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467章 穿甲弹、轻武器

1850再造中华 第467章 穿甲弹、轻武器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好马配好鞍。帝国既要改进火炮技术,就要研发更为先进的炮弹。

据陆雨晨汇报,在怡和公司弹药厂的不断努力下,帝国弹药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锥形金属定装弹、药包与炮弹分离等新技术已经得到普及。

令人欣喜的是,弹药厂发明了两种新式炮弹:穿甲弹、新式燃烧弹。

穿甲弹专门用来对付外国列强的铁甲舰。这种穿甲弹原理比较简单,采用硬化铸钢合金弹头。

制造弹丸时,在钢水中加入钨元素,再将弹丸的弹头朝下浇铸,在铁模中形成头部,铁水突然冷却,变得非常坚硬(通过马氏体相变抵抗变形)。模具的其余部分由沙子形成,使金属缓慢冷却,使炮弹体变得坚硬。

尽管这种穿甲弹技术相对原始,但制作简单,对付洋人的铁甲舰非常有效。

目前各国仍未掌握大规模炼钢技术,材料仍以锻铁为主。譬如,英国、法国正在制造的铁甲舰,仍以橡木作战船的龙骨,以锻铁为防护装甲。与帝国的钢铁技术相比,锻炼技术已经落后了。

帝国在美国投资兴建了钢铁厂,采用的炼钢技术相当于属于第一代炼钢技术,钢产量、质量都不如帝国自产钢铁。

各国都在努力钻研炼钢技术,仍未取得重大突破。英国走在最前面,发明了酸式底吹炼钢法。但这种技术只能冶炼含硫量低的富铁矿,而世界上大部分铁矿,都与硫元素伴生。

因此,英国的炼钢技术尚不能推广,只能继续使用锻铁用于造船。

帝国在科技方面的策略是,要至少领先对手一代。怡和公司、新宁公司在继续改进炼钢技术的同时,也在研制特种钢技术。只要在钢水中加入合适的镍、铬、锰、钨、锰等稀有金属,就可以生产出适用于不同用途的特种钢。

现代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1000毫米厚的优质钢材。帝国研制的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列强的锻铁装甲,加入金属钨制成合金弹头后,可以穿透普通钢铁装甲。

150mm榴弹炮配上穿甲弹,对付英国最强的“无畏号”战列舰也不在话下。

至于燃烧弹,也颇令陆雨晨骄傲。燃烧弹早已发明,晚清时称为“烧夷弹”。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燃烧弹都有着广泛应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使用燃烧弹,大败清朝广东水师。清军战船很多中了燃烧弹,化身火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与蒙古马队在北京以东八里桥大战。联军使用康格里夫火箭发射燃烧弹,引燃草地。蒙古骑兵还未战斗,就被大火吓得惊溃。

怡和公司弹药厂对燃烧弹进行了改良,使之燃烧更为剧烈,更难扑灭。预计与湘军水师决战时,这种燃烧弹将派上大用场。

讲完火炮、弹药,陆雨晨又讲述了步枪。步枪是革命军最重要的轻武器、单兵武器,堪称是部队最重要的装备,对部队战斗力影响极大。

根据部队反馈、军工司要求,新宁公司与怡和公司分别对1852式步枪进行了改良。

新宁公司以“可靠耐用”为目标,进一步简化步枪零部件,降低步枪故障率,成本降低,保养维修简单。这款步枪被新宁公司命名为“1855-1式步枪”,很受基层官兵欢迎。

怡和公司以“精准灵巧”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步枪的精度,改良后的步枪命名为“1855-2式步枪”。这款步枪精度很高,设计更为复杂,保养维修不易,成本也有所提高。

两种步枪均采用了弹匣式设计,装弹、换弹十分方便。前者可装8发子弹,更受基层官兵欢迎。后者可装6发子弹,更受中高级军官喜欢。

在中高级军官看来,1855-2式步枪精度比1855-1式高,据枪瞄准也更为方便。因此,士兵装备1855-2式步枪,可以节约子弹,减轻部队后勤压力。

另外,怡和公司的牌子更响,与革命军、军政府关系更为紧密,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更受军政府的青睐。

譬如说,怡和公司按照军政府的指示,与俄**方签订合约,在没有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向俄军出口了大量的军火。

这一点,无疑也增加了1855-2式步枪在众人心目中的份量。

陆雨晨说:“两款步枪口径相同,弹药通用。我们的建议是,大量采购1855-1式步枪,装备给普通官兵。少量采购1855-2式步枪,供神射手、狙击手使用。”

杨烜赞同陆雨晨的提议,说道:“打仗是一件凶险的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武器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实用第一、可靠第一。

“当初定型1852式步枪时,就有要实用还是要精准的争议。当时,我们实力有限,不能同时生产两种步枪。现在,我们的军工基础好了,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步枪,就按政务卿所说的办吧。”

步枪之外,就是自动机枪。这是杨烜特意关照,大力推动的陆军武器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自动机枪是对付敌军骑兵、步兵冲锋的有效武器。对照后世机枪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技术能力,杨烜认为,帝国可以发展两种自动机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按照杨烜的设想,枪炮厂应该一步到位,直接研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但怡和公司反映,说这种水冷机枪难度太大。按照杨烜给出的标准,机枪要使用子弹残余燃气完成自动装弹、抛壳等动作,射速至少要达到每分钟200发的标准。

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供弹袋,但却无力设计出如此先进的自动机枪。这也难怪,历史上的马克沁式水冷机枪,直到1884年才诞生。

既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有难度,杨烜退而求其次,要求枪炮厂设计加特林式多管机枪。按照杨烜的设想,这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配有六个枪管,每分钟可以发射300发子弹,采用摇把式设计。

机枪手摇动摇把,带动枪管转动,摇把转动一周,便可发射6发子弹。

加特林机枪比马克沁机枪结构简单多了,诞生于1861年。1874年,淮军便引进了加特林机枪,称之为“格林快炮”。甲午战争中,淮军将之用于平壤防卫,给日寇以大量杀伤。

但在历史上,加特林机枪射速太高,枪管材料不过关,未能大规模应用。直至近代以后,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加特林机枪才开始枯木逢春,重新在美军中大量装备。

尽管这样,枪炮厂还是研制出来的加特林式机枪仍不过关,子弹卡壳率太高。这种机枪需要射手摇动摇把,带动枪管转换,对射手要求极高。射手过快或过慢摇动摇把,都容易引起子弹卡壳。

最主要的是,不管是工厂里的技术人员,还是军工司的官员,普遍并不看好这种机枪,对开发这种多管机枪并不积极。

陆雨晨便说:“陛下,这种机枪假若能够研制成功,消耗子弹太过惊人。以1852式步枪为例,其枪管寿命大约为5000发子弹,熟练射手每分钟可击发10发子弹。

“以最极端的情况看,该步枪枪管可使用500分钟。以当前战争烈度来看,一支1852式步枪的枪管,使用一年是足够的。

“若换了机枪,以水冷式机枪为例,就算其枪管寿命达到可发射发子弹,采用低射速每分钟打100发子弹,枪管只有100分钟的寿命。

“按照用途来看,机枪必将用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我估计,战事紧急时,不到一个月,枪管就要报废了。而且,机枪射速太高,射手在战场上面临汹涌而至的敌人,心理高度紧张,根本就来不及瞄准,精度必将降低,实在是浪费子弹呀!”

马克沁发明水冷式机枪后,曾邀请各国名流现场参观。当时李鸿章也在现场,看了直摇头,认为这玩意太消耗子弹,大清国装备不起。

要知道,十九世纪中后期各国工业不像一战、二战时那么发达,子弹生产亦很消耗资源。当时各**队,就极为重视步兵射击的精准度,对轻武器火力密度反而并不重视。

譬如,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型的国家。直到二战时,日军仍不重视机枪,反而一再要求士兵珍惜子弹。

直到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非洲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各国纷纷开始研制自动机枪。

但实际上,早在康熙年间,军工奇才戴梓便发明了“二十八连珠火铳”,堪称世界上第一支机关枪。

以华人之聪明,配以怡和公司的雄厚财力,再加上杨烜的指点,何愁设计不出来自动机枪?

为了引起陆雨晨的重视,杨烜特意强调:

“机枪是今后枪械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咱们也弄个有奖竞争,谁先设计出实用的自动机枪,谁可得到一千元法币作奖金,并且可以自主命名。到时候,我亲自给他颁奖。”

话说到这份上,陆雨晨还能说什么,只得连连应诺。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