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6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6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王贺似乎早有准备,直接指着帐中人分派道

“何三、李弘义,你们两队跟着李副将去。”

这两队都是都中新招才半年,战斗力和装备最差,且不满员的队。

加起来都不到九十人

李业看了忽然被点到,霎时面白的二人一眼,冷笑道

“都尉,这未免太敷衍了吧,此番聚兵,乃是节帅到任以来第一次动兵,必然亲自检阅,若是让他看到,我们德静都尚未满员......”

王贺是知道这小子在牙兵干过,和帅衙那边有关系,否则怎么会分派到这里掺沙子?若其当面打小报告,恐怕还真的未必不会给诸葛爽借口,干预德静都人事。

压着火气,问李业道

“那李副将以为如何?”

“末将素闻王豫治军有方,素来为德静都内之冠,请调之!”

王豫是王贺的族弟,所部一直是王贺最亲信倚仗的人马,王贺哪里愿意拿给李业去送死?

“你!”

王贺一时气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陈丰见状连忙帮腔

“李副将此言差矣,我德静位置险要,也需要精锐兵马留下镇守,若是把精锐尽数调出,德静安危怎么办?”

李业当即反唇相讥

“能者多劳嘛,不若陈副将带着王豫这精锐北上,我留下守城?”

最终,李业抗辩良久王贺只得答应把李弘义部补充满编,再加上隶属于陈丰的秦彦一队,调给他。最终王贺还是不可能砸出自己的本钱,反倒是一旁落井下石的陈丰遭了殃,秦彦部虽不算他手中亲信,只是勉强算老卒队。

次日,李业就开始清点人手,自己亲兵队,和符、杨二部,含军官合计一百五十六人,其中亲兵队、符队,都是以从牙兵带来的十个老卒为基干,组成的精锐,在李业的努力下,武器装备都不错,全员有甲。杨队虽然训练稍差,但装备也与两队看齐。

新属两队,秦彦部训练、武备都属中流水准,和杨师厚队相当,唯有李弘义部,虽然满编,但武器缺额,主要是甲胄缺乏,且训练不足,战力最次。

两队共一百零五人,整部合计两百六十人,有战马二十二匹,驮马、骡驴二十八匹。

还有七日便要开拔,前往契吴山和各军汇合

在此期间,李业忙于各种准备

他给士卒放了三天假,家人在本地的可以回去探视

然后又找军中有经验老卒请教,关于在北面草原行军作战所需注意的事宜。

士卒们闲暇之时,几个主要军官却不得松懈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业也不再顾及王贺的想法,把以前攒的私货都拿了出来,甲胄、弓弩什么的,给弟兄们武装上。

对于新属两队,立即进行人事调整,断没有吃进肚子的肉再吐出去。

其实新属将士也没太多意见,因为李业在德静待了几月,军中最大的名声便是从不克扣财帛赏赐,慷慨大方。

这一点,王贺、陈丰都做不到。

唐末军队,除了如神策军那种直属朝廷的,地方藩镇军队很少吃空饷。这倒不是说军阀头子们不贪,而是因为在这三天一打、五天一战的年头,大家都知道,兵马才是存身根本,所以宁愿多盘剥百姓。

但克扣赏赐、抚恤,却是时常有的事情,尤其是非战时,和一些战争频率稍低的藩镇,克扣钱帛几成常例。只是到了战时,才会给士卒们临时发赏赐作为激励,称为“开拔费”。

王贺、陈丰平时也是如此,而且上行下效,所部下面队正、火长们,自然也要有所分润。

而李业从不克扣,且也严格监督手下,赏赐抚恤都是几个军官亲自发放,士卒早有耳闻。

除了这些,李业每天都会找上城中仓吏,要武器,要东西

步槊、长矛、横刀、盾牌、弓弦、箭矢,有啥要啥

至于和王贺之间,反正也已经快翻了脸,要让马儿跑,总得让马儿吃草吧。

党项部落,并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他们属于农耕和游牧混合,所以在军队结构上,与以骑兵为主的契丹、回鹘不同,步骑皆有,甚至以步为主。

面对这种步骑混杂,而装备简陋的敌人,李业也总结出不少经验

最好用的武器,还是陌刀,党项人甲胄缺乏,陌刀阵的威力更能体现出来。

但陌刀在边镇也属于比较昂贵的武器,主要是长刃打造要比步槊难。原先李业三队中仅有十具,新属的秦彦部带来五柄,又从仓吏那边讨来五柄。

李业将之统一编为一个小队,由符存审率领

至此,全军二百六十人,记有骑士二十二,陌刀手二十,弓弩手六十,步槊八十,刀牌手七十,以及旗鼓数人。

探亲假后,李业立即召集全军,合并训练。

唐末军队不同于其他乱世,各地藩镇也许军纪败坏,却很少有乌合之众,也许是基于大唐近三百年的军事遗产,残唐五代的军阀们,装备水平很高,披甲率极其夸张,战兵几乎人人有甲,而且由于士兵大都是脱产职业军人,训练程度也极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这时候的藩镇,从来没有如明末那种动辄几十万大军的架势,有两三万战兵,便是天下一等一的强藩了。当年郭子仪率军抵御安史叛军,大战于香积寺,双方合计二十多万,就称得上倾天下精兵于一役。

这是古典军国主义时代最后的余晖

而且不仅是藩镇,就连周边的其他民族势力,如契丹、党项、南诏、吐蕃,在受到大唐技术和军事文明的传染后,也都绝非好惹的。

李业这两百六十人,几乎全部披甲,只是铁甲不多,仅有二十多副。

-------------------------------------

广明元年,四月初三

李业亲自带队,抵达契吴山下大营

先后两日间,来自夏州、银州的其他夏绥镇唐军也相继抵达。

长槊如林,甲胄耀日

合计三千大唐军士,以及两千归附党项蕃卒。

李业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规模的军队集结

即使到了晚唐,藩镇唐军的武力优势依旧是极其强大的,只是这种强大,更多用在内部厮杀。

夏绥不算大镇,人口远不如河南、河东、河北藩镇,能养的军士也比较有限,全镇也就八千左右,还分散在各州。

而此番出兵,只动用了不到一半

当然,这区区三千甲士,战斗力上来说,要比党项步骑强多了。

各支来源不同的部队,在契吴山大营附近分开屯驻。

这是诸葛爽到任第一次出兵,自然是要亲自出面的

节帅仪仗非常宏大,前有大旗,后有幕僚、马队,左右虞候、押衙,鼓角、旌节,作为这个时代最高级的武将层次,势头完全不下于个列土封疆的土皇帝。

两侧三千甲士,按照来源,列为八个方阵,接受检阅,诸葛爽执剑站在马车上,缓缓从诸军身前驶过。

每经一阵,都有“必胜”呼声传来

一时旗帜摇动,兵甲作响

站在队伍中的李业身临其境看着这一幕

只觉得

“大丈夫当如是!”

当然,将士们怎么配合,可不只是看在节度使的威风上,作战开拔,按照常例是要有开拔赏赐的。你说没有怎么办?知道什么叫兵变吗?

诸葛爽也是老行伍,自然不会怠慢,大手一挥,每名士卒赏绢三匹,钱一贯。其余军官,另有加赏,士气顿时高昂。

全军齐呼“必胜”,声势顿时大涨到极点

一侧的符存审见状,亦是感叹,热血沸腾

“什么时候也能做个节度使,有此威风!”

秦彦倒是笑道

“咱们才是个队正,想当节度使?这大唐满打满算,也就几十号吧,这辈子能混到十将就算无憾啦。”

对于这一幕,倒是能看出李业部下不同心性。

符存审是有壮志豪情的,当初一同逃难路上,他就对两兄弟豪爽言,自己此生之志,当建节太尉,提十万军,荡平天下。

而后来加入的赵岳、赵密兄弟,都没什么文化,属于忠厚木讷的武夫,孙胜已经三十多岁,早不复年轻血气,更多是老卒的稳重。

新属的秦彦,倒是没这些雄心壮志,是典型日子人。

倒是李弘义性格和杨师厚类似,都属于那种胸中有沟壑,但不喜欢表现出来的,只是论本事,比起杨师厚还是差远了。

看着全军欢呼的一幕,李业心中却是喟然

这就是残唐五代军队的最大弊病,完全脱产职业士兵的确能打,但无恒产者无恒心,他们对于什么国家、政权都毫无依附感,类似于后世的雇佣兵,为了钱可以卖命,但反过来,为了更多的钱,未必不会倒戈相向。

而且军纪败坏,凌掠百姓,将领们为了收买军心,还刻意纵容。

当乱世降临,武夫们意识到手中刀原来这么管用,社会再无秩序可言,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奸淫掳掠、吃人屠城都毫无道德压力。

藩镇军阀们为了生存,只能无底线盘剥百姓,供养军士,以免在战争中失利,整个社会都完全围绕着自相残杀的战争机器运行。

受苦受难的,只有老百姓,天下大乱,率兽食人。

这种局面,一直要持续到百年后的北宋,才有改观,可那样的解决方法,代价也极为沉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内患虽平,却又养大了外敌。

李业看着在众人欢呼声中,移动的节帅日月旌旗,心中涌现的野心之余,也在默默自语。

近两百年血雨腥风的乱世(从安史算起的话),以及此后导致民族文化的剧变(从汉唐的自信开放,到宋代以后的谨慎保守)

自己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在追逐个人野心和自保之外,同时不也是要改变这样的命运吗?

这世界上最让人陶醉的,莫过于个人功业成败,和民族命运兴衰联系在一起的感觉。

那就用手中刀,杀出个朗朗乾坤,再造大唐!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