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166章 农业增产

1850再造中华 第166章 农业增产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农业增产同样是一件大事。杨烜从八尺寨返回南宁时,特意绕道来到农业讲习所,探讨农业增产问题。

农业增产归军政府农工商部农业司管。农业司司长名叫朱鹤农,广东肇庆人,读过书,留心农学。他在南宁城外兴建了一个农业传习所,兼任农业传习所所长,主要负责研究农业增长技术。

在晚清,人口暴涨,粮产不足,问题非常突出。由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华夏人口已经暴涨至四亿多人。

“生齿日繁,而地不加广”。加上晚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吃不上饭,只好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是一大诱因。在当时的华南,产量最高的占城稻,种在上等水田上,采用一季稻模式耕种,产量也不超过三石,即360斤。

大多数情况下,南方水稻产量在一二石之间,即120斤至240斤之间。北方种植小麦,每年只有一季,产量只会更低。

农业司曾做过估算。南宁府、太平府地区,每亩水田平均每季可产200斤大米。若以两季收成算,每年每亩可得400斤大米。

理想情况下,军政府均田后,平均每个农民可得一亩水田。交过三成田租后,每个农民可得280斤大米。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应吃400g大米,即俗称的“八大两”。按“八大两”计算的话,每人每年应吃292斤大米。

这样看来,均田后的农民似乎可以温饱。但未来十年,农民每亩地每年要付五钱银子。平时穿衣服、看病等其他开支也要从这280斤大米中支取。

因此,均田运动后,农民生活固然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将处于贫困状态。

提高粮食产量,真的是刻不容缓。

杨烜知道,要实现粮食增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化肥。化肥又分为三种,磷肥、钾肥、氮肥,又以氮肥最为重要。

氮肥涉及到合成氨技术,需要高温高压密闭环境,对技术要求极高。别看德国在一战时就发明了合成氨技术,但大规模制造氮肥,至今都是一个工业难题。

一个冷知识的:印度虽是世界级大国,却至今依赖进口化肥;朝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可以自给自足,但也需要进口化肥。

另外,合成氨技术与军工技术相通。能生成合成氨,就能生产高爆炸弹,就能生产高精尖武器。

即便军政府掌握了这个技术,也会用它优先发展军工业,而不会用于生产氮肥。

至于生产磷肥、钾肥,杨烜亦有思路,可惜都不具备可行性。

磷肥方面,有两条路子可走。

一是从贵州取磷矿,高温锻烧即可达到磷肥。贵州有华夏品质最好、最易于开采的磷矿,却山高水长,远水不解近渴。

二是从西沙、东沙、东南亚岛屿上挖鸟粪,直接装船运回国即可。这对运力要求极高,成本亦极高,同样不具备可行性。

钾肥方面,听起来最简单,却最不可行。华夏最好的钾矿在青海,挖出来就能直接当化肥用,连锻烧都不需要。

但青海何其遥远,在没有铁路、水路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大规模运输钾矿呢?

化肥路子走不通,倒是还有两个办法颇为可行:一是继续推广高产粮食作物,二是杂交水稻。

华夏虽然已经引进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却并未赢得官绅阶层的青睐。

玉米、红薯、土豆口感太差,算是粗粮,一般只种在山区、盐碱地、干旱地区。只有下等人才吃这种粗粮,地主官商等上等人是从来不吃的。

在南宁、太平两府沿河平原,耕田主要由地主占有。这里几乎清一色地种植水稻,间或有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绝少有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

在满清治下,官员绅商只顾自己,不顾农民死活,自然可以大批量种植水稻。但军政府治下,要让农民吃饱,必须进一步推广高产农作物。

军政府为此想出了多种办法,包括减税、宣传、开发粗粮食用办法等等。

至于杂交水稻,其技术原理其实很简单。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雌花和雄花在同一个花朵上。因为这种缘故,水稻的自花授粉早于异花授粉,所以不能实现异交。

杂交水稻的关键,在于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雄性不育水稻,是指雄花发育不正常的水稻。这种水稻不能自花授粉,只能借助外来水稻授粉,得到的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种子。

好的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水稻与外来水稻应当相隔足够远,差距足够大。这样一来,两株水稻基因差异大,就能培育出上好的杂交水稻。

所以,当年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研究杂交水稻,却最终在海南找到了合适的雄性不育珠,实现了突破。

有了雄性不育珠,就能按照基因遗传的理论,选育下一代杂交水稻。这种选育过程并不复杂,只是需要耐心、细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杂交水稻产量极为惊人。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量已经超过了1600公斤,即3200斤。

即便是普通农民在普通土地下常规种植,杂交水稻双季亩产量也能轻松达到1000公斤、2000斤。

杨烜估计,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如果使用种植杂交水稻,再辅之以堆肥、豆科植物轮作等技术,广西水稻一亩两季产量达到800斤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当前,这个数字是400。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杨烜来到农业传习所,所长朱鹤农正在试验田里忙活。他虽是读书人出身,却嗜好农好,立志写一本类似《齐民要术》的农学书籍,传之后世。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一名随从去试验田里找朱鹤农。等侯时,杨烜随手翻起一本草稿。上面写着:

“土豆种植技术要领。土豆淀粉含量高,产量高,为欧美国家之第二主食。我国亦大量种植土豆,灾荒年月,活人无数……

“播种前准备。将土豆放在温暖阳光下照射,促进土豆发芽。土豆发芽后,剔除其中的病薯、烂薯,选用健康、饱满的土豆,用刀切成块,每块留一到两个芽眼。

“使用大蒜泥、滑石粉制成消毒溶剂,将土豆块浸泡在消毒溶剂中一天,促进土豆块刀伤整合。大蒜泥中含有大蒜素,可以起到杀菌消毒之功效……

“播种时,将土豆块埋入土壤中,护理较为简单,抗病性、耐旱性好……

“为大量保存土豆,可以将其制成土豆粉条,也可以将其进入沙土中,长期保存……”

正在翻阅时,朱鹤农过来了。他一身农民打扮,鞋子上满是泥巴。

寒暄过后,杨烜笑道:“朱司长,你这草稿上,从我这剽窃不少呀。”

诚如杨烜所讲,这些土豆种植技术,很多是杨烜亲自梳理出来告知朱鹤农的。

朱鹤农笑笑,说道:“大元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按着大元帅所说,在试验田里种下了土豆,长势非常好!”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杨烜又问道:“杂交水稻这边,可有眉目了?”

朱鹤农叹口气,说道:“暂时还未找到大元帅所说的野生雄性不育稻。我们农业司已经派出了很多人手,到各地寻访这种不育株。”

这本在杨烜意料在中。他思索片刻,说道:“若是人手不够,你尽管向上面提。现在各地正在搞均田,农民对我们很拥护,我们可以发动农民帮忙寻找。

“若有条件,咱们可以去两湖、苏浙、广东、琼州等外省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水稻,与本地水稻杂交,得到种子,效果应该会更好。

“现在,咱们条件有限,也难以出省寻找野生雄性不育稻。只能先在桂南寻找野生雄性不育稻,再与正常水稻杂交,得到第一代杂交水稻种子。

“有了第一代种子,就能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种子。到时侯,咱们的水稻产量就有望大幅度提高了。在此之前,还应大力推广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

朱鹤年原本对杂交水稻半信半疑。但杨烜熟知水稻习性,连自花授粉都知道,使他不得不信服。

杂交水稻前景诱人,朱鹤年深受鼓舞,决心尽心尽力试制杂交水稻。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