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506章 工商业

1850再造中华 第506章 工商业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郭嵩焘进士出身,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但这几年,他开始发奋西学,致力于研究洋务,对此颇有见解。

看到徐继作畲在奏折上提倡自由经济,郭嵩焘大为赞赏,说道:

“查英吉利、法兰西两国,皆采取重商主义,鼓励发展工商业。两国的商人地位甚高,以至于有因经商成功,而封爵、而授官者。

“英吉利国之殖民印度,政府不出一兵一卒,亦不花一分一毫,而是对商人授予特许经营权,允许商人集资冒险。今之印度,实非英国女王所有,亦非英国政府所有,而为东印度公司所有。

“查究东印度公司,则为英国商人所有。是故,今之印度,即古之天竺,实由英国商人所有。当年殖民印度的英国商人,无不发财、升官、封爵。

“而俄罗斯国,本与我国相似,仍以农业为根本。农村为地主所有,地主领有农奴,驱使农奴耕种土地,农业所获皆归地主,地主再向政府缴税。

“俄罗斯国之彼得大帝,积极学习欧洲列强,始在俄罗斯开创工商业,奠定俄国强大之基础。俄罗斯国相比于我国,显然强于我国。因为俄罗斯国有工商业,而我国无工商业。

“然而,俄罗斯国之相比于英吉利国、法兰西国,工业不如,商业又不如。因此,俄**队亦不如于英**队、法**队。

“前两年,三国在克里米亚战场大打出手。俄军节节败退,直至一败涂地。愚以为,俄国之败,实败于工商业。英法之胜,实胜于工商业。

“大清要自强,固然要从各方面发力。但根本之策,仍在于鼓励发展工商业,在于提高商人地位。”

高心夔在洋务上的见识不如郭嵩焘。肃顺忙于政务,心思都围着咸丰转,更不可能闲下来留心洋务。两人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示意郭嵩焘讲下去。

郭嵩焘定一定神,说道:“要鼓励工商业,要提高商人地位,就要从根本处入手,首先修改法律。英吉利国、法兰西国鼓励工商,为此修订了完善的法律,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修改法律,首先要明确财产权,尊重财产私有。我国之《大清律》,前后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订。高宗御览鉴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

“法律之外,又有判例,合称为《大清律例》。《大清律例》每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至今已经相当完备。其精妙繁复,包罗万象,实乃历代律例之集大成者。

“然则,律例虽好,却承袭传统,致力于维护小农社会,对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譬如,《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

“这种规定,理由冠冕堂皇。《大清律例》上专门有解释,说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得私财,礼也。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财’。

“有此规定在,民间的财产都聚合在家庭,乃至家族手中。有志之士若想兴办工商业,必须得是一家之主。若非一家之主,谁敢背上不孝的骂名,谁敢承担‘违逆父命、分异财产’的罪名?

“由是观之,不废《大清律例》,何以发展工商?”

废除《大清律例》?这个问题,肃顺连想都不敢想。他一向独断专行,对郭嵩焘却相当尊重,委婉地说道:

“筠仙,《大清律例》乃治国之本。高宗当年对律例非常重视,召集大量臣工,对前朝律文及成例重新编定,形成《钦定大清律例》,并诏令‘刊布中外,永远遵行’。

“既有高宗的训令,皇上哪敢轻言废除《大清律例》?只有想办法修修补补罢了!”

郭嵩焘听罢,不由得暗自神伤。

肃顺倒不由得想起曾国藩写给他的信,说郭嵩焘“芬芳悱恻,然着述之才,非繁钜之才也”。

曾国藩的意思是,郭嵩焘为人有大才,适合着书立说,做个闲云野鹤,不是能够胜任具体政务的人。因为满清官场昏暗,郭嵩焘急于求成,必与官场同僚不和,办不成大事。

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国藩的话更加直白,议论郭嵩焘“筠仙性情笃挚,不患其不任事,而患其过于任事,急于求效,宜令其专任苏松粮储道,不署他缺,并不管军务饷务。使其权轻而不遭疑忌,事简而可精谋虑,至要至要。”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挚友,一个是刘蓉,另一个就是郭嵩焘。他对郭嵩焘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历史上,郭嵩焘就像一个孤独的先驱者,思想不被理解,行为不被接受。洋务未成风气时,他就大谈洋务,受到顽固派的攻击。洋务风气渐开时,他开始批判“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同样不容于洋务派。

(倒是他在欧洲担任外交使节时,风度翩翩,不卑不亢,按照国际惯例办理外交事务,受到欧洲各国的一致好评。)从肃顺的话语中,郭嵩焘也能看出来,肃顺受咸丰信任,是当今朝廷中最有魄力、最想改革弊政的人。但满清积重难返,肃顺同样不敢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小心揣摩咸丰的心思,做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

他不由得想起了中华帝国。与满清相反,中华帝国完全没有这种历史包袱。中华帝国推行重商主义,除了立法、争取商人阶层支持外,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直截了当的大杀器:均田免赋!

中华帝国每占领一地,就把地主的土地平均给农民。农民有了土地,可以实现温饱,不会再揭竿而起。困扰中国两千年的民变问题,至此得到彻底解决。

地主失去土地,也无法再购买土地。因为按照当前的均田免赋政策,除非由政府统一征购,禁止私人买卖土地。在均田免赋的过程中,地主得到工厂股票、国债等补偿。

这些五花八门的金融品并不能像银钱那样自由流通,最终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工商业投资。

满清政府的支持者是地主,地主的最大财产就是土地。满清显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仿效中华帝国实行均田免赋。

各国历史经验表明,不解决土地问题,就无法有效地发展工商业。而工商业正是洋务的重中之重,中华帝国与大清国争夺天下,归根结底要看谁的洋务办得更好,谁的工商业更发达。

中华帝国的工商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满清工商业仍在艰难起步。虽然兴办了一些企业,但大都是官营企业,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至今连洋枪洋炮都无法仿造,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子弹。

联想到这些,郭嵩焘的心情更加黯淡,与肃顺、高心夔谈洋务的兴致都提不起来了。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