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46章 密位法测距 炮兵手册

再造汉明 第146章 密位法测距 炮兵手册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46章 密位法测距 炮兵手册

船到杭州后,师生们上岸来到西湖游玩。在游玩中,学生们与黄丽菊、薛颖珍越来越熟,亲热地喊黄丽菊为师母,喊薛颖珍为嫂子。学生们叫黄丽菊为“师母”,都把黄丽菊喊得难为情了。

刘云龙对学生们说,我们也不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喊黄丽菊为“师母”的话,就把她喊老了,你们还是喊她叫“姐姐”吧。

学生们一听,就改口跟着刘云豹、李必恭、刘彩梅喊黄丽菊为“姐姐”,毕竟黄丽菊还没过门,暂时还不能叫“嫂子”。

游玩了杭州西湖后,再去歙县。

船在开往徽州途中,孙云球看着船上的座钟冥思着。

明代的座钟技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是一种带有发条、摆锤,能自动报时的大型钟表,这种钟表显然比中国传统的漏刻来得准确、灵敏、巧妙。这种座钟刚传入中国时,价格很贵,只有有钱人和勋贵才买得起。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南京工匠黄复初首先仿制成功自鸣钟,其后杭州、苏州的工匠们也纷纷仿制。万历四十年(1612年),徐光启因丁父忧回松江府上海县时,他的意大利教友郭居静也到上海县传教,郭居静把自鸣钟技术教会了上海县的工匠,随后松江府也开始仿制自鸣钟。广州因靠近澳门,因此,不久广州也开始仿制自鸣钟。到了崇祯十五年(1liu42年),南京有4家生产自鸣钟的作坊,松江府有3家,苏州、杭州各2家。广州也有3家制作自鸣钟的作坊。这种作坊都是家庭式的,偶尔带上1-2个徒弟,每个作坊的年生产量多的有30多台,少的只有10几台,因产量不足,尽管价格与当初比已大跌,但每台座钟也在150两以上。

刘云龙看到孙云球发呆的样子,问他在想什么?

孙云球说道:“我在想,这种钟的原理利用的就是你讲的机械理论中的齿轮原理,大齿轮转一圈,带动小齿轮转几圈。我们为什么不生产这种钟表呢?”

刘云龙说道:“我生产了不锈钢缝衣针,苏州的铁针作坊都关了门,我生产了铁锅,阊门、葑门一带的铁铺都关门了。我要是生产这种钟表的话,这几家钟表作坊不也得关门?”

“我们大规模生产后,座钟的价格不就降下来了吗?还可以迫使他们使用我们的制表技术。”

“你这个主意不错。”

“这么说,你同意了咯?”

“同意了。这样,你找几个同学,成立个钟表兴趣小组,专门研究制作座钟。”

“经费呢?”

“和以往一样,都由我提供经费。”

“好。”

几个学生站在船头,拿着几台双筒望远镜看着风景。这种双筒望远镜的镜筒是使用塑料做成的,可没看多久,望远镜的镜片里就会起雾,得过一会儿待雾气消散后再看。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在小于6时,镜筒比较短,视场也大,在后世这种望远镜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如要增加放大倍率,镜筒就需要很长,且视场就会变小,所成像是倒立的,在后世这种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孙云球充分发挥了他在光学方面的聪明才智,为乐益学校设计了“开普勒望远镜”,用于上《常识》课时的天文观测。后又在望远镜里增加了棱镜及转像系统,因此双筒望远镜看到的也是正立的像,但这种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最大为8。如放大倍数再高的话,由于拿望远镜的手会晃动,反而会看不清楚。

刘云龙拿过学生手里的望远镜,问大家:“你们知道为啥望远镜的镜内会产生雾气吗?”

很多学生听后,都说是镜筒里的空气受热后形成的。

刘云龙说道:“你们说的很对。这种望远镜的镜筒里面是空气,使用望远镜时,人的眼睛靠近目镜后,由于眼睛是有温度的,所以镜筒里的空气受热就产生了雾气。”

孙云球问道:“要怎么做,镜筒里才不会产生雾气?”

刘云龙说道:“空气里面有水分,要防止产生雾气,就得把空气抽空后,再单独充氮气。”

孙云球一听,拍着大腿,说道:“我怎么没想到呢?”

刘云龙说道:“你现在知道了,回苏州后你就负责改进望远镜。还有,望远镜的放大倍数超过10后,可以考虑把望远镜架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总比人的手来得稳。”

“嗯,回苏州后,我马上来改进望远镜。”

刘云龙继续问大家:“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你们都掌握了吧?”

学生们都点点头,说道:“你的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呢。”

刘云龙又问道:“望远镜原理都掌握了吗?”

大家都说道:“都懂了。”

刘云龙说道:“那我就教你们用望远镜来测量距离、高度。”

孙云球问道:“用望远镜来测距、测高度?”

“对。”

“怎么测?”

“我给你们先讲讲怎么利用自己的手臂来测距。假如你的眼睛与你手臂虎口的距离是60厘米,我们把它划分为100个等分,那么每个等分长就是6毫米。如预知远处某山的高度是100米,你伸直手臂后,竖起大拇指,以手为尺,使‘尺’的‘0’划分对准这座山的山脚,读出山高度的等分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就能算出那座山距你的距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如不知道那座山的高度呢?”

“那我们就利用附近已知高度的目标,比如人、房屋,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来间接测量那座山的高度、距离。这种测量方法在军队里称为‘臂长尺测量法’。”

“你让我们用望远镜来测量距离,也是这个原理?”

“对。如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根本无法知道那座山的高度,但通常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在1米65左右,高个子可能有1米7、1米8,或者房屋的屋脊高度为3米5左右,再利用间接法测量距离。由于我们在望远镜里看见的是一个圆形范围内的东西,每个圆有360°,为了方便我们把这个圆分为6000等分,每个等分就是0.06°,我们把这个等分值称为1个‘密位’,1°相当于17个密位,1个密位对应的弧长等于圆周长除以6000。用望远镜观测时,由于目标距离很远,比如1000米以上,每个密位对应的弧长可近似看做一段直线,读出密位后,就可以算出与这座山之间的距离了。”

“这个方法在军队里又称为什么方法?”

“这个方法在军队里称为‘密位测距法’,只是不知道我们苏州卫的人有没有使用这个方法。”

“要在测量距离的这种望远镜上刻上密位吗?”

“当然要刻上密位,这样观察者就能很容易地读出密位。”

“好。我们来研制这种望远镜测距仪。”

“慢着,还有呢。”

“还有要研究的?”

“你们还要替我计算轨迹。”

“计算什么轨迹?”

“计算炮弹的飞行轨迹。你们都已学过抛物线了,也学过力学公式、运动学公式了。军队的炮兵有了望远镜测距仪后,可以算出大炮与目标的距离、高度,但是需要知道大炮的发射角度,才能开炮,否则炮弹就会打飞了。炮弹以某一个初速离开炮口后,在空气阻力、风力、重力影响下,它在以抛物线形式飞行后落在某高度的地上,你们要给我计算它的发射倾角。”

“这太麻烦了,有各种风速、各种距离、各种高度。我们大明国的炮兵没算过吗?”

“他们连力学公式、运动学公式都不知道,怎么算?你们不要嫌麻烦,我一个人可来不及做那么多事,所以需要你们来计算。”

挤过来一起听刘云龙讲课的时匡老师就说道:“那我们都一起来参与计算。”

刘云龙听后,对时匡老师点点头,说道:“好,你们一起参与计算。”然后继续说道:“计算时,可以先假定没有风力,炮弹落在与大炮同一个高度的地面上,这样算出来的数据列成表格后,称为《标准手册》,然后再根据风力、高度进行修正,修正后列出的表格称为《修正手册》。有了这种手册,今后到了战场上,我们的炮兵就可以很精确地炮击敌方目标。”

时匡问道:“急着用吗?”

“你们尽量在二个月的时间内给我算出来,精度也不要太高,取小数点后两位就足够了,炮弹的初速暂时以380米/秒、530米/秒两种,最大射程限制在7000米就行。”

“我们有打得那么远的大炮吗?”

“现在没有,但很快就会有的。”

“行,就按最大射程7000米来进行计算。”

刘云龙让大家研制的望远镜测距仪,在后世就称为“炮兵测距仪”,如用于枪支,就是标尺。他让大家计算的炮兵用《标准手册》、《修整手册》,在后世就被称为《炮兵手册》。

刘云龙之所以要让学生来研制“炮兵测距仪”、编制《炮兵手册》,主要是考虑到这次到徽州,还要让沈阿毛研制大炮,研制的大炮是加农炮、榴弹炮,这种大炮需要与炮兵测距仪、炮兵手册配合使用。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