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一百二十二节 新安交易所

大国崛起1857 第一百二十二节 新安交易所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5-12 20:45:43 来源:书海阁

整个三月份,赫德都在忙碌一件事,那就是新安商品交易所的事情。

房子是最容易的事情,直接就设在天后庙之中,这里本来就是庙市,商人们习惯在这里交易,更何况交易所初建,并不需要多大的面积。

最主要的是制定各种规范,以及培训相应的员工。

规范是参考了一些西方交易所的制度,比如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和伦敦的交易所制度,主营大宗商品,采取挂牌拍卖的方式进行。

还有就是给交易所进行宣传,要求各大商人进驻交易所贸易等等,本来赫德并没有将这当回事,以他的理解,交易所建成后,肯定有大批商人踊跃前来交易,但这是中国,他还是不太了解。

他邀请了很多商人,重点是那些几乎垄断茶叶贸易的大行商,可是反倒是这些人最不热心,很简单,他们本就出于优势地位,没人愿意在自己风光的时候改变,穷则变,穷才变。

反倒是那些散商比较热心,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对他们来说,都需要一个可以公平交易的渠道,中国小商人愁找不到好买主,外国散商愁的是没有稳定的货源,因此他们才是最需要交易所这个平台的群体,至于那些行商和大洋行,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所以对交易所并没有多大需求。

赫德把交易所的规章制度印刷成精美的画册,不但送给那些在新安贸易的商人,而且到香港到澳门去散发,还通过报纸打广告。

一切就绪,四月二日,良辰吉日,鞭炮齐鸣声中,新安交易所开市了。

朱敬伦亲自到场,那些大行商和大洋行倒也卖面子,纷纷到场道喜,只是热情并不高,也就是看看。

散商手里则是没有什么资源,在加上第一天大家对规则还有一些陌生,只是试探性的出单,所以交易量很有限,一天时间只有五百斤茶叶,三担鸦爿和十包棉花以及四担生丝成交出去,交易金额还不到千两。

赫德本以为这只是开始,有大宗商品交易的地方,不可能交易所会没有生意。

但是他还是太小看中国特殊的国情了,很短的时间,中国商人就玩出了潜规则。

他们不太乐意在交易所交易,原因是交易所会在每一笔交易中抽取千分之一的交易费,小商人精打细算根本不打算出这笔钱。但是他们不是行商,不是大洋行,没有定价权,于是他们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把交易所的价格当作参考,直接跟场外的洋商进行交易,结果交易所开起来了,交易量没有上去,反倒是场外交易变得频繁起来。交易所等于给商人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规范,扩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庙市交易。

对于这种情况,赫德还真没有办法,他毕竟只是外交官,对海关运作熟悉一些,对行政管理也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商人的手段,他真的懂得不多。

但交易所还在完善中,赫德有一个好习惯,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他从一些洋商口中听到,对中国小商人的诚信问题很不放心,以次充好的事情时有发生,赫德觉得这件事情交易所可以做。

于是他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茶叶行的老伙计,开始给茶叶定级,分为上中下三等,由交易所进行验货,并收取一定的检验费。

这项服务受到了商人们的欢迎,不管是中国商人还是外国商人,都喜欢透明的规则下经营,以次充好那种商人,不过是赚快钱的投机分子,算的不得主流。

由于双方都需要交易所的服务,一时间交易所的交易量有所回升,可是不久就开始下跌,小商人们确实没有这种分级的专业能力,但是当他们跟某些商人建立了比较牢固的互信关系后,他们又开始投机取巧。

比如他们并不把自己的所有货物拿去交易所坚定,只拿出一些样品坚定,从而节省鉴定费,然后拿着样品跟自己的客户确定价格,依然在进行场外交易。

朱敬伦注意到了这件事,他建议赫德干脆暂时免费算了,等把市场和商人们的交易习惯培养出来后,在决定是否收费以及收费的标准。朱敬伦的思想有些后世那些创业公司以补贴换市场占有率的概念。

但是赫德很执拗的反对,他坚持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他认为交易所是一个提供公平交易和专业服务的场所,如果不能让商人接受收费,那意味着交易所的服务根本就没有价值,就不该开办下去。

朱敬伦懒得跟他犟,反正在朱敬伦看来,即便是场外交易那也是交易,出口还是要抽厘金的,抽厘时候的价值,可不是他们的交易价值,而是厘局的验估(验估员)进行估价,价格参考的也是交易所一段时间的均价。

赫德则不然,他最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交易所上了,他铁了心要搞好这个交易所。

五月初,他采用标准化合约制度,并且在之前在码头附近建造了十间大仓库,要求在交易所交易的商人,直接将货物送入仓库,由仓库进行打包分拣,定计,然后发给他们相应等级的标准货单。然后买主拿着这些货单到交易所挂牌交易,买主竞拍到货单之后,拿着货单直接到仓库提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种方式更为复杂,但好处是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直接联系就被打断了,卖主拿着标准化的货单去提货,根本就不知道他的货物是谁供应的,买主也是直接将货物交给交易所仓库,最后未必知道谁提走了他们的货。

因此买卖变成了标准货单之间的合约买卖。交易所成了买卖双方之间的唯一中间人。

至于买卖双方会不会接受这种形式,赫德很有信心,他认为在其中交易所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首先是给商品进行标准化定级和分包,卖主和买主拿到手里的,都是标准重量,标准品质的商品凭据。

最重要的是,买主无论货多货少,都能一次性直接出手,对有些商人来说,放进交易所仓库,就等于出手了,因为他们得到了货单,可以选择立刻去交易,也可以持单观望,完全不用担心货物存在仓库中会有损失,这等于给买主们提供了免费的仓储服务,让他们不至于像以往那样,还得自己租用仓库,负担额外的费用。

对于交易所而言,尽管每天都有货物进出,但是仓库中的货物量上下起伏,所承担的仓储成本变化不大,除非同一时间大批商人都不出货,否则仓库里的货物基本都能保持持平,那么仓储成本就不会太大。

同时赫德还免去了额外的鉴定费,让商人更乐意将全部货物鉴定,吸引他们将货物全部存入交易所仓库换取货单。

赫德认为,如一以来商人在交易所交易,第一免除了场外交易的额外风险,第二交易所进出货速度更有效率,第三省去了仓储费用,他认为无论是买主还是卖主,现在在交易所交易的成本都比以前更低了,没有理由不来交易所交易。

5月底,赫德很高兴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上月增长了十个百分点,很高兴的跟朱敬伦汇报或者说卖弄,不过此时朱敬伦对于赫德的努力暂时没空去关心,因为快六月就要到了,英国换约使者已经快到了。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国崛起1857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