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271章 谋划浇河郡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271章 谋划浇河郡

作者:曾许人间第一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7:39 来源:泡书吧

第272章 卷三 谋划浇河郡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很显然,黄嵩就是这样的人。

当黄嵩来到李勤俭的府衙时,李勤俭正在接见长安系的商贾。

如今,大明王廷的几个部门,在这外城都有自己的衙门,为的就是方便他们办公。

“李侍郎,这朝廷禁止粮食出境,我们也着实没办法。”户部衙门里,有人无奈地说道。

他们心里也苦,长安那边又要他们创收,又要给他们戴上紧箍咒,两头受气两头堵,也是难为了他们。

李勤俭闻言,笑道:“诸位的难处,本官也明白,但大明王廷的难处,还希望你们也体谅一二。”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结论,这东西还得卖,但买卖从来就是谁着急谁吃亏。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都是生意人,如果换做长孙无忌这样的老狐狸,你看他着不着急?你大明王廷如今唯一创收的就是这些东西,伱敢不卖?

卖了怎么说都有真金白银,还能从其他渠道想想办法,不卖?不卖你大明王廷今后粮食危机的时候,准备抱着这些东西啃?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这些人里面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这一层,可底气不足啊,说到底,他们不是当家做主的人。

“李侍郎,如今这个局势,确实非我们所能控制。”程正昊说道,“你看要不我们暂且就以铜钱交易如何?”

李勤俭故作为难地说道:“按理说应该如此,可诸位也知道我大明王廷的困境,真到了粮食耗尽的时候,这铜钱咱也啃不动不是?

再说了,如今往返我大明王廷的大唐商队,每日都数以千计,就单单你们的商队,都要损耗我们多少粮食?

今日,朝堂上也商议过了,正在考虑要不要禁止大唐商队入境。

毕竟,每天入境的商队,保守得消耗数十石甚至百石的粮食,这还只是一日的消耗。

日积月累的,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听李勤俭这么一说,众人顿时一愣。

这是真要断绝和大唐的商业往来?

之前他们倒是忽略了,李勤俭这么一提醒,众人瞬间反应了过来。

的确,就大唐的商队,一月保守估计都得消耗数千石粮食。毕竟大唐方面禁止了粮食出境,他们除了消耗大明王廷的粮食,难道还真能把自己饿死不成?

这个问题,也是李勤俭后面想到的。

他能接受大唐禁止粮食出境,但却必须提防那些士族用这种方式来消耗大明王廷的粮食。

否则,他们一天来个上万人的商队,要不了一个月,大明王廷的那点儿储备粮食就见底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众人也沉默了。

说到底,还是大明王廷今年自身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不得不如此。

“李侍郎,你看这样行不?”长孙家的说道,“这一次,我们先以铜钱交易,日后如果我们商队不能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先把这次的交易完成了。”

李勤俭故作沉吟,良久后才说道:“也罢,大家都合作这么久了,这点儿面子还是要给的,这样,你们去找商行的掌柜,就说本官说的,暂且就用铜钱交易,能买多少就买多少,无妨。”

他其实很清楚,这个问题只要提出来了,便一定有解决的方案。

长安这么多勋贵家的商队搁这呢,而且还是赚钱的买卖,谁愿意放弃?

士族确实很厉害,但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他们也得掂量掂量。

“不过丑话我得说在前面。”李勤俭又道,“已经进入了大明王廷的粮食,决计不能外流,这是我们的底线。

至于说,长期留在大明王廷的唐朝商队,只要没离开大明王廷,那便享受和大明王廷子民同等的待遇。

可从今以后,大唐的商队要想进入大明王廷,哪怕是现在的商队回到大唐,要想重新进入大明王廷,不好意思,粮食自备。大明王廷一粒粮食都不会发卖给这些人。

包括各位自家的粮铺,也是如此,如有发现违反此例者,大明王廷将永久驱逐其商队。

当然,若是大明王廷度过了此番的危机,后续自然也会一切如常。”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众人当即松了口气。

只要大明王廷松了口,他们就没那么担心了。

至于说日后进入大明王廷粮食要自备,虽然滑稽了一些,但也不是个事儿。

他们背后这么多勋贵联合起来,士族也不敢逼迫过甚。

“李侍郎,黄嵩求见,已经等好一会儿了。”等众人离开后,有人进来说道。

李勤俭倒是一愣,这家伙来干嘛?不过当下还是说道:“让他进来吧。”

很快,黄嵩便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见过李侍郎。”

“都是泾阳的老乡,何必这么客气,快坐快坐,来人,上茶。”李勤俭笑道。

虽然如今身份不一样了,但李勤俭倒也没有真的把尾巴翘到天上去。

黄嵩笑道:“李侍郎客气了。”

“老黄今日找我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李勤俭笑道,“若是有难处就说,都是泾阳出来的,能帮衬的自然还是要帮衬。”

对于泾阳来的这些商贾,李勤俭其实已经很照顾了。

听李勤俭这么说,黄嵩道:“是这样的,我不是听说大唐禁止粮食出境么?我们商议了一下,想着能不能去吐谷浑或者吐蕃这些地方弄些粮食回来。”

一开始李勤俭还以为黄嵩的来意是和那些勋贵家里的商贾一样,没想到这家伙居然是打的这个主意,当下就认真了起来,问道:“你想怎么弄?”

“我是这么想的。”黄嵩又把之前在酒楼里跟大家伙说的话,再给李勤俭重复了一遍。

听他说完,李勤俭却是有些似曾相识,好家伙,这话当初殿下好像也说过。

仔细琢磨了一下,道理没错,的确是这么个理。

天大的灾难还能落到那些达官贵人头上?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倒不是黄嵩他们能不能从那些达官贵人手里买到粮食,而是利益,是以,他当即问道:“就算你们能买回粮食,但大唐的粮食和吐谷浑的粮食绝对不是一个价,毕竟吐谷浑遭灾了这么些年,粮食定然要贵一些。可这做生意,谁还能做亏本买卖?”

这是他最想不明白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商人出身,以己度人,不赚钱,那都叫亏,更何况真的亏钱。

商人愿意做赔本买卖的时候,说明他所图的,远比金钱更诱人。

“李侍郎多虑了。”黄嵩笑道,“这几日,我专门去长明商行看了看,长明商行好东西可不少,纸张咱就不说了,像是八音盒啊、回风炉啊、还有一些羊皮大衣等等,都是上等的好物什。

我是这么想的,从长明商行进货然后卖到吐谷浑,这些物什,吐谷浑的那些普通人的确买不起,但吐谷浑的那些达官贵人还买不起么?

到了他们那个地步,所图的不就是优人一等的生活么?

到头来,我们再从他们手里采购粮食带回来,这样一来,一趟下来,我们还能获利不少。”

说到这里,黄嵩搓了搓手,道,“只是吧,我们的本钱有限,可能要跟大明钱庄周转一二。

李侍郎放心,借粮还粮嘛,这个我们懂。”

黄嵩又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李勤俭担心的是啥,所以早就有了计划。

而李勤俭也是点了点头,这家伙,会来事儿。

他找大明钱庄借的可不是钱,而是粮食。

然后又去跟长明商行进货,说白了,左手倒右手,粮食还在大明王廷。

而他之后要还的,也只能是粮食,这样一来,粮食进来了,但价格还是大明王廷的那个价格。

真要让他做成了,这件事儿,双赢。

当然,风险也是有的,不过做生意嘛,怎么可能没有风险。

对于此时的他而言,这点儿风险是能承担的。

恰在这时,仆役端着茶走了进来,李勤俭只不过是打眼一看,便佯装不悦道:“黄兄乃是贵客,怎能拿这种茶糊弄,上好茶。”

仆役一听,立马又折了出去。

“来,黄兄,你将你的计划详细说说。”李勤俭当即笑道。

黄嵩一见李勤俭这反应,当即就明白了,这事儿十有**成了,当下就仔细分说了起来。

两人细谈了一个多时辰,李勤俭才说道:“这样,你回去等我信,这事儿我做不了主,不过你放心,我一定促成这件事儿。”

“那就多谢李侍郎了。”黄嵩也是笑道。

“客气,客气。”李勤俭说着,就和黄嵩一道出了户部衙门。

“李侍郎,下午我等在长明酒楼备下了酒宴,还请李侍郎赏光。”

李勤俭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说完,李勤俭便快步回到了日月山,找到了李承乾。

这事儿,他要问问李承乾的意思。

李承乾本来正在设计新的纺车,见李勤俭来了,也就放下了手头的活,问道:“何事?”

“是这样的……”李勤俭简单的将情况介绍了一番。

等他说完,李承乾却是笑了,果然啊,总是有人能从中发现商机的。

“你怎么看?”没有急着表态,李承乾想听听李勤俭的看法。

说到底,这还是考验他们的时候。

李勤俭也没多想,直接说道:“微臣仔细思量过,这的确是一条路,不管能弄回多少粮食,但有这样一条渠道总好过没有。

微臣觉得可以尝试,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尝试。”

点了点头,李承乾说道:“是这么个道理,既然他们愿意去尝试,那就定在吐谷浑好了。不过不能这么贸贸然的去做,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么,我们和吐谷浑的商业只和浇河郡往来,但民间的商业,我们也管不着是吧?

这样,你组织一批货物,先和慕容孝隽完成交易,总要让一些人眼红,黄嵩他们的生意才好做。”

“这个微臣马上就去安排。”李勤俭笑道,“慕容孝隽的使者,已经找过微臣了,估计就等着微臣这句话了。”

李承乾笑了笑,这样的趋势,挺好。

一个人是推动不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想要强盛起来,那必然是全国上下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对了,殿下。”李勤俭又说道,“之前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离开之后,我才猛然想起,大唐每日入境的商队总人数有数千人,他们如今禁止了粮食入境,这数千人入境后,消耗的便是我大明王廷的粮食。

我担心士族那些人,会利用这个漏洞,派大量的商队入境,真要那样的话,我大明王廷的粮食可着不住他们糟蹋的。

于是微臣自作主张,今后大唐商队要是不自备粮食,禁止其入境。”

说到这里,李勤俭也有些慌张,小声道,“微臣没有……”

“就该如此。”李承乾一摆手,打断了他想要说的话,其实他不说,李承乾都知道他要说什么,没必要,相反,李承乾很是满意的他的这种行为。

只有心里装着大明王廷,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是值得鼓励的,“这件事儿你做得很好,不用解释。

士族啊……的确得防备着他们这一手,这种事儿,他们真干得出来。

真要弄个几万人来我大明王廷打着行商的名义,却暗中消耗我们的粮食,那我们还真有些麻烦。”

还别说,现在想起来,李承乾都有些后怕,他倒是忘了,士族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好了,你去处理黄嵩他们的事情,记住,我们生产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换成钱粮,那将毫无意义。

不要舍不得,这些东西,只要我们大明王廷还在,要多少有多少。”

李承乾是真不在乎这些,他为什么将这些东西弄出来?

不就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么?

大明王廷现在缺钱,有钱了,还怕买不到东西?

李勤俭点了点头,躬身告退。

等李勤俭走后,李承乾坐在那里琢磨了一下。

浇河郡如今有吐谷浑各部兵马入驻,这说明慕容伏允就算没怀疑,但也在提防着慕容孝隽。

是时候得想个办法让浇河郡与其他各部离心离德了。

还别说,这次还真是个机会。

“把吴安叫来。”琢磨了一会儿,李承乾吩咐道。

高纯行闻言,立马就安排人去找吴安。

当吴安来的时候,李承乾正想事情想得入迷,倒是没注意。

高纯行也摇了摇头,示意吴安等会儿。

“你来多久了?”等李承乾回过神儿的时候,只见吴安已经站在了那里。

“没多久。”

李承乾问道:“密谍司筹备的如何?”

“大的框架有了,人手还在补充,但暂时够用了。”吴安说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不着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样,本王现在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密谍司。”

“殿下只管吩咐便是。”吴安说道。

李承乾倒是不急着说话,而是看了看高纯行。

高纯行见状,当即就带着其余人离开了。

待王帐之中只剩下李承乾和吴安两人时,李承乾才说道:“本王要你们密谍司潜入浇河郡,挑起浇河郡和吐谷浑诸部的不和。

可利诱、可暗杀、可嫁祸,过程不重要,本王只要结果。

如今,慕容伏允让诸部兵马入驻浇河郡,看似是协防,但他低估了人心,人心啊,从来经不住测试。”

“属下明白了。”吴安一听李承乾这话,便知道他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浇河郡。

李承乾笑了笑,道:“万事小心,这是密谍司自组建以来,第一次出任务,告诉兄弟们,这次任务回来,个个有赏。”

“殿下放心,我等一定完成任务。”吴安说完,也便躬身告退。

他也需要回去仔细谋划一番。

对他来说,这同样是一次机会。

而他走后,李承乾却是又写了一封密信。

这封密信,则是给杨林的。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等大事儿,李承乾也不会只让密谍司去处理。

写完信,李承乾才叫回高纯行等人,道:“你派人,连夜将信送给杨林。”

这话,李承乾是跟尉迟宝林说的。

做完这一切,李承乾走出了大帐,没来由地问道:“长乐她们快回来了吧?”

“快了,根据伊将军送回来的消息,估摸着最迟也就个五六天的样子就到了。”高纯行在一旁笑道。

“真快啊。”李承乾说道,“一晃,来这儿也快一年了,哎,这一年,算是白过了,总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众人不吱声了。

大哥,咱能不装逼了么?

就你这样都叫一事无成?我们这些人又叫什么?

而就在这时,契苾何力满脸荣光的从外面回来。

“殿下,微臣的族人到了,如今正从洮源入境。”

“到了?”李承乾倒是有些意外,“不是说要九月才到么?”

嘿嘿,契苾何力笑了笑,道:“他们听说微臣在大明王廷享福,就紧赶慢赶的朝着大明王廷而来,微臣是想问问殿下,微臣这些族人该如何安置?”

四万多人啊,确实不好安置。

不过李承乾也是早有打算,说道:“如今大明王廷共有十五城,边城七座,除去日月山和德阳城,草原上还有六城,本王想把你的族人分布在这六城,契苾将军意下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