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 第1321章 坐堂医生 《伤寒杂病论》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第1321章 坐堂医生 《伤寒杂病论》

作者:黄金老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0:58:32 来源:书海阁

第1321章 坐堂医生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

张仲景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感恩戴德,后来时间久了,便慢慢地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的时候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

传闻之中,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

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张仲景不是神,虽然他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五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二百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

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一个当时主流社会的异类,在张仲景写的《伤寒论》的序中,可以看到他那字里行间显现出愤世嫉俗的悲叹。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着作。但在当时可能是名声不彰,因此正史中没有他的地位。

张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时候,参照了《汤液经法》等等前经方典籍。

《伤寒论原序》有“撰用”二字,不过,经研究,“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为王叔和加入。

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法》。

张仲景也在阴阳学说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证辨证诊治方法。

张仲景将蛮荒年代野性思维的结晶与当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同时,他清醒地意识到方证辨证,这种另类思维的珍贵性。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尽量保存了《汤液经法》中方证的原貌。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

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着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着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喜欢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