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623章 御驾亲征(6)

再造汉明 第623章 御驾亲征(6)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623章 御驾亲征(6)

几天后,鲁之域率5000关宁军进入了锦州西部的山区,他们的目标是锦州西部230里大凌河、450里老哈河一带的蒙古喀喇沁部。

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汉唐时称为白狼水,辽代称灵河,金代改称凌河,是辽西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约450公里,整体呈西向东之势。上游有南源和西支,南源发源于今建昌县要路沟乡水泉沟,西支发源于今平泉县凌河源村。大凌河流域林木茂盛、水草葱茏,历史上是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的“福德之地”。

老哈河是西辽河的源头,它发源于北直隶七老图山脉的马盂山(今称光头山),向东北流入翁牛特旗、奈曼旗交界处,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后,称为西辽河,全长约430公里。老哈河两岸不仅有连绵的茫茫林海,也有广阔的高山草原,下游的坡降比只有千分之0.8-0.9,可以通航。在后世,由于农业、林业开发较早,植被覆盖率一度下降到10%左右,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后来经大力植树造林,老哈河流域的植被率才提高到52.2%,但此时,由于大量河沙沉积在河道,将河床太高,使老哈河失去了通航能力。

明清大凌河之战后,后金将大凌河、老哈河流域封给了蒙古“喀喇沁部”。

其实,锦州西部的蒙古喀喇沁部并不是真正的“喀喇沁人”,而是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人”。

“喀喇”在蒙语中是“黑”的意思,“喀喇沁”源于元朝的哈剌赤,即制黑马奶酒的牧人。达延汗时期,喀喇沁分7个鄂托克,为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牧地在大明独石口边外的开平(元上都)附近,后来东扩到朵颜卫地区(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到了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在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带领下,携带着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投奔了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阿勒坦汗),俺答汗将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为自己的属民,由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将恩克兄弟另5人所部赐予其弟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的喀喇沁部。此后,喀喇沁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真正的“喀喇沁人”,活动在宣化、大同边外,为西部喀喇沁人,名义上的首领是拉斯喜布(也称汗阿海),真正的首领是“喀喇沁人”所称的洪台吉“布颜阿海”,是达延汗的子孙;另一部分是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部”,被“喀喇沁部”吞并后,成了“喀喇沁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力量,他们活动在蓟镇喜峰口外,为东部喀喇沁,大明也称他们为“三十六家”。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征讨土默特部时,喀喇沁部右翼诸部与土默特部的“顺义王”博硕克图汗(明人称卜失兔)会师,迎战林丹汗,而东部喀喇沁“三十六家”中(喀喇沁左翼),有的出兵援助喀喇沁,有的坐视不管。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由于归化城内建有大召寺,因此蒙古人也称归化城为召城、赵城)大败土默特部、喀喇沁部,西部喀喇沁及派兵援助的东喀喇沁大多溃散,余部被林丹汗吞并,西部“喀喇沁部”从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东部的“三十六家”中没受到损失的“朵颜”诸部袭用“喀喇沁”之名。从此,“喀喇沁”部的首领从黄金家族转到了“兀良哈”人手里。

崇祯二年(1629年),喀喇沁部首领苏布地(恩克的曾孙,巴固代的儿子)携其弟弟色棱(也作色楞)、万丹伟征(也称万丹伟徴)投靠了后金,苏布地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崇祯四年(1631年),苏布地去世后,由万丹伟征继承喀喇沁首领。

在明清大凌河之战中,万丹伟征率喀喇沁部蒙古人进攻明军。明军失败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率70余名明军将领降后金。崇祯七年(1634年),喀喇沁部随清军伐明,克得胜堡后,进攻大同。崇祯十年(1637年),喀喇沁部有3万余部众,兵丁9千余人,清廷为了便于管理,将喀喇沁部编为2旗,清廷封苏布地的儿子固鲁斯齐为札萨克,掌右旗,万丹伟征归于右旗;封色棱为札萨克(历史上,1648年被清廷封为镇国公),掌左旗。崇祯十一年(1638年),喀喇沁部随岳托从墙子岭入关,并在卢沟桥打败了阻击的明军。崇祯十五年(16si2年),喀喇沁部随清军参与了明清松锦会战,围困锦州,击退明军援兵。同年,兀良哈·色棱率5千蒙古兵在谭泰统领下,破黄崖口入蓟州,进入山东。谭泰被黄希宪率领的南直隶地方军击毙于徒骇河后,兀良哈·色棱率残部跟随阿巴泰从红螺山逃出了关内。喀喇沁部经此一战,损失了3千多人马,占喀喇沁部蒙古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喀喇沁部只剩下了6千余丁。

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后,喀喇沁部为了效忠清廷,万丹伟征竟然率5千喀喇沁部蒙古兵跟随清军入关,因此留在关外的喀喇沁部只剩下了1千余丁。首先遭到关宁军进攻的是喀喇沁左旗。

喀喇沁左旗留守的兀良哈·色棱(也称乌梁海·色棱)早就知道明军不仅攻陷了辽阳、盛京,迫使孝庄皇太后提前去了北京,还占领了科尔沁草原,但他认为进入关外的明军只有几千人,布达奇又率3千蒙古兵据守锦州,因此只派出斥候侦查北部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情况,根本没想到明军会从东部进攻自己。当他听说有5千明军从锦州而来时,心想自己手下的大部分兵马都被万丹伟征带走了,余下的400多兵马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于是扔下属民,只带了100多名亲兵一路向西,越过老哈河,逃到了250里外的喀喇沁右旗。

喀喇沁右旗留守的兀良哈·固鲁斯齐(简称固鲁斯齐)看到色棱带着100多人逃来后,忙问道:“怎么回事?”

色棱说道:“不好了,明军打过来了。”

“你胡扯啥,明军怎么会打到这里来?难道锦州失守了?”

“肯定是锦州失守了。”

“我看布达奇就是个废物,竟然把锦州丢了。”然后固鲁斯齐问道:“他们有多少人?”

“有5千多人,都是骑兵。”

固鲁斯齐一听有5千多明军骑兵,心想布达奇只有3千多人,怪不得会丢了锦州,于是说道:“我这里只有600多人,加上你带过来的100多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呀。”

“要不我们去北部,与敖汉部、奈曼部、翁牛特部汇合吧。尽管他们也派了不少兵马进了关,但几部留守的人马加起来,也有几千人了。”

“你说的有理。等我召集手下后,咱们一起去敖汉部。”

等固鲁斯齐召齐人马,准备与色棱一起去敖汉部时,几个斥候纷纷向他报告,东部的喇0嘛沟、小杏沟,南部的大北沟、石门沟,西部的松树沟、鹿沟,北部的二道沟、大南沟都发现有明军。

固鲁斯齐听后明白了,在自己召集手下时,明军把自己包围了。于是他下令道:“我们从二道沟突围,去乌兰哈达。”

二道沟位于固鲁斯齐驻地北30里,老哈河的支流石碑河(今称锡泊河、锡伯河)流经此沟。石碑河是喀喇沁旗境内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喀喇沁旗西部的茅荆坝梅林沟,全长约116公里。石碑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灌木密稠,多飞禽走兽。在后世,由于过度的林业、农业开发,锡伯河两岸的森林覆盖率曾下降到了3.3%。

二道沟以北50里就是乌兰哈达(今称赤峰)。因该地区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因此蒙古人把它称为“乌兰哈达”。到了乌兰哈达就进入了敖汉旗的地盘。

700多名蒙古兵跟着固鲁斯齐、色棱策马向北奔去,在距二道沟2里的富余沟就遭到了明军的阻击。固鲁斯齐、色棱带着蒙古兵冒着明军的炮火,向富余沟冲去。色棱在第一次冲锋时就被明军的炮火击毙。色棱战死后,他带来的手下由长子奇塔特指挥。固鲁斯齐、奇塔特带着蒙古兵又冲了3次,都没冲过富余沟。

固鲁斯齐还想组织第五次冲锋时,斥候向他报告,明军已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了。到了这个时候,固鲁斯齐、奇塔特终于明白了,自己已是插翅难飞了,于是不得不率余下的400多人向关宁军投降。

固鲁斯齐、奇塔特被押到了鲁之域面前。鲁之域见他俩跪下后,问道:“色棱呢?”

奇塔特说道:“将军,我父亲已战死了。”

“你是他的长子?”

“是的。”

“那你就是喀喇沁左旗的旗主了。”

“将军,我能不能继承旗主,得听皇上的。”

“听哪个皇上的?”

奇塔特心想,我要是说听顺治皇帝的,你立即会砍我的头,于是说道:“听大明国皇帝的。”

“我的话就代表我们的义兴帝,说你是旗主,你就是旗主。”

“明白,我是旗主了。”

鲁之域又问固鲁斯齐、奇塔特:“知道我们将怎么处置你们吗?”

固鲁斯齐说道:“将军,我愿伏诛,只是希望你能放过我的属民。”

奇塔特心想,自己才刚刚接任旗主,就要被砍头了,于是哽咽着说道:“请将军饶命,也请能放过我的属民。”

“请放心,你们的属民也是我们大明国的臣民。”

固鲁斯齐一听就知道,明军并不会屠杀喀喇沁人,于是说道:“我替属民谢将军不杀之恩。”

“我也不会杀你。”

“谢将军。”

奇塔特忙问道:“那我呢?”

鲁之域对奇塔特说道:“我们皇上已给你安排了一个去处。”

“去哪里?”

“澳洲岛。”

“澳洲岛在哪里?”

“在大明国本土南几千公里远的地方。”

“去那里干吗?”

“那里有比蒙古高原还要广阔的草原,你可以在那里尽情策马奔腾。”

“我的属民呢?”

“他们将跟随你一起坐船去澳洲岛。”

“谢陛下隆恩。”

“不过,请记住了,那里有几十万原住民,你们到了那里后,不得滥杀无辜,否则杀无赦。”

“记住了。”

鲁之域征服喀喇沁部后,在喀喇沁旗留下200多名士兵,余部赶往北部的“赤峰”。

后来,固鲁斯齐留在了喀喇沁旗,而奇塔特带着他的1万多部众从宁远城坐船去了澳洲岛,为大明国开疆拓土。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