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截胡甘糜夫人,气哭大耳贼 > 第536章 决策者的观念

截胡甘糜夫人,气哭大耳贼 第536章 决策者的观念

作者:迷惘的灰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4:13 来源:泡书吧

随着王安石的话音一落,房玄龄也是皱了皱眉头,向秦牧进言道:“陛下,臣以为王相所言极是。”

“陛下你曾说过,攘外必先安内。这内部尚且不安定,更何况是攘外?”

“太尉这般,难免有些急于求成了。”

“不如等太尉肃清了绥远都护府境内的叛乱,整合了人心之后,再谈论西征也不迟。”

杜如晦点了点头道:“陛下,臣的意见,跟王相、房大人是一样的。”

“如果陛下非要支持太尉再次西征,则必须要从国内再度调兵遣将。至少八万的兵马,是少不了的。”

“然,请恕臣直言,眼下朝廷也是多事之秋。”

“倘若再次调兵遣将,发动西征之战,取之何益?”

“朝野上下,对陛下一味地开疆拓土,占领那些不毛之地,其实心里都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有些话,杜如晦也不敢说得太过清楚。

其实,秦牧自己也是知道的。

不止是朝野上下的官吏、士子,就连乡野之民,普通百姓都在议论纷纷,说秦牧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就跟昔日的秦始皇、汉武帝一样。

对此,秦牧能解释吗?

不能解释。

他也不屑于去解释。

他秦牧的功过是非,交给后人评说就够了。

毕竟他现在干的事情,有可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秦牧又把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

王猛讪讪一笑,耸了耸肩道:“陛下,臣也认为这个时候发动第二次西征,时机未到。”

“太尉他们估计是被安息人打出了火气,这才有如此想法。”

“……”

秦牧沉默了。

他知道,李靖从来都不是那种会意气用事之人。

只不过,李靖是执行者,而他是决策者。

就所处的位置来说,可能李靖更加合适作出决策。

毕竟李靖就在前线,而秦牧他们身处大后方。

既然李靖提出了如此请求,就证明他有把握灭掉安息帝国。

秦牧也相信李靖有这种能力。

只是作为皇帝,秦牧必须要从全局来考虑,具备一定的大局观。

万一李靖率军灭掉安息帝国之后,回过头来却发现把刚刚设立的绥远都护府搞丢了,西征军团连退路都没了。

为之奈何?

这可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要知道,安息帝国,又名帕提亚帝国,可是跟汉朝、贵霜、罗马相提并论,雄据中亚的大帝国,也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那岳飞请命北征通古斯的事情?”

王安石倏然一笑道:“陛下,岳飞将军北征之事,却是无妨。”

“对于通古斯,臣等了解不多,但是料想,不过是一些蛮族罢了。”

“想必以鹏举将军的能耐,带上一两万骑兵,就可以横扫通古斯了。”

秦牧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对于岳飞的能力,他还是信得过的。

通古斯,其实是西伯利亚一带,也就是远东地区。

常年气候寒冷,不适应耕种,估计定居在那里的人口也不多。

这种地方,其实秦牧都瞧不上眼。

怎奈何,通古斯的地下矿产资源很是丰富……

当然了,现在的秦牧也用不上那些矿产资源,不过地方也要先占领下来,标上大魏帝国的字样,宣示主权。

有的时候,开疆拓土其实很简单。

可能不需要动刀子,不需要杀人,把旗子插上去,宣誓土地的所有权就好了。

至于实行占领?

那种常年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方,估计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的。

饶是如此,哪天秦牧的兴致一来,把罪犯流放到通古斯一带种土豆,还是可以考虑考虑的。

岳飞估计也是看见李靖、薛仁贵频频建功立业,都已经被封了郡公,不甘落后,这才请命北征通古斯的。

……

时间进入七月中旬。

就跟秦牧预料的一样,各地的灾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先是一开始的濮阳、巨野一带发生严重水灾,黄河决口,接着是青州的济南郡、平原郡发生严重蝗灾。

连带着,冀州的常山郡、中山郡、巨鹿郡都发生了旱灾,而且兖州水患,因为黄河决口得不到控制,所以蔓延到了陈留、济阴、山阳三郡……

此时,在千秋万岁殿中,秦牧正在跟群臣一起商议赈灾的事情。

灾情如此严重,谁也不敢等闲视之。

“兖州水患,青州蝗灾,冀州旱灾。诸位,今年真是我大魏的多事之秋也。”

坐在龙椅之上的秦牧,环视一周之后,眯着眼睛道:“然,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

“如何缓解各地的灾情,并赈济百姓,请诸卿商议,拿出一个章程来。”

随着秦牧的话音一落,中书令王猛就首先手持牙笏,站了起身,向秦牧躬身行礼道:“陛下,臣认为,蝗灾、旱灾,赈济之事可以稍缓,毕竟临近的州郡,还有屯粮,可以就近接济。”

“如何治理兖州的水患,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这一次的兖州水患,盖因为黄河决口之故,祸及到了陈留、济阴、山阳三郡数十万百姓。”

“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饿殍千里,有倒悬之急也!”

“灾情十万火急,所以朝廷已经吩咐各地临近的州郡,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然,臣以为这样还不够。”

“此番兖州水患,黄河决口,对朝廷,对我等,皆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顿了一下,王猛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沉痛的神色,叹道:“历代以来,黄河水患,是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古代有大禹治水,有夏、商、周三代,及至秦、汉,无不为黄河之患所害。然则,黄河之患,自始至终都未能根除,只能疏通、修缮。”

“陛下,臣等总结了一番此番黄河决口的前因后果。”

“接连不断的暴雨,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还属黄河淤泥阻塞,以及河道年久失修。”

“因此,臣窃以为,朝廷应当即刻组织人手,调拨石材木料,以及一切所需之物,疏浚并修缮河道,以求黄河沿岸百姓,再无水患之苦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