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201章 民报

1850再造中华 第201章 民报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黑旗军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西征,预计将在4月1日出征。

大战在即,杨烜却毫不紧张,反而胸有成竹。经过三轮兵棋推演,黑旗军的作战计划已经趋于完善,无需杨烜顾虑。他专门抽出时间,前去视察宣传、教育工作。

杨烜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早在黑旗军成立之初,便创办夜校,帮助官兵识字,灌输革命理想。

打下南宁、太平府后,黑旗军始有稳定的根据地。为了整合宣传力量,提高宣传效果,杨烜下令从黑旗军军政部抽组人员,组建新式报社。

这个新式报社,取名为《民报》,意为人民之报,为人民发声。《民报》主要刊载军政府政策主张、洋务知识、黑旗军军事行动、工矿企业近况、时事新闻等,每五天发行一期。

除了发行报纸,《民报》亦出版各类书籍,主要包括军政府的宣传册、西洋书籍等。

《民报》的创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无疑将改变华夏报业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邸报。邸报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公报,定期刊载皇帝谕旨、臣僚奏议,是地方官绅也解中央动态的重要渠道。

可以肯定的是,邸报与近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相去甚远。

在华夏近代报纸发展史上,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诞生,是为《广州纪录报》;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33年诞生,是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均为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

华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为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伍廷芳曾参与编辑。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则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

1852年,华夏已有多种报纸,皆由洋人创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这两份报纸皆是洋人在上海租界内创办的报纸,影响很大。很多官府、士绅都订阅这两种报纸,以便了解时事。

春节过后,受杨烜邀请,苏州人王瀚来到南宁,出任《民报》总编。在此之前,民报社长和总编是曾锦歉,此人也是军政府宣教部长。

有王瀚专管《民报》,曾锦歉得以专心于本职工作。

王瀚便是后世的王韬,原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他是华夏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报人、教育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

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王瀚极大地促进了西学东传,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太平军攻陷金陵后,王瀚误以为太平军信奉基督教,亲近西方,便偷偷跑到天京,向太平天国上书献计。书中,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遭到洪杨的反感。

这在当时,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后来,此事被清廷侦知,王瀚被迫改名为王韬,逃亡香港。他与洋人关系极好,得到洋人的庇护,被世人戏称为“长毛状元”。

杨烜已与王瀚见过几面。这一次,听说报社从洋行订购过来一套印刷机,已经开始运转。杨烜颇感兴趣,前去参观。

这套印刷机来之不易。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黑旗军与清军在横州交战,满清便试图封锁郁江,防止黑旗军从洋人手中购买物资。黑旗军虽有海军,毕竟数量有限,主要用于军事作战,优先护航军用、工业物资。

直到春节过后,海军才腾出船只,帮报社运来了印刷机。

这也是杨烜下决心夺取广州的重要原因。

理论上,从南宁出发,向东可以到达广东廉州府,向南可以到达越南河内,从而获得出海口。但这两条出海线路,中间都要翻越大山,没有河流相通,实际并不可行。

而广西的河流都向东汇入珠江,最终从广州流入大海。因此,军政府要想获得真正的出海口,必须进入广东,夺取广州。

杨烜一到报社,王瀚便带他到印刷车间。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印刷机隆隆作响,纸张飞速传出,效率远高于华夏传统印刷术。

王瀚不禁感慨道:“大元帅,我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书馆里也有一套这样的印刷机。因为士绅阻挠、经费欠缺、人手不足,书馆至今未能使用蒸汽机。

“为了驱动印刷机,同事徐寿、华蘅芳想了个好办法。他们在印刷机上设计了一条皮带,使用驴子畜力带动印刷机。驴子就在印刷房隔壁,与印刷机隔离开。

“即便如此,印刷房内仍然不时传来驴粪的臭味。书馆老板麦都司也无能为力,只得暂时用驴子将就,想想真令人好笑。”

墨海书馆创建于1843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人在上海租界创建。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1863年,墨海书馆停业。在这短短20年内,书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不起眼的小书馆,亦涌现了许多人才。譬如,传教士麦都司在上海侨民中很有威望,成为第一任租界工部局董事。

麦都司、伟烈亚力、艾约瑟也都成为西方有名的汉学家,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墨海书馆中亦不乏中国人,如王瀚、徐寿、华蘅芳等。徐寿和华蘅芳都是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代科学家。

徐寿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华蘅芳则是中国近代数学家、科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杨烜穿越前便是无锡人,对徐寿、华蘅芳的事迹知之颇详。此刻听王瀚谈起徐寿、华蘅芳,便用吴语说道:

“我听说徐寿、华蘅芳都是人才,能否把他们请到军政府高就呢?”

吴语十里不同音。

王瀚是苏州人,勉强听懂杨烜的无锡话,不禁心生纳闷:“大元帅不是四川人嘛,怎么还会说吴语?听说他会英语,却从未听说他会吴语呀。”

他来不及多想,说道:“徐寿、华蘅芳嗜好洋务,不务科举,确实是个一等一的人才。徐寿年长一些,今年已经三十四岁,华蘅芳才十九岁。

“这两人都很谨慎,不像我这般草率。不过,大元帅求贤若渴,又英明神武,想必徐寿、华蘅芳会欣然应命。”

王瀚说得很委婉。他之所以甘愿为军政府卖命,实有“前科”在身,早晚要被满清捉拿归案,不得已才这样做。

眼下军政府仍然局促在广西南部,地处偏僻。徐寿、华蘅芳都是苏南读书人,又见识过上海十里洋场的魅力,并不会轻易来到桂南。

杨烜只是笑笑,说道:“等黑旗军打下广州,占据两广。你我一起再次向徐寿、华蘅芳发出邀约,看他们来不来?”

王瀚自然不可能与闻东征广州的事,未免觉得杨烜在说大话,好言敷衍了一番。

杨烜也不理会,拿出一篇稿子,说道:“王先生,我又作了一篇关于变法的稿子,请你润色一下,刊登在报纸上。”

杨烜的文字不喜装饰,朴实无华,却感情充沛,鼓动性很强。王瀚立志成为报业家,长期为《字林西报》等西式报纸撰稿,对自己的笔上功夫十分自信。

可接触过杨烜的作品后,王瀚亦不得不甘拜下风。这也是他情愿前来南宁的一大原因。

王瀚接过稿子,只见标题为《变法通议》,上面写着: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

“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

“印度,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欧洲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

“殷鉴不远。中国立国之古等印度,土地之沃迈突厥,而因沿积敝,不能振变,则将步印度、突厥之后尘矣……

“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若我华人不思进取,不变旧法,则将如犹太、非奴一样亡国灭种矣……”

王瀚看到这儿,忍不住击节叹赏,说道:“大元帅此文振聋发聩,看得我心惊肉跳。有此雄文,必能惊醒那些愚昧腐懦之徒!”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