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203章 张铨读报

1850再造中华 第203章 张铨读报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张铨正在朗声阅读杨烜的《变法通议》:

“殷鉴不远。中国立国之古等印度,土地之沃迈突厥,而因沿积敝,不能振变,则将步印度、突厥之后尘矣……”

这种文字风格,在当时被称作“白话文”,通常见于明清两代的小说。譬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这种白话文。

按照现代的标准看,这种文字“半古半白”,颇有些不伦不类。但在当时,它保留了古文的清雅质朴,又加上了说话似的活泼可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管是太平天国,还是中华民国,均采用这种文体制作官方文书。

塔读@

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字通俗易懂,方便人民群众阅读理解,有利于军政府开展宣传教育。不像传统古文那样,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看得懂。

杨烜强调作文要简洁易懂,朴实无华,贴近人民群众。这篇《变法通议》通俗易懂,同时饱含感情,令张铨激动不已。

念到这,有个正在吃酒的码头工人打断张铨,说道:“先生,印度、突厥也是国家吗?是哪个地方的蛮夷?有广西省大吗?”

旧时南方,苦力劳动量大,收工后往往喝酒解乏。譬如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年轻时便是烧炭工,不事积蓄,一有钱便买酒招待同行,颇能笼络人心。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说的就是杨秀清这种人。

这位码头工人夜郎自大,连印度、突厥都不知道,不免引起茶客们的嗤笑:

“陈老三,你又在店里吃酒,还不赶紧回家。可别吃醉了,又要回家打老婆。”

“他现在还敢吗?村里有妇女协会,给陈老三的婆娘撑腰。妇女主任可是黑旗军的家眷,陈老三要是敢打老婆,妇女协会非要上门批斗他不可。”

……

陈老三不到三十,虽是码头边的苦力,却身强力壮。此刻,他被众人说得满脸通红,回怼道:

“吃酒犯法吗?我不偷不抢,凭力气赚钱,辛苦一天吃点酒怎么了?莫掌柜,再给我加二两酒,加一碟茴香豆。”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莫掌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着茶馆里的一举一动。他并不打酒,只端来半碟茴香豆,劝道:

“老三,你少喝点酒,省点钱买几尺布,给老婆孩子做件新衣裳。得亏是军政府禁止黄赌毒,不然,你今天的工钱又要败光。

“酒也不给你加了。我们不是定下过规矩吗,每天最多喝二两酒。这碟茴香豆,我给你半碟,再用纸包半碟。你回去带给老婆孩子,如何?”

陈老三嘟囔两句,认同了莫掌柜的做法。

刚才这一幕,张铨都看在眼里。虽只是短短一段对话,却让张铨从中领悟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军政府禁止赌博、鸦片、卖淫嫖娼;妇女组成了协会,倡导男女平等;南宁的苦力报酬应该不少,至少有余钱喝酒……

陈老三这种苦力,张铨早已见怪不怪。

五口通商以前,华夏只有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南货北上,一般走珠江,再分成三支:

一支经大瘐岭进入江西,走鄱阳湖进入长江,入长江下游;一支经越城岭进入湖南,走湘江进入洞庭湖、长江,入长江中上游;另一支经左右江进入云南、贵州,乃至四川、青藏。

第二条道路,便经过张铨的老家湖南。那时交通不便,货物先水运至桂北、湘南,再转为陆运,到湘江后再转入水运。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低下,却养活了沿途数上百万名搬运工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五口通商之后,全国货物运输改以上海为中心,广州货物吞吐大为减少。连带着,湖南一带的搬运工人纷纷失业,衣食无着。这正是湖南、广西天地会起义的重要诱因。

张铨进入南宁后,亲眼见到郁江航运繁忙。沿岸码头看不到闲散无活的工人,与凋敝的湘江沿岸绝然不同。

陈老三手上活多,赚的钱也多,也就有了闲钱买酒喝。与之相反,湖南的码头工人没有活干,衣食无着。要想活下来,几乎只能造反。

那么,郁江沿岸为什么这样繁忙呢?一是黑旗军正在与清军交战,需要大量运输粮草弹药。再就是军政府积极发展工商业,成效初显。

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张铨接着刚才的话题,为陈老三解释道:

“印度就是天竺,我国现在的佛教,都是从天竺传过来的。如今印度已被英国人侵占,由一家名为东印度公司的公司统治着。印度大着呢,比汉地十八省略小一些。”

在场许多茶客知道印度,却不知道印度的大小,更不知道印度正由一家公司统治。他们一脸愕然,也对眼前这个陌生人深感敬佩。

于是,便有几个茶客凑了过来,好听张铨讲报。茶馆莫掌柜趁机说道:

“大伙知道吗,这位张先生可是湖南的举子,今晚在咱店里歇息。张先生满腹诗书,千里迢迢来到南宁求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众人一惊,对张铨刮目相看,纷纷说些恭维的话。举人虽然不如进士,却也是不折不扣的上流人物。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闹过之后,张铨接着说:“突厥,又叫土耳其,其先祖乃匈奴,被汉武帝打败,逃入西方,在欧洲、亚洲、非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大帝国。

“突厥国地域甚大,地连三洲,因其不思进取,顽固守旧,屡屡被英吉利、法兰西、俄罗斯等国欺侮,国土亦屡被各国蚕食,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讲到这,众人唏嘘不已。

张铨接着念《变法通议》:“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若我华人不思进取,不变旧法,则将如犹太、非奴一样亡国灭种矣……”

等解释完犹太人、非洲奴隶的遭遇,众茶客激愤不已。张铨亦深有感触,对众人说道:

“大元帅说得极是,非变法不足以图存。咱们华夏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满清因循守旧,屡被洋人欺侮,百姓生灵涂炭。

“军政府兴教育、举工商,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真乃我等之幸、华夏之幸。”

话说出口,张铨自己也感到奇怪。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被杨烜的观点所折服,不自觉地开始宣扬军政府的主张了。

众茶客感慨不已。有人便问道:“张先生,我们最喜欢看《警世钟》,已经连载两期了。请您看一看,这期报纸上可有《警世钟》?”

张铨翻了下报纸,果真在第四版看到了《警世钟》,便对众人念道:

“你看中国地方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可算是世界有一无二的国度了。只因中国上层不团结、窝里斗,老百姓太温驯、没有血性,才屡被外国人欺侮。

“当初金鞑子、元鞑子在中国横行直走,没有一个敢挡住他。若问金鞑子、元鞑子的人数,总计不及中国一府一县之人。

“即如清朝在满洲的时候,那八旗兵总共止有六万,若没有那吴三桂、孔有德、洪承畴一班狗奴才,带领数十万汉军,替他平定中国,八旗兵哪能覆灭朱明?”

《警世钟》专栏是杨烜专门写给普通百姓的,语言直白,不事修饰,却极富煽动性。

众茶客听过之后,不禁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吴三桂、孔有德、洪承畴等人挫骨扬灰。

张铨饱读史书,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力。他知道,明朝之所以灭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吴三桂等人的叛降只是其中一个诱因。

尽管如此,他依然暗自佩服杨烜的文章。

中国人历来缺少民族、国家的概念,或者说国家民族的意识非常淡薄。老百姓口头敬奉皇上,实际更在乎自己的家庭、家族。只要自家利益不受侵害,国家的兴亡便可抛诸脑后。

这篇《警世钟》第一次举起了民族、国家的大旗,试图唤醒老百姓的民族、国家意识。

茶客们反应激烈,叹息不已: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吴三桂这人真不是个东西。崇祯皇上在京蒙难,吴三桂不率兵勤王。要不是他投降,八旗哪能入关?这厮先做了满清的平西王,后又投降满清,真是反复无常,连三姓家奴吕布都不如!”

“就是因为有吴三桂这种人,满清才入主了中原,逼咱们留了辫子。要是咱们汉人都团结一心,满州才那么点人,怎么可能统治如此多的汉人!”

“满清处处防范汉人,实施海禁,不让我们出海贸易;派官吏把持矿山,不让我们开矿致富;限制船只尺寸、火药买卖,使我们无力反抗。”

“大元帅写得极是,满清不除,华夏不兴。我盼着黑旗军早日打败清军,统一华夏。大元帅雄才伟略,等他坐了江山,在全国兴教育、举工商,中国才有复兴的希望。”

……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