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297章 嫂嫂嫉妒弟媳美貌,把她赶进破屋,挖开地基后当场反悔

李家村住着一个姓王的女子,人称王氏,王氏的丈夫死得早,留下两个儿子相依为命,母子三人靠种地,打柴为生。

其实王氏并不是李家村的人,他的丈夫原本是城里的一个生意人,家财万贯,只可惜家道中落,丈夫积郁成疾,不治身亡。

王氏的丈夫去世时,她才二十三岁,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城里生活确实不易,于是她就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李家村,因为李家村荒山多,她在这里开荒种地不至于饿死。

她们母子三人在山脚下盖了两间茅草屋,这一住就是十来年,如今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八,一个十六,都已经长大成人。

两个孩子知道母亲不易,因此也都特别的孝顺,家里家外的活都抢着做,不让母亲操心。王氏看着两个懂事的孩子,心中很是欣慰。

眼看着村里同龄的男孩都娶妻生子了,王氏心中着急,可人家姑娘见她母子三人日子贫苦,只有两间茅草屋,都望而却步。

一日,王氏就与两个儿子商量,说要盖几间新房,两个儿子听了也很赞同母亲的想法,只是家里没钱,如何盖房?

王氏从房里拿出一个布包,布包里有几件金银首饰,说留着也没有用,就让儿子拿去换钱盖房子。两个儿子知道这是母亲的陪嫁,就不同意。

王氏一看儿子这样,就说道:“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留着也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衣穿,拿去换些钱回来盖房子,再给你们兄弟成个家,娘这辈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到了那边对你爹也有个交代。”说着不觉泪眼婆娑。

两个儿子见母亲伤心,也就不说什么,老大张云峰就拿着银饰去城里换了钱,然后兄弟二人又砍来木头,自己做土坯,找人做了大瓦,一个月之后,三间崭新的大瓦房就盖好了。

在那个时代,能盖三间大瓦房的家庭也不多,因此张家盖瓦房的事震惊一时,村民们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张家虽然家道中落,看来还是有些家底的,以前看不起张家的人也都改变了看法。

自从张家新房盖好之后,很多人都上门提亲,说张云峰和张云海两兄弟心地善良,勤劳肯吃苦,要是那个姑娘能嫁给他们,那就一辈子有福了。

其实这些人说得没错,这兄弟二人是很善良,也很能干,这些人嘴上这样说,其实心里想的是他家有家底,这就是现实。

李家村有一个男子,外号叫李能人,这人心眼子活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且特别势利,比他强的就舔着脸巴结,不如他的就会踩上几脚。

如今张家的新房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说不定他家还有其他宝贝,这样好的家庭李能人是不会错过的,于是就亲自上门提亲,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云峰。

李能人的女儿名叫李秋菊,从小就被父母宠着,再加上她家条件好,优越感爆棚,和她父亲一样,看不起穷人。

张家新房盖起来后,李秋菊也开始对张家刮目相看,想想张家兄弟都是一表人才,她嫁给任何一个都不吃亏。

王氏是个明白人,李能人之所以上门提亲,是因为这几间大瓦房。

王氏原本想给儿子娶个忠厚之家的女子,可这李能人朋友多,势力大,王氏知道不能得罪他,就和儿子商量该怎么办,母子三人都感觉很为难,如果娶了李家女子,怕以后有后患,如果不娶,就会得罪李能人。

李云峰说道:“要不就答应吧,咱们要在这里生活,就不能得罪李能人,李秋菊嫁过来,咱们实心实意地对她,她也会被感化的,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没人来提亲时发愁,如今有人来提亲了还发愁,王氏叹了口气说道:“你说得也对,凡事咱们多往好处想想,就会豁然开朗。”

如今张家兄弟成了香饽饽,李能人怕夜长梦多,就选定了良辰吉日,定在十天后二人成亲。

在成亲的前一天,王氏把两个儿子叫到房里,对大儿子说道:“云峰,卖首饰的钱都用在了盖房子和娶亲上,你成亲之后,也不要忘了你弟弟,你们兄弟同心协力,攒些钱给他也成个家,这样娘也就安心了!”

张云峰说道:“娘就放心吧,我们兄弟二人一起努力挣钱,弟弟的婚事根本不是问题。”

张云海说道:“娘,我才十六岁,我自己能挣钱,你放心吧!”王氏听了两个儿子的话,也放心了不少,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想尽量一碗水端平。

张云峰和李秋菊成亲之后,夫妻恩爱有加,李秋菊对王氏也很孝顺,每天做饭,洗衣,打扫,家务活一样也不落下,还妈长妈短地叫个不停,叫得王氏合不拢嘴,看来自己之前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张云峰和张云海两兄弟每天依旧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婆媳二人在家里做饭洗衣,纺线织布,日子过得温馨幸福。

这样幸福的日子才过了一个月,李秋菊就对张云峰说道:“你们都把我当外人防着,我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张云峰听妻子这样说,有点莫名其妙,说道:“你这是哪里话?咱们是一家人,我们怎么会防着你呢?”

李秋菊一听就更气了,说道:“你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家财万贯,你母亲肯定留得有钱,既然有钱,为啥还要装穷,每天上山砍柴度日,这不是防着我吗?”

张云峰一听就明白了,果然不出所料,李秋菊嫁给他就是以为他家有钱,看来现在有必要给她说清楚,要不她总是猜疑,日子也没发过呀。

于是张云峰就把母亲卖首饰盖房子的事一五一十地给妻子说了,最后说道:“现在家里穷,不代表一直穷,我会用自己的双手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呸!靠种地砍柴吗?我看这样下去,等到猴年马月也是穷,好生活,你以为好生活那么容易就能过上吗?不是你嘴皮子动动那么简单的!”

张云峰怕母亲听见了担心,就好言相劝妻子,可李秋菊是越劝越醉,根本不听,一直骂到张云峰睡着才算消停。

次日一早,李秋菊就跑回了娘家,到家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说自己上当了,那张家根本没有钱,盖房子,成亲的钱都是王氏卖首饰的钱,如今那些钱都花完了,他家一贫如洗。

李能人听了赶紧劝她,说道:“你怎么不长长脑子,他家有兄弟二人,如今老二还没有成亲,你婆婆当然不会露出家底,她怕你独吞,等老二成亲之后,分家的时候她才会拿出来的。

我的乖女儿,你就忍忍吧,现在吃点苦,你婆婆百年之后,那钱财不都是你们的。”

李秋菊说道:“我不信,看老太婆那穷酸样,哪里像是有钱人?”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烂船还有三斤铁呢?张家以前可是县里的首富,就算是家道中落了,也不可能是一无所有,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就听爹爹的,准没错!”

李秋菊在李能人的反复劝说下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去了,一家人见她回来,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依旧对她很好。

从那之后,李秋菊什么活都不做,整日的游手好闲,出去串门子,王氏做好饭就叫她回来吃,她还挑三拣四的,一会说盐放多了,一会又说米太硬了,王氏知道她在家里娇惯,也不说什么,尽量按照她的要求做。

一日,吃饭的时候,李秋菊说王氏油放少了,没有一点滋味,张云峰看不下去,就软声软语地说道:“吃吧,油少些好,吃油多发胖了影响身材!”本来是一句玩笑话,李秋菊就指着张云峰的鼻子大骂。

张云海看不下去,就说了她两句,他就把张家闹了个天翻地覆,村里人都说这张家不是娶媳妇,而是娶了个老祖宗,那些来张家提过亲的都幸灾乐祸。

李秋菊大闹了一场后又回了娘家,村里人都以为李能人会去张家算账,谁知那李能人不但没有找张家的麻烦,还拿了礼品去给王氏赔不是,说女儿被他惯坏了,希望他们多担待。

王氏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这样说就见外了,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我这一把年纪了,怎能与她计较?”

李能人直夸王氏深明大义,说女儿还在气头上,就让她在家里住些日子,他要好好管教管教,等消了气就送回来。

李能人回到家中,对李秋菊说道:“你在张家什么都不用干,每天吃饱玩饿,他们母子也不敢说你个不字,你就不要闹了,安心等着老太太百年之后就可以了。”

李秋菊说道:“她现在身体还硬朗着呢,何时是个头啊?我的青春都白白地浪费在他们身上了。”

李能人说道:“你这孩子,没有苦上苦,哪有甜上甜?”

李秋菊在娘家一住就是一个月,王氏让儿子把她接回来,可张云峰已经被李秋菊闹怕了,就是不愿意去接,在王氏的再三催促下,他才拿了礼品去了李家。

李能人见张云峰来,就说道:“云峰啊,过日子不容易,你作为一个男人,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更不容易,我能理解你的苦衷,可你也要两头都顾得住才行啊!”

张云峰知道李能人话里有话,也不想做解释,只能点了点头。

李能人对李秋菊训斥道:“秋菊,如今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嫁了人不比在家里,你的脾气要收敛一下,回家好好孝敬你婆婆,好好与云峰过日子,否则我都不饶你。”他又看着张云峰说道:“云峰,你别与她一般见识。”

李秋菊和张云峰一起回家后,依然是什么都不做,吃饱玩饿,也没有个笑脸,不过很少无缘无故找事了,一家人见她这样,也就很知足了。

张云海为了多挣些钱,也为了不看嫂子的脸色,他决定去城里做工,王氏也就没有阻拦。

张云海放心不下母亲,说道:“我嫂嫂说什么你就当做没听见,千万别生气,我一有空就会回来看你的。”

王氏安慰他道:\"放心吧,你嫂子比以前好多了,不会有事的,只是你,出门在外要多加小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张云海告别母亲就去了县城,人市上找活的人很多,他等了两天才有人把他带走,说工期一个月,具体的活就是去拉货,他本来想做长工的,如今没有找到,也只能暂时做一个月,干完再说。

张云海和一群年轻人跟着刘员外去南方拉货,一个月之后安全回转,刘员外给每人发了工钱,大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张云海拿了工钱正要离开,却被刘员外叫住了,说道:“小伙子,你愿不愿意留下来?”

张云海受宠若惊,说道:“员外要是有活需要我做,我愿意留下。”

“好,那你就留下吧,每天负责劈柴喂马怎么样?你放心,工钱不比拉货少。”

他出来就是为了挣钱,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什么活都可以做,说道:“那就谢谢员外了。”

张云海买了一些点心,回家看望了母亲,就回到了刘员外家里干活,每天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从不会偷懒耍滑。

刘员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日,他把张云海叫到房里,说他为人忠实可靠,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张云海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就不做声,刘员外见他不做声,就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张云海见过刘小姐,那刘小姐是张员外最小的孩子,长的是貌若天仙,人见人爱。

刘员外居然说要把女儿嫁给他,这幸福来得也太突然了,说道:“谢谢员外的美意,可是我家里贫困,怎么配得上小姐,小姐跟了我会受苦的。”

刘员外呵呵一笑说道:“家贫怕什么,只要勤劳,日子会好起来,只要你对莹莹好,没钱花就来找我!”

张云海说道:“婚姻大事我还要与母亲说一声才好。”

刘员外说道:“那是自然,与你母亲说是应该的。”

张云海回到家里,说刘员外要把女儿嫁给他,王氏一听也很高兴,说就怕委屈了人家姑娘。

张云峰听说弟弟要娶刘员外的女儿,也是非常高兴,就和妻子商量拿出他们攒下的钱,让弟弟娶妻。

李秋菊嫁给张云峰就是为了钱,要让她出钱比登天还难,骂道:“窝囊废,就你卖柴那三核桃两枣,还不够我塞牙缝呢,哪里有钱?”

本来张云峰卖柴的钱是要交给母亲的,到时候给弟弟娶妻用,李秋菊就与他大闹,他只能把钱先交给她保管。

张云峰说道:“先是盖了新房,接着咱们又成了亲,家里已经空了,如今弟弟要娶妻,按理说咱们要拿钱出来的。”

“这房子又不是我一人住了,我们成亲,你家花了多少钱,还有脸说,我都替你们害臊!”无论张云峰怎么劝说,李秋菊就是不愿意拿钱出来。

张云海听到嫂嫂吵闹,就对哥哥说道:“哥哥不要担心,我在刘员外家里做工挣了一些钱,已经够用了。”

刘员外知道张云海家贫,就在城里为他们买了宅子,并为二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新婚之夜,张云海掀开新娘子的盖头,看到貌美如花的新娘子,激动不已。

也就是在新婚之夜,他才知道刘莹莹不会说话,不过他能娶到如此貌美的女子也知足了,会不会说话他不在乎。

成婚之后,张云海想要把王氏接到城里居住,但王氏说她老了,在家里住习惯了,不愿意到城里去,于是张云海夫妻就经常带上礼品回家看望王氏。

村里人都说张云海有福气,娶了个如此貌美的女子,而且还这么孝顺,只有李秋菊气不过,看着貌美如花的刘莹莹,她万分嫉妒,不过想到她不会说话,心里就有了一些平衡。

刘员外心疼女儿,经常给她送钱送物,可张云海正直,不要刘员外的东西,说道:“岳父大恩,你给我们夫妻一套大宅子,我们就感激不尽了,以后您就不要再破费了,我娶了莹莹,她的一切都应该由我负责。”

人穷志不短,刘员外很欣赏张云海的人品,就让他在店里当掌柜的,这样可以多挣些钱,女儿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又过了几个月,刘员外突然因脑出血离世,刘莹莹大哭一场,她虽然不会说话,可她知道,刘员外走了,她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果不其然,刘员外去世之后,刘莹莹的几个哥哥就把张云海和刘莹莹赶出了那座大宅子,也把张云海辞退了。

原来,刘莹莹不是刘员外的亲生女儿,是他收养的,因此她的哥哥们对她一点情义都没有,是不会让她带走刘家一针一线的。

夫妻二人从吃穿不愁变得一无所有,王氏知道后,就让大儿子去把他们找了回来,说家中虽然不富裕,但有二亩地种着,也不会饿肚子。

村里人得知刘莹莹的遭遇都很同情她,说她的哥哥太不讲情面,即便不是亲妹妹,在一起生活这么久,也有了感情啊!

李秋菊却幸灾乐祸,说道:“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张云海夫妇回来之后,王氏就搬到了茅草屋居住,把新房的西屋让他们住,张云海不同意,可王氏说不能委屈了刘莹莹,非让二人住不可。刘莹莹虽然从小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她知道入乡随俗的道理,来到农村之后,她每天做饭洗衣,扫地,什么活都干,还给婆婆端吃端喝的,村里人都夸她不但漂亮,而且孝顺,是个难得的好媳妇。

在村民们的眼中,李秋菊本来就是一个恶媳妇,如今有了对比,就显得更恶了。

刘莹莹人美心善,李秋菊本就嫉妒,如今她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一下子就把她比了下去,她就更加气愤,于是就给张云峰说要分家。

张云峰和弟弟感情深,自然不想分家,可李秋菊每天指桑骂槐,没事找事,他也是十分头痛,与其这样闹腾,还不如把家分了清净。

张云峰就与母亲和弟弟商量,虽然大家都不想分家,但知道拗不过李秋菊,就同意分了,于是就找来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村长主持分家。

李秋菊本来就强势霸道,她坚持要新房,同时,还提出新房里的东西都是她李秋菊的,村长一听觉得这李秋菊太不讲理,就说要平均分配。

张云海怕哥哥为难,就说道:“好汉不吃分家饭,就按照嫂嫂说的分吧!”张云海这么说,老村长也没有再说什么。

李秋菊分了新房还不够,还逼着王氏拿出宝贝,说他家以前是大户人家,肯定藏的有宝贝,让她拿出来分了,好过日子。

王氏说没有,她不相信,说宝贝肯定在茅草屋里藏着,王氏就说:“这茅草屋有宝贝,这屋子就给你们,新房子给云海两口子。”

李秋菊见王氏这样说,就觉得王氏是想把新房子骗走,就说道:“茅草屋有宝贝我也不要,让他们要吧!”

在村长的见证下,张云峰两口子分了新房子,张云海俩口子分了两间茅草屋,并说房子里的一切归房主所有,以后决不反悔,并立下了字据。

分家后李秋菊依然不肯罢休,天天追着王氏要宝贝,王氏本来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一下子病倒了,过了几日就离开了人世。

王氏的死让李秋菊彻底绝望了,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王氏根本没有钱,村里人说她有钱都是猜测,气的她就打骂张云峰。

本来王氏就是被李秋菊气死的,可她居然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如今又来打骂丈夫,张云峰就再也忍不住了,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就狠狠的把李秋菊揍了了一顿。

村里人见李秋菊挨打,都说她自作自受,活该,早就该打了,李秋菊没有得到钱,本来就觉得自己上当,如今又听别人这样说她,就再也无法忍受了,就要和张云峰离婚。

李能人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也是气愤不已,但想到女儿臭名远扬,离了婚就不好找了,因此就不同意她离婚,并劝她好好过日子。

再说张云海,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农闲的时候,他出去做工,农忙时回来种庄稼,因为他勤奋能吃苦,两年时间就挣了一些钱。

他家的茅草屋十几年了,夏季到处漏雨,冬天四面透风,他就决定把茅草屋推倒,重新盖新房。

为了省钱,挖地基他没有请人,自己顺着原来的老地基挖,结果就挖出一个盒子,正好被不远处的李秋菊看见,她就飞快地跑了过去,要去抢那个盒子。

张云海就抱着盒子去找村长,村长说道:“先把盒子打开看看,”张云峰就打开了盒子,里面满是金银珠宝。

李秋菊又要去抢,却被老村长喝住了,说道:“当初分家已经立下字据,这东西是在茅草屋找到的,就没有你的份!”可李秋菊一向都不讲理,说道:“当时我被老太婆吓唬住了,那字据作废。”

村长说道:“做不做废,你说了不算!”来看热闹的村民也纷纷指责李秋菊,说她什么便宜都要沾,李秋菊又气又怕,两腿发软,差一点瘫痪。

半夜时分,一个男子悄悄溜进屋子,李秋菊见男子进屋,就赶紧关上了房门。

男子说道:“现在还早,等到三更再动手。”

李秋菊:“那个盒子里的金银珠宝都是上品,肯定值不少钱,咱们拿到之后,就离开这里,去做一对神仙眷侣,岂不快活。”

男子说道:“我现在就要与你做神仙眷侣!”说着就动手动脚。正在这时,一群人就踹开了房门,把二人抓住。

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一群人吓坏了,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其实,张云海早就发现了李秋菊与人有奸情,但为了哥哥能有一个家,他一没有说,只提醒哥哥不要出远门,他想只要天天看着李秋菊,她就会与那人断了,没想到李秋菊却变本加厉,没有一点悔改之意。

今天,他哥去给人家干活没回来,他看见那个男子又去了李秋菊的房里,就找来村里的一群男子过来抓人。

众人把李秋菊和那个男子捆住双手,连夜送到了县衙,次日就被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

张云海有了钱之后,就和哥哥去城里做生意,又给哥哥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忽一日,有一辆豪华马车停在张云海家门前,后面还跟着知县,知县就是村长的儿子,张云海兄弟都认识,赶紧上去打招呼。

知县却从马车上请出一人,此人四十多岁,气度不凡,一看就是大人物。

此人叫吴长江,苏州人氏,他爷爷和父亲都是商人,十三年前,他进京赶考,家中被强盗抢劫,一家人惨死,只有七岁的小女儿惠娘失踪。

吴长江做了大官之后,一直在查找那伙强盗和自己的女儿。其实,那伙强盗抢了他家之后,分了钱就各自过日子去了。

这些年他把哪群强盗一个个都找到了,得知他的女儿在强盗头子手里,经过调查,本县的刘员外就是当年的强盗头子,谁知刘员外已经去世,吴长江就把他的几个儿子抓了,并没收了财产。

吴长江得知女儿的下落就找来了,刘莹莹看到吴长江,一着急就开口叫了“爹”,父女二人抱头痛哭。

十三年前,刘莹莹已经七岁了,她看到自己的家人被杀,惊吓过度就不会说话了,土匪头子看她可怜,就对她起了恻隐之心,没有杀她,并把她当女儿一样养着,取名刘莹莹,刘员外对她很好,也许是为了赎罪吧!

惠娘恨刘员外杀了自己一家人,又感激他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十几年来,她一直生活在痛苦和纠结之中。

吴长江见女儿如今生活得很幸福,也就放心了,把刘家的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女儿名下,他就回京城去了。

张家兄弟成了县里的首富,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兄弟俩救济贫困,修桥补路,一生做了很多善事。

兄弟二人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七个女儿,整个大家庭和和睦睦,万事兴旺发达。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