚恳有礼,周王姬林亦知其难以挽留,便也不再强人所难,接其话语言道:“即是如此,寡人亦不便多加强留,愿齐公早日勘平邦中祸乱,周室大门永为齐公敞开,司徒一职非齐公莫属!”

闻言,齐公姜禄甫谢恩退立一侧,周王姬林转而言对郑公道:“此次瓦屋会盟,郑室能与卫、宋释怨成盟,百姓之福也!加之郑室立邦周邻,镇守周室东大门,护佑周室王畿,郑公功不可没。愿公恪守君臣之道,上下同心重铸周室辉煌!”

因郑周多生龃龉,君臣二人不和天下皆知,闻言郑公姬寐生出列谢恩,亦未多言,躬身一礼回道:“谨遵吾王号令,臣当尽忠职守保境安民!”

待其言罢,周王姬林称其身体困乏宣告退朝,周公黑肩并郑、齐二公施礼依序而退。

朝后,周公黑肩欲请二公府上赴宴以尽地主之宜,然出得宫门便得奏报东海蛮夷趁虚做乱,齐公姜禄甫谢周公美意,便匆匆驾车离去。

待送走齐公,郑公姬寐生亦称邦务繁忙,告别周公黑肩领众返邦。

因战情紧急,齐公姜禄甫一路急驰,急行七日赶抵齐都临淄。

下得车来快步行往庙堂,急召文武众卿前往庙堂议事。

朝报得知此次东夷来犯,全仗齐将连硑统兵有方将其击溃,海滨渔民方才逃过东夷贼匪劫掠。

邦中有惊无险,齐公姜禄甫心中巨石缓坠落地,由是便可别无他顾,专心处理中原事宜。

三邦会盟使其名声大噪,齐室称霸之路更进一步。

此次会盟达成,鲁公姬息为其出谋划策,连郑访宋当属头功,齐公姜禄甫差人备下重礼,令夷仲年使鲁至谢。

历经七日奔波行抵鲁都曲阜,夷仲年帅众直去行人府,依例呈交过国书等侯召见。

却被告知鲁公姬息出使莒地未归,让其去往驿馆等侯。

主家不在,夷仲年亦无他法,只得领众去驿馆暂歇。

入得驿馆不过半日光景,便闻鲁大夫众仲前来拜访。

二人相见寒暄一翻,继而选得一僻静雅间相对而坐,众仲当先致歉道:“贵使驾临敝邦,礼应吾主鲁公庙堂召见,然近日吾主出仿莒地未归,只得使吾待为接待来使,失礼之处还望勿怪!”

夷仲年笑颜回道:“国事为大,邦交至重,且免得此等虚礼!外臣此次前来亦无甚大事,此次三国会盟的成,吾主齐公感念鲁公四处奔波,力成此事功不可没,特命外臣携得些许薄利前来致谢!”

见其说道,众仲亦回赞道:“齐公大义,释三邦之怨促成合盟,视天下苍生安危己任,天下诸侯若论贤者,无出齐公左右,当为四方君侯效仿之楷模。如此大义之举,吾等鲁人更无由袖手旁观也!”

说罢,二人举樽共饮一杯,继而谈古论今,借酒畅言半夜方散。

至次日,鲁大夫众仲亲送齐使夷仲年出城,目送其车队消失天际方才领众回府。

话锋转至鲁地,且说鲁公姬息为何出访莒地。

郑、宋、卫三家止战成盟,与鲁东西对立。

若是三邦联兵伐鲁,鲁军仅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此使齐人乘虚南下,鲁室立有灭邦之险。

此前齐公欲成三邦会盟大计,前来求策之时,鲁公姬息便隐有担忧。

然北方强齐前来求言,明言拒绝亦非善举,如今三邦会盟已成,形势一眼明了。

为保鲁室无虞,唯有一计可行,便是笼络莒纪以制齐。

好在鲁莒盟好,且鲁、纪亦以歇战言和,如此可保鲁地无后顾之忧,再以利好盟结郑宋卫,则可去兵争之险。

两者达成,鲁室方能于中原大地稳住脚跟,想及此间种种,鲁公姬息为稳固莒纪盟好,遂备下重礼出仿莒地。

鲁莒本就为姻亲之盟,此次亲仿莒地,莒君莒子大为高兴,领鲁公于浮来游赏半月之久。

后经莒君莒子提议,欲邀约鲁公姬息同游。

然天有不测风云,信使还未遣出,便自鲁地传来噩耗,鲁司空无骇病重仙逝。

军中无将挂帅,稍有差池便有覆国灭邦之危。

鲁公姬息嗅知危机,丝毫不敢大意,随即辞别莒君莒子,连夜摆起车架赶回鲁地。

鲁公姬息端座马车之中,无暇顾及窗外雪景,一路闭目沉思。

车架急驰三日,行抵曲阜城下,鲁公姬息挑帘观望,既而下令随行副将绕开正门,转由西北偏门入城。

进城慢行约莫半个时辰,鲁公姬息一行到达府邸。

入得府门,鲁宫转身面对随行人等,肃颜传下君命,此行返邦不可走漏半点风声,并使人前往召见羽父、众仲,请其后府寝宫议事。

不多时,二人驱车齐至。

下得车来,互施礼毕,二人齐步同往鲁公寝所行去。

此时,鲁公正于寝宫思焦急等待,来回渡步,忽闻二臣齐至,既而快步迎向前去。

二臣行至门前,望见鲁公出门来迎,二人连忙上前,施以君臣之礼。

鲁公姬息见状,拂袖言道:“急召二倾,实有要事相商,无需多礼,进屋说话!”

二卿应诺,尾随鲁公姬息身影,依序行去入房中。

三人分宾主座定,鲁公姬息叹息一声,开口言道:“今三军主帅司空无骇骤然仙逝,军中无人主事,以致军心不稳,四邻诸侯虎视眈眈欲食鲁地!此事处置不当,立有覆邦之险,不知二卿有何良策,可化此危局?”

话音落地,大夫羽夫起身言道:“君上所言极是,臣意眼下二事最急,一为司空无骇丧典处置,二为司空要职人选择定。”

言罢,大夫众仲起身接其言道:“臣意亦是如此,司空无骇掌军十余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加之治军有方,营中官兵对其敬仰有加。今其殡天,忘君上多加抚恤,论功行赏以安军心,若不如此难安士卒之心,恐生兵变!”

见说,鲁公姬息忙问道:“若是如此,爱卿何以教孤?”

大夫众仲接其话音回道:“天子以立诸侯而颂有德之人,兼以赐姓封地扬其功。君上何不效仿之?”

闻言,鲁公姬息面显茫然,大夫羽父见状奏道:“无骇曾领兵入极,血战极侯攻下极地,臣请君上将极邑封与无骇后裔族人,以示君上贤德!另臣知无骇字展,可谥无其族,彰显其名以固军心!”

闻之,鲁公姬息大喜欢,赞道:“贤卿良策,孤定当从之!”

说罢,鲁公敛颜续言道:“兵书有云,国之所依者兵也,兵之所依者将也!当下司空要职空缺,以致军心不附,二卿意下以为何人可当此大任?”

见问,二人低头思索一阵,羽父当先回道:“臣闻无骇膝下一子,自幼熟读兵书,八岁随父出征,现为随军参将,臣思此人可当大任!”

听至此处,大夫众仲接言道:“羽父所言之人,莫不是无骇幼子展商!臣亦闻知此人,自无骇仙逝至今,此子坚守军营,军中大小事务尽由其操办。军中无帅,营中未见丝毫乱象,此子功不可没!”

闻言,鲁公姬息点头赞道:“即是二卿力荐,此子定乃大材,明日孤边檄文抚恤无骇族人,传诏展商接任司空!”

二臣闻言齐声应道:“吾主明断!”

大事议毕,大夫羽父、众仲先后退去,仅剩鲁公姬息独做按前挥笔撰写檄文!

次日,鲁公抚恤檄文尽贴于曲阜大街小巷,百姓见此无不颂扬鲁公贤德。

诏命传至曲阜大营,灼升无骇之子展商接任司空,营中将士大呼展氏万岁,勤加操练是以军心大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