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浮光三千里 > 第3章 第三斩

浮光三千里 第3章 第三斩

作者:南有檵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30 15:25:52 来源:泡书吧

工匠们干活,店里不好站人,胥姜便来到后院开始收拾从客栈搬来的行李和买办回来的家什。先铺床、整理衣物,然后洒扫庭院,再到厨房分置锅碗瓢盆,最后又给驴子切了些草料。

这些活儿也不轻松,做完已是口干舌燥,身上也冒了汗。

她忙找出自黔中带来的老荫茶,开了昨日在西市买的陶壶,灌了水架在炉子上,生火将汤料冷水煮沸,不一会儿一股甘醇的香气便四溢散漫开来。

阿徕的鼻子最灵,跟小狗似的寻了过来,深嗅了几口,好奇问道:“东家,您这煮的是什么?好香啊!”

胥姜将火势埋微,抬头冲他吩咐道:“数数人头,去碗柜里拿碗出来,添茶。”

阿徕听话的跑去拿碗,又抱到院子里压水冲了冲,洗干净后端到胥姜面前一字排开。胥姜揭开盖子,香气扑鼻而至更甚刚才,光嗅着便觉口舌生津,甘美异常。

阿徕不禁吞了吞口水,“东家,这是什么茶,怎地这么香?”

“这是我自家乡带来的茶,名唤老荫,最是解渴,快给师傅们端去吧。”

“好嘞!”阿徕端起茶就要跑,胥姜不禁在他身后喊道:“哎,当心烫着。”

没多远,果然听见他被烫得吱哇乱叫,胥姜不禁笑着摇了摇头,端起一碗吹了吹,慢条斯理的饮了起来。秋风驱散暑热,甘美的茶水润泽肺腑,低沉的吟诵隐隐从千里外传来,胥姜幽幽一叹,捧起汤碗,遥祭乡魂。

“东家,房顶的瓦换上了,曹叔的活儿也马上完工。你过来瞅瞅合适不合适,若没有再改动的,俺们就可以开始洒扫焚香、去秽驱虫了。”许三的声音从外间传来,胥姜置碗熄火,往外走去。

她来到大堂,顿觉四周亮堂不少。抬头一看,原本屋顶上仅有的两片琉璃瓦被换成了崭新的八片,四角也各增了两片。天光由琉璃瓦滤下来,变得柔润清皎、莹莹透白,使原本死气沉沉的屋子,多了几分幽华。

“那些碎瓦、断瓦还有檐角开裂的瓦当都换过了,下雨天也不会漏水。不过你这铺子背靠暗河,湿气重,不利于存放书典,还得设法驱潮除湿。东市的石场有石灰粉,可以买来填一些在四围,隔半年一换,既除湿又驱虫,有奇效。”许三替人修缮房屋的经验丰富,几句话就将问题与解法都交代了,胥姜一一记下,过后待办。

她走到店门外,曹木匠正将做好的花架扶起,许三连忙上前帮忙,两人合力将其抬放至大门左右。曹木匠胸中有尺,手艺超群,那花架与大门左右的凹槽将将吻合,真真是一分不差。

连见惯了的许三都忍不住感叹:“曹叔好手艺!”

曹叔拍拍手左右瞧了瞧,自己也觉满意,缓缓道:“做工如做人,下了几多功夫,就得几多酬劳,活儿做得漂亮,才不负东家所托。”

胥姜点头大赞,自她来京,将修葺装修之事托付给许三这一班子人之后,拆修、翻新、洒扫、添补,做的这一套活是真漂亮。既省力省心还节流省钱,真是没找错人。

“这段日子辛苦各位了,三鲜斋的位子早就订好了,做完最后的洒扫,我请大家吃好酒。”

一听有好筵,大家都欢喜,其中要数许三与阿徕最为热切,急吼吼的便拿起笤帚、鸡毛掸子开始扫捡瓦落下来的灰,曹叔与另外两位匠人也上前帮忙打水擦洗,胥姜则拿出香器填料焚烟。

香是常见的红艾混合了黄松,燃在淘来的半旧兽首青铜炉鼎里,可消杀毒虫、去味留香。这香得烧浓郁,要熏得房顶都透出烟,熏得蛇虫鼠蚁无处遁形才叫熏透了。

众人齐心协力,加之铺面本就不大,很快便了事了。胥姜把门一锁,踩着日晖领着众人前往坊东的三鲜斋。

“吃好吃的去了!”阿徕还是个半大小子,一路上蹦蹦跳跳,喜气洋洋,看得教人忍不住跟着弯了嘴角。

行至三鲜斋,店小二认得胥姜,连忙把众人引入阁楼雅间。许三等人平日多在街头小食摊上打牙祭,少有来这样敞亮的斋馆,四处打量之余忍不住在心中对胥姜嘉许再三。

寻常做活,即便是大户人家也没见对他们这样看重,还特地设宴答谢的,这胥掌柜一介女子,行事老练周到,慷慨大方令人钦佩。

“诸位安坐,酒菜马上来。”店小二把众人领到雅室,很快又下楼了。胥姜没落座,大家都不好先动,她见状赶紧招呼,“大伙儿快入坐吧,都不是外人,无需讲礼。”

众人这才坐下,这些人中曹木匠年纪最长,许三虽负责拉工谈活儿,但实际他才是主心骨,当初接胥姜的活,也是由他拍板定案。

此时置身三鲜斋,他虽有些局促,但作为长者总该替这帮没规矩的后生说些什么,便道:“东家破费了,我们这群粗人,小食肆一顿汤饭也就罢了,哪里配上这样的酒楼。”

胥姜忙道:“曹叔外道了,胥姜初来乍到,承蒙照顾,《诗》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各位的相顾之情,哪是一顿饭能比得的?”

“什么木瓜、琼琚,俺可听不懂。”许三憨笑道:“俺只知道,俺们都是流落他乡的人,出门在外相互照顾,不是应该的吗?何况,起先可是东家先帮的俺们。”

胥姜莞尔一笑,“不过举手之劳罢了,不足挂齿。”

阿徕接嘴道:“可不是小事呢,东家您可不知道,先前咱们托人写家书,那些眼睛长在头顶上的读书人看不上咱们,总是百般不耐烦。价钱收得高不说,还只写几个字来打发咱们,来来去去就是那些个“安好、勿念”之类,顶让人看不上眼。不像您,替我们写信不仅不收钱,还不嫌我们絮叨,满满写了一张纸。我娘要是收到信,就不会瞎担心,觉得我在外挨饿受冻了。”说完他又小声的说:“况且我觉得,您写的字,比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可好看多了。”

众人闻言都笑开了,许三也忍不住附和道:“可不是么?俺看那书肆招牌上的字,就比其它铺子的好,连前些日子那金楼的掌柜路过也说好,还向我打听是谁写的,我说是我们东家,他还非不信,爱信不信!”

他说得眉飞色舞,众人又是一阵开怀。

此间和乐,小二也没闲着,很快就把酒菜端上来了,鸡鸭鱼肉,好酒好饭,一席晚筵下来可谓宾主尽欢。筵罢,胥姜与众人结算了工钱,而后辞别,各自摸着肚子满足而去。

回到书肆已经入夜,她锁好门,借着炉鼎里的火星子引火点了两盏灯,开箱整理书籍。这些书籍有夫子生前收集的,也有他自己撰写批注的,还有些是她在路途中收买来的,种类繁多,涉猎广泛,她一箱一箱的清理、分类、标注,然后按序类分置于书架上。

待她全部整理完,香灰都已冷尽了。她锤了锤酸痛的腰背,然后执灯一一照过,从四书五经到诗赋论文,再到游历杂文、神话传奇,每一册都凝聚着撰写人的才智与心血。这些书集可租借、可买卖、亦可抄传。

书不传则无用,礼不达则虚设,她深信在京城这样的锦绣之地,此处的每一册集子总会遇见能读懂它的知音,而她与这间小小的书肆,也终能于这圣贤云集的地方,争得一席。

除了书还有字画,装裱过的、没装裱的整整装了两箱,大多是在旅途中收的,不乏佳作。她从中挑了几幅的挂在显眼的地方,余下的搬进后院卧房,待天晴之时再拿出来拂拭修晒。

夜已深沉,街上传来更声,子时正,该歇息了,剩下的文房四宝、雕版、印章等物只得明日再理。她检查门锁,熄了一盏灯,然后来到后院生火烧水。简单的洗漱过后,她拖着疲乏的身子进到卧房,裹着新买的被褥沉沉睡去,连梦都来不及做。

隔天,胥姜是被街上叫卖朝食的声音唤醒的,她躺在温暖的被褥里,一时不知此身何身,此地何地。好一会儿才醒过神,慢吞吞的爬起来到院子里汲水洗漱,冰凉的井水沁人心脾,让她即刻精神起来。草棚里的驴子一见她,就嗯啊嗯啊的叫,饿得像三天没吃草。

“我还没吃,倒得先紧着你,若不是京城太大,用得着你,昨天就合该跟那两头驴子一并卖了。”她无奈的从廊檐下抱出一捆草料,三两下剁了倒进它的食槽里。

驴可听不懂人话,吭哧吭哧的吃得不亦乐乎,生生将她给看饿了。她刚搬过来屋里没吃的,便更衣束发,捧着一个碗开门,坐在店门口等那叫卖朝食的小贩路过。等了许久,才见一人挑着担子往这条巷子里走来,一边走一边叫卖:“卖胡饼、油茶、羊肉泡馍嘞~”

临近的几户人家闻声开门,各自买了朝食就坐在门口吃了起来,食物的香气一下子传开来,引得胥姜的辘辘饥肠直翻滚叫唤。

她忍不住冲小贩喊道:“小哥,来一个胡饼、一碗油茶。”

那小贩抬头见许久空置的铺子竟开着门,便惊奇问道:“这铺子竟脱手了?是住家还是营商啊?”

胥姜心说,那么大招牌看不见?而后又明白了,这小贩应是不识字,随即答道:“前肆后坊,住商两用。”

说完她将碗递过去,那小贩一边替她打油茶一边问道:“做什么营生?”

“书肆。”胥姜接过油茶迫不及待的喝了一口,满嘴都是五谷香气,味道十分醇厚。

好喝!

小贩从另一个木桶里捡出一个胡饼递给她,禁不住又多看了她两眼,一瞧竟是位年轻的娘子,话就多了起来,“这铺子原本我爹也相看过,但位置偏、又太小,就没相中,却不想姑娘你给接了下来,还开起了书肆,真是不简单。”

胥姜没在意他的话外之音,只问了朝食的价钱,付完之后便坐到店门前的大树下吃去了。那小贩没搭上话,便悻悻的挑着担往另一条街去,转眼就不见了身影。

吃完早饭日头也出来了,将店内照亮堂堂一片。胥姜继续昨日的活儿,把带来的十几个箱笼里的东西都清整妥帖了,又趁上午的阳光温润,在店门前支了几块木板,将受潮的书籍字画搬出来摊晒。左邻右舍、路过行人见此动静,都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小娘子这是在晒书?”前日搭话的那人又来了,他是同一条街上的住户,家在街头转角,亦是前肆后坊,同样是商住两用,开的是米铺。

京城分东西两市与一百二十坊,市为商贸,坊为住宅,原本分工严明,各不相干。但由于近年来各国来使、学生与域外商人汇聚京城,致使两市过于拥挤无法容纳,争夺摊位大打出手之事频发,所以今圣颁布新令法,使商人也可于坊内设正店、客栈、食肆等便于民生的商铺,情况才有所缓解。只是大市仍旧只开在东、西二市,坊与寺庙只能在节庆之日才可进行集会。

胥姜冲米铺掌柜一笑,“趁天气好拿出来晒晒,重阳节后日头就少见了。”

米铺掌柜又问:“这就算开张了?”

胥姜摇头,“明天才是正日子。”

“九九重阳,日子倒是不错,那我就先在此恭祝掌柜,开业大吉,财源广进了。”

“多谢。”

二人闲聊之时,有旁人过来看画,其中一名颇为文雅的中年男子指着一副枯梅图问道:“此画为何人所作?为何竟无落款和印章?”

他所指那幅画并未框裱,纸张已泛黄卷边,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了,其手法老道,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株苍劲的梅树。

那梅树下乱石云堆,杂草丛生,却有一只蟾蜍隐卧其中,注视着空中即将落下的白鹭,它眼中似有哀色,神情颇为灵动。此画以墨线造型,分黑白二色,构图虽简单,意境却苍凉澎湃,令人见之忘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