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548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22)

再造汉明 第548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22)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548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22)

“别列佐沃”城堡位于鄂毕河与沃古尔卡河(今Vogulka河)交汇处,距鄂毕河河口约550公里,曾是汉特酋长国的都城“苏格穆特瓦什”所在地。在这一带生活的土着人除了涅涅茨人、汉特人外,还有沃古尔人(今称曼西人)。

沃尔古人的祖先来自于额尔齐斯河中游的草原,后来逐渐北迁到鄂毕河下游,过着渔猎生活。沃尔古人与汉特人一样,曾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分裂后,接着臣服于西伯利亚汗国。俄国人灭了西伯利亚汗国后,他们又臣服于沙皇。

自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俄国人打败了汉特酋长国后,就在“苏格穆特瓦什”的废墟上建起“别列佐沃”城堡。因大批去往“曼加泽亚”的欧洲猎人、商人大多要经过“别列佐沃”,因此“别列佐沃”成了俄国人在西西伯利亚北部最大的中转基地,城内有1000多俄国人,还驻扎了50多哥萨克士兵。

铁血军用舰炮摧毁了“别列佐沃”城堡,然后用子弹、刺刀教会了城内残余的俄国男人怎么做“死人”,城内剩下的女人,除了一部分将被送到“青楼”外,其余的女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将被送给涅涅茨人、汉特人、沃古尔人。

夏春柳将“别列佐沃”改名为“河洛镇”后,在这里留下了10名士兵,自己率部继续前行。在消灭了俄国人设在北索西瓦河(今Severnaya-Sosva河)河口及几条小河河口的哨所后,来到了地图上的“花园口”(今佩列格廖布诺耶),与袁时泰的主力汇合。

鄂毕河在“汉特-曼西斯克”与额尔齐斯河汇流后,向下流300多公里后,就在“花园口”被分成了两条干流——大鄂毕河和小鄂毕河。

俄国人设在“花园口”的哨所早被袁时泰干掉了,今后这里是大明国在鄂毕河的“花园口港”。

袁时泰率部继续上行,来到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交汇处。到了这里后,袁时泰与夏春柳又分为二部,一部继续由夏春柳率领,进入鄂毕河;另一部自然也继续由袁时泰率领,进入额尔齐斯河。

夏春柳从河口上溯8公里后,来到了“鄂毕城”。万历十三年(1585年),俄国人就在这里建立了“鄂毕城”,崇祯十年(1637年),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交汇处建立“汉特—曼西斯克”城堡后,哥萨克士兵就移驻到了“汉特-曼西斯克”,但“鄂毕城”里还留有一些俄国猎人、商人。铁血军将“鄂毕城”内的俄国猎人、商人全部砍头后,上行240多公里,来到“苏尔古特”(今Surgut)。

俄国人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鄂毕河与切尔纳亚河交汇处建立“苏尔古特”后,经40多年的经营,“苏尔古特城”成了鄂毕河中游的军事重镇,是沙俄“苏尔古特县”的县治所在地,城内有1000多俄国人,还驻扎着50多名哥萨克士兵。在后世,“苏尔古特城”因开产石油和天然气,成了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最大的城市。

铁血军用炮火摧毁了哥萨克人在“苏尔古特”城的木头城防体系后,铁血军战士冲进了城内,消灭了城内的哥萨克士兵、猎人、商人,俄国人的“苏尔古特县”县长德米特里被吊死在了一颗大树上。此后,“苏尔古特”被改名为“原阳”。

夏春柳率部继续上行,一路上摧毁了俄国人的许多哨所后,来到了距“原阳”约500公里的帕拉别利河河口。

帕拉别利河是鄂毕河的左岸支流,它发源于瓦休甘平原,由帕尔比格河、巴克恰尔河汇流而成,河道长度约250公里。瓦休甘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最大的湿地,位于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之间,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瓦休甘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40-60米之间,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几千个,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如驯鹿、麋鹿、棕熊、黑熊、狼、狐狸、猞猁、紫貂、水貂、水獭、松鼠、野兔、蝾螈、青蛙、蟾蜍、蜥蜴、蛇、金雕、鱼鹰、白尾鹰、隼等。但是,瓦休甘平原的地形是两头高中间低,开春后,融化的雪水来不及外排,就形成了众多的湖泊,在夏季来不及外排的雨水往往会形成一片片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沼泽”,有些地方的水深甚至可达10米,就形成了很多天然水库,因此瓦休甘平原也被称为“瓦休甘沼泽”。这种地形特别适合于泥炭的形成,几十万年以来,瓦休甘平原中形成的泥炭厚度在4-5米,储量达到了数百亿吨,占世界泥炭总量的2%。

在瓦休甘沼泽里生活的土着人是阿宾斯人,他们以渔猎为生。俄国人来到鄂毕河流域后,有很多俄国猎人也进入了这片沼泽,与阿宾斯人抢夺皮毛动物。不过,尽管瓦休甘平原中有丰富的皮毛动物,但在夏秋季森林中不仅有数不清的沼泽地,还有几百种吸血昆虫,因此对于不熟悉地形的俄国人来说,在夏秋季是不敢深入沼泽捕猎的,俄国人也只是在自瓦休甘平原流出的各条河流的河口设置了哨所。铁血军干掉了哥萨克人在帕拉别利河河口设置的哨所后,前行约60公里后,来到了“纳雷姆斯克”(今Narymskiy,也称纳利姆)。

“纳雷姆斯克”位于鄂毕河与派杜吉纳河(今paidouguina)交汇处,是俄国人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立的军事堡垒,堡垒内除了哥萨克士兵外,还有他们的家属。

铁血军占领 “纳雷姆斯克”后,杀掉了城内所有的成年男人,“纳雷姆斯克”被改名了 “荥阳城”。

夏春柳率部继续上行100多公里后,来到了凯特河(今Ket河,也称克季河、克特河)河口,凯特河河口对岸是恰亚河河口。

凯特河为鄂毕河的右岸支流,发源于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分水岭(海拔约200米),自源头流出后,向西北方向流了约1620公里后,汇入鄂毕河,在夏秋季可通航740公里左右(今乌斯基奥焦尔诺耶以下可通航),通航吨级在100吨左右。在凯特河流域生活的土着人主要是凯特人、布里亚特人和少量的鄂温克人。

凯特人的祖先曾生活在鄂毕河上游地区,后来逐渐北迁到了凯特河一带的“泰加林”森林地带,靠渔猎为生。由于他们人口太少,还不足1000人,自俄国人到来后,就很快被征服。

俄国人来到鄂毕河后,遇到了在这里说“通古斯语”的鄂温克人,后来在叶尼塞河又遇到了鄂温克人,于是将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人”、“埃文基人”。后来,俄国人将所有说“通古斯语”的西伯利亚各民族都称为“通古斯人”。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俄国人来到凯特河后,不仅在凯特河河口设有哨所,还在凯特河河口以上350公里处建造了“凯特堡”(今Kataiga)。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俄国人为了打通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的通道,在托木河建造了库兹涅茨克城堡后不久,又在凯特河上游建了“马科夫斯克”城堡(今称马科夫斯科耶),这座城堡距叶尼塞河只有85公里,距叶尼塞河支流克米河(今Kem河)的支流仅几公里,它成了俄国人东进的一个大据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俄国人就顺着凯特河,通过连水陆路进入克米河,再进入叶尼塞河,在克米河河口以上9公里处建造了“叶尼塞斯克城堡”。此后,哥萨克人就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了叶尼塞河、安加拉河、勒拿河。

铁血军清理了哥萨克人设在凯特河河口的哨所后,30名铁血军士兵乘坐一艘300料舰船(排水量约100吨)进入了凯特河,他们的任务是摧毁“凯特堡”、“马科夫斯克”城堡,并消灭沿途的俄国人。

从凯特河河口又上行约100公里后,夏春柳率部来到了丘雷姆河河口,摧毁了俄国人在河口建立的“乌斯基丘雷姆”哨所后,100名士兵乘坐2艘400料的舰船(排水量约130吨)进入了丘雷姆河,他们的任务是摧毁俄国人在丘雷姆河建立的“济良斯克”、“梅列茨克”以及在基亚河建立的“马林斯克”、“乌斯基切布拉”、“乌斯基谢尔塔”兵营。

丘雷姆河(今Chulym河,也称楚雷姆河)是鄂毕河右岸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库兹涅茨克山东南坡,源头有白伊尤斯河和黑伊尤斯河,河道曲折,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后,汇入鄂毕河,河道全长约1800公里,主要支流有谢廖扎河(今Serezh河)、乌留普河(今Uryup河)、基亚河(今Kiya河)、大乌卢伊河(今Bolshoy Uluy河)和克姆丘格河(今Kemchug河),夏秋季可通航1170多公里(今拜杜科沃以下可通航)。

在丘雷姆河流域生活的土着人主要有吉利吉斯人、蒙古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俄国人打败了在托木河一带活动的卫特拉蒙古人、吉利吉斯人后,在托木河河口上游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堡。俄国人为了统治丘雷姆河一带的吉利吉斯人、布里亚特人、卫特拉蒙古人,在丘雷姆河河口建有“乌斯基丘雷姆”哨所、在丘雷姆河与基亚河交汇处建有“济良斯克”哨所(今Zyryanskiy,也称济良斯科耶),还在丘雷姆河距基亚河河口以上约250公里处建立了“梅列茨克”城堡。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