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74章 秀才孙云球

再造汉明 第74章 秀才孙云球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74章 秀才孙云球

刘云龙来到玻璃坊,几个工人正在磨制镜片,其中一个工人看着像童工。

他立马把周泉叫过来,问怎么回事?

周泉介绍道,这个孩子叫孙云球,年纪确实小,才15岁,不过他是薄珏的徒弟。他父亲叫孙志儒,是崇祯年间的进士出身,任过福建莆田知县,后看到官场**就辞官回了苏州。他去年就中了秀才,看到父亲辞官回家,也就厌倦了追逐功名,放弃仕途,却对光学、机械极有兴趣,听他说自学了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李之藻翻译的《同文算指》,并拜薄珏为师,学习机械知识,今年夏天还特意跑到杭州去拜陈天瞿为师,学习磨镜技术,刚刚从杭州回来不久。薄珏听说玻璃厂要招聘磨镜师后,就把孙云球介绍过来了。

刘云龙听后心想,历史上,这个孙云球也是苏州的名人,确实拜过薄珏为师,曾把他的一生所学写了本《镜史》,是中国第一个研制显微镜的人。没想到他竟然就以童工的身份来到玻璃厂打工了。于是,他把孙云球叫过来,问道:“你懂磨镜技术?”

孙云球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就是把镜片磨制出一个曲面。”

“为啥要磨制成曲面?”

“因为光线通过镜片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凸透镜、凹透镜就是利用了光线的折射原理。”

“用凸透镜时,太阳光会聚集在什么地方?”

“太阳光属于平行光线,它通过凸透镜后聚集于一个点。这个点称之为焦点。”

“知道了这个焦点,有什么用处呢?”

“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我们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这就是放大镜的原理,老花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

“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以外呢?”

“当物体在焦距以外,2倍焦距以内,我们看到的是放大的倒立实像;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我们看到的是缩小的倒立实像。”

刘云龙听后心想,看来史书上记载的孙云球还果真是把刷子。他继续问道:“凹透镜有焦点吗?”

“光线通过凹面后,呈发散状,因此凹透镜没有实焦点,只有虚焦点。无论物体在哪里,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近视眼镜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如果物体是虚物呢?”

“当物体为虚物,虚物在凹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虚物正好在凹透镜的焦点时,成像于无穷远;虚物在凹透镜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虚物在凹透镜两倍焦距时,成与物体同样大小的虚像;虚物在凹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行呀,是你师傅教的?”

“师傅教了一点,杭州的陈师傅也教了一点。”

“凹透镜和凸透镜结合起来呢?”

“如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是凹透镜,可以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东西。”

“那假如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呢?”

“我没镜片,所以没试过,还不知道,但听人说起过。”

“听人说起过什么?”

“说是可以看见很小很小的东西。”

“想试试吗?”

“想。”

“好,我这里镜片很多,随你怎么试。你试试二种情况,一种是目镜的焦距大一点,物镜的焦距小一点;一种是目镜的焦距小一点,物镜的焦距大一点。”

“好。”

“你知道光有几种颜色吗?”

“不知道。”

“彩虹见过吗?”

“见过。彩虹有青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光也有这七种颜色。我让周干事给你做一块三菱镜,你不用去看彩虹就可以看见光的七种颜色了。”

“好。在你这里我可以好好研究光学了。”

“你是秀才了,为啥要来我这里打工?”

“你这里的秀才还少吗?他们可以来做工,我又为啥不可以呢?再说做工不是我的目的,我是想研究光学。”

“你还小,我这里是不用童工的。”

“好多铺坊都有小孩在做工,为啥你不能用?”

“小孩子就应该好好读书。”

“我书都读完了,还读什么书?”

“你读完的是四书五经,可学无止境,你还可以学很多东西,比如这个光学,你的县学就没教过。”

“我的四书五经都背完了,可我们的县学就教这么多内容,还有什么书可读的?学校里又不教光学的。”

“谁说学校里不教光学的?”

“吴县县学教吗?长洲县学教吗?苏州府学教吗?”

“他们不教,我的学校就教呀!”

“他们说你的学校是专门教炼丹的,我又不想长生不老,学啥炼丹呀。”

刘云龙听后,真有点哭笑不得,原来外面是这么传言他的学校的。就对孙云球说道:“我的学校除了教炼丹之外,还教你感兴趣的光学、运动学、机械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运动学是什么?”

“你不是对机械也感兴趣吗?运动学是机械学的基础。”

“真的?”

“真的。”

“那我去听课,可以吗?”

“你已是秀才了,学校上语文、乐律、历史课时,你在这里研究你的光学,其他的课你去听,行不?”

“去听课要收多少钱?”

“我的学校是免费的,不收费。”

“还有免费的学校?那好。”

于是,孙云球有时在玻璃厂研究他的光学,有时去刘云龙的学校听刘云龙讲物理、化学。

刘云龙见孙云球又埋头磨制镜片后,心想中国造的望远镜、显微镜可以提前诞生了。

在明代,中国的光学已有所应用,如眼睛。

眼镜在元代就传入中国,但价格昂贵,非平常百姓能用得起的。即使到了明代中期,眼睛价格有所下降,但也是单片镜,一片“单片镜”的价格是30两银子,得拿在手里使用。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因高度近视,因此常把单片镜拿在手里“借光”。

崇祯年间杭州有个叫陈天衢的人用水晶磨制镜片,苏州人从陈天瞿那里学会了磨制镜片,但水晶镜片的价格还是很贵,装上玳瑁架子后,一副眼镜的价格也要20两银子。

在后世,玳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明代玳瑁很多。玳瑁不仅能入药,自古以来还被认为是吉祥长寿、辟邪纳福的象征,因此不仅皇家贵族,即使平民百姓也喜欢带玳瑁手镯、玳瑁耳环,有钱人家还用玳瑁做花瓶、笔筒、毛笔杆。玳瑁甲片加热后可以加工成任何形状,苏州的眼镜作坊就用玳瑁来做眼镜架。即使现在玻璃厂用玻璃片做成近视、老光镜片,再装上用玳瑁做的架子,就是一副近视眼眼镜或老光眼镜。不过因玳瑁本身就贵,因此玻璃厂生产的眼镜,无论近视还是远视,每副眼镜5两银子。

不过崇祯十四年中国还没能制造望远镜、显微镜。而荷兰人亚斯·詹森于1590年就发明了显微镜,意大利人伽利略于1609年就发明了望远镜,用于观测天文。历史上中国造的第一台望远镜、显微镜就是由孙云球制造的,此时已是清朝统一中国的事了。

刘云龙从镜片磨制车间来到镜子车间巡视。

自从有了硝酸后,玻璃坊就不再用水银制作镜子了,改用硝酸银做镜子。

以前做镜子用的水银易引起重金属中毒,操作起来得十分小心。现在有了硝酸后自然有了硝酸银,工人们就按照刘云龙提供的工艺改用硝酸银制作镜子。做镜子时的还原液由蒸馏水、酒石酸氢钠及微量硝酸银组成。

工人将玻璃用铁红粉水将玻璃研磨光滑,冲洗后,用微量氯化亚锡擦洗镀银面,去除玻璃表面的铁质,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将银液、还原液均匀倒在玻璃镀银面上,待形成银镜反应后,倒掉玻璃上多余的液体,用水冲洗,再倒上1%的明胶水,晾干后,涂上铁红漆,镜子就做成了。

刘云龙巡视了镜子车间后,接着巡视煤球车间。

煤球是用铁铺运来的机器做的,十分简单,可以做流水作业,几台机器一天可以做几千斤煤球。

周泉担心做的煤球卖不出去。

刘云龙说暂时卖不出去不要紧,你可以拿几个煤炉样品给苏州的几个浴室试用,等他们看到使用煤炉的好处后,就会来买的。也可以让几家老百姓试用煤炉来烧菜做饭,看看是不是比烧木材方便?只要老百姓认可了煤炉,今后就不愁卖不出去。

刘云龙离开玻璃坊后,来到铁铺巡视。

他见铁铺已在制作锅炉,看到要靠铁锤将钢板弯曲,心想得尽快研制液压机了。

陆东鸣陪着刘云龙来到席梦思车间。制作席梦思的图纸自然是来自刘云龙。

工人们把十几个弹簧固定在底垫上,四周钉上木板,再罩上棉布,一张后世的席梦思就成了。

陆东鸣对刘云龙说道,铁铺要制作螺栓、螺母、铁钉、铁针、煤炉,还要做席梦思、炼钢机械、管道等,制作的东西太多了,场地不够用了。

刘云龙让陆东鸣把周边的几个店铺,连同这些店铺后面的空地一起买下来。今后铁铺的规模至少要扩大到40亩地。

刘云龙趁空给学生上课,今天是做实验课。

现在实验室里已摆满了玻璃坊送来的各种玻璃试管、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铁铺送来的各种实验用架子、摆球、铁球、天平、砝码,肥皂坊送来的炼碱、烧碱、活性炭、甘油,七子山硫酸厂送来的硫酸、盐酸、硝酸、磷酸,还有各个矿送来的矿石样本。

刘云龙在一个玻璃缸中点燃了一支蜡烛,然后,他对学生们说道:“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也会消耗氧气。没有了氧气,燃烧就没法继续进行。氧气存在在哪里呢?存在在土壤中,存在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现在,我把盖子盖在这个玻璃缸上,我们来看看蜡烛会怎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说着他把一个玻璃盖子盖在了玻璃缸上,玻璃缸中的蜡烛燃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

他说道:“在盖子刚盖上去时,玻璃缸中还有氧气,所以蜡烛还能继续燃烧,但是随着燃烧的进行,玻璃缸中的氧气渐渐被耗尽,蜡烛就熄灭了。假如在蜡烛快熄灭时,我打开这个盖子,让空气进入杯中,因空气中有氧气,蜡烛就会复燃。”

说着,他重复了这个实验,在蜡烛快熄灭时,他打开盖子,快熄灭的蜡烛再次燃烧起来了。

他说道:“蜡烛没了氧气会熄灭,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没了氧气也会死亡。我们来接着看一个实验。”

他在玻璃缸里,放进一只双腿已绑起来的活鸡,盖上盖子。半个时辰后,鸡挣扎了一会儿,被憋死了。

刘云龙说道:“鸡和人一样,也需要呼吸。它吸进去的是玻璃缸中的空气,用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它的生命,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玻璃缸加了盖子,没有新鲜空气进去,当玻璃缸中的氧气耗尽时,鸡就被憋死了。”

他说道:“那么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呢?”他拿出一个有刻度的玻璃杯,说道:“这个玻璃杯上有5个等分的刻度,我们来试验一下。”

说着,点燃了一支蜡烛,把它插在一块木块上,放进盛有水的玻璃缸里,蜡烛就浮在水面上。他把玻璃杯倒过来,扣住蜡烛。随着蜡烛的燃烧,玻璃杯中的水面渐渐上升,等到蜡烛熄灭时,玻璃杯中的水面上升了五分之一。

他说道:“这个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的五分之一。玻璃杯中水面为什么会随着氧气的消耗而上升呢?因为我们的空气是有气压的,玻璃杯中的氧气被消耗后,玻璃杯中存在负压,玻璃杯外面的水在气压作用下,被压进了玻璃杯中。那么,空气中的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他拿出一根有刻度的玻璃管,在里面灌满水银,然后说道:“这个玻璃管的长度是3.125尺(即1米),里面灌有水银。我们把它倒过来,放进水里看看。”

说着,他用手指压住玻璃管的口子,把它倒立后放进水缸里,放开压住玻璃管口子的手指,玻璃管内的水银向下流,流到7.5寸(即24厘米)时,水银柱不再下降。

他说道:“现在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的高度是23.75寸,这个实验说明,空气的气压是23.75寸(即76厘米)水银柱高。等以后你们学了压强知识后,就能把它换算成压强了。”

做了几个实验后,刘云龙说道:“今天的实验课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复习一下......”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