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466章 军备之火炮

1850再造中华 第466章 军备之火炮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下一项议程是讨论军备问题,这项工作由军政府负责,政务卿陆雨晨做汇报。

军备问题,主要是军队的装备问题。革命军之所以能够无往不胜,装备精良是一大原因。因此,这项工作受到军政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陆雨晨汇报,当前的军备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陆军方面,正在重点攻关的装备有:

一、火炮。火炮技术主要向三个方面攻关,即更大口径、更快射速、更为轻便。

(一)更大口径。怡和公司枪炮厂已经开始试制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这种口径的火炮膛压很高,对技术要求很高。除了在膛线表面镀铬外,炮管需要使用合金钢,即在钢材料中加入镍、铬、钨、锰等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主要从稀土元素中提取。粤北与江西接壤,存在丰富的稀土矿,可以从中提炼稀有金属。

这种大口径的火炮主要用来配给海军战舰。当然,海军现有的200吨级铁甲炮艇是无法承受这种大口径火炮的后座力的。海军第一艘500吨级铁甲舰即将下水试航,届时将装备这种大口径火炮。

(二)更高射速。速射炮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火炮发展方向。一门速射炮的火力,往往数倍于旧式火炮。

(历史上,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空有定远号、镇远号这样的巨型战舰,却因为缺少速射炮,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北洋水师起步很早,当时速射炮还不流行,李鸿章特别喜欢德国克虏伯火炮,从克虏伯采购的305mm、210mm、150mm火炮,射速都很低。

(定远的305mm主炮每发射一次,需要重新归位,调整射角再装填击发,熟练的炮组也要花上10分钟以上的时间。

(到了甲午战争前几年,另一个欧洲火炮巨头,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发明了一种炮架固定,带有摇架和复进装置的火炮,即qf 4.7寸mki速射炮。

(这实际上是最初的“管退式火炮”。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射速达到每分钟5到6发,熟练炮组可以达到每分钟10发。射速的提高,意味着火力的加强。

(日本联合舰队把宝押在了阿姆斯特朗速射炮上,竭尽财力大量采购。而当时的北洋,却因为慈禧挥霍无度,财政拮据,竟然连炮弹都买不足,更别提为军舰换装速射炮了。)

革命军现有的75mm火炮、105mm火炮,射速仍旧很低,仍旧是“架退式火炮”。这种火炮炮管与炮架刚性连接,炮弹发射后,巨大的后座力会使炮管与炮架向后移动。

因此,每发射一门炮弹,必须把火炮重新推回炮位,重新设定诸元、瞄准,费时费力,射速不快。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特别是105mm火炮,炮身笨重,后座力大,装在海军的200吨级铁甲炮艇上还好,缺点尚能克服。但陆军要长途行军,对此极为诟病。

很多情况下,陆军前锋已经攻克坚城,炮兵团的105mm重炮还没运上来。有时候,火炮运上来之后,后座力又太大,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怡和公司枪炮厂总设计师周锋,因在研制火炮上功勋卓着,已获得男爵爵位。按照杨烜的指示,他对火炮进行了改进,加装了弹簧复进机构。

这样一来,炮弹发射后,炮管后座,炮架不动,火炮射速大大提高,炮架重量亦大大减少。

这种改进型的火炮,已经定型生产,共有海军、陆军两种型号。海军用的105mm火炮被命名为1855式105mm舰炮,陆军用的被命名为1855式105mm野战榴弹炮。

杨烜视察过这种改进型号的火炮,对此印象深刻,却并不满意。1855式105mm火炮已经算是“管退式”火炮,却只是管退式火炮的雏形。

因为这种火炮使用弹簧做制退、复进机构,后座行程较短,反后座效果有限。受此影响,火炮射速并未得到飞跃性的提升。

这种使用弹簧做制退复进器的管退式火炮,与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英国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相当类似,都算是早期速射炮。

第一款划时代意义的速射炮,当属大名鼎鼎的mmm野战炮。这款法国造火炮被法国人亲切的称为“法国小姐”,也就是李云龙口中的“意大利炮”。

历史上,早在1879年,德国人豪森内便注册了液压驻退复进装置(hydraulieism)的专利,却不被德军眷顾。法国于1894年购买了这项专利,并籍此发明了“法国小姐”。

“法国小姐”使用水压气体制退复进机,分制退和复进两部分。

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退,活塞一端液体受到压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液体即产生抵抗力,以制止炮身后坐。

复进机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待后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扩张后将炮管、后坐体推至原位。

这种近乎完美的设计,使得“法国小姐”的射速达到了惊人的每分钟15发炮弹,熟练炮组可达到每分钟20发炮弹,在火炮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杨烜所期待的,正是提高火炮射速,在火炮上采用这种液压气体制退复进机技术。因此,他特意向陆雨晨强调:

“请政务院通知农工商部军工司,要鼓励周锋进一步提高火炮射速。他发明的那种弹簧式制退复进机,只能差强人意,对射速提高有限。

“我希望他尽快攻关出液压气体制退复进机技术。有了这种技术,将给帝国火炮带来革命性的提高。日后革命军面对列强军队,也会更有底气。”

陆雨晨使用铅笔速记下杨烜的指示,对速射炮技术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更为轻便。火炮轻便化,实乃势所必然。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复杂,火炮运输不便。

因此,陆军作战时,为追求奇袭效果,先锋往往只携带轻便的40mm迫击炮。笨重的75mm榴弹炮、105mm榴弹炮往往放在后军。

极端情况下,战斗都要结束了,105mm榴弹炮还未运到前线。这一点,在浙西、苏北战场上表现非常突出。

杨烜一向认为,最先进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用的。他要求军工司指导武器生产,要侧重武器的轻便性、可靠性、实用性。

因此,未来的火炮设计,特别是陆军火炮,必须重视火炮的轻便性。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使用液压气体制退复进机构,改进炮口制退器,抵销火炮后坐力。由此,就能改善炮架结构,减轻炮架重量。

二是使用橡胶轮胎代替钢制车轮。

早在1845年,英国人罗伯特·汤姆逊便发明了空心橡胶轮胎。但英国流行绅士文化,大家都喜欢坐马车,汤姆逊的发明并未得到推广。

杨烜要求未来火炮使用橡胶做火炮车轮。短时间内,制造大口径的火炮橡胶空心轮胎还有困难。作为过渡,可以使用实心胎,或在橡胶胎内部填充帆布等材料。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