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0章 女兵陶红

再造汉明 第40章 女兵陶红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0章 女兵陶红

在他设计炉衬材料期间,平江大街的陈掌柜又带着十几个线坊、织坊的掌柜来找刘云龙,说要买100台织布机,100台2线纺纱机、100台3线纺纱机。

这些掌柜拖着陈掌柜来订购织布机,是希望刘云龙看在陈掌柜的面子上,早点发货,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等陈掌柜他们们离开后,刘云龙就去各个铺子订购了300台机器。这300台织机、纺纱机卖出去后,就有近3万两银子的净收入,可投入将来的矿产开挖。

马上要去徽州了,刘云龙想起了一件事,根据来自后世的历史知识,崇祯十四年江南地区遭旱灾、蝗灾。

他找到村长刘大贵,让他转告村民,今年麦收后不要种水稻,改种土豆、玉米。

刘大贵听后,忙问道:“不种水稻的话,大家吃什么?难道就吃土豆、玉米?”

刘云龙说道:“我懂天象,今年将大旱,种了水稻会颗粒无收,只有种土豆、玉米,在大旱之前还能收获一季土豆、玉米。大旱之后是蝗灾,所有的作物会被吃个干净。如果今年没大旱、蝗灾,今后你们可以不要再相信我,你们种的土豆、玉米由我全部收购,我再给你们补偿稻米。”

刘大贵自懂记事起,遇到过多次水灾、旱灾。

苏州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以水灾为多,旱灾比较少见。如万历三十六年七月的200年一遇的大水,万历四十一年十月的大水,万历四十四年十月的旱灾、蝗灾,天启四年七月的大水、崇祯元年三月大水,崇祯九年大旱以及去年的大水。其中以万历三十六年的大水及崇祯九年的大旱为最重。崇祯九年那次旱灾,仅苏州府境内就饿死了2万多人,米价涨到每石3.2两银子。

刘大贵心想,原来你懂天象,怪不得三月以来很少有雨,忙问道:“要几月份才下雨?”

刘云龙说道:“这二个月还会偶尔下几场雨,进入七月后会光打雷不下雨,估计要一直延续到十月才会下雨。”

刘大贵说道:“七月中旬出现旱情的话,正好可以收获一季土豆、玉米。如种水稻的话,水稻还刚刚拔节结束,那还不得干死?得,明天我就和居家园、高木桥、何家塔、张家场等几个村的村长说一下,让他们也都种土豆、玉米。”

刘云龙说道:“你与几个村的村长商量一下,马上筹点钱去江夏买米。等湖广地区也出现旱情后,江夏的米也会上涨。”

刘云龙说的江夏,即后世的汉口。

刘大贵问道:“要买多少米?”

刘云龙说道:“你能筹到多少钱就卖多少米。”

刘大贵说道:“行。我来与邻近几个村的村长商量一下。”

接着刘云龙来到七子山了解了一下工程进度,顺便把用卤水炼制镁砂的方法告诉了贝喜鲁。

贝喜鲁问道:“这个镁砂是什么东西?”

刘云龙告诉他:“我们铁铺里的炉子都有炉衬材料吧,这个镁砂就是用来做炉衬材料的。”

贝喜鲁说道:“用我们这种土质材料不就行了吗?”

刘云龙说道:“你那种炉衬材料是黏土,耐不了1000℃以上的高温,所以没法把铁化成水,做个颚式粉碎机还得委托铁锅铺来制作。我那种镁砂可以承受1000℃以上的高温,将来可以把铁化成水。你马上安排人员去松江、淮安买卤水制镁砂。”

贝喜鲁听后,忙说我马上联系船帮去买卤水。

事情都安排好后,刘云龙让边晓松、乔榛、余国祯、李必恭跟他去池州、徽州,另外还有十几个铁匠。

乔榛、余国祯都是新招的铁匠,都曾读过书,是从山东流落到苏州的。其它铁匠一起去池州、徽州是为了及时维修损坏的钻探工具。

刘云龙雇了条游船,在胥门上了船。这种游船不像后世的客船那样有住宿的仓位,过夜时只能卷缩在船舱里。

由于要连续赶路,因此这条船共有3个撸夫,2个撑篙的,还有4个拉纤的。撸子有2个,1个是大橹,一个是小橹,这样船速能快一点,顺水时每小时航速可达10里,逆水时每小时航速也能有6里,进入长江后,由于长江水流大,除了用风帆,还得靠纤绳拉。

几个人刚刚上船,有3个兵士,腰中挎着腰刀,来到码头。

其中一个兵士问船老大:“请问这条船是去哪里的?”

船老大指了指刘云龙,答道:“这位掌柜要去池州、徽州”

那个兵士就问刘云龙:“我们要去镇江,可以搭你们的船吗?”

刘云龙仔细地看了看这三个兵士,问话的那个兵士,面目清秀,年纪和他差不多,但音调好像有点高,其他2个兵士年龄在25-26岁,面色比问话的兵士成熟些。他听到问话后心想,这条船蛮大的,搭上你们几个人倒是可以的,于是就说道:“军爷,你们可以搭船。”

那个兵士说道:“多谢了。”说完,他招呼另二个兵士上了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上了船,那个兵士自我介绍道:“在下姓陶,叫陶红,红色的红”,然后指着另2个兵士介绍到:“这个叫刘伟,那个叫何成。”又问刘云龙:“请问你贵姓?”

刘云龙说道:“免贵,姓刘。你这个名字女人味太重了。”

陶红看了看刘伟、何成,说道:“这是爹妈给我起的名字,有啥办法?”

“你们去镇江干嘛呀?”

“我们要从镇江去扬州。”

“哦,是公干吗?”

“这是军事机密,你可不能多打听。看你们还带着打铁的炉子,你们去池州、徽州打铁吗?”

“嗯,我们去池州、徽州打铁。”

“干嘛要去徽州打铁,苏州的打铁生意不好吗?”

“苏州的铁铺太多,生意不好做,所以我们想去徽州试试。”

“徽州才有多少人呀?又能有多少生意?听你的口音是本地人吧,在那边你人生地不熟的,我劝你呀,试试不行就回来吧。”

“要是真不行的话,那就回来。”

“哎,这还差不多。我告诉你哟,我跑过很多地方,即使北京、南京也不如我们苏州。”

“看你年纪轻轻,竟然跑了很多地方。”

“嗯,我跟我父亲一起跑的。”

“令尊也是军人吗?”

“那当然,我们是世袭军人。”

“你打过仗吗?”

“那倒还没打过,”他说完指着刘伟、何成说道:“不过他俩打过仗。”

刘云龙朝刘伟、何成看了看,说道:“钦佩。打的都是胜仗吗?”

“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有胜,有败。知道什么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知道。只是希望今后你们能一直打胜仗。”

“哎,希望如此吧。对了,我问你,你能打刀吗?”他拍了拍自己腰间的腰刀,又说道:“比如像我这样的刀。”

“打刀是铁匠的平常事,我们经常打刀。”

“那你们能打削铁如泥的刀吗?”

“有好钢的话,完全可以。”

“没有好钢呢?”

“那比较费事。”

“也就是说还是可以的,对不?”

“嗯,可以是可以的,需要千锤百炼。”

“打一把好刀,需要多少钱?”

刘云龙说道:“你说的削铁如泥的刀,价格可不好说,但刀口不易钝口的刀,7两银子还是要的。”

“怎么要那么贵?”

“你认为倭国的刀怎么样?”

“嗯,他们的刀比我们的好。”

“本朝几十年前不是收购了几万把倭国的刀吗?收购价是每把刀6两。”

倭国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炼钢技术得到了极大改进,打制的腰刀确实比大明的好。倭国为了倾销刀具,借进贡的名义向大明大量输入刀具。比如进关时申报的是3万把腰刀,但实际送到京城的只有3000把,还有2.7万把刀向民间销售。大明为了防备百姓拥有武器,不得不收购余下的2.7万把刀具。

刘云龙继续说道:“那时候1.6两银子可以买1石米,现在是2.5两银子才能买1石米,物价涨了,所以一把好刀7两银子还是便宜的。”

“你说的是进口的刀,要是我们自己打造的呢?”

“自己打造的话可以呀,但你有好钢吗?”

“我没有。哎,你打铁的会没好钢?”

“我一个普通打铁的都有好钢的话,全国各地都有好钢了。”

“那你不能去炼钢吗?”

“你以为炼钢很容易吗?”

“那你不能去学炼钢吗?”

“我学炼钢,有好处吗?”

“有呀,可以为我打好刀呀。”

“我光给你打把好刀有啥用?”

陶红指了指边上的二个兵士,说道:“还可以为他俩,为我爸打好刀呀。”

刘云龙说道:“打4把好刀,你们就能打胜仗啦?”

“那就给我们千户营都打上好刀。”

“光1个千户营有好刀也没用。”刘云龙话锋一转,问道:“你爸是千总?”

“你怎么知道?”

“我从你说话的语气中猜的呀。”

“你好坏。哎,说真的,你真能去学炼钢呀?”

“既然你们军爷需要我去学炼钢,那我就去试试。”

“好,你可不许耍赖哟,你给我们打1千1百把刀。”

“估计明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来打刀了。”

“要明年?”

“明年算快的了,”他指着几个铁匠对陶红说道:“他们学铁匠至少三年,我学1年就给你打刀,而且是削铁如泥的刀,不算慢吧?”

“嗯,那倒确实不算慢。1把刀给你5两银子。”

“削铁如泥的宝刀只给5两银子?你能买到吗?”

陶红一想,倒也是,5两买1把宝刀,哪有这样的好事?于是说道:“哎,只怕我们也没那么多的经费呀。”

“你们是步军?”

“我们苏州卫,除了太仓、东山有水师外,其他都是步军。”

“你们没有火枪兵吗?”

“你说的是火铳?”陶红说的“火铳”是火绳枪。中国很早之前就有了火枪,火绳枪于1543年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1545年日本人成功仿制了火绳枪。大明在抗倭作战中,缴获了日本人的火绳枪,也开始仿制。戚继光的部队中40%的士兵装备有火绳枪。火神枪仿制成功后,将以前的火枪称为“鸟铳”,将火绳枪称为“火铳”。“火铳”的最大射程是150米,有效射程是100米。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还记录有长3米,重12公斤的大“抬枪”,带有三脚架和旋转装置,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300米。这种“大抬枪”是从荷兰人那里传进来的。

有效射程是指有杀伤力的距离。在有效射程之外,人即使被子弹击中也无伤大碍。

刘云龙问道:“不是有自生火铳吗?”

刘云龙说的“自生火铳”即为燧发枪。

“有这种枪吗?”

“本朝兵部右侍郎毕懋康在崇祯八年不是写过一本《军器图说》吗?里面就有自生火铳呀。”

“没看过这本书,也没见过这种枪。”

刘云龙心想,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终究因时代的剧变、观念的落后、技术的限制而没有推广。而毕懋康本人好像在南京任户部右侍郎,总督钱粮,再也没法推广他的燧发枪了。

刘云龙突然问道:“你是女兵?”

陶红一愣,忙问道:“你怎么知道?”

其他人一听,都盯着陶红看。

“你的嗓音很高,脖子里又没喉结,还有......”

“还有什么?”

刘云龙指了指她,又摸了摸自己的胸口,说道:“你这里也和我们不一样。”然后问刘伟、何成:“我没说错吧?”

刘伟说道:“你很聪明。没错,她是我们千总的千金。”

陶红说道:“你很坏,喜欢乱看人。”

刘云龙对陶红说道:“喜欢看人不是坏事。这样吧,我答应1年后给你打刀,你也要答应我1件事,可以吗?”

陶红问道:“我能答应你什么事?”

“你们要去的地方可能正在闹瘟疫。”

“听说了,好凶险的瘟疫,据说得了那个病挺不过1天,就死翘翘了。”

“你会抽烟吗?”

“我们都不抽烟。”

“那你听我一句话,你们到了那边一定要抽烟,不会抽也要学着抽。”

“为什么呀?”

“我不想1年后没人来买我的宝刀。”

“你的意思是说,抽烟能治那个病?”

“能不能治我不知道,但我敢保证,你们抽了烟就不易得那个病。”

“行,我们试试学着抽。”

刘云龙从后世的历史书上看到,1665年英国流行大瘟疫,发现吸烟者的得病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不吸烟者,于是英国国王取消了禁烟令,还下令所有的学生在学校时都必须抽烟,有效地防治了瘟疫。1780年德国爆发霍乱、伤寒,在卷烟厂工作的工人却很少得病。后世的研究证明,烟草对付一些传染病,如伤寒、疟疾、流感、鼠疫等,确实很有奇效。

后世对付鼠疫有特效药链霉素,刘云龙现在没有链霉素,他能做的就是劝人家抽烟。

说话间,船到了浒关。

由于京杭大运河上来往的商船、货船很多,朝廷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置了很多关卡,向过往船只收取关税。一开始收取的关税是钞钱,后来随着朝廷发行的宝钞严重贬值后,正德皇帝规定钞关可收银两,折银比例为“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此后,经过浒关镇的所有货船都得缴纳税银。

崇祯年间朝廷在内河有八大关卡,其中七大关卡都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由南往北有杭州的北新钞关、苏州浒关钞关、扬州钞关、淮安钞关、山东的临清钞关、天津的河西钞关、北京的崇文门钞关,还有一个大钞关是江西的九江钞关。

钞关官员上船检查后,发现是一艘空船,就放行了。

一路上,几个人在一起说着、聊着。

尽管大家知道了陶红是个女兵,但都没有蔑视她的意思,心中反而对她十分佩服。在动荡年代,一个18-19岁模样的姑娘家当兵奔赴北方战场,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愧疚。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