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这太子,不做也罢! > 第302章 降维打击,药王折服。

第303章 卷三 降维打击,药王折服。

他没想到李承乾啥话都没说直接就给他安排了。

这是他没想到的。

当然,这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可尴尬的是,这该怎么拒绝呢?

李二赐官可以拒绝,因为当时李二赐官的动机不一样,而且他人也不在,拒绝了,对于李二和他其实影响都不大。

可这当着人的面拒绝,关键是他还拿捏不准李承乾的脾气,这就有些难办了。

“孙道长切莫推辞。”李承乾笑道,对于这位,他了解的也不多,也只是从浩瀚的历史中了解过只言片语,当下便说道,“医学是一门悠久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学问,本王虽然年幼,却深知这门学问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推进医学的普及,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阶梯,也是人类进步的一块基石。

从古至今,无数人死于各种疾病,有老人、也有孩子、有强壮的勇士,也有柔弱的女子。

可很多人明明不用死的,他们只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以至于最终病入膏肓。

还有些甚至是因为对医学的不了解,讳疾忌医,最终被病魔所吞噬。

本王有心改变这一切,但人力终有穷时,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渺小的,无力的。

今日有幸见到了孙道长,难免过于激动了一些,刚刚略有冒犯之处,还请孙道长见谅。”

说着,李承乾就起身正儿八经的给孙思邈施了个礼。

孙思邈都呆住了,片刻后才起身说道:“殿下这是何故,使不得使不得,老夫哪能承受殿下如此大礼。”

说着,就扶起了李承乾。

一开始他的确有些不满,李承乾问都没问他就给他安排了,弄得他骑虎难下。

但李承乾这言辞恳切的一番言语,又让他动容了。

这的确是一个心系苍生且知礼的少年。

从他的言语中,孙思邈感受到了之前巢正说的那番话。

明王啊,他真正想拯救的是芸芸众生。

李承乾却是笑道:“当得的,若是有朝一日,孙道长的医术能以我大明王廷为中心,发扬光大,届时受益的是天下人,本王只不过是代天下人谢过孙道长罢了。”

“老夫总算是知道殿下为何能在短短半年之间,便有如此成就了。”孙思邈由衷地说道。

一个将天下人真正放在心里的帝王,又怎能不受他子民的爱戴。

李承乾笑了笑,道:“孙道长抬爱,本王不过是做了一个王该做的事儿罢了。大明王廷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其实靠的不是本王,而是所有热爱大明王廷的子民。

比如巢医正、又比如医馆的伊护正、还有我大明王廷所有的子民,正是他们对于大明王廷无比的热爱,才有了大明今天的盛景。

当然,本王也相信,更坚信,未来的大明王廷只会愈发的强盛,因为还有像孙道长这样的人,在加入我们,强大我们。”

他根本就没给孙思邈拒绝的机会。

拒绝啥啊?

来都来了,回去干嘛?

大明王廷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孙思邈笑了笑,还拒绝么?不好拒绝啊。

人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拒绝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适了。

而且,作为一个大夫,他其实是认可李承乾刚刚说的那些的。

别说古往今来,就他见到的,都有太多人死于各种疾病了。

而且,讳疾忌医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殿下说的不错,推进医学的普及,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阶梯,也是人类进步的一块基石。”孙思邈说道,“老道虽然学艺不精,但既然殿下盛情相邀,老道定当竭尽所能。”

真正打动孙思邈的,还是李承乾对医学的态度。

巢正说的不错,一人之力和一国之力,是有区别的。

而且这个区别,特别的大!

李承乾既然表露出了这样的态度,而且他暂时也不好拒绝,加上他也有些东西想请教李承乾,这也就答应了下来。

对于他来说,在哪里没关系,纵使是深山老林又如何?

只要能做他想做的事情,这些都是小事。

更何况,大明王廷终究还是汉家苗裔。

巢正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还得是殿下啊,三言两语就搞定了,自己嘴皮子都说破了也顶不上殿下这两下。

李承乾却是笑道:“春花,安排酒宴,今日本王要宴请孙道长和巢医正。”

有了孙思邈,很多事情他都可以开展了。

这就是孙思邈的好处。

说实话,他曾经还动过心思派人去秦岭里面找他来着,没想到人家主动送上门了。

“殿下,酒宴不急,老道之前听闻长公主所言,正有些疑问想请教殿下。”孙思邈说道。

李承乾倒是一愣:“孙道长见过长乐了?”

一旁巢正便把情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李承乾点了点头,道:“孙道长请问。”

“老道想问问殿下,何为细菌?”对于食疗他倒是不怎么在意,之前长乐说起的时候,他只是好奇小小稚童也懂这个,但细菌这个说法,却是让他上了心。

一听孙思邈问的是这个,李承乾便笑了笑:“道长应该听闻过,佛家有句话叫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难道殿下信佛?”孙道长倒是有些意外。

李承乾连忙摇了摇头,道:“不不不,佛家这话讲的其实是众生平等,而本王说的,仅仅只是字面意思而已。”

孙思邈有些不解。

我们讲的是细菌么?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在东海有种大鱼,名曰为鲸,不知道长可有听说?”

“尔雅中记载‘鲸,海中大鱼也。其大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或曰出则潮上,入则潮下。其出入有节,故鲸潮有时。’殿下说的莫不是此海中巨物?”孙思邈也不知道李承乾想说啥,当下也有些疑惑。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此物,此物应当是我们所知的最大生物,但道长可知最小生物又该是什么?”

“蚁?”孙思邈问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是细菌,这种生物,本王称之为微生物,它小得用肉眼根本就看不见,必须借助专业的仪器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而他们的数量是极其多的,多到一根头发丝上就有着数不胜数的细菌,所以刚刚本王才说,一花一世界。”

听李承乾这么一说,孙思邈激动了,一旁的巢正也听得来劲儿。

是这么回事儿?

“殿下可否将这专业的仪器拿出来让老道瞧瞧?”孙思邈说道。

如果真有这样的发现,那他留在大明王廷定然是值得的。

李承乾却是遗憾道:“抱歉,仪器还在打造之中,暂且拿不出来。”

一听李承乾这么说,孙思邈顿时有些失望,但突然想到什么,问道:“没有这仪器,殿下是如何发现这所谓的微生物?”

“说来也是巧合,昔年沐浴完,本王坐在阳光下小憩,也不知是睡着还是没睡着,总之是眯着眼,突然看到了自己的一根发丝在一个不大的圆圈中,倒也没变粗,也没变长。但本王却是看到了发丝上多了一些小小的点状物,时间长了,总感觉它们在移动。

这就引起了本王极大的兴趣,之后时不时也尝试过,总是找不到当初的窍门。

直到有一天,本王又一次沐浴之后,再次看到了这神奇的一幕,那一瞬间本王才发现,原来是本王的睫毛之上有一水珠,本王看到的其实也不是发丝,而是睫毛。

水珠呢,有放大的效果,这才看到了那神奇的一幕。

随后,本王翻越了很多书籍,都没找到究竟是何原理,只从佛家的‘一花一世界’这句话里悟出了这微生物。

孙道长若是感兴趣,不妨试试便是。(这个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是单纯的瞎扯,只是为了自圆其说,不用太考究。)

当然,本王专业的仪器也快做出来了,届时,倒是不用这么麻烦。”李承乾笑道,说起细菌的时候,他便想好了这个说辞,倒是能自圆其说。

因为他以前真干过这个事儿。

孙思邈一开始还以为李承乾是在讲什么神神叨叨的东西,但听到最后,倒是有些相信了,因为李承乾说完,他总有些熟悉的感觉,最后一想,他好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当时没有细想罢了。

一旁的巢正也是点了点头。

“殿下倒是一个细心且愿意钻研的人。”孙思邈笑道。

这的确是搞研究的人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李承乾却是不太在意,随口道:“倒也不是,本王终究还是年少,对什么都多了一些好奇心罢了。”

“不知殿下准备的专业仪器又是怎样的?”孙思邈问道。

听他这么一问,李承乾喊道:“刘三。”

刘三闻言立马从外面走了进来。

“把你的望远镜拿给孙道长看看。”李承乾说道。

从当初烧出玻璃以来,李承乾就立即着手了镜片的磨制,对于他一个手工达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

不过他当时只是想做出效果更好的望远镜,倒是没打算做显微镜。

可孙思邈既然对这个感兴趣,那显微镜的制作就得提上日程了!

好在这玩意儿也不难,确实,对他来说,真不难,只是得对列文虎克说一句不好意思了。

孙思邈接过望远镜,询问了刘三一番后,便把望远镜对准了眼跟前,只是粗粗一看,整个人都是一惊!

这……

李承乾笑道:“这不过是把物体些微放大一些罢了,本王说的那仪器,可以将物体放大两百倍以上,届时孙道长便会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

当然,原理和这望远镜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做起来要多费些工夫罢了。”

到了此时,孙思邈是真的动心了,这会儿,就算李承乾撵他走,他都不想走了。

刚刚的望远镜,即颠覆了他的认知,却又让他看到了希望。

真正的希望!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连方向都给了出来!

“殿下大才!”他由衷地赞叹道。

李承乾谦虚道:“孙道长谬赞了,本王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罢了。”

他说的巨人和孙思邈理解的巨人可不是一个。

他说的巨人,是后世!

用后世的学识和孙思邈讲这些,几乎是降维打击。

“那殿下打算如何在大明国学之中开设医学这门学问?”孙思邈问道,“毕竟国学是为朝堂培养人才,在其中普及医学,怕是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至此,孙思邈终于开始为这个问题考虑了。

听他这么说,李承乾笑了笑:“孙道长多虑了。”

“对,孙道长多虑了。”一旁,巢正也笑道,“在大明王廷,殿下做的决定,没人会反对。”

他这话倒也不是帮李承乾吹嘘,至少到现在为止,的确是如此。

就如今的大明王廷,那还真就是李承乾的一言堂。

“国学并非是孙道长说的那般。”李承乾道,“它是在为了大明王廷培养人才不错,但不一定都是朝堂上的人才。

医学、教育、建筑、农业、工业、包括畜牧业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各种人才。

而且,也并非是每个人都热衷于朝堂,总还是有些人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坚持,就比如孙道长和巢医正痴迷于医学一样,也有人单单就喜欢教书育人,还有人喜欢建筑,更有人喜欢制造。

难道说这些人就没为这天下做贡献?

不,他们也在为了这天下,这大明王廷做着贡献。

没有从医的人,一个伤寒感冒就要了人命。没有建筑的人,我们难道真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没有喜欢制造的工匠,难道让我们的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抵御外敌么?

职业不分贵贱,品格才分高低。

若要大明王廷走得更远,走得更长,那就需要更多的人才。”

“职业不分贵贱,品格才分高低?”孙思邈闻言愣了愣。

他没想到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之口,更没想到这个少年还是一个国朝的国君。

当真是震惊了他一下。

李承乾却是不太在意,他很清楚,如果能在开国之初就把这些定下调子,那么未来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永例!

因为所有试图颠覆这些的人,都会被利益既得者一起给你狠狠的踩下去!

如果在开国之初做不到的话,那未来的大明王廷和大唐估计就没什么区别了。

李二如今的无奈,就是最好的例子。

开国之初,的确是最好的时机,尤其是大明王廷,几乎就是李承乾从无到有兴起的。

这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李承乾去涂鸦。

只要在利益集团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时候,谁敢反对他?

而且,如今的大明王廷有真正的利益集团么?

契苾何力还是伊原锡这些人?

笑话,如今的他们连权臣都算不上。

别看契苾何力如今麾下一万多兵马,但除了铁勒部的五千嫡系外,没有李承乾的命令,其他兵马真会听契苾何力的?

至于伊原峰的怨军。

呵呵,那更是李承乾一句话的事儿。

他要是换了伊原峰这个主将,保准儿没人会多言一句。

这就是他的底气。

再说回文官,普西偌、伊原锡这些人。

他们的确有着不小的权利,可别忘了,这权利是谁给他们的?

大明王廷尚且还缺三部尚书,他们算哪门子的权臣?

所以说,如今啊,真的是最好的机会。

错过了如今这个机会,他将再难找到这么好的时机。

当他们畅谈着医学的未来之时。

大明王廷也迎来了新一波的使团。

之所以用一波来形容,就是因为使团不少。

其中最为庞大的使团有两个,一是吐谷浑的使团,慕容伏允不想开战,至少现在不想,所以为了安抚慕容孝隽,他只得派出使团就两国和亲一事进行商谈。

这事儿吧,他是憋着一肚子火。

他怀疑慕容孝隽就是故意的。

但是他不敢赌,毕竟慕容孝隽疼爱自己闺女那也是出了名的。

真要由着慕容孝隽的性子来,万一他真的挥兵南下,吐谷浑可还没做好一场大战的准备。

没办法,他只好亲自派使团来。

当然,这件事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儿。

李承乾要是有一个吐谷浑的王妃,那么这个王妃一定会受到赤水源上的那些牧民所爱戴,这是必然的。

若是慕容婉秋再配合一下,未来他要收复赤水源可就简单多了。

当然,纵使慕容婉秋不配合,但只要有慕容婉秋的存在,赤水源的那些牧民就没那么容易被分化。

而且,在赤水源,他也不是一点儿安排都没,也可以借着慕容婉秋的势力,慢慢做些什么。

如果能弄到大明王廷的军械,那简直不敢想。

不过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而且也不是能摆在明面上该说的。

第二个极为庞大的使团便是西突厥。

之前西突厥从大明采购了一些军械之后,在和薛延陀的争斗中,倒也占了些便宜,食髓知味自然还想再试试。

原本阿史那咥力在今年就会大败而逃,不过有了大明的军械,倒是接连打了几场胜仗,这不,想扩大战果,不就又来了。

至于其他的使团,则是西域的一些小国,听闻大明繁荣,且有一些精美的物什,便想来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