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705章 长孙皇后的底气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705章 长孙皇后的底气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53:21 来源:泡书吧

对于杜楚客他们而言,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颜面定然是要找回来的。

不单单是他们丢了大唐的颜面,关键是如今正处于蜀王监国,这会损坏蜀王的威信。

为什么之前都好好的,一到你监国就让堂堂天朝上邦让人欺凌如此?

这是他们不能允许的。

当然,这一切权万纪还不知晓,他这会儿正马不停蹄的朝着洮河郡赶路。

虽然上了年纪,如此奔波身体吃不消,但他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压根就不敢在路上过多的停留。

就在权万纪赶路的时候,大唐,长安,东宫。

长孙皇后听完内侍的汇报后,却是笑道:“让他们去折腾吧,本宫也想知道,这些人到底会怎么选择。”

说罢,便看向了一旁正在糊弄李治几个小家伙的李泰,道,“此番你父皇南征,你怎么没跟着一同前往?”

“孩儿去做甚?”李泰闻言,将新城扔给李治,又将晋阳公主抱在手上,笑道,“孩儿又没什么雄心壮志,也没什么经世之才,与其给父皇添堵,还不如留在长安侍奉母后。”

世人都当李二将李孝恭、李道宗这些皇室宗亲留在长安是为了制衡李恪,但李泰却很清楚,真正能左右皇室宗亲的却是他这位近些年低调得不像话的母后。

只有她母后才能称之为长安的定海神针。

而且,自李二筹备南下亲征开始,就没计划带他,他对其也是极其清楚。

李恪以为他只要能击溃李承乾的大明就能够着那个位置,呵呵,有他在,有他母后在,李承乾即使战死了,那也轮不到他李恪。

所以,自李二南征以后,李泰往长孙皇后这里跑得便更勤快了。

说完,便将正在用手巴拉他头发的晋阳公主给揽在怀里,还在其脸上吧唧了一口。

“臭死了……”晋阳公主见状,当即奋力反抗。

两只小手死命地推着李泰的脸。

李二南征了,自然不会带着晋阳一同去,毕竟晋阳身体本就不好,加之岭南乃烟瘴之地,他也怕出个好歹,是以这位从小就跟着李二长大的晋阳再次回到了长孙身边。

看着这对兄妹如此,长孙很是满意地笑了笑。

对自己几个孩子,她还是很满意的。

……

而在李恪府上,自权万纪离去后,杨师道便正式接替了权万纪的位置。

杨师道这人有点儿意思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卷入了李承乾造反一案,不过他这人过于圆滑,倒是牵扯不深,别说命保住了,就连官职也只是罢为吏部尚书。

听听,是罢为吏部尚书!

当然,他个人能力是一方面,出身也是一方面。

之前也说过,大唐朝堂上的官员就没几个真正泥腿子出身的。

杨师道也不例外,他出身弘农杨氏,与前隋杨坚、杨广乃同族。

准确来说,都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

看看,事实就是这么操蛋。

真正掌权的人往往都是那一批人来回打滚!

这话要放在后世来说,那就是谁他妈祖上还没富裕过?

能在几千年的朝代更迭、战火纷飞中传承下来的,不是祖上辉煌过,那就是运气逆天……

“看殿下这幅表情,该是两位王爷哪里不顺利?”杨师道笑道。

李恪闻言,摇了摇头,道:“预料之中的事儿罢了,不过此番让安德郡公出来辅佐本王,确实是本王孟浪了。”

弘农杨氏乃是他外祖父一系,虽然前隋灭了,但灭的也只是前隋,并非弘农杨氏。

而他在朝堂上,最大的助力,其实也是弘农杨氏。

甚至,就连他的王妃都出自弘农杨氏。

“殿下说笑了。”杨师道笑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本就是身为臣子的本分,如今陛下南下亲征,大赵辱我天朝之威,身为侍中,老臣岂能坐视?”

如果这里只有他和李恪两人,他当然不会如此含蓄,但这里明显不止他们两人啊。

作为一个能在前隋覆灭还能加官进爵,两朝为官的他,圆滑是他少不了的特性。

要不然,凭什么他能在卷入了李承乾谋反案后还能全身而退?

比起功劳,他能有侯君集大?

说到底,他比较惜身!

而且,此番弘农杨氏来辅佐李恪的人也不多,毕竟是一个大家族,不可能把宝都压在李恪身上。

瞧瞧崔王郑卢这些家族便知晓了。

大家都在等,等最好的时间。

“安德郡公此言在理,想我煌煌大唐,何时受过此等屈辱?那李元景数典忘宗,不当人子焉!”郑旭当即就站了出来。

既然李元景已经自立为王,脱离了大唐,那该有的恭敬也便没了。

这话哪怕是当着李二、李渊的面他们都敢如此说。

没有谁会为了一个背弃了大唐的叛逆发声。

“李元景此举的确辱我大唐甚深,不过如今陛下率军南征,面对李元景的挑衅,我等也有心无力,不知安德郡公有何想法?”崔沪问道。

论到官职,他们这些人里面官职最高的便是这杨师道了,官拜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官居三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共居宰相之职。

当然,地位比不过左右仆射。

“既然事关大唐荣辱,自然不能轻视。”杨师道笑道,“殿下,老臣建议岐州别驾刘树艺迁任鄯州刺史,主鄯州军政,以防大赵王廷扣边。”

听他这么一说,李泰乐了。

这是将刘树义兄弟连成了一条线,同时也加强了洮河郡的兵力部署。

更重要的是,鄯州刺史,可不是他这艘船上的人。

这会儿把他换下来,倒是可以徐徐图之。

“如此甚好。”李恪笑道。

有他这个侍中支持,李恪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方便多了。

当然,这些事自然要向李二汇报,虽然他如今监国有这个权利,但他很清楚,自己那父皇只怕也在监他。

“大明使团不是还滞留在长安城么?殿下不妨宣使团,就大赵王廷的事宜与其商议一二。说到底,明王也是我大唐太子,护我大唐荣威,本就是太子不可推脱的责任。”杨师道又说道。

听他这么说,李恪真就愣了一下。

还能这么玩?

世人都知道,李元景这么干就是受了大明的指使,你让大明自己去解决自己伸出来的刀子?

“高!这一招实在是高。”卢正举当即恭维道。

“确实,这烂摊子本来就是大明弄出来的,这会儿交给他们去解决,都不能说是祸水东引了,大明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对对,出口转内销。”郑旭也是一脸的笑意。

杨师道倒是极为平静,想了想,又说道:“而且,此番陛下率军南征,大明使团滞留长安,我们可以操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之前陛下不是下旨殿下重修大唐律么,这会儿正当时。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儿,最重要的是,可以借着大明使团在京的机会,好好的利用一番。”

“利用长孙冲?”李恪闻言有些愣神,当即问道,“怎么利用?”

“他们不是要做生意么,那就放开律条,给他们充足的便利,让他们大肆的做就是。”杨师道笑道。

听他这么说,崔沪皱了皱眉头,半晌才说道:“安德郡公可知道长孙冲等人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知晓的。”杨师道笑意盈盈地说道,“为了扩大大明以及太子殿下在长安乃至大唐的影响力么?

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家太子被长安甚至整个大唐遗忘,所以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绞尽脑汁的为太子殿下扬名。”

“既然安德郡公知道,为何还要如此成人之美?”崔沪有些不解,“这不是给我们自找麻烦?”

李恪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他虽然不相信杨师道会害自己,但也理解不了杨师道此举的缘由。

“此言差矣。”杨师道看着众人这反应,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这才说道,“大明为太子扬名之事,我们是拦不住的,纵使是拦住了,对殿下而言,也无多少益处,相反,会落一个无容人之量的名声。

可如果我们支持他们这般做,那结果就不一样了,不管他们生意做得多好,赚取多少利润,或者说是赔本赚吆喝,给了老百姓实惠,都无所谓。

别忘了,这里是长安,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大唐!

真正受益的只会是我们大唐!

就像前段时间,长孙冲弄出了一个唐明商城,陛下极为高兴。

无他,就这一个唐明商城,每年能为大唐上缴巨额的税赋,同时能养活不少依托唐明商城谋生的唐人,其次,还能实打实的给长安添加一些别样的风采和便利。

但这些收益,我大唐实际上一个铜子儿都没掏过。

等于说,我们只是给了长孙冲一个花自己钱来发展我长安,甚至给了我长安百姓另一个谋生的活计,何乐而不为?”

“可他们终究是扬了名的同时,还赚取了丰厚的利益!”郑旭还是摇了摇头。

“所以啊,我们更不应该遏制他们,反而应该大力扶持他们,让他们将赚到的钱留在长安,留在大唐。

别忘了,殿下还主长安府,长安发展得越好,这都是殿下的功绩。

我们没钱,也自认没他们这个能力,既然人家有钱,又有能力,还愿意,为什么不大力扶持他们,让他们去施为?

他们扬他们的名,这本就是我们无法阻止的,但殿下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啊。

待长安的老百姓日子都过好了,他们是能记得那个从未露过面只听过只言片语的太子,还是记得这个跟他们一起,扶持着他们把日子过好的京兆尹?

民心,哪里的民心最值钱?

毫无疑问是长安!

若是长安民心所向,纵使那位马踏长安,也得问问长安上百万的百姓,答应不答应!”

所谓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府尹,李恪如今便是京兆尹。

杨师道说完,李恪终于懂了,整个人都有些激动,他明白杨师道的意思了。

“安德郡公的意思是我们要借着大明的财力和能力,大力发展长安,顺势笼络长安民心?

可如此这般,会不会引起陛下的……”

不等卢正举把话说完,杨师道摆了摆手,道:“我们只是在发展长安罢了,至于民心,谁去笼络了?老百姓自发的认可,这和我们和殿下有什么关系?”

奸还是你奸啊!

卢正举无言以对。

他敢打赌,杨师道必定会在暗中做些什么,但暗地里的事儿,又怎会摆在明面上来说?

李恪闻言,当即向杨师道躬身行礼道:“谨受教。”

他是真的受教了,这些当朝宰辅,真就没一个是白给的。

他们之前还想着遏制长孙冲等人,如今看来,都是错的。

遏制他们干嘛,让他们全力施为就是。

当夜,众人就这个问题,彻夜详谈。

……

而在李孝恭的府邸之中,这会儿,李孝恭和李道宗两人正在对酌。

“王兄怎么看李元景之事?”三杯酒下肚,李道宗笑道。

李孝恭闻言,笑道:“与我等何干?陛下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好了,分内之事,当尽心尽力才是。”

“蜀王没寻你?”李道宗问道。

“寻了,本王推脱了。”李孝恭道,“你我本就不应该掺和到那档子事儿里面去,不是么?

当年我们没参与,怎么,现在闲不住了?”

“那倒不是。”李道宗闻言也是笑道,“只是陛下此番明摆着就是给他们兄弟腾出场子,让其斗上一番,我只是担心事到不可为之时,有难言之事发生。”

“行了。”李孝恭笑道,“为兄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好了,不管发生怎样的变故,天塌不了,纵使大明那位真不敌,你也不看看宫里那位答应不答应?

真出了最坏的结果,他也上不去,他想上去,要翻的山可不单单只有大明那位,还有宫里那位,所以如今你我该做什么,明白了吧?”

“王兄的意思是,那位可能会对宫廷动手?”李道宗倒是一脸的平静,这个问题,他也想过。

“你以为呢?”李孝恭道,“要不然越王这段时间为何几乎天天待在宫里,要知道,在陛下南征之前,越王可是连他府邸都很少踏出。

真要说到聪明,还就是越王最聪明。

啥事儿没干,如今居然是局势一片大好。

真要是大明那位出了什么差池,宫里那位又安然无恙的话,蜀王和大明那位都只怕是要为他人做嫁衣了。”

“不会吧?”李道宗一脸的不敢置信,“蜀王为其做嫁衣倒也说得过去,可大明那位岂会?大明偌大的王朝,难不成会倒向越王?”

“为什么不会?”李孝恭闻言笑道,“别忘了,越王和那位可是一母同胞,而且如果大明的那位真的出了什么差池,在大明威望最高的便是大明那位长公主了,你说她会拥戴谁?

加之,大明的那些官员,你以为他们不想唐明一统?他们是会支持越王还是会支持和他们一直作对的蜀王?

亲疏有别啊!”

“感情,当年皇后将长乐送走,还有这个深意?”李道宗猛然一惊。

他们兄弟关系这些年是越来越好了,聊的话题也就越发的深入。

“这么一说的话,越王会不会派人去谋刺那位,然后嫁祸给蜀王?”李道宗问道。

李孝恭摇了摇头,道:“不好说,不过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以越王这些年的表现来看,他不会这般做,如今,他只要护住了宫里那位,基本上就是稳赢的状态,若是大明那位不幸,那他就是躺赢,基本上没有冒险的必要。

当然,他真要这么做了,其实也不用嫁祸,世人都会怀疑蜀王,但决计不会怀疑到他,因为宫里那位不会同意。

这会儿,更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宫里那位的安危,宫里那位要是出了什么岔子,这天下就真的要乱了。

大明那位搞不好真的会放弃南征天竺,马踏长安。

而那位看似老实的越王只怕也会暴走。”

“如此说来,蜀王还真就是个陪太子读书的命,你说这问题,士族那些家伙难道就看不透么?”李道宗一脸的不解。

李孝恭却是笑道:“别人看得比你我透彻多了,人家诗书传家一千多年,岂能不懂嫡子尚在,庶子难登大位之理?只是到了这一步,人家更清楚,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他们也想像房玄龄等人一般,一步登天。

真要说起来,他们其实更恨越王吧,若非越王不搭理他们,他们的局势只会更好。

不过这也是越王聪明的地方,他不争,这些人自然会换个人辅佐去争,到头来,倒是他得益最多。”

“若是按王兄如此说,那么越王和晋王不是也有危险?”李道宗说道,“若是他们先对越王和晋王下手,再对大明那位下手,蜀王还真就有机会了?”

他突然发现这事儿还真就操蛋得很。

未来的局势如何,只能看这几母子的死亡顺序了。

要是李承乾先死,李恪几乎没机会。

但要是李泰、李治先死,再弄死了李承乾,李恪居然又有赢面了。

若是长孙皇后先死,李恪有机会,李承乾还有马踏长安的借口。

个斑马的,真他妈的复杂!

李孝恭摇了摇头,道:“确实不安全,不过无所谓了,哪一次的皇位更迭不是伴随着尸山血海的,我们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即可。”

而在太极宫,立政殿中,长孙皇后安排几个孩子睡觉之后,便坐在桌案前听着内侍的汇报。

她对如今自身的处境其实很清楚,但却是毫无慌张之意。

“听说姚大那孩子此番也跟着使团回了长安?”长孙皇后问道。

内侍闻言,当即说道:“是的,此番正和长明军驻扎在皇城之中。”

“传令吧,明日,本宫想见见这个孩子。”对于姚大的身份,长孙自然是知晓的,这也是自家那兄长,唯一的血脉了。

长孙一向都是个长情的,但她的长情也只对她亲近的人罢了。

内侍领命,当即便去了长明军的驻地。

而等内侍走后,长孙却是笑了起来:“有我儿一万余的大军日夜护佑着本宫,不知你们能耐本宫如何?”

对于大明的长明军,她想当然的认为就是自己的底气。

不过她这话其实也没错,李二可能调不动长明军,但她一定可以。

无他,长孙活着,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才稳如泰山,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普天之下,如果说最不希望长孙死的,就属李承乾的态度最甚。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长安弄什么医院,甚至让孙思邈回长安,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养长孙的身体。

事实上,也多亏了他此举,要不然早该在三年前长孙皇后就崩于立政殿了。

“传本宫口谕,明日,本宫宣召大明使团觐见,都是我儿的麾下,本宫也想从他们口中听听我那双可怜的儿女,近来如何?”

这般想着,长孙皇后又说了一句。

宫人闻言,当即点头应声。

皇后不好宣召外臣,但以儿女为借口倒也能说得过去,至于招人口实,呵呵,她又岂会在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