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675章 御前会议

1850再造中华 第675章 御前会议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肃顺敢说敢做,一向是出了名的。

可今天的御前会议上,他竟然劝咸丰与中华帝国暗通款曲,共同对付英法俄列强。

这在一班守旧大臣看来,不免有些骇人听闻。

就连端华、载垣、陈孚恩、杜瀚等几个肃党,也觉得肃顺此议过于突兀,令人费解。

协办大学士周祖培是河南商城人,也是肃顺的政敌。

他曾与肃顺同堂为官,肃顺认为周祖培是个老顽固,对他多有欺侮。

此时,周祖培义不容辞,站起来奏道:“皇上,臣以为,粤匪为心腹之患,夷人为肘腋之患;粤匪图我之心急,夷人图我之心缓。

“大清与粤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他们的话,万不可信,更不可与之结好。

况且,大清乃天朝上国,军队扬威朝鲜,岂能向夷人示弱?

“臣以为,大清应当整军备战,让洋人知道清军的厉害,让洋人看清楚大清的实力……”

周祖培话还没说完,肃顺便粗暴地打断了他,说道:“臣以为,周祖培所言,实乃昧于形势。

英法贪利,所求不外乎开口通商。

而开口通商,于大清有利无损,可增加关税,亦可促进工商业。

“况且,若要与英法开战,就要有开战的本钱。

英法船坚炮利,大清水师根本就不是洋舰的对手。

沿岸的炮台看起来坚固,其实也是虚有其表,如何抵挡如狼似虎的英法联军?”

清朝的礼制特别严格,君臣奏对时,提及大臣名字,不论其职位高低,都必须直呼其名。

肃顺跋扈,大臣们都不便反对,偷偷瞧向咸丰。

只见他面色苍白,神情忧郁,疲倦得不愿说话。

这时候,惇亲王也站了出来,他是咸丰的大哥,为人粗中有细,说道:

“肃顺此言差矣。

开口通商于我有利无损,简直荒谬。

照你这么说,英法联军兴师动众,是为了给我们好处,我们却不识好歹了?”

论血统亲疏,惇亲王与咸丰最为亲近。

他颇有康熙时期十三王爷胤祥的侠风,只可惜为人粗疏,不喜读书,有侠骨、侠风而无侠才、侠识。

惇亲王抓住肃顺话中的漏洞,堵得肃顺无法反驳。

偏偏这位惇亲王体察民情,甚至降尊纡贵,常与贩夫走卒来往,很受臣民的爱戴。

肃顺对他颇为忌惮,向一旁的端华使了个眼色。

端华是肃顺的哥哥,因是嫡长子,袭有“郑亲王”

的王爵。

肃顺则是庶出,没有爵位,却凭借着真才实干,成为咸丰朝炙手可热的的大权臣。

端华的富贵,一半靠生得好,一半靠肃顺所赐。

他兼有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镶蓝旗汉军都统、崇文门正监督等多个职务。

这么多职务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步军统领,另一个是崇文门正监督。

步军统领类似于前朝的九门提督,掌管京城治安,享有在内城调兵的大权,类似于后世的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长。

崇文门正监督负责监管京城崇文门关税、京城商税及田房契税与其他商税。

崇文门税关,是北京最大的税关,关税收入亦是京城一大收入。

崇文门正监督掌管京城财税,手上的流动资金很多,关键时刻,往往会发挥意料不到的作用。

这个紧要的位置,通常由内务府大臣或者六部尚书兼任。

端华会意,反驳惇王道:“开口通商,不尽然是有利无损,至少是利大于弊。

英国贪利,法国兼为传教,皆为远患而非近忧。

俄国则对领士欲壑难填,实乃我心腹大患。

“粤匪正在西南用兵,一时间不可能向北用兵。

是故,大清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英法俄列强。

而以大清之实力,只能对其一,不能对其二,更不能对其三。

“三权相害取其轻。

臣以为,应当优先对付沙俄,从朝鲜调遣兵马北上黑龙江,交由黑龙江巡抚奕山指挥,积极防备沙俄。”

端华刚说完,另一员肃党骨干、咸丰恩师杜受田遗子杜瀚,越班奏道:

“大清对付英法并无把握,更无胜算。

相反,俄国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利,实力受损,外强中干。

他们又远隔万里来到中国争利,粮饷不继,势难长久。

“况且,东北为大清龙兴之地。

现如今,朝廷在东北分设行省,又征服朝鲜,置朝鲜为行省,此大清百年来未有之武功。

“有识者曰,东北乃大清的福地,亦是大清中兴的希望,朝廷必须全力争夺东北。

若不然,日后皇上巡幸东北,沙俄鞑子污圣目、扰圣驾,岂不糟心?”

杜瀚的话别有深意,群臣一听,一下子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不敢再作反驳。

金銮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原来,南方中华帝国如日中天,革命军节节胜利。

咸丰自知不敌,已有迁都避战的心思,命人修葺盛京皇宫,以备不时之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盛京(即今之沈阳),古称沈州、沈阳。

明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

故称“盛京”

崇祯九年,蒙古归顺后金,用白骆驼驮着蒙古圣物——吗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来沈阳。

满、蒙、汉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遂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以盛京为国都。

日后,后金夺得天下,改北京为都城,以盛京为陪都。

两年前,清廷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个行省。

东三省总督以盛京为驻地,为避免督抚同城,不设奉天巡抚。

而东北三省,又以奉天省人口最众、经济最发达。

东三省总督统管三省,直管奉天,权柄特重。

奉天省,在盛京设置奉天府,以盛京为省会。

清朝与明朝一样,设有陪都制度。

盛京作为清朝的陪都,设有内阁兵、工、刑、户、礼五部。

因吏部管人事,为体现皇帝的用人特权,盛京不设吏部。

史家常论,明未时,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若崇祯帝到陪都南京避祸,重整旗鼓,必不至于在煤山上吊。

咸丰本就怕死,也汲取了这一教训,令东三省总督修葺盛京皇宫,修筑山海关防御工事,准备必要时跳到东北偏安。

这在满清朝堂上,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

可大家对这个事实讳莫如深,生怕一不小心刺痛了咸丰敏感的神经。

此时此刻,肃顺也向杜瀚使了个眼色,夸奖他立论妙,拿咸丰当挡箭牌,看谁还敢反对。

不愧是帝师杜受田的儿子,果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只是,咸丰听过之后,未免有些不高兴。

杜瀚说他巡幸东北,这是委婉的说法,说白了,其实就是逃到东北避难,是丢了江山后偏安东北一隅的说辞。

当着群臣的面,咸丰不好发作。

可躲在屏风后面的懿贵妃,却怒不可遏,走到咸丰跟前,斥责杜瀚道:

“皇上,杜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简直荒谬!”

这个突如其来的女人,令群臣为之侧目。

她直言批评杜瀚,随口干预朝政,更令肃党愤怒。

清朝祖制特严,严禁后宫、太监干政。

嘉庆以前,清帝皆为雄主。

像今日懿贵妃这种擅闯朝堂、发言干政的行为,放在嘉庆以前,绝对是骇人听闻,不杀之不能肃宫禁。

可咸丰智力、魄力、精力都很欠佳,远远称不上雄主。

他登基才七年,年纪还不到三十,就已被内忧外患摧残了身体。

好在咸丰外有肃顺,内有懿贵妃,帮助他撑住了危局。

这位懿贵妃很得咸丰的宠幸,再加上她工于书法,见识极高,处事政事明快决断,渐渐的,咸丰竟然让她帮忙批阅奏折,参与处理军国大事。

遇有御前会议,咸丰亦让她参与其中,好在事后为他出主意。

当然,按照清朝的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她不能列席会议,只得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大臣们的议论。

懿贵妃权力欲极强,与肃顺**渐有争权之势。

她不打招呼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一众大臣面前发表意见,令咸丰也颇感头疼。

可咸丰庸弱,不愿扫懿贵妃的兴,任由她在大臣面前抛头露面。

他只是抬起头,说了声“懿贵妃”

提醒她躲到幕后。

可懿贵妃不为所动,势欲要折一折肃党的锐气,并不肯退后。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