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167章 伍崇曜召集茶商

1850再造中华 第167章 伍崇曜召集茶商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初冬的广州显得有些萧瑟。珠江港处商船往来繁忙,却再也没有了战前那种船帆如雪的盛况。

沉寂已久的伍家花园内,难得来了许多客人。很多人第一次进入伍家花园,被里面的豪华奢侈震惊得目瞪口呆。

伍家花园又称“伍园”,是十三行首伍氏家族的私家园林。伍园一处有两处。

一处位于漱珠涌,涌之东即为伍家花园。漱珠涌是广州城外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早已被填河造路。这处伍园又被称为“河南伍园”。

另一处位于花地,又被称为“花地伍园”,大致位置在今广州花地大策直街、联桂北街一带,醉观公园东南边。

花地伍园即馥荫园,又名福荫园、恒春园,前身为潘氏家族的“东园”。潘氏也是十三行商,曾在伍氏之前担任十三行首。潘氏没落后,伍氏购买了东园,将其改造为花地伍园。

河南伍园比花地伍园大,是伍氏家族生活、工作的地方。花地伍园内多种植花木,伍氏常在此举办社交活动。

这天,伍崇曜在河南伍园召集广州茶商,商议茶叶专卖之事。

伍崇曜是伍秉鉴的第五子,又叫伍元薇,商名伍绍荣。伍秉鉴是伍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把伍氏家族带入了巅峰。他本人很受欧美商界推崇,在西方民间也很有名声。

伍崇曜前面有四个哥哥,本无继承家业的希望。伍秉鉴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官员,很早便为他捐了官职,派他到北京学习当官。

机遇最终落到了伍崇曜头上。长兄伍元芝、二哥伍元兰、三哥伍元莪先后去世。伍秉鉴备受打击,又年迈精力不济,便提前退休,把“浩官”之职让给四子伍元华。

伍元华出身于行商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行商事迹,也是个经营奇才。但那时已是鸦片战争前夜,广州洋人与官府矛盾重重。

伍元华是十三行首,年纪轻轻,却要代官府监管洋商。国人日益沉迷鸦片,清廷“驰禁”之争愈演愈烈。千钧的重担压在伍元华身上,不是他这个年轻人能承担的。

1831年,伍元华接受英国人委托,上书广东巡抚,请求允许英国商馆在珠江边上建设一处码头。

时任巡抚勃然大怒,把伍元华抓入大狱,威胁要处死伍元华。伍秉鉴奔走哀号,大肆贿赂粤海关监督,才救回了伍元华。

两年后,伍元华郁郁而终。

伍秉鉴只得从北京召回伍崇曜,让他担任“浩官”。伍崇曜成为伍氏第四代掌门人,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伍崇曜才能不如伍元华,但在伍秉鉴的帮助下,逐渐坐稳了十三行首。他还有个女儿,名叫伍菡,虽是女流,却颇有见识。伍崇曜遇有大事,往往先征询伍菡的意见。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根据当时外国人的记载,伍崇曜早已没了伍秉鉴的风采。他凡事小心翼翼,“在最小的官吏面前瑟瑟发抖”,“目光从来不敢高过大官衣服的第九粒扣子”。

洋人的记载无疑存在夸张的成分,却把首富的卑微、官府的蛮横描绘得绘声绘色。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为华夏第一首富,伍氏家族也深受打击。

伍崇曜夹在洋人和官府中间,自然要倒向官府。他捐了很多钱资助清军,譬如广州城防最重要的虎门炮台,伍氏一下子就捐银八万六千两。

但清军最终战败。清廷缺少抚夷之才,便让伍崇曜参与议和,给了他一个“洋务委员”的虚职。

最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朝丧权辱国。问题的根源,自然是朝廷无能、清军无能。但国人不敢指责朝廷,把怒火转向伍崇曜,骂他是“汉奸”。

伍崇曜的地位一落千丈。因为战后五口通商,十三行失去贸易垄断地位,伍家的怡和行生意也大不如前。

这次,伍崇曜召集茶商,正是想商议实行茶叶专卖,维持茶叶垄断。想当年,伍家之所以崛起,就是伍秉鉴长袖善舞,把全国茶叶生意垄断在伍家怡和行。

伍秉鉴很有手腕,同行、茶商、洋人都感其恩德。伍秉鉴做大生意,往往拉同行一起,把利润分给同行。茶叶垄断,就能维持高价,防止茶种外流,茶商也乐意这样干。

甚至,就连洋人也愿意为伍秉鉴效劳。有一次,美国商人索萨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多银元。他无力偿还,被清廷禁止离开中国。听说这件事后,伍秉鉴主动找来索萨,并当着索萨的面,将欠条撕毁。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伍崇曜却缺少这样的商业手腕,也没有父亲伍秉鉴那样的商业号召力。他放下身段,召集茶商议事。以他的“浩官”身份,这已属于格外“折节下士”了。

但茶商们并不领情。

年头不一样了,现在的情形是洋人强、官府弱。别看现在官府态度强硬,但商人们心里都清楚:洋人船坚炮利,真要打起仗来,官府绝不是洋人的对手。而官府外强中干,内心非常害怕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洋人绕过十三行直接采购茶叶,官府不管不问,就是管了,也只是虚样文章,从来不敢叫板洋人。

有个茶商说道:“浩官提倡茶叶专卖,这原本是个极好的,先父在世时,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十三行统一收购茶叶,由行首与洋人谈判,抬高茶叶价格,防止茶种外流。

“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此事有个前提,官府要对外强硬,要支持十三行对付洋人。之前,老浩官在世时,朝廷上下都主张对外强硬。

“洋人不服我们,官府便支持我们罢市。行首一声令下,便可撤出洋行里的中国仆人,切断洋行的粮食、蔬菜供给,洋人无不服从。

“但现在,官府表面强硬,内里软弱,丝毫不敢过问洋人的事。咱们这个茶叶专卖,难搞呀!”

这个茶商说的是实情。现在广州主政的,是广东巡抚叶名琛。他和总督徐广缙一样,都是口头强硬,实际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任上无事。

总督徐广缙因拒绝洋人入城,被朝廷赏了个男爵。但他徒有其名,已被世人看穿了底细。

咸丰帝以为徐广缙乃国之肱骨,令他取代赛尚阿担任钦差大臣,专门负责追击太平军。哪知道,徐广缙连赛尚阿都不如,一直躲在大后方,不肯到前线指挥清军。

太平军围广西桂林时,徐广缙躲在广东肇庆;全州之战时,徐广缙在桂林;长沙之战时,徐广缙在衡阳;武昌之战时,徐广缙在长沙……

徐广缙走后,叶名琛办公事倒也精明强干,唯独在对待洋人问题上束手无策。他深谙徐广缙对外示强、对内躲避的把戏,嘴上强硬,实际对洋人怕得要死。

官府不敢撑腰,茶商便不敢跟洋人作对,把茶叶卖给十三行。

又有个茶商说道:“我们都是华商,理应联合在一起,共同对付洋商。但问题是,现在五口通商,我们不卖茶叶给洋人,上海、宁波、厦门、福州的商人却能卖茶叶给洋商。

“特别是上海,虽是个小县城,却积极开放通商,生意都跑到了那边。江浙商人资本本就比我们多,茶商手里的茶叶量大质优。

“我们跟洋人搞商战,等于把生意拱手让给江浙商人。到时候,茶叶都烂到自己手里,这损失怎么算?要是浩官能说服江浙茶商参与十三行茶叶专卖,我们就愿意把茶叶卖给十三行。”

这话说的倒是实情,但在伍崇曜看来,未免是在为难自己。伍家势力一落千丈,连两广商人都搞不定,还怎么去游说江浙商人?

最后,茶商们议了半天,也没议出个结论出来。

不多时,一名家丁忙不迭地跑过来,对伍崇曜小声说道:“老爷,广州知府过来拜访了。”

伍崇曜心里一惊,知府可是个大官,从不会轻易登门拜访。但凡有事,知府总是一纸请帖,把自己叫到知府衙门里议事。

这次,知府不请自来,又不提前说一声,必无好事,十有**又是过来要钱了。

但在茶商面前,伍崇曜还是强颜欢笑,说道:“各位,府台大人过来拜访了。我去招待府台大人,见谅见谅。今日之事,就先议到这里。”

茶商们听说知府亲自登门拜访伍崇曜,也是一惊:难不成,这伍家又要得势了?

伍崇曜狐假虎威,丢下几句话:“关于茶叶专卖这件事,先这么定下来。茶商仍循旧例,先把茶叶卖给十三行,再由我与洋人交涉,实施茶叶专卖。”

说罢,伍崇曜任凭茶商们在背后议论,自己大踏步地向万松园走去。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