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538章 国语

1850再造中华 第538章 国语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河仙中学举行国语比赛。所谓国语,即中华帝国的官话。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便注重统一官话,以实现全国范围的、无障碍的沟通交流。

早在汉代时,朝廷就规范了标准语,称之为“正音”、“雅言”、“通语”。这种标准语以“洛语”为基础,而“洛语”则承袭自先秦时代的雅言。

西晋同样以洛语为官话。永嘉之乱后,洛阳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后,编着《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唐韵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这是当时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朝幅员之广,民族之多,为历朝之最。由于汉人人口最多,文化最为发达,元朝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

元朝汉语标准音,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太祖出于江淮,以南京为首都,认为中原雅音为汉语正统。而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更加纯正。因此,明朝官话改以南京话为基础,南京音为明朝标准汉语语音。

南京音影响很大。长久以来,南京音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备受推崇。从明初开始,到清朝雍正时期,南京音都是中国官话。

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汉语成为东亚各国的官方语言。南京音也飘洋过海,进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

至今,朝鲜语、日语、越语中,都夹杂着大量的汉字,读音中亦夹杂着大量的南京音。

以上各朝的官话,都可称为古汉语。古汉语远比现在的普通话复杂,声调更多,还有入音等特征。

现代的闽南话、粤语、客家话中,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至今,闽南语有七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还有六种辅音韵尾。

现代普通话早已失去了入音,闽南话、粤语、客家话中,仍然保留着入音字。日语中的促音,实际上也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入音。

古汉语发音复杂,艰涩难学,实际上并不利于普及。

譬如说,明清两代皆实行官员回避制度。明代规定较严,实行南人北官、北人南官的官员任职规定,即南方人在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

由于南京音复杂难学,实际上只通行于官场和上流社会,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学不会。

当时地方官员审议案件,处理老百姓的纠纷,根本就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每遇诉讼,必须安排胥吏从中翻译。这就为胥吏把持地方、欺上瞒下,提供了可乘之机。

元朝、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国,蒙古人、满人也学不会这种复杂的语言。实际上,自从南北朝起,汉语发音就向着简单化的趋势发展。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事必躬亲,难以忍受广东、福建人的方言。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下了一道着名的圣旨,说:

“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同时,雍正帝还设置“正音馆”。满清自雍正六年,正式放弃南京官话,改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

满清的北京官话,与当代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接近了。北京官话只有四个声调,语音不如南京官话丰富。因此,北京官话下的汉语,同音字较多,发音亦不够抑扬顿挫。

但北京官话简单易学,受众范围更广。相比于明朝时期的南京音,北京官话普及范围更广。

北京官话通行一百多年,早已被国人所接受。因此,杨烜建号称帝时,并无南北偏见,毅然决定以北京官话为帝国标准音,称之为“国语”。

相比于汉语发音的优美,杨烜更看重汉语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在他看来,汉语是为所有国人服务,并非只是为读书人、官员服务。

早在三年前,杨烜便在岭南地区推行简体字、罗马拼音。简体字和罗马拼音既是扫除文盲的利器,也是普及国语的重要工具。

即便是河仙府这样的偏远地区,亦要大力推行简体字和罗马拼音,进而普及国语。知府鄚文沅一向重视教育,贯彻教育方针颇为卖力。

正好河仙中学要举行国语朗诵比赛,鄚文沅便邀请胡雪岩、郭参事莅临中学,向两位客人展示河仙教育普及水平。

比赛开始之初,鄚文沅介绍道:“河仙府地处后江入海口,又是暹罗湾海上贸易要冲。自先祖玖公开拓河仙,便有华人、马来人、柬埔寨人、暹罗人等各国族人来投。

“如今的河仙府,共有四十多万人口,华人将近一半,其他以马来人、柬埔寨人居多。我们河仙自古便以广东客家话为官方语言,以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这几年又开始推广简体字、罗马拼音,提倡使用国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也在努力学习国语。不过,敝人不才,学得实在太慢,口音很重。”

郭参事、胡雪岩相视一笑。这两人都算是帝国上流阶层,同样要学习国语,好与他人交流。

胡雪岩还好,小时候上过私塾,也学过北京官话。他四处经商,会说官话更是必不可缺。

不过,即便如此,胡雪岩的国语同样存在很重的南方口音。这也是国语的特征之一,北方人说国语,发音相对标准。南方人说国语,总归要带着些口音。

郭参事是交趾明乡人,说得同样是广东客家话。这几年,他亦在努力学习国语。虽说他的国语还很蹩脚,但总算能与胡雪岩、鄚文沅等人交流,而无需借助外人翻译。

郭参事叹道:“帝国幅员辽阔,各地口音不同。我们三人家乡各异,各自相距数干里,却能无阻碍的交流,国语功不可没。咱们还要在柬埔寨、老挝设置行省,若不大力推行国语,何以同化这些异族?”

胡雪岩、鄚文沅皆点头称善。

河仙中学的国语朗诵比赛,共有十几名选手参赛。各年级都有代表,明乡人、华人移民、交趾人、马来人、柬埔寨人,亦各有代表。

本次国语朗诵比赛,以爱国忠君为主题。选手们朗诵的内容有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伶仃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有一名华人移民的儿子别出心裁,朗诵的是杨烜发表在民报上的一篇文章《论爱国卫生运动》。令人惊奇的是,他能够通篇背诵文章原文,毫无停顿与结巴,国语说得亦相当标准。

郭参事大喜,当即决定选他为冠军。.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