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三一九章 上海滩风云(一)

怒海覆清1852 第三一九章 上海滩风云(一)

作者:董王不懂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1 20:13:32 来源:23小说

陈得利已经从苏州赶到了上海县。

此时的上海县城依旧是城墙包裹的小县城,但是城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申。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

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

此时是咸丰三年,上海县城依然是一个圆形围墙围起来的普普通通的县城。

只是这座县城的北侧就是法租界,向东北方向沿着黄浦江是英租界和美租界。从来没有哪一座县城与洋人接触的这么近,就连广州都没有这样。

在这里洋人能够自由地进出县城,了解中国人的生活。

这里的华人见到金发碧眼的洋鬼子也不会感到奇怪。

县城的东面有一栋两层的门楼建筑正对着黄埔江面,与江边的一座抄关共同组成了满清的上海海关。

负责这里的人名叫吴健彰,此人任职满清苏松太道以及江海关监督。

说起吴健彰,绝对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物。

吴健彰出生于乾隆年间,今年已经62岁,名天垣,号道普,广州府香山县前山翠微(今属珠海)人。

早年的吴健彰出身贫寒,以贩鸡为生,加之小名阿爽,故得诨名“卖鸡爽”。

20岁,吴健彰尝试与洋人作小额买卖,后来进入广州的洋行打工,充当仆役。

由于他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更学得英语流利,故颇受洋商器重。

他遂积累资金,与外商贸易,逐渐致富。鸦片战争爆发,吴健彰凭着经营茶叶贸易,积累巨资,并投资怡和洋行,成为该行七大股东之一。约道光二十五年,吴健彰结束广州的生意到上海,经营茶叶贸易、典当业等,成为上海滩的大买办。

此时的吴健彰已不是“卖鸡爽”,连洋人都改口称他为“爽官”了。

吴健彰与上海怡和、旗昌、宝顺三家大洋行联系密切,业务不断拓展,成为近代早期上海滩的著名买办。

吴积累巨资后,不断纳钱捐官,道光二十七年以白银五十万两,捐得苏松太兵备道记名按察使兼江海关监督的肥职。

在朝廷的眼中,吴健彰是通夷之才,他通过查办“青浦教案”,主持租界谈判,吴健彰通过出卖国家的权力和尊严,获得了洋人的信任。

美国公使马沙利、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英国公使文翰都与他的关系莫逆。

山海关的顶楼上有一座阁楼,阁楼被装饰成茶室的样子,里面都是从海南运来的黄花梨木做成的家具。

吴健彰身着打着鸳鸯补丁的四品官袍,脸型瘦长,皮肤光滑泛红,保养得极好。

此时正坐在那里安静地沏茶、品茶。

他唇上的八字胡修理得非常整齐, 一看就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

他的身后站着一名身着翠绿纱裙的少女, 少女的身型婀娜,五官精致,仿若仙女一般。她的手中拿着一把摇扇,不时摇动一下,不过不是对眼前的老者,而是对着自己。

摇扇扇动间,整个茶室中都充斥着少女的体香,此香似桂花一般,只是稍微淡了一些,沁人心脾。

少女名叫含香,本是贫寒人家的女娃子,因为天生带着一股奇异体香,五岁便被人贩子相中,卖入扬州的楚馆培养,在五年前被吴健彰以五万两买了回来。

但是吴健彰却没有享用,而是将她保护得很好,真的只将她带在身边当做一个香炉使用。

吴健彰的眉毛笔直,眼窝微陷,五官比一般的汉人要立体一些,马沙利曾经说他有五分洋人的样貌特征。

吴健彰深以为荣。

此时他正看着海关外的租界区,沿着黄浦江,绵延十几里的江滩都是租界区的码头,码头的边上是一条石子马路,马路沿江而建,路的另外一侧是一排形式各样的楼房,房舍一直沿着江边延伸。

往日里,这江面上随处可见洋人的战舰和商船,但是此时已经到了交易的旺季,却不见多少商船,洋人的战舰更是很少。

吴健彰已经知道崇明被占领的消息,但是他还不知道洋人的舰队在东番岛大败。

洋人不会自曝家丑,这个消息也就只传到了福建。王懿德也不可能将自己与洋人合作的事情报告给朝廷,更何况现在福建的消息基本上已经被护卫军给封锁了。

“哒哒哒……”的脚步声从阁楼的木梯上传了上来。

一个仆从的声音从小门的外面响起:“大老爷,那位琉球的陈先生来了。”

“带上来吧。”吴健彰只是简单地回了一句,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得利知道,上海虽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但是这里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广州府,要不然那些广东十三行的人也不会将产业转移到这里。

依托着方便的长江航线,上海这里能够轻松地汇聚到三大出口商品,皖南产的茶叶、饶州景德镇的瓷器以及太湖沿岸的生丝、绸缎都能够通过长江水运运送到这里。

而这些东西送到广州则要翻山越岭,独特的区位优势铸就了上海滩的发展。

洋人和华商都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因此大量的商人涌入这里。

上海县城虽然不大,城内的肇嘉浜河两岸全是密集的商铺,来自全国各地。

城内装不下了,这些商铺就在县城和洋人的租界区之间延伸。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十六铺。

正所谓不入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