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83章 农作物积温

再造汉明 第183章 农作物积温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83章 农作物积温

所有的喜帖送完后,家里有父母、家丁忙里忙外,刘云龙反而没事了,于是去制衣厂,让商周祚给自己定做了几套衣服后,白天趁空给乐益学校的学生连续上了几天物理、化学课。

瑞光塔边的新学校已建好,现在学生都已搬到了新学校上课,离家远的可以住在学校。金妈在学校里负责着后勤。

晚上刘云龙在家里接待来送贺礼的亲朋好友。

结婚送贺礼,那是几千年传下来的风俗,即使刘云龙很有钱,那也不能坏了规矩。刘云龙和父亲商量后,决定不接受学生的贺礼,其他来送礼的,他最多接受1两银子的贺礼。

师傅钱瑞林和师弟李舟洋、王海清是第一个来送贺礼的。

钱瑞林师徒几个把贺礼交给刘万禄后,坐下聊天。

钱师傅问刘云龙:“老三已满师了,他再跟着我也没多大出息。接下来你怎么安排他?”

刘云龙说道:“那春节后就跟着我吧。”

钱师傅说道:“行。”

刘云龙问道:“最近你的木工机械卖的怎么样?”

钱师傅说道:“还行,一年整个几万两银子没问题。不过,这些钱不是我一个人的,我给你们几个师兄弟都留着呢。”

刘云龙说道:“你给我留着干嘛?你要留的话,就给几个师弟留着吧。”

钱师傅说道:“那不行。即使你很有钱,我也得给你留一份,这是你该得的股份。”

刘云龙听后心想,原来师傅把他们几个师兄弟当做木铺的股东了,那就随他去吧,到时就用这笔钱替师傅在渔洋山扩建书院,或者从太湖西山岛到渔洋山建一座跨太湖大桥,这样西山岛的居民就不必摆渡来苏州了。

伯父带着高木桥、张家场、何家塔、居家园的几个村长来送贺礼,丁如兰、戴均元、宋应星也一起来到了刘云龙家。

聊天时说起今年的秋收,几个村长都是笑颜逐开。你想呀,不仅家家都有足够的余粮,每家每户在盘南公司的股份,分红时还能分到几十两的银子,能不高兴吗?

宋应星问刘云龙:“我们农业研究所除了研究怎么浸种、防虫、施肥、作物密度外,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刘云龙心想今天你们这几个搞农业的都在,那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其它农业生产的知识,于是问大家:“你们知道为啥稻子一定要在四月份才能育种吗?为啥播种晚了又会没收成?”

宋应星说道:“这还不是农时节气吗,老祖宗都总结了几千年了,种田的谁不知道呀!”

“是的,种田的都知道农时、节气,可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们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还有啥真正的原因?”

“好,那我来给你们说说。稻谷、麦子、玉米、土豆、棉花等种子能发芽的条件除了水分、养分外,日平均地温必须在10℃左右。”

“地温?就是说即使气温达到了10℃左右,地温达不到10℃左右的话,种子就不会发芽?”

“对。这些种子在低于8℃时,即使能发芽,发芽率也低,而且还容易被冻死。所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多要在四月中下旬才能育种,辽东一带要在五月才能育种,两广、云南中北部的平原地区在三月底、四月上旬就可以播种,而广东的琼州府、云南的车里(今西双版纳)因常年气温较高,因此不需要讲农时,任何季节都能播种。”

“你准备推广的薄膜技术就是提高地温?”

“是的。种子播下后,在晚上或气温低于10℃时覆盖上薄膜,不让地温散失,保持地温在10℃以上,就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避免幼苗被冻死。”

“那为啥播种晚了就没收成呢?”

“刚刚讲了种子发芽的地温条件。我再来给你们讲讲积温。”

“积温?”

“所有的农作物从发芽到农作物成熟,在它的生长期都必须有足够的积温。所谓积温就是农作物在生长期中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气温总和。如没足够的积温,农作物即使开花了,也没收成。”

“农作物播种晚了,到了成熟期进入晚秋或初冬后,气温却低了,所以就不会成熟了?”

“是的。”

“那农作物成熟的积温是多少?”

“拿我们江南地区的农作物来说,早稻的积温在3300-3900℃之间,中稻的积温在3500-4200℃之间,晚稻的积温在3900-4300℃之间,高粱的积温在2500-3000℃之间,小米的积温在2200-2500℃之间,玉米的积温在2100-2500摄氏度之间,红薯的积温在2600-3200℃之间,土豆的积温800-1000℃之间,油菜的积温在2500-2700℃之间,蚕豆和黄豆的积温在2800-3000℃之间,棉花的积温在3600-4000℃之间,芝麻的积温要在3000-3200℃之间,甘蔗的积温在5500-6500℃之间,烟草的积温在2800-3200℃之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甘蔗的积温要那么高,怪不得北方地区没法种甘蔗。”宋应星说完后,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土豆成熟的积温只需要800-1000℃,那我们江南地区不是一年可以种三次了?”

“从土豆积温的理论来讲,我们江南地区每年从春天到秋天确实可以种三次土豆,我们江南地区大多在四月播种土豆,六月就可收获,但是六月份收获的土豆有个休眠期,所以最多只能种2次。”

“休眠期?”

“我们收获的土豆,已经可以食用了,但是此时的土豆还只是完成了块茎生长,它内部的生理发育还没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发芽,这个过程就称为土豆的休眠期。土豆的休眠期通常在2个月左右,所以我们江南地区土豆的秋播时间至少要到八月份,十月份才能再收获一次。”

“怪不得刚收获的土豆,温度再高也不会发芽。有啥办法缩短土豆的休眠期吗?”

“有。在地窖中把温度降低到4℃左右的低温,或升高到30℃的高温,就能缩短土豆的休眠期。”

宋应星看了看戴均元,说道:“我们来研究一下缩短土豆休眠期的技术?”

戴均元说道:“是要研究研究。”然后问刘云龙:“农作物满足水分、养分、积温就够了吗?”

刘云龙说道:“光这几条还不够,还要有足够的光照时数。农作物吸收的太阳光时间少了,就没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同样会减产或绝收。比如,玉米成长需要的光照时数为600-800小时,土豆成长需要的光照时数在800-1000小时左右,水稻成长需要的光照时数在1000-1200小时左右,小麦成长需要的光照时数在1300-1600小时左右,棉花成长需要的光照时数要在1500-2200小时。农作物的光照时数低于这些范围的,即使有足够的积温,也会减产甚至绝收。”

“棉花的光照时数要1500小时左右?怪不得一年中阴雨天多的话,棉花亩产量就低,有些棉铃甚至不开花。”

“是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夏季,南方阴雨天比较多,北方的日照时间比南方长,如把南方光照时数短的农作物移植到北方,作物反而会因光照时间长导致延迟开花结果,甚至到了秋霜来时还没成熟,同样如把北方光照时数长的农作物移植到南方来,因光照时数短,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期的光照要求,会导致作物不开花,没收成,或开花后早熟,产量不足。”

“看来种田还真要有学问,怪不得你要成立农业研究所。”

“今后,你们农业研究所就是要分析、统计我国各个地区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划出不同的积温带,这样就能知道每个地区适合于种植哪种农作物。同时还要培育能降低积温、减少光照时数,又不减产的农作物新品种。”

“可这个任务太重了。”

“尽管任务很重,但是为了养活更多的国人,你们别无选择。你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无量功德,将会彪炳史册。”

伯父就说道:“看来我们给农业研究所的40亩地不够,要不再给你们40亩?”

刘云龙说道:“你们几个村把所有的地都拿出来,让农业研究所来试种各种作物。”

伯父看了看其他几个村长,见他们没反对意见,就说道:“行。”

刘云龙又对戴均元、宋应星说道:“今后,你们还要去两广、川蜀、辽东研究农作物。”

戴均元忙说道:“辽东不是被建奴占着吗?”

刘云龙说道:“辽东是我们大明国的土地,只是暂时被他们占着。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夺回辽东的。”

戴均元忙问道:“那农业研究所又得招人了?”

刘云龙说道:“当然,你们的研究人员至少要200个。”然后对丁如兰说道:“你的养牛场也得招人。”

丁如兰问道:“养牛有啥好研究的?”

“怎么会没啥好研究的?我问你,奶牛处于产奶期时,为了保证产奶量,怎么给奶牛加料?奶牛处于干奶期时,又该怎么限制奶牛拼命进食?牛也会生病,你怎么预防奶牛生病?生了病后给奶牛服用什么药?还有,我们江南地区冬天喂牛、羊、马都是用稻草、草干,而这种饲料水分低、营养成分低,我们要研制高营养的青贮饲料来喂养。”

“青贮饲料?”

“就是把没晒干的草切碎,在密闭缺氧条件下,用乳酸菌来发酵后得到的饲料,这种饲料含水率高,营养成分没有丢失多少,既可以长期保存,又对牲畜有很好的适口性。”

“我没有乳酸菌呀?”

“杨茹良的药品研究所已在寻找乳酸菌了,等他们培育后,你可以直接使用。”

“就用一般的草来做青贮饲料?”

“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草来做,也可以用玉米秸、金花菜、豆萁、红薯藤、南瓜藤等来做,今后有了水葫芦、玉米草,原料会更加充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水葫芦、玉米草?”

“我已经让佩雷斯从巴西带水葫芦过来了,估计明年就能带过来了。高柄兴已从墨西哥带回了玉米草种子,明年开春后就可以大量种植,它的亩产量可以达到15吨以上。以往,草料不足时,还得给牛、羊、马喂豆,你说,好好的豆用来喂牛、羊、马,多可惜呀?种植玉米草后,不仅草料多了,还可节省宝贵的蚕豆、黄豆。做成青贮饲料后,冬天也不缺饲料了,这样不就可以养更多的牛、羊、马了吗?”

“那我来组织研究奶牛的饲养方法,研究怎么做青贮饲料。”

“今后还要以你的奶牛场为基础,组建家禽家畜研究所。”

“家禽家畜也要成立研究所?”

“嗯,今后我们不仅要养很多牛、羊,还要养很多鸡、鸭、鹅、猪等,养的家禽家畜多了,肉价就会下降,大家不是都吃得起鸡肉、猪肉、牛肉、羊肉了吗?”

“好。那我尽快成立家禽家畜研究所。”

他们临走前,伯父说道:“我从小看你长大,也没看你养过多少牛、羊,你咋懂这么多?是那个外国老师教你的,还是仙娘告诉你的?”

刘云龙就说道:“有的是外国老师教的,有的是仙娘告诉我的。”

大家走后,刘云龙心想,有了玉米草和青贮饲料,今后去了蒙古高原,草料丰富了,游牧民族再也不怕冬天牲畜没草料吃了,也就不会动不动南下劫掠汉地了。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