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55章 蝗虫

再造汉明 第55章 蝗虫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55章 蝗虫

在刘云龙视察各矿点时,离苏州城南边不远的吴江境内的数百条河道、数百个湖泊边的草地里,一只只幼小的蝗虫钻出地面。

吴江素以物产丰饶着称。吴江的区域面积为1170平方公里,但水域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有2600多条河流,320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可通漕运船(排水量为400料)的河流就有22条,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56个,如白蚬湖、九里湖、莺脰湖、同里湖、汾湖,元荡、三白荡、大渠荡,北麻漾、金鱼漾、仙人漾等。吴江的水产也极为丰富,如藕、水芹、茭白、荸荠、茨菇、红菱、鸡头米(即芡实)、莼菜等水八仙,滋润着苏州府的百姓。古人创立“吴”字的意思是“可以供‘天’张开大‘口’吃”的富足之地。

世间有一种昆虫最容易在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的地方出现,那这是蝗虫。

蝗虫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水份充足的地方,植物也多,养得肥肥的,就飞到河道、湖泊边长满草丛的湿润地里产卵。蝗虫最适合于土壤水份在10-20%时孵化,水份多时,它反而不易孵化,但旱情发生时,水位下降,河道、湖泊边土壤里的水份蒸发,给蝗虫孵化创造了极适宜的环境。每只雌性成年蝗虫每年可产3-4次卵,产下的卵是卵块,每个卵块可孵化100只幼虫。

今年旱情发生后,吴江境内数千条河道、数百个湖泊边的草丛里孵化出了十几亿只幼虫,它们吞食着周边各类杂草的叶子,经5次锐皮后,变成成虫,汇聚在一起,向有食物的地方不停地跳跃、飞翔,啃食农作物、树木、草皮。

苏州知府陈洪谧这几天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断地收到各地旱情的消息,视察了吴江、吴县、长洲各县的旱情,刚刚来到昆山。

昆山知县蒋文远在地边指着快枯死的稻子,向知府大人汇报着,说1个多月来,县府已动员了200万人次挑水,可实在没办法,稻秧在拔节孕穗期,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光靠人力挑水,远远解决不了稻田需要的水份。他指着稻田里有一指宽的裂缝继续说道,再这样下去,要不了5天,所有的稻子都会渴死。靠近常熟、太仓的稻田,因河里的水位严重下降,导致倒灌的海水进入了昆山境内,连水都不能挑起来浇灌稻田了。

陈知府看着河道里能望见河底的水,问道,不能再让水车的滑板再下去点嘛?

蒋文远说道,稻农已动过不少脑筋了,让木工把滑板延长,可水位太低,提上来的水半途就在滑槽内漏光了,根本没法提水。

陈知府看着伸向河床的水车滑槽、滑板,心想,今年苏州府的秋收要颗粒无收了,老百姓用什么来填饱肚子?今年的田赋该怎么完成?得立即上报朝廷了,希望朝廷今年能给苏州免掉秋税。他看着、想着,突然注意到脚边草丛中不断跳跃的蝗虫(苏州人称之为“谷鹏”),有的躲在草叶的背面,有的就趴在叶面上,啃食着叶子。

边上一个老农说道,知府大人,今年谷鹏的密度有点大呀。前2天我数过,每平方尺大约是22只谷鹏,今天我看了一下,密度到40了呀。

陈知府知道,每到旱情,随后来的就是蝗灾。他仔细的数着河边草丛中不断在跳跃的谷鹏,每平方尺约在30只左右,还不算躲在草叶背后看不见的,要不了几天,谷鹏的密度会上升到每平方尺60只、120只,如达到每平方尺150只,就要成重灾了,到时蝗虫会铺天盖地。

陈洪谧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如旱灾再加蝗灾,苏州府地面将寸草不生,不仅交不了秋税,连养牛的草都没有,牛也会饿死,明年的农业生产将严重受损。他对站在边上的赵永忠说道,马上草拟一份文告,让各县立即停止挑水,组织人员割草,晒草干。立即停止黄豆、蚕豆的输出,凡发现有输往外地的豆船,一律扣押。

牛、马没了草,只能吃豆,所以陈洪谧要立即停止苏州府与外地的黄豆、蚕豆交易。

蒋文远问道,那这些稻秧也要割下来吗?稻秧晒干后,也可供牛、马在冬季食用。

陈洪谧摇了摇头,说道,稻秧不能全部割完,要留一部分,让它们枯死在地里吧。

蒋文远知道,知府让部分稻秧枯死在地里,是为了让朝廷派下来的人看的。你把稻秧都割了,到时朝廷派来的人没看到枯死的稻秧,万一诬陷你谎报灾情,那是要杀头的。

......

苏州巡抚黄希宪在看着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送来的报告,说的都是旱情。他抬起头,看着刚刚从昆山赶回来陈洪谧,说道:“我也刚刚从松江府赶回来。看来今年的旱灾是躲不过去了。”

陈洪谧说道:“我在昆山看到地上的蝗虫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尺30只,按蝗虫的繁殖规律,很快就能达到每平方尺60只、120只,7天后就能达到180只。如此下去,必成蝗灾。”黄希宪说道:“我也注意到了。历来旱情过后就是蝗虫的高发季节,看来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我把情况一起禀报皇上吧。”

陈洪谧说道:“大人,我已通知各县停止挑水救稻,改为抢割杂草,停止各类豆物的输出,这样,牛马不至于饿死。”

“那人怎么办?没了秋收,人就没吃的了。”

“我们苏州府留存的钱两太少。我准备动员苏州境内的米商去湖广购粮。”

原来苏州、湖州是国家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自苏杭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后,湖广地区(即湖南、湖北)成了国家的粮仓,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黄希宪说道:“嗯,不仅是你苏州府,我还要让松江府、常州府直接动用府银去湖广购粮。”

陈洪谧说道:“大人,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估计也会想办法购粮,湖广的米价也会上涨,今年苏州的米价可能会超过历史记录了。”

“物以稀为贵。米价上涨是必然的,只能尽你我所能了。”

“看来那个刘木匠真是个奇人。”

“哪个刘木匠?是那个做机器的刘木匠吗?”

“是的,大人。清明过后他说今年要有旱灾、蝗灾,让周边的十几个村都种了蚕豆、黄豆、土豆、玉米,一颗稻都没种。只有他们躲过了这次旱灾。”

“怪不得前段时间我路过横塘,看他们的地里种的都是土豆、黄豆,我在想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预计到今年要有旱灾的。”

“如此看来,他不仅懂机器,还懂天象。”

“他真是个奇人。可惜他不是书生,否则堪当大用。”

陈洪谧说道:“大人,今年的秋税......?”

黄希宪说的:“我正在拟奏折,明天就送往京城,就是不知道皇上能不能恩准减免今年的秋赋。”

刘万禄搬新家的时间到了。村里来了不少人帮忙搬家具。

刘万禄问父亲,要不要跟他一起搬城里去住?

刘大富说,在乡下住习惯了,还是住在乡下好。其实爷爷是不想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总以为小儿子最后一个结婚,就该按习俗跟着小儿子一起住。

在刘云龙妈妈的坚持下,刘云龙在盘门东大街的新屋里放了3台细线机,水车浜老屋里的9台细线机仍留在原地,由堂嫂刘和美管理。9台拉细机,一年可有1800两银子的收入,刘云龙的妈妈可不舍得废弃。

刘云龙给母亲请了2个女佣人,一个姓吴,一个姓金。都是40岁,本地人。吴妈、金妈在新屋里按刘云龙母亲的要求,吩咐着把搬来的家具一件件放好。

搬好家的第二天,刘云龙就贴出广告,说准备办一所私塾,特招收文化程度为社学、义学以上的学子40人,也招聘教师若干名,教师的招聘条件是举人以上。

等刘云龙把几百只口罩拿到七子山时,罗文才已在指挥工人把砖坯码放到土窑里。

通常烧制黏土砖(青砖)的温度是900℃。罗文才没烧制过保温砖,就问刘云龙,烧制这种砖大约要多少温度?

刘云龙说比你烧制青砖的温度高4成到5成,1300℃左右。

罗文才一听要那么高的温度,就说道,那烧一窑砖的时间最起码要五天。把砖码放到窑里要1天,烧窑要2天,冷却要1天,出窑要1天。

潘益飞问道,为啥烧窑要2天?

罗文才说道,温度400℃以下时,升温速度是每半个时辰30℃,温度在400-900℃时,升温速度为是每半个时辰40-70℃,温度在900℃以上时,升温速度是每半个时辰100℃。你说要不要2天?

潘益飞听后心想,烧个窑还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刘大掌柜要专门请烧窑师来烧制砖块。

郑清俊也在想,今后我烧炼硫铁矿时,看来也得控制炉窑的升温速度。

刘云龙关照潘益飞、郑清俊2人,全力配合罗师傅,烧好每一窑砖。

考虑到今后砖窑烧砖要用大量粘土,应该有个固定、量大的粘土供应地,免得老是把厂区周边的耕植土剥离后采挖粘土,刘云龙就想起了后世的苏州旺璧山砖瓦厂、桃花里砖瓦厂。

后世的苏州旺璧山砖瓦厂位于新郭镇渔家村北面,后来发现该地是越城遗址,就停产了。桃花里砖瓦厂位于上方山南麓的桃花里村,后来因节约粘土,禁止生产粘土砖,改用水泥砖后,该厂也停产,留下了一个深30米,周长达4里的深坑,坑里积满水后就成了湖泊。

既然旺璧山是越城遗址,那也不能在自己手里破坏了,只能选择桃花里了。

刘云龙领着潘益飞来到上方山南麓的桃花里,让他在这里开挖粘土。

刘云龙回到苏州,母亲给他准备好了几盒月饼,说是给你师傅的。

刘云龙这才想起,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忙问妈妈,给工厂工人的福利准备了没有?

母亲说,早就让父亲准备了,明天就发到工人手里。

母亲又告诉他,刚刚官府来人,说是织坊局的潘公公要找他,让他去一下。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