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帝国玩具 > 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

帝国玩具 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

作者:周硕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6:16:09 来源:书海阁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经理是中船的副总经理,放在船舶工业部还在的时候,至少也是副部级的领导。

而巨型总段造船法在胡文海手里,半年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一般的表现,当然不会逃出他的关注。

巨型总段造船法缩短了船舶建造的周期,减少了船台占用的时间成本,让一艘船分成几个巨型总段进行齐头并进式的建造,技术进步相当显着。

然而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对管理、工艺和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历史上九十年代韩国人发明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当其实计算机仿真技术成熟,计算成本低廉,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出现就是捅开了造船业和电子业的一层窗户纸而已。

但“仅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能够推广巨型总段造船法,却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

技术、装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以及对管理上的要求。

巨型总段造船法需要各个体型巨大的分段,公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很抱歉,以八十年代中国国企工人的责任心水平,这真是强人所难。

技术上胡文海虽然做出了突破,但迟迟没有国企造船厂出头,不得不说管理上的难题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改变这种管理难题,所有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而是国企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产权和管理权明晰的缺陷,管理问题是无解的。

巨型总段造船法,对中船来说,也就成了看得见吃不下的“鸡肋”。就算有再大的利益诉求,可国企改革这是通了天的事情,绝非中船一家能够撼动体制。

虽然有着这些困难,可中船仍然对巨型总段造船法相当关注。不是他们不想推进这项技术,而是目前有着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

李经理点头,面沉似水。却不知道应该向谁郁闷的发火,只好压抑着说道:“我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小胡同志开发的这项技术,相信有着改变当前世界造船业格局的能力。”

说起来。胡文海重生十多年、快要二十年,也有些习惯了这个时代的效率。从他要做的几件事来看,除了海军,每一家的反应速度都算不上快。

中船明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有利可图,而且是有巨额利润可期。然而限于体制,上层却始终无法推动巨型总段造船法的进步。

空军、航空部呢?85年初F-14战斗机就已经送到了北航,但到了年末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才组建完成。

陆军倒是还好,有七十亿项目在前面勾引着,军工部门倒是能够自发的努力工作。

然而胡文海寄予厚望的IGct功率半导体,这都已经几个月的时间了,上面却迟迟没有决定。

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需要下层推动上层跑的年代。小岗村的分地,推动了包产到户,马胜利的承包推动了企业改革。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倒推了市场化的进程。诸如此类,胡文海也早就已经明白,这是一个“摸着时候过河”的年代。

下面先做出成果来,上面再给个确认。任何改革,开始都是诞生于灰色地带。

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是如此,要靠中船自身去搞,这在体制上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是下面先做出成绩了,上面看到“可以!”,然后再给个名分。

所以就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推广来说,胡文海反而没有什么沮丧的感觉。因为他从来也没把希望寄托在中船的上层上面。

八十年代的中国,总有穷的要活不下去的人或者单位,是愿意为了钱铤而走险,搏上一把的。

只是现在还不到时机而已。

“既然李经理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就简单了,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胡文海整理了一下思路,不疾不徐的说道:“我手上有一家造船企业,新科重工也就是渤船的民船生产部分。要上巨型总段造船法,渤船的基础是可以的。但巨型总段造船法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造船工艺的基础上,传统造船设备仍然是决定造船速度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个李经理也清楚吧?”

“当然,我国造船业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仍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李经理点头。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我目前承包了渤船民船部分,明年开始我会向渤船民船部分增资三亿人民币,用于引进国际先进造船工艺和设备。中船可用这部分增资引进设备,向银行抵押贷款资金,建造海军需要的大型远洋渔船。三年承包期满之后,掌握了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渤船回归中船行列,而由海军来偿还我的这笔投入,你们看如何?”

中船的李经理和池秘书面面相觑,一时有点无法理解这个有些复杂的计划。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在心里将这些关系捋顺了,然后不由为这个方案感到叫绝!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三赢的方案。

胡文海相当于白拿承包期三年内的引进设备折旧,由此带来的利润可绝对不会少。而中船也相当满意,没有风险的白捡一个成熟的巨型总段造船法船厂,有了这个样本系统内复刻那就容易的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海军。这相当于胡文海拿出自己的钱,给海军造远洋渔船,这要怎么说才好?

池秘书心底感慨,胡文海年纪不大,可真有点急公好义的感觉了啊!

不过胡文海其实也是无奈,八十年代真的不是一个私人资本发展的好时期。在他的计划里,到九十年代初,他要做的工作不是赚钱,而是夯实根基。

大河有水小河满,八十年代向国家每让出去的一分利,在九十年代以后都能收获一千倍的回报。三十年后就算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又比的上一个中石油么?华为能比得上工商银行么?

胡文海看的很清楚,中修是读做中特社,写作guojiazibenzhuyi。再怎么改革。始终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相关产业在的话语权,其实是比金钱更加有力量的东西。

以新科如今的体量,真是再要发展,那就绝无在国内社会上保持这样低调的可能了。而在八十年代这个时候。搞出一个全国皆知的私企旗帜来,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嫌弃死的不够快啊。

他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拉着国内这些笨拙的国企和体制内的力量小步快跑。从下而上,尝试引导一些行业的提前成熟。

钱这东西。说实话他想赚多少都能赚的到。重生后小时候他甚至想,上天虽然没给他什么重生后的特异功能金手指,可脑袋里的知识,却堪称金大腿级别。

只要他想,九十年代后,随便做什么产业成为世界首富都不算很难的事情。

可人总要有些追求不是?钱如果不是问题,那当然就要追求一些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

要说烧冷灶效果最好的,除了现在穷的叮当三响,未来注定要高富帅的海军,还有哪家?

胡文海是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抱紧了海军的大粗腿的——嗯,现在还不粗,不过他会赶快把这条大腿养粗了的。

池秘书怀着复杂而激动的心情,看向中船的李经理,再看向渔业局的邵局长。会议室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

但是不管如何,这间会议室里此时说话最管用的三个人,已经达成了共识。

“我想我们能接受这个方案,当然,这需要我们中船王总经理的亲自首肯。以及公司党委会议的通过。不过我先表个态,我个人倾向于支持这个计划。”

李经理这番话让池秘书高兴了不少,邵局长则接着说道:“渔业局当然没说的,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海军开发远洋渔业业务。除了资金。技术、人员、资料,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和海军的同志们合作!”

“谢谢,太感谢了!”池秘书欣喜不已,对邵局长充满感激的点了点头。

“等一等,请大家等一等!”

突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响起。魔都水产大学的郎教授站了起来。皱眉道:“各位领导,你们上层的合作我不懂。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我必须先说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出现在这里的意义。”

他沉稳的等着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这才接着说道:“我仅就我的专业领域提出一个问题,即使是通过改造福清级补给舰搞远洋渔业服务和海上加工,远洋渔业资源资料、世界海洋水纹资料,以及远洋航行等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就我所知,在这方面我国的积累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没有这些资料,就好像古代商人去草原寻找游牧民族交易,却不知道如何追逐水草来找到游牧民一样。最起码,我们手上要有一个世界各大渔场,远洋渔船分布的资料吧?”

听到郎教授这么说,会议室里所有人顿时又看向了胡文海。而胡文海,则看向了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丝毫存在感的总参三部的那名“某技术军官”。

第二百八十四章

“好吧,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池秘书假意咳嗽了一声,揽过了话头来,强行宣布了会议的结束。

“今天的会就先到这里,关于远洋航行和渔业资源资料的事情……”

说到这里,池秘书像是要好不容易忍住了笑,接着道:“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预案,在取得进展之后,还要请郎教授帮忙。”

郎教授顿时明白,看来这些资料的来路并不是那么简单,当即点头:“没问题,组织上什么时候需要我,我随时都可以做一些工作。”

“那就太感谢郎教授了。”

池秘书笑着宣布了散会,会议室里众人陆续鱼贯而出。不过却有几个人始终坐下没动,翟友江本想起身,却被胡文海给按了回去。

“翟校长,接下来的事情才是你坐在这里的原因了。”胡文海低声在在翟友江旁边说道。

翟友江心中了然,要不说人家堂堂北航副校长,怎么也不会真的只是做一个领路的工作。

人走的差不多之后,会议室里只剩下了原地不动的池秘书、胡文海、翟友江、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白总师和总参三部的某技术军官。这总参三部听着名字平平无奇,但知道的人却都是如雷贯耳。解放军总参谋部技术侦察部。又称总参三部,它是解放军负责搜集海外军事情报的官方机构。

简单来说,这就是中国的cIA。

总参三部的性质,从其第一位部长就能看的出来。李.克.农大将的名字,何止是家喻户晓?

继承其衣坨的总参三部,在情报战线上当然是当仁不让。

“关于水纹和渔场资料的问题,总参三部有什么进展没有?”池秘书沉声问道。

一直坐在角落里,几乎让人下意识忽略遗忘的那名军官。这时才第一次张口说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仍然是低沉的毫无特色的男低音。

胡文海还是第一次看到隐秘战线上的“中国007”,忍不住好奇的多看了两眼。

军官微微点头,应道:“我们已经重新与蝴蝶取得了联系,塔斯社一个名叫科罗廖夫的记者,现在应该已经在外事人员的陪同下,快要抵达帝都了。”

“蝴蝶?”胡文海惊讶的问道:“什么蝴蝶?”

池秘书满面笑意的指着他,说道:“就是你胡文海的胡,谍报的谍。”

得,胡文海这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这“蝴蝶”的代号,分明就是指的尤利娅么。说道尤利娅,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娜塔莉亚怎么样了……

胡文海有些微微走神,不过很快就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接着问道:“这个科罗廖夫是谁?”

“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应该是你的大舅子。”

“大……舅子?”

胡文海懵逼。

“他是尤利娅的哥哥,实际上,说起来小胡同志你这运气还真不错。”池秘书失笑,摇头叹气的感慨道:“你大概还不知道尤利娅的背景吧?”

“我就知道她在冷泉港实验室做交流。家里层次应该不低吧?”

“何止不低!”

池秘书叹息:“你啊,真是走了狗屎运。尤利娅是乌克兰人,家族在当地相当有势力。具体的你不需要多想,只要知道KGb与她的家族关系很密切。科罗廖夫嘛。明面上的身份是塔斯社的国际记者,其实就是乌克兰出身的KGb情报人员。”

“一般来说尤利娅这种交流学者是不会担负暗中收集情报的工作,也不知道你给她灌了什么**药,就让你这么占了便宜去。”

在座的大多都知道胡文海这点荒唐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轻笑声。

胡文海却是心下了然,尤利娅家里既然是KGb出身。想来多少能摸到AtF计划的边。若非是苏联人可能察觉到了AtF的蛛丝马迹,尤利娅应该也不会用出怀孕这样的办法来。

国内以为他是忽悠了KGb,却不知道他是真的把美国人最高的国防机密给卖了个干净。

不过话说回来,得知了AtF计划,苏联人肯定会奋起直追。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五代机的开发上,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之后,这些资料岂不是正好便宜中国。

这么看来,倒是希望苏联能够给力一点了。

不过这些话说的都远了,当下的问题则是,胡文海的“大舅子”,尤利娅的哥哥科罗廖夫要到帝都来了?

“这是,国家准备恢复和苏联的关系了?”胡文海有些惊讶的问着。

如果记得没错,中国和苏联关系恢复的关键点,应该是1985年10月以后,由齐奥塞斯库给双方带话开始的。最重要的突破点,则是1985年末的海拉尔苏联人劫.机叛逃事件,中方归还了苏联的飞机和乘客,并且对叛逃劫.机犯进行了审判,由此之后双方的关系才逐渐开始改善。

塔斯社的记者在中国,这年月可是好像四川的大熊猫一样稀罕。

“关于对苏的关系,那是上级首长要考虑的事情。”池秘书连连摇头:“科罗廖夫也不是以塔斯社记者的身份,而是以一名中国公民大舅子的身份入境。”

胡文海闻言,不由囧囧有神。

好吧。这倒也算是打了个擦边球。科罗廖夫以私人关系入境,规避了很多政治上的敏感问题,当然谁都知道,他此来绝不只是来看看胡文海而已。

“那么苏联人。或者说KGb对渔业资料交易的态度呢?”

胡文海抛开个人感受,直面问题的核心。

“这个,就要请总参三部的人来解释了。”

池秘书向着总参三部的技术军官点头,后者不疾不徐的说道:“事情有趣的就在这里,实际上科罗廖夫的这一举动。反映了很多问题。”

“KGb的情况,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其在东欧的势力开始衰退收缩,连带KGb在全球活动的情况也有了明显下滑。但是目前看来,KGb衰退的情况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技术军官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包里,拿出一份文件,交给池秘书:“在我们提出交易的要求之后,KGb的反应非常奇怪。KGb上层对交易并不热心,基本上没有什么回应。但是乌克兰KGb系统,尤其是尤利娅的家族对这个方案却相当热心。我们现在有一定的理由相信。科罗廖夫代表的应该不是KGb的上层,而是乌克兰本地KGb系统的利益。”“这说明什么?”池秘书翻开资料,一目十行的扫视着这份绝密报告的内容。

“这说明很多问题,KGb的削弱应该是苏联大环境使然,恐怕在大环境改变之前不会有所改善。而由于KGb系统的衰退,KGb下层的一些势力,已经在迫不及待的寻找其他出路。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KGb实力派对风向的判断,总是最为灵敏。”

池秘书看完资料,合上了文件说道:“好吧。这些大方向的问题我们暂时不谈,就说说海洋资料的问题。”

“KGb的收缩必然带来经费问题,科罗廖夫的家族在乌克兰势力不小,能够接触到相当数量的远洋捕鱼资料。而且由于苏联在KGb投入上的减少。资金陷入困窘的情况下,有很强的动机倾向于与我们合作。实际上科罗廖夫这次到来,很可能就掌握着一部分很重要的资料。”

“这么说,科罗廖夫和他背后的势力,很满意我们的交易了?”

“非常满意!”技术军官大点其头,竟然显得有些兴奋:“鸭绒服在苏联受欢迎程度很高。科罗廖夫甚至表示,不仅是这一次,而是希望与国内就鸭绒服的交易持续进行下去!”

能够与一支实力强大的地方KGb势力建立交易通道,这对国内情报系统来说,确实是太有吸引力了。

池秘书有些惊讶的看了胡文海一眼,没想到他不过是随口一说,竟然就点到了苏联人的G点上。看样子,苏联人的日子恐怕还真是不好过。

这苏修,什么时候竟然这么困难了?连羽绒服这种轻工品都能让KGb冒着危险与中国走私交易,难道他们国内连羽绒服都供应不上?

而胡文海则是凑巧蒙对了,还是早就已经对这个趋势有所了解?

池秘书悄然收回他对胡文海探究的目光,有些振奋的点头道:“不错,如果科罗廖夫和他背后的势力能够拿出足够有吸引力的筹码,我看这个业务也不是不能做。如果情报战线上有需要海军帮忙的地方,尽管和我打招呼!”

池秘书并不知道,他这一番话,在未来会为海军带来多么大的利益。不过胡文海听到他的这句话,却突然眼睛亮了起来。未完待续。

喜欢帝国玩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帝国玩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