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20章 改革之路(三)

再造汉明 第420章 改革之路(三)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20章 改革之路(三)

朱由检听说放开海上贸易后,每年至少能收2000万两关税,忙又问道:“还有别的门路吗?”

刘云龙说道:“实行盐、茶、酒、烟专卖。”

“盐、茶、酒、烟专卖?”

“我报馆的记者对全国的盐、茶、酒、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和茅元仪所做的调查差不多。”

“就是写《武备志》的茅元仪?”

“对。”

范景文问道:“你们的调查情况怎么样?”

刘云龙说道:“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朝廷实行的也是官盐制,松江、扬州、淮安、绍兴、宁波五府都产盐,可你们知道吗,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应天、扬州、淮安十二府百姓食用之盐竟然都是私盐。”

朱由检问道:“怎么可能?”

范景文说道:“好像有这回事。茅元仪写的《石民四十集》中也说浙江和南直隶有十郡无一人食官盐。”

这十二郡至少有3千万人口,考虑到工业用盐,暂按人均年消耗12斤盐计算,每年耗用的盐至少3.6亿斤,按每200斤盐为一“引”,就是180万“引”,如按每“引”1.3两银子的税率,朝廷在这十二郡每年就少收了234万两银子的盐税。

于是,王永吉说道:“朝廷少收了多少盐税呀。贩私盐的都该死。”然后问方岳贡、郑暄:“贩卖私盐这么严重,你们就没了解过?”

方岳贡说道:“官府收取的盐税太高了,就给私盐贩子提供了发财的机会。就拿3年前来说吧,松江府官盐的价格是每斤40文,私盐的价格只有每斤10文,而且官盐的质量还不如私盐,你让我们怎么管?”

郑暄也说道:“我到苏州后,也确实发现了这个情况,可一看周边那么多州府卖的都是私盐,我要管也管不住,硬要管的话,恐怕我这条命也会丢了。”

刘云龙对王永吉说道:“王大人,江南的私盐泛滥,不能怪方大人、郑大人,也不能怪江南各府的官员。朝廷好好去调查的话,会牵出一条大蛀虫。”

“有一条大蛀虫?”

“那条大蛀虫世受朝廷恩典,可惜他一直在挖朝廷的墙脚。此人构建了一张从南直隶各盐场到淮安、扬州、南京、常州、苏州、松江等地的贩私盐网络,各地官府还能收到盐税吗?”

朱由检忙问道:“那人是谁?”

刘云龙说道:“皇上,只怕你也不敢动他。”

“究竟是谁?”

“魏国公徐弘基。”

徐弘基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代,世居南京。朱由检听后,果然沉默了,心想一般官员谁敢去调查他呀!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到了南京后,我会亲自过问这件事。”

刘云龙说道:“你是应该好好调查调查,不过,方大人说的也对,朝廷的盐税确实太高了。”

范景文忙问道:“该怎么做?”

刘云龙说道:“调低盐税,全国统一盐价,实行国家专卖。”

“要调低盐税?”

“一引盐税率1.3两银子,按现在1两银子平均合1500文的比价,相当于每斤盐加价9.75文。这些盐销售给内地时,盐商的运输费就要不少钱,到了湖广地区,说不定每斤盐要70-90文,老百姓承受得起吗?实行盐由朝廷专卖后,盐的运输由朝廷承担,然后统一全国的价格,同时打击私盐贩子,国家就能增加收入。”

“由朝廷来承担盐的运输,那要多少费用?”

“朝廷来承担盐的运输,当然会产生运输、管理、仓储费用,可以把这些费用考虑到盐价中。现在苏州、松江两府的盐价是每斤10文,宁波、绍兴、杭州、淮扬的盐价基本也在这个价,应天府的盐价是每斤12文,湖广的盐价为70文,陕西的盐价高达90文,相差多少倍?浙江、南直隶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达5000万,如把盐价定为每斤15文,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每人每年也只增加180文的支出,不至于对百姓造成损害,但对其它地方的百姓来说却能减少很多支出。不仅朝廷收到了盐税,绝大部分百姓也受了益,何乐不为?”

“每斤盐官价15文,太低了吧?”

“本公司生产盐的成本是每斤盐5文,你还嫌官价低吗?”

“你公司也产盐?成本还这么低?”

郑暄就说道:“公子殿下是经南京户部特批后才生产盐的,而且南京户部派有专人监督。他用的不是普通的‘晒盐法’,而是‘真空制盐法’,不仅产量高,成本也低。”

范景文一听刘云龙的盐场是经南京户部批准、监督后生产的,那不算私盐,可啥叫“真空制盐法”?于是就问道:“这个‘真空制盐法’是怎么回事?”

刘云龙说道:“这个‘真空制盐法’很复杂,一二句话也说不清楚。等你们到了登莱,参观了我的盐厂后,就明白了。”朱由检也想搞明白啥叫“真空制盐法”,听刘云龙这么说后,心想到了登莱,一定要去看看他的盐场。他继续问道:“朝廷对茶叶不是实行专卖的吗?”

刘云龙说道:“朝廷确实实行了对茶叶专卖,但朝廷实行茶叶专卖的只有川陕和南直隶。川陕地区因要用茶叶与蒙古人易马,所以专卖制实行的比较好,南直隶作为朝廷的南都,茶叶专卖制实行的也比较彻底,但浙江、福建、两广、湖广、云南、贵州都是产茶大省,他们几个省缴纳的茶叶税竟然还不到南直隶的十分之一,这说明这几个省根本就没有实行茶叶专卖,甚至连茶叶税都没征收。”

朱由检问范景文:“真有这回事?”

范景文说道:“我听倪元璐说过,浙江、两广、湖广、云贵、河南几个省上交的茶叶税只有12万两。”

刘云龙说道:“不要以为河南不是产茶大省,桐柏山、伏牛山、熊耳山也大量产茶。去年南直隶收征的茶叶税为320万两,浙江、福建、两广、湖广、云贵、河南这几个省的茶叶产量至少是南直隶的5倍,朝廷至少少征了1600万两的茶叶税。”

朱由检一听,忙说道:“我早说过了,都是你们误我。”

范景文、王永吉、金铉等人听后,赶紧跪下,说道:“陛下,臣有罪。”

朱由检说道:“你们现在跪着,有用吗?还不起身继续听他说下去。”

范景文、王永吉、金铉等就站了起来。

朱由检又问道:“酒和烟又怎么专卖?”

刘云龙说道:“历朝历代都征收酒税,惟本朝不收酒税。烟草甫兴,才从美洲移植过来没多长时间,种植者按田亩缴纳,加工者仅按‘三十取其一’的税率交税。酒、烟非百姓生活必需品,百姓酗酒还会引起社会公害,吸烟还有害健康,何不实行专卖,朝廷既可获大量收入,又可以让劳动者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劳动生产上呢?”

范景文说道:“有道理。酒、烟非生活必需品,谁要消费谁就要承担额外支出。”

朱由检问道:“没有了吗?”

刘云龙说道:“收契税。凡订立买卖契约者,一律纳税。”

刘云龙说的契税与后世的契税不同。后世的契税大多是指不动产(土地、房屋)产权发生转移时,国家根据当事人双方契约的价格按一定比例向新产权人收取的一次性税收,而刘云龙说的契税相当于后世的“印花税”。

范景文说道:“我们不是收了3%的契税了吗?”

刘云龙说道:“朝廷是定下了收契税的规制,但民间契书,十无一税,即使有纳税的,也被地方上贪腐了,真正上交给朝廷的还不到1%。”

朱由检问道:“你怎么对这些事这么清楚?”

刘云龙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说的这些事和数据都是经调查后得出的。”

朱由检听后,喃喃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得好,以后我就走遍全国,专门去搞调查研究。”然后对朱慈烺说道:“今后你也不能整天待在深宫里,要多出去走走,才知百姓疾苦。”

朱慈烺说道:“我谨记教诲。”

朱由检又问道:“朝政怎么改?”

刘云龙想了一下,说道:“恢复丞相制,推行停职制,改革监军制、取消户籍制。”

中国好几个朝代都设有丞相或宰相,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也设置了丞相,但自胡惟庸案后,取消了丞相制,改为内阁制,即由几个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

朱由检说道:“当初太祖不是取消了丞相吗?”

刘云龙说道:“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确实用很大的权力,为防止丞相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欺君瞒下,可以像宋代那样设2—3个平章政事,每个平章政事分管几个部或几个院,这样既能限制相权,又能强化皇权,同时对丞相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强制退休,享受朝廷俸禄,不得再过问朝政。任期内如有渎职、失职、贪污**,立即罢免,并追究责任。”

范景文听后,对朱由检说道:“皇上,这样做好。设立丞相后,丞相只对你一个人负责,替你分担部分朝政,你又可以监督丞相。”

朱由检点点头,问道:“怎么推行停职制呢?”

刘云龙说道:“我说的停职制不仅仅针对官员,也针对皇帝。”

范景文问道:“皇帝也要被停职?”

刘云龙说道:“如皇帝长期无故不理朝政,或屡次懒政怠政,经内阁及六部提议后就可罢免皇帝,由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如皇帝没有儿子的,就由皇帝的兄长或弟弟来继承皇位。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像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现象。”

朱由检说道:“我可没懒政怠政。”

刘云龙说道:“你能保证你的子孙都像你一样吗?”

朱由检听后心想,谁敢保证自己的子孙做了皇帝后,没有懒政怠政?于是说道:“那官员的停职制是怎么回事?”刘云龙说道:“我说的官员停职制不是随意的罢免官员的职责,而是当都察院、给事中的言官弹劾某官员,或民间人士举报某官员有欺男霸女、侵占土地、贪污**等恶行时,为防止该官员利用职权打压、报复言官和民间人士,先暂停他的职务,待查明真相后再视情恢复他的职务,或正式停止他的职务后追责,该关的关,该杀的杀。当然,如有诬陷、诽谤者,同样要被追责,这样能避免再次发生杨继盛那样的冤案。”

杨继盛是嘉靖年间的着名言官,当年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嘉靖皇帝收到奏疏后,嘉靖皇帝不仅不接受杨继盛的奏疏,还把杨继盛关进了监狱。由于嘉靖皇帝没有停止严嵩的职务,严嵩就利用职权,动用一切关系,授意刑部杀死了杨继盛。隆庆皇帝继位后,才为杨继盛平反。

范景文说道:“这样做倒也不失公平。”

朱由检又问道:“监军制又怎么改革?”

刘云龙说道:“监军历朝历代皆有,但大多是以皇宫中的太监为监军。这些太监不懂军事,又仗着代表的是皇帝,因此到了前线后就瞎指挥,连军事长官都得听他的话,最变态的是土木堡之变中,竟然正统皇帝都要听太监王振的,你们说这样的监军制合理吗?”

冯元飚问道:“那应该从哪里派监军?”

刘云龙说道:“由兵部派监军。兵部派出的人至少还懂点军事,这些监军平时就是掌握军人、军官的动态,防止他们背叛朝廷,作战时不得干预军事主官的决策权。”

刘云龙很想提出取消太监,但终于没提出来。要是在这个年代真取消太监的话,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的,内宫必乱。

朱由检又问道:“那干嘛要取消户籍制?”

刘云龙说道:“我说的取消户籍不是要取消“黄册”,而是要取消军户、匠户、灶户、贱籍等的世袭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凭啥人一旦入了军户、匠户、灶户、贱籍,就世世代代永远不能改变身份?就得世代从军、做工匠、熬盐,贱籍还不得读书、不得改变身份、不得与非贱籍通婚。这些都不合理。”

“取消军户、匠户、灶户的话,谁来当兵、做工匠、熬盐?”

“凡家中有18岁以上的男丁,都有应征当兵的义务。匠户、灶户取消后,只要这个行业有利可图,总会有人投资这个行业的,这叫市场调节。比如苏州织造局,取消匠户后,只要给进入织造局做工的人工资,难道会没人去做工吗?比如,取消淮扬盐场的灶户后,他们把晒制、熬制的盐出售后有足够养活家人的利润,他们会不愿再晒盐、熬盐了吗?一旦朝廷宣布取消军户、匠户、灶户的世袭制,取消贱籍,他们就是朝廷最忠实的拥护者。”

朱由检听后点点头,问刘云龙:“你还有哪些主意?”

刘云龙说道:“暂时就这么多了。”

朱由检就对范景文、王永吉、方岳贡等说道:“他说的很有道理,到了南京后,你们要仔细想想,该怎么做。”

范景文、王永吉、方岳贡等马上说道:“遵旨。”

朱慈烺见刘云龙没别的要说了,就缠住了刘云龙,问道:“义兄,什么叫化肥?”

刘云龙说道:“种地时需要各种肥料,以前是利用粪便、污泥与杂草、稻柴、麦秸等在高温下发酵后做成的,称为厩肥。我用化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的肥料称为化肥。”

“什么叫化工?”

“利用化学办法,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方法,叫化工。”

“那什么叫化学?”

“是一种专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一门学科。”

“是炼丹吗?”

“和炼丹差不多,但炼丹大多是针对无机物,化学扩展到有机物,因此比炼丹更全面、广泛、完善。”

“什么叫无机物?”

......

接下来刘云龙回答了朱慈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手掷弹到地雷,从普通炮弹到燃烧弹,从蒸汽机到铁甲舰。

刘云龙还没回答完朱慈烺的提问,包可弘进来报告,蓬莱城到了。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