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501章 徐继畲倡行新政

1850再造中华 第501章 徐继畲倡行新政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到了傍晚时分,肃顺留郭嵩焘吃便饭。又有许多人过来拜访,肃顺一概推却。有一个名叫高心夔的年轻人,是肃顺幕中第一谋士,说有要紧的事求见肃顺。

第一谋士的面子,肃顺还是要给的。他与郭嵩焘略一商量,邀请高心夔一起作陪,秉烛夜谈。

高心夔是江西湖口人,为人锋芒毕露,才气甚高。他曾到曾国藩幕中投效,但曾国藩幕中人才济济,高心夔难以出头,便借口要进京应试,向曾国藩告辞。

曾国藩惜其才,托高心夔向肃顺带信。这封信,其实就是曾国藩的举荐信。原来,肃顺在朝中多次帮助曾国藩,亦多次拜托曾国藩,请曾国藩帮他罗致人才。

肃顺本就飞扬跋扈,与锋芒毕露的高心夔非常投机,对他言听计从。肃顺幕中人才很多,譬如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黄锡焘等,都是一时俊杰。

高心夔虽然年轻,却很有见识,不像王闿运等人那样顽固,反而在洋务上颇有见解。渐渐的,高心夔成了肃顺的第一谋士。

见面之后,略一寒暄,高心夔便进入主题,对肃顺说道:“亭公,湖南骆中丞写信给我,说左季高惹上了奇祸。请亭公务必救他一命。”

肃顺与郭嵩焘相视一笑,说道:“巡抚给你写信,这是很大的面子。”

高心夔正色说道:“左季高名满天下,才识不输曾、胡二公。国家去一樊燮,不过少一蠹虫;失一左季高,则如房屋之失梁柱矣!”

肃顺点点头,说道:“我刚与筠仙谈及此事。你放心,我一定会成全左宗棠,不仅让他免除奇祸,还能让他名扬天下。”

高心夔大喜过望,三人喝了一大杯酒。

谈到顺天乡试舞弊案,高心夔亦主张诛杀柏葰,以借此立威。他说:

“听人说,五台上了一个条陈,倡办新政,内容包括练新军、兴工商、办学堂、改官制等。亭公,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只有施行新政,才能挽救危亡,才能对抗粤匪。百官大多庸碌,只有亭公能够推动新政。但可想而知的是,新政阻力很大。

“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开始。杀鸡儆猴,亭公只有杀了柏葰,才能消解顽固派的阻力,才能推动新政落地。”

五台指的是徐继畲。徐继畲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徐继畲过于激进,屡被言官弹劾,如今已被贬为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

满清官场规矩,大臣担任宰相后,即可以籍贯代称。清朝的宰相分为两种,一为有名无实的大学士,二为有实无名的军机大臣。

徐继畲称不上是宰相,也不是军机大臣。高心夔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却非常尊敬徐继畲,心甘情愿称他为五台。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看世界第一人”。

他在福建任职期间,曾主持办理开放福州、厦门两处通商口岸,与洋人广为接触,率先突破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并着成《瀛环志略》一书。

《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是晚清两本论述西学的重要着作。《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环志略》以精取胜。若论书籍质量及深度,《瀛环志略》远胜于《海国图志》。

徐继畲思想极为开明,曾为全家接种牛痘。他见识高远,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做出预言,认为美国文化制度先进,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1848年,美国华盛顿特区为华盛顿纪念塔奠基,并向各州、各国征集纪念物。在来华美国传教士帮助下,时任闽浙总督徐继畲向美国赠送了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

“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在当时盲目排外的社会风气中,无疑是骇人听闻的。在顽固官僚的攻击下,咸丰将徐继畲革职,召回北京讯话,并贬为太仆寺少卿。

可以说,徐继畲是满清官员中最具见识的官员,身兼传统与开放,试图在儒家文化与西方文明间寻找折中前进的道路。

革命军占领江南后,满清有亡国之祸。徐继畲呕心沥血,写了一个请施新政的条陈,洋洋洒洒两万余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教育、实业、银行等各个方面。

肃顺起身离席,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亲自打开一个西洋密码箱,里面存着许多秘密文件。他从中抽出厚厚一沓纸,拿给郭嵩焘、高心夔二人,说道:

“这是五台请行新政的奏折,我让人抄了回来,二位过目一下吧。危局面前,皇上也变得开明了,准备召开廷议,公开议论此事。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皇上委决不下,故让群臣集议。

徐继畲的条陈虽然还未公布,却已泄露了风声,外间争议很大。高心夔、郭嵩焘对此都很热心,拿起折子读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两人才思敏捷,不过半小时功夫,就读完了全折。郭嵩焘叹道:“徐继畲老成谋国,真正是为国尽忠。只可惜,他的观点过于激进,很多都不可行。”

高心夔却有些不服气,说道:“我朝威权出自于上,只要皇上赞同,什么事不可行,新政又何尝不能办?”

肃顺当政多年,却深知实行新政的困难,说道:“皇上有皇上的难处,我朝虽然由皇上乾纲独断。可许多事情,也不是皇上所能决断的。

“譬如兴办学堂,照我说,如果不废科举,如何能够兴办新式学堂?我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臣上自军机,下至督抚,无不以科场功名为荣。

“民间还有上百万的学子,指望通过科举做官。一旦废除科举,岂不让天下士子寒心?我虽然没有踏入过科场,却也不敢贸然废除科举。”

高心夔为人坦率,说道:“亭公,粤匪虽然大逆不道,其办教育确有可取之处。粤匪与我争天下,首先争的是人才。他们早就废除了科举,从新式学堂里选取人才。

“粤匪的学堂,基本覆盖了军事、行政、工商、矿业、法律等方方面面。学生毕业后,根据所学不同,可以进入政府做官,可以进入军队做军官,还可以进入工厂做工程师。

“反观我朝的科举,学生寒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算中了进士,也只会吊书袋、做文章。至于实际政务,则浑然不知,凡事都要靠书办承办。

“不如干脆仿效粤匪,废科举,兴学校。办学校的经费,则让各地缙绅报效。作为回报,缙绅子弟可以免试入学……”

高心夔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自以为得计,却见肃顺和郭嵩焘并无反应。他就像被泼了盆凉水,匆匆结束了谈话。

郭嵩焘有些倚老卖老,说道:“伯足老弟,你一片拳拳报国心,亭公和我都感同身受。但朝中阻力很大,各部院寺的堂官、当朝六个大学士,哪个不是进士出身?

“别说他们了,我也是进士出身。我也知道废科举是件好事,可我还是有些不舍。若我们现在轻言废科举,岂不要被百官群起而攻之?岂不要把好好一件事情办糟糕?

“若要可行,不如两相并行。一方面,继续维持科举。另一方面,鼓励兴办新学堂。学生从新学堂毕业后,根据学历不同,授予其生员、秀才、举人、进士的称号,与科甲正途无异。

“时间长了,风气渐开。咱们再废除科举,方算水到渠成。”

高心夔并不服气,说道:“国朝有亡国之祸,只有断然改革,才能挽救危局。若只是修修补补,若要等风气渐开,要等到什么时候?更何况,粤匪磨刀霍霍,可不会等我们风气渐开。”

“伯足”,肃顺见高心夔有些动气,便劝道:“我们实心办事,就要讲究实际,不能意气用事。五台不负实际政务,可以上这种请行新政的折子,我们却要切切实实地推行新政。

“现在朝内像五台这样的开明派太少,顽固派太多。就算我杀了柏葰,还会有其他许多柏葰冒出来。不如像筠仙所说,既保留科举,又兴办教育。我国办事太难,唯其如此,方能兴办教育。”

“哎”,高心夔也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国朝尸位素餐的人太多,若都像亭公这样勇于任事,何愁不能剿灭粤匪?何愁不能振兴中华?”

肃顺也苦笑一下,说道:“多说无益。你们两个高士,好好帮我参谋参谋。咱们要在五台的条陈里,挑几条切实可行的举措来,先把新政的样子摆出来。”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