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541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5)

再造汉明 第541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5)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541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5)

尚宪勇干掉了几批俄国渔民后,进入了叶尼塞河。

叶尼塞河以西属于西西伯利亚,以东属于西伯利亚高原,也即它是西伯利亚的地理分界线。

舰队溯河上行约200公里,发现在叶尼塞河的右岸有个村镇,这个村镇就是俄国人建立的“乌斯基叶尼塞”(今叶尼塞河口港),它的对岸就是大赫塔河河口。

200名铁血军战士登陆后,包围了“乌斯基叶尼塞”。镇内的20名哥萨克士兵以为是强盗来袭击,就从镇内冲了出来,没想到遇到的是铁血军,他们还没来得及开枪,就全部被击毙。

“乌斯基叶尼塞”是个皮毛交易站,尚宪勇将俘获的商人、猎人集中起来后,进行甄别。猎人中,凡是黑眼睛、黑头发的,由于他们是当地的涅涅茨人,因此被当即释放。其余的猎人、皮毛商,大多是俄国人,也有波兰人、芬兰人、瑞典人、普鲁士人(今德国人)。由于猎人、俄国商人是哥萨克士兵的帮凶,全部被枪毙,他们的家属,凡是年轻漂亮的女人,都被送到了镇内的妓院里,其余的女人、孩子被送给了涅涅茨猎人,她们将为涅涅茨人生儿育女,为涅涅茨人人口的增长做贡献。

波兰、芬兰、瑞典、普鲁士等国的商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在铁血军清理了大赫塔河沿岸俄国人建立的营地后,将被送到了诺德河河口以上30公里的地方开采铜矿。

在后世,俄罗斯在大赫塔河河口上游30公里的地方开采铜镍矿(今Nord Daymond铜镍矿),这个矿是个露天矿。

尚宪勇将“乌斯基叶尼塞”改名为“北通港”,今后“北通港”将成为大明国在叶尼塞河下游的中转港口。他在“北通港”留下20名士兵后,派 20名士兵进入大赫塔河,摧毁俄国人在大赫塔河建立的营地,然后监督波兰人、芬兰人、瑞典人、普鲁士人开采铜矿。

尚宪勇自己率队沿着叶尼塞河继续上行约100公里后,来到了杜金卡河(今Dudinka河)河口。

杜金卡河是叶尼塞河的右岸支流,它发源于菩托兰山(今Putorana山,也称菩托拉纳山、菩托拉纳高原)西麓,沿途汇流了尤日叶加拉赫河(今Yuzh.Yergalakh)后,流入叶尼塞河,全长约200公里。

“菩托兰”在涅涅茨人的语言中是“湖岸陡峭”的意思。菩托兰山(也称菩托拉纳高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与后世英国的领土相当,在北部、西部都是陡峭的壁架,高度在800米以上,南部、东部则以缓坡为特征,最高峰是“卡缅山”(Kamen,也称假面山),海拔1701米。在后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设立了“菩托拉纳自然保护区”。

自俄国人在皮亚西纳河中游发现银矿后,为了开采这个银矿,就在杜金卡河河口建了个中转站,矿工都在这里上岸,然后前往皮亚西纳河中游的“奥尔洛夫镇”。这个中转站不仅是俄国矿工的中转地,也是哥萨克士兵、猎人的过冬营地。历史上,俄国人于1667年将“中转站”扩建为“杜金卡镇”。

铁血军占领了“杜金卡村”后,干掉了村内的所有哥萨克士兵、猎人,在村内留下了20名士兵,今后“杜金卡”将成为大华公司开采皮亚西诺湖地区铜镍矿、煤矿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皮亚西诺河中游的银矿枯竭后,采矿小镇奥尔洛夫镇被废弃,杜金卡也陷入了萧条。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前苏联在皮亚西诺湖南部的诺里尔河(今Norilskaya河)一带发现了多个巨型铜镍矿,于是在1935年建了“诺里尔斯克镇”。诺里尔斯克铜镍矿床分三大片区,即诺里尔斯克矿区、塔尔纳赫矿区、十月矿区,截止到2000年,已探明的矿石量达21.97亿吨,铜储量3210万吨、铜品位1.46%,镍储量1685万吨、镍品位0.767%,钴储量200万吨、钴品位0.1%,黄金储量483吨、黄金品位0.22克/吨,铂储量2234吨、铂品位1.017克/吨,钯储量8202吨、钯品位3.732克/吨,另伴生硒、碲等矿物,是俄罗斯铜、镍、铂、钯的主要产地。诺里尔斯克地区除了有巨量的铜镍矿外,还有储量巨大的煤矿,称为“泰美尔煤田”。随着诺里尔河流域的铜矿、煤矿开采,杜金卡又成了叶尼塞河下游的重镇。

尚宪勇在杜金卡留下了20名士兵,又派30名士兵进军东部的皮亚西诺湖,清理俄国人在皮亚西诺河中游银矿的俄国人。至于俄国人在赫塔河上游及泰梅尔河一带建立的过冬营地,由于地域太广,鬼知道这些俄国人的营地在哪里,如要去搜索的话,将付出很多精力,还不如等他们出来补充物资或把狩猎到的皮毛运出来时,再逮捕他们,这叫“守株待兔”。尚宪勇率部继续沿着叶尼塞河上行。

俄国人占领叶尼塞河后,几乎在每条支流的河口都建有哨所,这种哨所如同后世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建的碉堡,里面驻扎有8-12名哥萨克士兵,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哨所不是用砖石或混凝土建造的,而是用木头建造的。杜金卡至图鲁汉斯克之间的坎塔卡河(今Khantayka河)、大伊尔加卡河(今Bolshaya Igarka河)、苏卡利卡河(今Sukharikha和)、库列伊卡河(今Kureyka河)等河口都有俄国人的哨所。铁血军每摧毁一个俄国人的哨所,也在哨所里留下8-10名士兵,然后由他们在哨所里“守株待兔”,抓捕进入这些河流的俄国猎人、商人。

不过,今后铁血军将在大伊尔加卡河河口建立一个港口,这个港口将被命名为“南通港”。

大伊尔加卡河河口距叶尼塞河河口670多公里,河口宽度达2800米,水深7.3米,在后世,8000吨的海轮可从叶尼塞河河口直达大伊尔加卡河河口。

铁血军在叶尼塞河下游建了“北通港”、“南通港”后,就有了能通行大型海轮的航线。

历史上,1929年前苏联在此建设了“伊尔加卡港”,1931年建市,今天是俄罗斯北方最大的木材出口港。

“库列伊卡河”发源于菩托兰山脉,全长约888公里,是叶尼塞河的右岸支流。自俄国人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占领“图鲁汉斯克”后,也有大批俄国猎人来到库列伊卡河流域,捕猎紫貂、赤狐、狼等皮毛动物。

在“库列伊卡河”一带生活的土着人除了涅涅茨人,还有汉特人。

汉特人也称奥斯恰克人,原生活在亚伊克河(今称乌拉尔河)以东,500多年前,他们从乌拉尔草原南部迁徙到了鄂毕河流域,与当地居民长期融合后,成了汉特人,因此汉特人的脸型接近东亚人,头发却是黄色的。他们从涅涅茨人那里学会了饲养驯鹿,因此,汉特人主要以狩猎、饲养驯鹿为生。汉特人分北部、南部、东部三支,在库列伊卡河一带生活的汉特人就属于东支,汉特人的每个分支都由军事首领掌握各部落联盟。在俄国人到来前,汉特人也建立过酋长国,归西伯利亚汗国统辖,向汗国提供税赋和兵员。自俄国人灭亡了西伯利亚汗国后,汉特人臣服于俄国人,今后他们将臣服于大明国。

过了“库列伊卡河”河口,就算离开北极圈了。再往南,叶尼塞河两岸的树木变得茂密多了,树木主要以针叶林为主,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也即进入了后世所说的泰加林林带。

几天后,尚宪勇率部来到了“图鲁汉河”河口,消灭了俄国人在河口建立的“印巴茨克”营地。随后来到上游20公里的“图鲁汉斯克”城堡。

自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俄国人在下通古斯卡河与叶尼塞河交汇处的左岸建立了“图鲁汉斯克”城堡后,“图鲁汉斯克”成了俄国人在叶尼塞河下游的重要据点。俄国人为了将从叶尼塞河下游征收来的皮毛运到“曼加结亚”,需要通过大船把货物从“图鲁汉斯克”运到“图鲁汉河”河口,再用小船把货物运到塔兹河与叶尼塞河的分水岭,然后通过连水陆路,用小推车把货物运到塔兹河的支流,最后再装船,把货物运到“曼加结亚”,整个过程如同蚂蚁搬家一样繁琐。后来,哥萨克人为了省事,就干脆把“图鲁汉河”河口的哨所扩建为营地,这个营地被称为“印巴茨克”。

下通古斯卡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西部安加拉山,它全长约2990公里,在夏季可通航,通航里程约800公里(今图拉以下可通航)。

俄国人来到这里后,可以顺着叶尼塞河而下,去往泰梅尔半岛,也可以沿着下通古斯卡河到达上游后,通过连水陆路,去往雅库特地区的维柳伊河、勒拿河,很多来自俄国的猎人在下通古斯卡河捕猎皮毛动物。经俄国人对“图鲁汉斯克”30多年的经营,“图鲁汉斯克”成了有近千人的大镇,镇内还驻扎着200多名哥萨克士兵。

尚宪勇用炮火告诉“图鲁汉斯克”城内的俄国人,大明国的军人来了。几轮炮火后,500多名铁血军士兵登陆,攻进了“图鲁汉斯克”城,城内残余的几十名哥萨克士兵见守城无望,不得不投降。但是,铁血军不需要俘虏,除了俄国工匠外,城内其他的成年男人全部被拉到城外处决,他们的女人和孩子,大多被送给了涅涅茨人、汉特人。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