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542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

再造汉明 第542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542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

铁血军占领“印巴茨克”、“图鲁汉斯克”后,在这二个地方各留下了30名士兵,他们的任务就是“守株待兔”。尚宪勇又马不停蹄地上行,沿途干掉了俄国人在叶洛奎河(今yeloguy河)、巴赫塔河(今Bachta河)等河口的哨所后,来到了距“图鲁汉斯克”500多公里的石泉通古斯卡河河口。

石泉通古斯卡河也称中通古斯卡河,它也发源于贝加尔湖西岸的安加拉山,全长约1870公里。在夏季可通航,通航里程约1146公里(今瓦纳瓦拉以下可通航)。

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流域原先居住的主要是鄂温克人,他们在这里捕鱼、打猎、养鹿、养猪、采集野果。后来一部分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岸的布里亚特人来到了这里,由于鄂温克人养猪,就把这里的鄂温克人称为“养猪的人”,用阿尔泰语翻译过来就是“通古斯”。俄国人来到这里后,首先接触的就是鄂温克人,于是把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人”。俄国人在向东方扩张时,把发现的三大河流分别命名为上通古斯卡河(即安加拉河)、中通古斯卡河(也称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

俄国人来到叶尼塞河中游,发现了石泉通古斯卡河后,不断派遣哥萨克人通过该河向东部渗透,甚至通过连水陆路到达勒拿河的上游。很多俄国猎人在石泉通古斯卡河及其支流中捕猎皮毛动物,建立了多个过冬营地。

铁血军占领俄国人在石泉通古斯卡河建立的哨所后,留下了 30名士兵驻守。尚宪勇率部继续上行了约370公里后,来到了“大皮特河”(今Bolshoy Pit河)河口,河口有俄国人建立的“乌斯基皮特”城堡。

“大皮特河”是叶尼塞河的右岸支流,它发源于叶塞尼山北部,它自源头流出后,向南流动约150公里,与戈尔比洛克河(今Gorbilok河)、彭亨加河(今penchenga河)汇流,改向西南流,再与苏霍伊皮特河(Sukhoy Pit河)汇流后,改向西北流,然后汇入叶尼塞河,河流全长约415公里。

俄国人来到叶尼塞河中上游,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后,为了向生活于“大皮特河”一带的土着人征收皮毛,就在“大皮特河”河口建立了“乌斯基皮特”城堡。不过,与上游的“叶尼塞斯克”城堡比起来,“乌斯基皮特”城堡的规模很小,只相当于一个小村庄。“乌斯基皮特”村内有俄国人的收税官,还有几名哥萨克士兵。来自俄国的猎人也以此为基地,进入“大皮特河”打猎。

铁血军干掉了“乌斯基皮特”村的哥萨克士兵后,将它改名为“皮特村”,在此留下了12名士兵驻守。今后,皮特村将是大华公司开采叶尼塞山金矿、煤矿基地,也是未来在此开采油田、铀矿的基地。

历史上,从十九世纪末起,俄国人在叶尼塞山“大皮特河”中上游地区先后发现了大量砂金矿、岩金矿、煤矿,后来又发现了大油田。大型砂金矿有叶纳什穆河(Yenashimo河)砂金矿(也称“北叶尼塞斯基”砂金矿)、万加什河(Vangash河)砂金矿、耶鲁达河(Yeruda河)砂金矿(也称“诺沃耶鲁金斯克”砂金矿)、帕宁巴河(Panimba河)砂金矿、乌德雷河(Underey河)砂金矿(也称“南叶尼塞斯基”砂金矿)、大穆鲁日纳亚河(Bolshaya Murozhnaya河)砂金矿(也称“游击队城”砂金矿)等,叶尼塞山砂金矿的黄金储量在1200吨以上,至今还在开采。大型岩金矿有奥林匹亚达金矿(黄金储量936吨)、特洛耶苏夫金矿(黄金储量82吨)、布拉格达特金矿(黄金储量308吨)、韦杜加金矿(黄金储量93吨)、苏维埃金矿(黄金储量100吨以上,前苏联解体后,改名为叶尼塞斯基金矿)、博古奈金矿等,叶尼塞山的岩金矿大多含银、汞、锑、钨及云母,如奥林匹亚达金矿年产金属梯在1万吨以上,是世界十大锑矿之一。叶尼塞山除了有金矿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如在“大皮特河”北部的特亚河(Teya河)盆地、楞达卡河(Lendakha河)盆地就有露天开采的煤矿。在游击队城金矿北部、南叶尼塞斯基金矿北部、耶鲁达金矿南部都有大油田,油田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叶尼塞金矿附近有金铀矿(该铀矿由于交通不便,俄罗斯又不缺铀,因此暂时还没开采)。

从“皮特村”上溯60多公里后,铁血军来到了“叶尼塞斯克”城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俄国人在克姆河(今Kem河,也称克米河)与叶尼塞河交汇处的上游9公里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城。由于“叶尼塞斯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着西伯利亚的东、西两部分,哥萨克人可以此城堡为基地,继续向周围地区扩张,因此沙皇马上在此设置了督军,并把原来隶属于凯特县的几个乡划归叶尼塞斯克管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经俄国人20多年的经营,叶尼塞斯克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它呈四方形,周长约430米,有2座带城门的塔楼,还有几个了望塔,城墙上摆放着十几门火炮,城内也驻扎着200多名哥萨克士兵。城外还有俄国农奴开垦的土地,他们在这些土地上种植黑麦、小麦、燕麦,还在吉利吉斯人扔下的牧场上放牧牛、羊。

在叶尼塞斯克一带放牧的是吉利吉斯人(今称吉尔吉斯人,也称柯尔克孜人),他们的先民曾居住在今外蒙古大湖盆地的吉尔吉斯湖周围。

蒙古高原大湖盆地在汉代时称为“坚昆”地区,“坚昆人”曾隶属于匈奴,汉朝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后,被匈奴封为“右贤王”,并任“坚昆都督”,李陵及其降卒的后代世居坚昆地区,与坚昆人通婚,因此吉利吉斯人中黑发、黑目的即是汉人血脉,史书上把他们称为“李陵苗裔”。隋唐时期“坚昆地区”又隶属于突厥。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们的首领黠戛斯亲赴长安,要求归附,于是唐朝在其地设置了“坚昆都督府”,把他们称为“坚昆人”、“黠戛斯人”,隶属于大唐“燕然都护府”。后来,漠北草原上崛起了回纥人,“坚昆人”与“回纥人”就在漠北草原上进行了200多年的战争,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坚昆人”趁“回纥人”内乱,一举灭了“回纥汗国”,迫使回纥人离开故土西迁,“坚昆人”成了漠北草原新的霸主,在回纥汗国的土地上建立了“黠戛斯汗国”,都城设于牢山(今西萨彦岭)以南的笃蒲(今唐努乌梁海)地区,疆域曾包括贝加尔湖东西两岸、叶尼塞河中上游、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上游、蒙古高原。契丹崛起后,“黠戛斯”成为辽国的属国。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时,“黠戛斯人”又成为西辽的属国。蒙古人崛起后,他们又接受蒙古人的统治,“坚昆人”被称为“吉利吉斯人”。为了改变吉利吉斯人落后的生产面貌,元朝从内地把大量的工匠、农民迁往叶尼塞河上游,教会了吉利吉斯人烧制陶器、冶炼铜铁、纺纱织布、编制渔网、制造舟楫,此举不仅促进了吉利吉斯人的农业、渔业、牧业,又在吉利吉斯人中融入了汉人血脉。进入北元后,吉利吉斯人成为瓦剌部的属部,也先统治时期,瓦剌曾强迫一部分吉利吉斯人远迁到外西北的楚河、塔拉斯河一带放牧。也先死后,部分吉利吉斯人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摆脱了瓦剌的统治。16世纪,鞑靼向瓦剌大举进攻,迫使瓦剌部退居西北,一部分吉利吉斯人也向西南迁徙,进入了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阿克苏、喀什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布鲁特汗国”。“布鲁特汗国”的吉利吉斯人以及迁徙到帕米尔高原的吉利吉斯人与当地人融合后,成了黄白混血种人。

留在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中上游的吉利吉斯人接受鞑靼人的统治。此后,瓦剌演变为卫特拉蒙古(也称厄鲁特蒙古),鞑靼演化为喀尔克蒙古,而西萨彦岭北的吉利吉斯人也分为了四部,即图巴乌鲁斯、叶泽尔乌鲁斯(也称叶尼塞乌鲁斯)、阿勒蒂尔乌鲁斯(也称阿尔特乌鲁斯)、阿勒蒂萨尔乌鲁斯(也称阿尔特萨尔乌鲁斯),一个乌鲁斯相当于一个公国,因此吉利吉斯人的4个乌鲁斯就是4个公国,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保持着紧密联系。

图巴乌鲁斯的地域位于米努萨盆地(今称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东部、坎河盆地西部,即叶尼塞河右岸的米努萨河(Minusa河)、图巴河(Tuba河)流域、坎河下游地区。

叶泽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米努萨盆地西部、卡恰河盆地的西部,即叶尼塞河左岸、阿巴坎山(今俄国人称为巴捷涅夫山)以东的阿巴坎河(Abakan)流域、卡恰河流域。

阿勒蒂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叶泽尔乌鲁斯的西部、西南地区,即额尔齐斯河上游、鄂毕河上游、托木河、丘雷姆河、叶尼塞斯克以西地区。

阿勒蒂萨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图巴乌鲁斯的东部、东北部,也即坎河中下游、安加拉河下游、大皮特河中下游,直至丘雷姆河(也称楚雷姆河)流域。

在东、西萨彦岭北部的吉利吉斯人大多长着黑眼睛、黑头发,都自称是“李陵苗裔”(即汉人血统)。在吉利吉斯人四部中,以阿勒蒂萨尔乌鲁斯为四王之首,疆域最大、势力最强。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