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19章 改革之路(二)

再造汉明 第419章 改革之路(二)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19章 改革之路(二)

刘云龙见朱由检同意土改后,继续说道:“还要‘减租减息’。”

郑暄问道:“减租减息?”

“现在很多地主豪神对佃户很苛刻,租金占到了收成的六成、七成,这让佃户怎么活。”

“佃租达六七成,确实是太高了。”

“朝廷应该规定,凡出租耕地者,收取佃户的租金不得高于土地出产的4成。”

“要是地主宁愿把地荒废,也不向佃户出租土地呢?”

“那还不简单,凡有荒废耕地者,加倍收取田赋。”

“哎,有这个规定就好办了。”

“张采、吴伟业的复社不是有‘蠲逋租’的主张吗?我们就顺应他们的主张,规定以往佃户因缴纳的佃租超四成以上而欠租的,一律作废,不然老百姓几百年都还不清旧债了。”刘云龙说到这里,看着朱由检继续说道:“如朝廷这样做的话,广大佃户还不拥护朝廷吗?”

朱由检忙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把地都分给农民了,还会有佃户吗?”

“不减租减息,以往佃户欠地主豪神的债啥时候能还清?还有,有些农民分到土地后,可能劳动力不足,来不及耕种,土地荒废又要加税,因此他们会把多余的地租借给流落到南方的难民来耕种,我们也要为这部分佃户着想。”

“对,是要为这部分佃户着想。”朱由检又问刘云龙:“那怎么解决税赋不公呢?”

刘云龙说道:“税赋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但现有税收制度必须调整。”

朱由检问道:“怎么调整?”

刘云龙说道:“就拿苏松两府来说吧,苏松两府的纺织税高达30%,其他地方的纺织税只有3.33%。苏松两府的官田税率为7斗五升,其他地方官田的税率只有5升3合5勺,即使民田的税率也是其他地方的5倍以上,这合理吗?苏松两府的农作物亩产量再高,朝廷也不该这么收取田赋呀。”

方岳贡说道:“我在任松江知府时,就屡次向朝廷上奏,要求减低纺织、田赋税率,可每次上奏都是石沉大海。”

郑暄也补充道:“我到任苏州巡抚后,才知道苏州、松江的纺织税、田赋那么高。幸亏苏州府、松江府的老百姓还能勉强过日子,否则肯定也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刘云龙听后却说道:“郑大人,不要以为江南人不会造反。太仓的顾慎卿、溧阳的潘茂不是已经造反了吗?过段时间说不定哪里又会冒出个造反的事。”

范景文等人听后,也都说朝廷对苏松两府收取的税赋确实不合理、不公平,要防止江南百姓造反,应该改革。

朱由检说道:“这是祖制,我也没办法。”

刘云龙说道:“祖制中凡不合理的,都要修正。苏松两府耕地的亩产量确实是全国最高的,那就应该鼓励农民多种粮,向全国输出粮食,但在朝廷如此之高的税率下,农民除了留足自己的口粮田外,其余耕地大多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嘉定农民甚至连水稻都不种,耕地全部用来种植棉花,为什么?本该‘苏湖熟,天下足’的产粮地区,十年中却有六年的粮食要从湖广、川蜀调入,你们这些做官的为啥不在心里问个为什么呢?”

范景文说道:“现在苏州不是有大量粮食输出了吗?”

“那是因为苏州府的很多耕地使用了化肥。苏州府耕地有930万亩,松江府耕地有470万亩,如苏州、松江两府的耕地全部使用化肥的话,即使以年亩产量1200斤(明代斤)算,就能养活四千六百万人,今后即使陕西全年受灾颗粒无收,仅苏、松两府所产粮食就能养活整个陕西,你说陕西农民还会造反吗?”

“照你这么说,今后杭州、饶州、应天、庐州、扬州、淮安、凤阳、登莱等府田地都使用化肥的话,足可以养活大半个国家了?”

“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过这些耕地毕竟不能全部用来种植粮食,否则工业就没了原料,今后总不能让四川全部种棉花,南直隶全部种粮,四川百姓生活所需的粮食都从南直隶运进去,南直隶工业所需的棉花全部从四川运出来。”

“这不行,这样仅每年耗费的运力就要不少。”

“所以,既然民以食为天,朝廷制定的税赋制度就应该鼓励农民多种粮,兼顾经济作物的种植。”

“看来朝廷确实得调整田赋税率,特别是苏松两府的纺织税、田税。”

朱由检听后终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调整苏、松两府的纺织税、田税,他问道:“那你说该怎么调整?”

刘云龙说道:“我不是朝廷官员。究竟该怎么调整,还是由朝廷官员进行调查后再作决定。”

朱由检又问道:“其它的税赋呢?”

刘云龙说的:“调整矿税、工商税,按律收取。”

范景文立马说道:“还要收取矿税?”

刘云龙说道:“我就知道,你和冯元飚、倪元璐是最反对开矿收税的。”范景文说道:“当年万历帝收取矿税后,搞的全国是鸡飞狗跳,怨声载道,还能收取矿税吗?”

刘云龙说道:“收取矿税历朝历代皆有之,不能因为万历年间收取矿税之失误而废弃矿税。不开矿,哪来的刀、箭、枪、炮,锅、瓢、碗、盆?既然开矿,就要向朝廷缴税。”

范景文问道:“那你说说万历年间收取矿税有啥失误?”

刘云龙说道:“第一,开矿是个技术活,可万历帝派出的矿监根本就不懂矿业,哪里有矿哪里没矿,全凭他们个人的一张嘴。即使真有矿,矿石中有益矿种的品位有多少,值不值得开采,他们懂吗?第二,这些矿监私心太重,朝廷又没派人监督,收取的矿税大多数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严重者,太监贪腐了70%—80%的矿税。第三,即使矿监向朝廷上交了部分矿税,可这些矿税并没有全部进入朝廷的国库,而是进入了万历帝的内库,也就是他的小金库,所以朝廷的国库并没有充盈。第四,全国很多矿都是由豪族把控的,甚至就是各级官员自己开采的,万历帝收取矿税,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很多官员会以‘与民争利’的理由反对收取矿税。”

范景文说道:“我家里可没开矿。”

刘云龙说道:“你家里是没开矿,可当初你就没进行认真调查,就随着别人一起反对收取矿税了。”

朱由检问道:“那你说该怎么收取矿税?”

刘云龙说道:“我提议由朝廷宣布所有矿产归朝廷所有,官员不得开矿,也不得经商,这样能防止官员阻扰收税,还能保证税赋收取的公平。”

范景文说道:“你不让官员开矿、经商,又会遭到很多大臣反对了。”

刘云龙说道:“要做官就别开矿、经商,开了矿、经了商就不能做官,让官员们自己选择。”

范景文问道:“他们的亲属呢?”

刘云龙说道:“官员的亲属开矿、经商的话,官员不得干扰朝廷按律收税。凡干扰、阻扰朝廷按律收税的官员,一律削籍,严重者予以关押、杀头。”

范景文问道:“那怎么才能防止官员利用权力为他们的亲属开矿、经商谋私呢?”

刘云龙说道:“那是你们这些大臣该做的事。订立规制后,要认真执行,并由按察部门进行监督。还有,矿税也要根据矿的等级来分类收取,比如金矿、银矿的矿税一律按‘十取其三’就不合理。”

范景文问道:“怎么分类?”

刘云龙说道:“就拿金矿来说,矿石中黄金的含量是不一样的。有些金矿中,矿石的含金量只有十万分之二,甚至更低,有的可为十万分之四,甚至更高,这些金矿的税率都按‘十取其三’,合理吗?”

范景文说道:“如此说来,是要按矿山的等级来收取矿税。”

朱由检听后也点点头,又问道:“那怎么调整工商税呢?”

刘云龙说道:“现在很多工商业的税率是三十取其一,太祖定下这个规制时,全国的工商业还不怎么发达,是为了鼓励发展工商业才这么定的。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商业已有了大规模发展,比如苏州府的工商税就已超过田赋,再以如此低的税率来收取工商税,明显不合理。”

范景文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维持目前的税率,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就增加工商税税率。”

“工商业发达的地区,税率调整后,也不能过分,无端增加业者的负担。这些业者要把赚到的钱投入再生产,他们的规模扩大了,才能养活更多无地、少地的人。别忘了,失业的人越多,社会就越不稳定。”

“有道理,跟着李自成、张献忠造反的都是吃不饱肚子的饥民。”

“这可不是我说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那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是否可以减少税率,或者免税呢?”

“朝廷对新开垦土地还免3年的田赋呢,工商业不发达的地区当然可以免税或减税。”

朱由检又问道:“还有哪些可以为朝廷广开财路的?”

刘云龙说道:“放开对外贸易,开征关税。”

“‘禁片船下海’,这是祖制呀。”

“这个祖制合理吗?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都持续了几千年,我国所产的瓷器、丝绸、茶叶、棉布、糖、铁锅畅销全世界,干嘛要自我封闭?再说,‘禁片船下海’,你禁得了吗?广东、福建的商人不照样走私,把我国的商品输往国外?这么好的税赋你不收,不便宜了那些走私商人吗?更便宜了郑芝龙。郑芝龙在海上收取的关税每年少则300万两,多则达1000万两。假如他收取的税额有一半归入国库,你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范景文说道:“不让郑芝龙在海上收取关税的话,只怕他会造反。”

刘云龙说道:“那时朝廷在南方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你们只能睁着眼闭着眼。现在试试看,他要敢造反,我分分钟就灭了他。不过,你们不让他收税,就得给他下拨军饷,这样他就没造反的理由了。”

范景文说道:“即使给他军饷,一年也要不了300万两。”

郑瑄说道:“要是我抚境没对外贸易的话,怎么可能收到7000万两的税收?”

朱由检听后,终于说道:“刘云龙说的有道理,与其让商人走私,还不如干脆开放海外贸易。”

刘云龙说道:“朝廷放开海外贸易后,每年至少能收取2000万两赋税。”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