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206章 暨南大学堂

1850再造中华 第206章 暨南大学堂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听说杨烜提前来到学堂视察,校长何寅只得匆匆结束课程,前去迎接杨烜。

何寅是广东肇庆人,也是海军司令陆雨晨的好友。他年轻时曾在南洋师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肇庆之战时追随杨烜,是个非常难得的西学人才。

副校长正陪着杨烜,在会议室里讲解新修改的学堂章程。大学堂已经创建了大半年时间,遇到了不少矛盾问题。这次修改章程,就是想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进一步推动大学堂的发展。

何寅来时,杨烜已经基本审定了新的学堂章程。何寅便简要介绍了此次学堂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一、实施集体民主。

校长由大元帅提名,经教授委员会批准,方得上任。教授委员会顾名思义,委员均从各学科教授中评选,员额不定,在十几人不等。教授委员会主任,由校长兼任。

但凡人事任命、教授选聘、学位授予、学科增减、经费开支等大事,都由教授委员会集体决定。

校董会主要负责一般性行政事务,接受教授委员会领导。

二、建立学位认证、教授评议制度。

暨南大学堂设立文、理、工、法、医、农六个学院,学制三年。

学生毕业时,需提交一篇论文,经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后,方得授予相应的学位。

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教授都负责帮带若干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导师。

教授的选聘、晋升由教授委员会自主决定,其他人不得干预。

每个教授需定期接受教授委员会的考核、稽查,督促教授们尽心用命,及时清理滥竽充数之徒。

不难看出,新修改的章程变动很大,极大的提高了教授的地位。何寅本来有些忐忑,担心杨烜不会批准新章程。

但杨烜深知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洋人的科技又已遥遥领先。华夏想要后来居上,必须尊崇学术科技,大幅提高教授的地位。

杨烜爽快地说道:“学术自由本就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大学堂要修改章程,我完全同意。不过,我也有一些建议,供何校长斟酌。

塔读@

“暨南大学堂是军政府治下唯一一所综合大学,今后将长期作为军政府最高学府。因此,你们要着眼长远,开展理论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譬如,西方已经开始研究应用石油、橡胶、电力等新技术。虽然暨南大学堂偏居广西内陆,也应未雨绸缪,开展相应的研究。”

杨烜同意学校由教授自治,何寅自然要投桃报李,说道:“大元帅如此厚爱,我们学堂全体师生也要知恩图报,不负大元帅的殷切希望。”

办新式大学堂,自然需要筹集大量经费。上一次,伍菡带来三十万两白银私房钱,杨烜在教育上用去十万两,仅暨南大学堂一家,就分得两万两白银。

历史上,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总共才花了四万两白银,可见白银的购买力。

这两万两白银看似很多,其实远远不够。大学堂要开展科学研究、创办新式课程,与曾国藩创办内河水师截然不同,是一件极为烧钱的事。

暨南大学堂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富绅的捐助、富裕学生的学费。当然,并非每个富绅都很无私,很多捐助都是有偿的:富绅捐一大笔钱,让儿子得以入读大学堂。

吸收富绅捐款,原本反对声音很大。杨烜受“清末新政”启发,力排众议,允许暨南大学堂从富绅捐款中筹集经费。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更广更深,还废除了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清末新政。但彼时中央权威已堕,地方督抚作大,清廷已经无力在全国推行新政,很多新政措施无疾而终。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然而,在教育方面,清末新政可谓成果斐然,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还兴办了许多新式学校。

后世键盘侠们常说清廷废除科举,革了自己的命。实际上,废除科举在全国很受支持,各地督抚落实教育改革也都十分踊跃。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清廷允许地方士绅自办新式学校。学生从学校毕业获得毕业证,视同获得科举功名。这样一来,读书人不必再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只需通过就读新式学校,毕业之后即获得官职。

这对地方士绅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官绅办学,可以获得名声,还能让自家子弟获得官职,何乐而不为呢?

军政府当然不允许士绅获得教育主导权。

在初级、中级教育阶段,士绅不得办学,所有课程都由政府统一制订。在高等教育阶段,士绅可以办学,即民办高校。学生从民办学校毕业,工作并无保障。

暨南大学堂算是公办高校。学生一毕业,就能到黑旗军、军政府、政府控股企业、学校中任职,相当于获得官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样一来,军政府既为大学教育筹到了经费,又能让牢牢掌控教育主导权,总体利大于弊。

在杨炟看来,只要学校风气不受影响,只要教学科研活动得以加速,他并不介意学堂接收富绅的捐款、招收富绅家的子弟。

杨烜问道:“现在学堂里的学生,花高价钱入学的,占比多少?”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何寅不假思索,对道:“大约有四分之一。”

杨烜又问:“富绅的捐款,占学校经费多少?”

何寅略一计算,对道:“至少有三分之二。”

杨烜又问:“这些富绅子弟,每年平均学费多少?”

何寅又盘算片刻,说道:“粗略估计一下,富家子弟每年学费在一千两白银以上。”

杨烜觉得很划算。军政府鼓吹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在调动组织老百姓的同时,也触发了民粹主义思潮。

大学堂接受富绅捐款,让那些富家子弟入学,无疑让很多人感到不公平。何寅身为校长,受到的压力很大。趁杨烜在场,他不由得向杨烜倒了下苦水。

杨烜微微一笑,安慰他道:“老兄无须自责。简单算一算账,便知道我们这样做非常划算。每名富绅子弟入学,按三年计算,大致要缴三千两白银。

“普通学生凭考试成绩入学,无需缴纳学费,相当于免费入学。可我们军政府哪有这么多钱供养学生呢?只能想办法从富绅身上薅羊毛。

“富绅子弟缴纳高昂学费,平摊到普通学生身上,一个富绅子弟的学费至少可以培养十个普通学生。从长远上看,这是划算的。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只是我们需要牢记,黑旗军为人民群众而战,军政府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非富绅豪强的利益。富绅子弟进入大学堂,也要事事遵守学堂的规矩,决不能搞半点特殊。”

何寅释然,笑道:“这方面,大元帅可以放心。我们大学堂学风很正,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并不看学生出身。而且,很多富绅子弟也并不是不学无术之徒,很多人比其他学生学习还要刻苦。”

科举制度下,读书是一件极花钱极辛苦的事,不仅要请老师,还要自费赶考,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普通贫民根本无钱读书,一般地主家庭也要花好几代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进士。

军政府在治下普及义务教育。那些天资聪颖,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他们愿意学习,并且通过大学堂的入学考试,皆能免费入学,免费就读。

从这一点看,军政府的教育制度,相比满清至少公平一百倍、进步一百倍。

事实上,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普通学生,都非常珍惜大学堂的学习机会。按照规划,只要学生顺利毕业,皆由大学堂统一安排工作,到黑旗军、军政府、政府控股企业、学校等单位任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满清治下,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方能做官。但在军政府治下,暨南大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即可做官。

所以,暨南大学堂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学生不分贫富,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