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269章 再造一个盛世帝国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269章 再造一个盛世帝国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7:39 来源:泡书吧

第270章 卷三 再造一个盛世帝国

大朝会结束,可大火并没有扑灭。

就以这年代的技术,想要扑灭这种程度的大火,属实不易。

昨夜大家做的其实也不是以救火为主,而是隔离火势。

说来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建城之初,他们就预防了一旦遭遇火情,该如何阻止大火蔓延的趋势。

所以火情才会被控制住,但要说到救火,那就没办法了,实在是能力有限。

无数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焚烧而升起的浓烟,皆是惋惜不已。

不管是谁家的粮食,也着不住这般糟蹋!

好在朝廷当即开了常平仓抑制粮价,否则老百姓更苦。

魏征走出宫门,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摇头叹息:“若是在几年前,这些粮食能活多少命?”

众人沉默不语,不管他们平日是否奢靡,但面对如此多的粮食毁之一炬还是心有不忍。

到了下午的时候,初步的调查结果出来了,事情的起因乃是昨夜粮铺掌柜在库房里清点粮食,因为太过困倦,在库房里睡着了,最终烛台落地引发了火情。

加上如今正值秋日,又有微风助阵,最终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而那掌柜,在知道酿成大祸后,也是后悔不已,最终为了扑灭大火而葬身于火海。

如此一来,死无对证,这场震动了朝堂的大火,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说一千道一万,民不举官不究,哪怕是皇帝也没辙。

不过接下来,整个大唐开始禁绝粮食外流,这倒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支持。

当王德全知晓这一消息时,当即派人将消息快马送回了日月山。

大唐一旦开始禁绝粮食外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明王廷。

毕竟大明王廷的粮食主要还是依赖从大唐进口。

而大唐的粮食出口,其实也只有大明王廷。

如此一来,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是士族的反击。

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警告大明王廷,莫要动他们的根基。

李二知道么?

李二其实是知道的,朝堂上又有几个不知道?

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大唐的君臣,所思所虑,必优先于大唐,这是前提。

所以他们哪怕知道,也不会反对,这是立场。

……

大明王廷,众人暂且还不知道长安发生了什么。

整个大明王廷还是一片欣欣向荣,大家伙的干劲儿都很足。

草原上因为大量的人手投入进去,哪怕工程量很大,但也得到了一个稳步的发展。

其中,最显着的便是德阳城。

一是因为发展的较早,起步基础要优于其他地方,二是因为地理环境确实占据了一些优势,渐渐的,德阳城也就成了整个大明王廷的第三大城。

当然,说是大明王廷的第三大城,其实也就和泾阳差不多,只不过是草原上少见城池才有这样的错觉罢了。

这天,萧钺正在治下巡视,从李承乾任命其为德阳令以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德阳城的建设中。

眼瞅着德阳城一天天的繁盛起来,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德阳城之所以有此成就,和他是密不可分的。

当初为了振兴德阳城,他也是绞尽了脑汁。

农业行不通,不说误了农时,就算没误农时,草原人的习性也断然不会给你老老实实种地。

畜牧业也不合适,连年的雪灾早就将草原上的畜牧业摧毁到了极致,除非有大量的投入,否则没个三五年,很难回到当年的那个水平。

最终,他将目光盯向了商业。

他看重的是往返于大唐和日月山的商队,几乎每天都有商队从他德阳城经过,既然如此,为何他不从这些人身上找补一二?

于是,他在城里修建了大量的客栈,酒楼甚至商铺。

草原人还没有养成聚城而居的习惯,所以说,城里的这些房子,也没什么人住。这也使得城里的房子本来就略显空荡,而他改建成客栈、酒楼、商铺后,往返于大唐和日月山的那些商队也开始慢慢习惯了这里有个落脚点。

人流量也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而一些精明的商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个小城其实也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去县衙打听街上的商铺。

也就这样,慢慢的,德阳城才能在短短时间,有了今日的繁华。

各式各样的商铺,也逐渐出现在了县城之中。

而周边的那些牧民也渐渐发现,他们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东西,都可以来城里采买,而他们的牛羊,也可以在这里出售。

在这样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中,德阳也就成了大明王廷的第三大城。

看着城里人流如织,萧钺很是欣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我。”恰在这时,萧钺听到一汤饼铺有人感慨了一声,一听这调调,便知是一读书人,扭过头一看,此人七老八十,俨然是半截身子埋进了黄土堆。

“老丈此言差矣。”萧钺说完,就走进了汤饼铺子,坐于老丈对面。

大明王廷的桌椅,都是李承乾折腾出来的那些,倒也方便。

老丈闻言,笑道:“小郎君可有高见?”

“逐利而来,随利而去,本就无可厚非。”萧钺说道,“如牧民逐水草而居,又如农户逐农时而耕,谁不是为了利?不偷不抢,用劳动换取报酬,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他如今在德阳城推崇的是商业,收的是商税,自然不能让人贬低商户。

开了这个头,谁还愿意来德阳城经商?

“小郎君倒是善辩。”老丈笑道,“可牧民逐水草而居可产牛羊、农户逐农时而耕可产粮食,商人逐利而来,可产何物?”

萧钺笑道:“可产税赋,老丈当知,大明王廷今明两年施行的都是农无税。

可作为一个王廷,必要的开支总是要的,小子深知老丈的意思。

商人不事生产,逐利而来也定会因为无利而散,这是必然的。

但大明王廷必需从自身情况出发,治理一地也好,治理一国也罢,都得考虑到实际情况,想当然的去治理一地,与纸上谈兵何异?”

老丈点了点头,倒也没有多言,对于治理地方,他不懂,所以也不发表看法,之前有所感慨,也不过是因为见这街上皆是商贾往来,有感而发罢了。

萧钺见其不多言,倒也没有多说的意思。

这段时间,他其实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而这些东西,都是以往书籍上学不会的。

一碗汤饼下肚,萧钺满意地打了个嗝,便起身离开。

还是那个味道,那是那个分量,这就挺好。

待萧钺离开后,老丈吃完汤饼付了钱后,又跟掌柜的打听了一下日月山的方向,再次提着一根拐棍上路。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竟然是独自一人从大唐而来。

离开了汤饼铺的萧钺,继续在城里转悠着。

在城里,他一般不带随从,一来是没必要,二来是带了随从大家也就都知道他是谁了,很多东西也就看不见了。

正当他在城里转悠的时候,突然发现好些粮铺今日都没有开门,找人打听了一下,这些粮铺掌柜的全都在一大早就去了日月山。

这是何故?

整个城中,就长明粮铺还在正常营业。

不对劲儿,开门做生意,哪有闭门谢客的道理?

回到县衙后,萧钺当即让人去打听。

不多时,打听消息的回来了。

“萧县令,大事不好了,洮源那边禁绝粮食出境,说是大唐朝廷的意思。”

一听这话,萧钺当即站了起来,这是要出事儿啊!

“赶紧,派人将消息传回日月山。”

说完,他也有些难以理解。

大唐这是何故?

禁绝粮食出境,那就是卡住了大明王廷的咽喉。

“派人给我盯紧了那些粮商,一粒粮食不准运走。同时,不允许对外走漏任何消息。”待传信的人走后,萧钺吩咐道。

说完,他又马不停蹄的去长明商铺查探粮食储备。

如今大明王廷之所以还算稳定,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大家只要肯干,就决计不会饿肚子。

可真要出现粮食紧缺,这份稳定估摸着也就到头了。

而在日月山,李勤俭也好奇,按理说,以往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有粮食进城才对,可今日商队的确不少,但却是一粒粮食都没见。

这让他有些意外,正当他要准备派人去问问的时候,德阳那边的信使到了。

“大街上,策马狂奔为哪般!”李勤俭当即呵斥道。

那人自然也认识李勤俭,当即下马小声的在李勤俭耳边说道。

等他说完,李勤俭一脸的错愕,当即问道:“能确定?”

“已经确定过了。”信使说道。

李勤俭的脸色一瞬间就黑了下来,真是怕啥来啥:“你暂且休息,我这就去回禀殿下。”

说着,李勤俭直接转身回到了日月山。

李承乾这会儿正在工坊里和张二牛等人研究羊毛,已经入秋了,那就说明冬天也快来了。

今年的冬天是个什么行情谁也不知道,提前做准备未雨绸缪才是紧要的。

除了羊毛,早在发现了铁矿的时候,李承乾就让方铁匠他们开始打造回风炉子,都是为了过冬提前做的准备。

当李勤俭找来的时候,看到李承乾正在和张二牛等人正在那研究,急忙走过去,说道:“殿下,出事了。”

闻言,李承乾看了李勤俭一眼,不过一看他那焦急的模样,也就知道真的出大事儿了,否则这家伙不会如此。

“你们继续研究,本王去处理一些事情。”说完,李承乾就带着李勤俭从工坊里出来了。

如今工坊里,那人手是当真不少。

“出什么事儿了?”一出工坊,李承乾就问道。

李勤俭急忙说道:“大唐那边禁止粮食出境了!”

一听是这么一回事儿,李承乾当即松了口气,伱吓死我了都……

这个事儿,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从他开始向大唐输出纸张开始,他就在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当然,脸上他也是一脸的惊讶,不敢置信地说道:“为什么会这样?”

“不知道,今儿我就觉得比较奇怪,平日里这时候,大唐的粮食都该进城了才是,但今儿愣是一粒粮食未见,刚刚德阳城萧钺也传来了消息,已经求证了,大唐禁止粮食出境了。”李勤俭一脸的忧心忡忡。

主要是大明王廷现在的粮食依靠的就是从大唐进口,没有大唐的粮食,他们接下来就麻烦了。

数十万张嘴那是能吃人的!

“通知在日月山的所有官员,火速来王帐议事。”李承乾说道。

李勤俭当下也只能点点头照办。

而等李勤俭走了后,李承乾却是笑了。

对他而言,这是好事。

不多时,王帐之中,在日月山的官员悉数到位,就连萧钺都从德阳城赶了回来。

“今日,本王召集大家议事,想必其原因大家都知道了?还不知道的,这里本王就简单说一下,一件事儿,大唐已经禁止粮食出境了。”李承乾直截了当的说道。

众人闻言,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顿时都是一脸的慌乱。

粮食才是人活命的根本。

“殿下,要不要派使者去大唐再商议商议。”王玄策闻言问道。

毕竟李承乾是大唐的太子,这事儿应该还有回旋的余地。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既然大唐做了这样的决定,并且是在没有通知我们的前提下就做了这样的决定,那说明他们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

商议?

商议个屁!

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好吧。

“可一旦没有了粮食,治下数十万人,该怎么办?”王玄策说完,有些无力。

刚刚看到的希望,好像在这一瞬间,又破灭了。

李承乾却是不悦地说道:“昔日,我们遇到过的困境比今日更难,怎么,这点儿小困难,就把诸位给难住了?”

这是他最怕看到的,大家都将大唐当做了退路,于大明王廷而言,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族,哪怕就是一个人,一旦有了退路的想法,那进取之心就一定不会再有以往那般强烈。

这也就是为什么项羽当年非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要的就是斩其退路,一往无前。

众人没说话,他们其实也都是半路出家,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儿,当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承乾叹了口气,说道:“不管本王是什么身份,记住一点,大唐是大唐,大明王廷是大明王廷。

国与国之间,没有亲情可言,唯有利益!

纵使本王是大唐的太子,但也是归唐以后,才是大唐的太子,但在这里,本王只是大明王廷的王。

昔日慕容顺想和本王联手,一道北上清君侧,本王为何不允?

本王很清楚,只要本王点头,那么吐谷浑定会被大唐一鼓而下,但大明王廷却极有可能元气大伤,甚至一战之后,彻底湮灭。

大明王廷的将士,也终将成为大唐覆灭吐谷浑的马前卒,敢死队。

当然,作为大唐的太子,本王会在这灭国之战中,居首功,在千呼万唤中,回到大唐,继续当大唐的太子。

可在当时,本王的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王廷,所以本王拒绝了,大唐也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尔等可明白?”

众人点了点头,这个他们都听说过。

站在普西偌等人的立场来看,李承乾这事儿干得漂亮。

“纵使有一天,本王会带着你们一起归唐,但在那一天没来之前,大明王廷就只是大明王廷,大明王廷可以和任何人建交,也有可能和任何人开战,这个任何人,同样包含大唐。

你们也看到了,大唐说禁绝粮食出境,就禁绝粮食出境,姑且不问原因,就问一句,你们愿不愿意自己的咽喉处永远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给卡住?”

众人摇头,这谁愿意?李承乾继续说道,“既然不愿意,那我们为何还要派使者前去商议?他们能卡我们一次,就能卡第二次,第三次,难道次次我们都要卑躬屈膝的派人去商议?

记住,我们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国家,岂能将咽喉由别人掌握?难道说,这天底下除了大唐,就没有第二个地方有粮食了?

至于说退路?我们从来就没有退路,与其琢磨着随本王归唐,还不如好好想想,如何随本王亲手打造一个堪比大唐的帝国!

大唐是强,可那又怎样?

再强大的大唐,那也是人打下来的,别人可以,我们为何不行?

继承一个帝国,不如亲手再造一个帝国!

区区断粮,告诉本王,能不能解决!”

“能!”众人闻言,异口同声的答道。

最早跟随李承乾的那些人,甚至有种回到了当初的感觉。

当初便是如此,日月山要啥没啥,可就是李承乾这样不断的刺激着他们的自信心,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大明王廷。

见众人这般,李承乾笑了。

断粮,无所谓的,他要的是这些人重新燃起斗志。

是那种一往无前的斗志!

自从身份曝光以后,众人心思变了,这会儿,好像又变回来了。

断粮?

呵呵,李承乾真想说一句,断得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