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七九三章 治河之策

怒海覆清1852 第七九三章 治河之策

作者:董王不懂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1 20:13:32 来源:23小说

县、乡、大队,这就是1个简单的基层3级管理架构。

在满清治下,县官便是最基层的官员。

再往下也有里长、保长这些基层管理人员。

但是县里面对这些里长并不实行直接管理。

里长、保长通常都是由当地的士绅大户兼任。这些人承包了地方上的税收。

大户掌握了收税的权力,天然会将这些税从自己的头上转嫁给百姓,这就是导致1个结果,那就是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然后这些人再通过向无地的百姓发放高利贷,以达到兼并他们土地的目的,最终让这些自耕农破产。

而华族的制度弥补了1些漏洞。

乡镇公所的官员也是华族的正式官员。他们对各个生产大队有直接的管理权力。

他们通过委任生产队长,将这种权力延伸下去。

另外华族恢複实物税收,农民只要等收获之后,从收获的粮食中取出1定的比例上交到镇公所的粮仓中便可以了。

华族官府在每个乡镇公所建立粮仓,管理税粮和地方上的救灾粮食。

这也让农村地区增强了抗灾害的能力。

曾国藩还发现了1点。那就是华族的正式官员资格放低了下限。

通俗来说就是扩大了编制的范围。

乡镇公所的官员成为了最低级别的官员,要是在满清时期,这些位置顶多是由普通的吏员担任。

而吏员是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

华族的官僚体系给了这些人上升的空间。因此同样的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没有任何的改变。

但是这些人做事效率和行为作风却有了极大的改善。

在任何时代,中下层的人失去上升空间都会产生灾难后果。

黄巢、洪秀全都是落第的秀才。他们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要是能够通过正常渠道成为国家的精英阶层。

那么黄巢可能会帮没落的大唐解决掉藩镇割据的问题。洪秀全也许会帮满清开启洋务运动。

正是因为这些人无法走上正常上升的渠道,他们才会走向另外1个极端,那就是打破既有的权力体系。

在俘虏营,曾国藩在理论上认识了华族。在老家的这段时间,他又从实践方面,深入了解了华族的基层管理模式。

通过直接管理,让普通百姓免遭过多的不必要的盘剥。资源能够更多的集中到国家的手中。

以前的百姓受到的剥削非常重,但是最后真正到国家手中的才有多少呢?

历朝历代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想想当年的大明,偌大的国家,1个富裕到南方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1年的货币税收仅仅是几百万两白银。

还不如1个海商1年的流水。

就在曾国藩在家中闲来无事研究华族基层管理架构的时候。

上面来人了。

来的人是他的曾经的幕僚李元度。

李元度3十几岁,仪表堂堂,做人正派,喜欢研究学问,身上有很浓的书卷气。

他与汪士铎不同。在政治上,李元度主张轻徭薄赋,治理贪腐,与民生息。

他认为只要百姓生活安定富裕了,国家自然会强大,也不会再出现匪乱。

他认为混乱的源泉在于官府的压迫与剥削。

而汪士铎则认为百姓是混乱之源,只要减少人口便可以让国家恢複安定。

汪士铎这样的人,华族也不敢用,因此在俘虏曾国藩之后就将其给放了。

这些人也就只会动动嘴皮子,还没有到犯罪的程度。

更何况,学术上有1些这样极端特别的声音,也不1定是件坏事情。

李元度则进入了华族的政府部门。他本就是湖南人。不过被安排到湘西沅州府做行政公署的副总长。

这次他是接受湖南行政总署的临时指派来陪同曾国藩北上。

曾国藩实在想不到,自己这个时候被叫进京干什么。

他知道华族占领了京城,也早就预想到了这1天。

至于胡林翼,他早就已经是华族的人,也1直在等着去见董良。

左季高就不止1次让他赶紧去找元首拜码头。

几人1到京城就被安排进了原本的鸿胪寺。

这相当于满清的国宾馆了。现在是华族的北平招待所。

到了北平招待所,几人才见到对方。

李鸿章本来就在京城,曾国藩是他的老师。

当年李鸿章科举不利,他的父亲将其推荐给自己的好友曾国藩。

李鸿章便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学习,还曾经在湘军做了1段时间的幕僚。

李鸿章1看面前的全都是前辈,至少也是封疆大吏,1时间有些尴尬。

人家都是曾经的封疆大吏,被召集过来也就算了,自己算个嘛呀?

几人甚至不敢坐在1起谈这个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犯忌讳的。

好在这样战战兢兢的时间不长,人到齐之后,他们就被安排进了恭王府。

曾国藩、胡林翼和李鸿章都来过恭王府,这是整个京城最大的1座府邸。

和珅和庆亲王都曾住在这里。咸丰继位之后,也许是出于对弟弟的愧疚,将这座府邸赏赐给了恭亲王。

曾经这里也是京城贵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什刹海上的画舫据说4品以下的官员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不是他自负,坐在这间大殿中的人都算是汉官中的精英,包括他自己。

将这么多的精英召集到1起来,董良的目的还不明显吗?

现在他心中倒是对董良这个人产生了好奇。

这些人中只有骆秉章在投降之后到福州见过董良。

其他人都是1次都没有见过董良。

几人在银安殿中落座,没有人交头接耳,偶尔会有眼神的交流。

严格来说这些人都算是湘军1系,至少都与湘军有1些联系。

满清中后期,湖南的实学之风在岳麓书院的带动下最为浓重。

这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