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92章 女子成亲,道士装醉误入新房,悄悄说道:熄灯后再洞房

沈员外是苏州城有名的丝绸商人,家中已经积累了万贯家财,其实沈员外今日的成就都是他白手起家干出来的,是妥妥的富一代。

沈员外的父亲只是个走乡串户的货郎,但他长跑四外,见识多广,儿子十三岁的时候,他就把儿子送到苏州府最大的丝绸庄里做事,加上沈员外聪明好学,几年时间就掌握了做买卖的秘诀,于是就辞工单干了。

他从摆地摊开始,经过十几年的辛苦拼搏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就在苏州府买下了一个店铺做门头生意,那年沈员外已经三十岁了。

他一直为生意打拼,婚事也就耽误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娶了一个小商贩的女儿梅如兰,梅如兰虽是小家碧玉,但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不但生的貌美如花,还知书达理,温柔娴淑。

夫妻成亲一年后,梅氏就为丈夫生了一个粉嫩可爱的小女儿,取名沈诗雅,沈诗雅从小就随了她母亲,活脱脱一个小美人。

如今的沈诗雅已经一十六岁,她美目流盼,玉颊樱唇,身材也是玲珑有致,美的不可方物,这样的绝世佳人,可谓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沈员外夫妇把女儿视若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沈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意日进斗金,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德十一年,盗匪猖獗,沈家一夜之间家破人亡,钱财被抢劫一空,沈员外为了护住妻女被盗匪杀害,梅氏也受了重伤,母女二人躲在地窖里才逃过一劫。

因为伤势过重,梅氏还是离开了人世,好好的一个幸福之家就剩下沈诗雅一人,梅氏临死时拿出一个玉镯和一封婚书交给女儿。

说道:“你父亲年轻的时候救过一个书生,那书生考取功名之后就来到家里,为了报恩,把他儿子与你定下了娃娃亲,有手镯和婚书为证……

此人姓陈,如今在洛阳府任知府,你拿着这些去找他……”梅氏还没有说完就断气了。

沈诗雅举目无亲,只能远赴洛阳府去找那陈知府,她一个年轻女子实在是不安全,于是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叫花子,一边讨饭一边朝洛阳府而去。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府,此时的沈诗雅头发凌乱,衣服破烂,脸上也是脏兮兮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叫花子。

经过打听,她就来到了知府衙门外面,守门人看见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就要赶她走,沈诗雅说道:“求您通融通融,让我见一见陈知府吧……”还没等她说完,就被看门的一脚踹开。

无论沈诗雅怎么恳求,那人就是不愿意去通报,她没有办法,只能躲在不远处的大树后面等着,等到天黑的时候,陈知府的轿子终于从衙门里走了出来。

沈诗雅一看赶紧去拦轿子,因为身体极度虚弱,竟然一下子晕倒了,陈知府从轿子里走出来,让手底下的人掐沈诗雅的人中,她才缓缓的醒了过来。

陈知府以为她是来告状的,就问她有什么冤屈,沈诗雅就把自己的身份说了,陈知府一听大惊失色,他本来就打算到苏州府商量婚期,没想到沈家却惨遭灭门。

沈诗雅除了是他恩人之女,还是自己的准儿媳,陈知府就把她带回家去了,并叫丫鬟带她去洗澡更衣,洗干净的沈诗雅又变得楚楚动人,美不胜收。

如今沈家家破人亡,与陈家已经是天壤之别,沈诗雅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女子,她就主动拿出婚书与镯子还给陈知府,感谢陈家收留,说自己如今已经配不上陈家公子,恳求退亲。

陈知府没有想到,沈诗雅居然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心中很是感动,但他并没有答应退婚一事,说道:“家父是我陈某的救命恩人,他的遭遇陈某也是痛心不已,陈某已经没有机会报答于他,只能把这份恩情补偿在沈姑娘身上,这门婚事早已定下,怎能退呢?要是那样,我陈某不就成了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人吗?”

陈知府的妻子赵氏得知沈家的遭遇后,就想退掉这门婚事,她正不知如何开口时,沈诗雅却主动提出,这让她很欢喜,可听到丈夫这样说心里就很不爽,但当着沈诗雅的面也不好说什么。

晚上夫妻来到卧房,赵氏就对丈夫说道:“以前沈家家财万贯,对咱们还有些好处,可如今沈家败落,对咱们一点好处没有,再说了她一个落魄小姐,哪里配得上咱们的儿子?我不同意这门亲事,你看着办吧!”

其实陈知府心里也很纠结,他也想为儿子物色一个门当户对的官宦人家,可他又怕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

就说道:“你以为我想这样吗?我这也是迫不得已,如果真的把这门亲事退了,人家会怎么看我?我不就成了人人唾弃的不仁不义之人了吗?”

赵氏说道:“咱们的儿子前途无量,只有大家小姐才能配得上,若是娶了沈诗雅,那就太亏了,京城黄太傅不是很欣赏咱儿子的才华吗?咱儿子与黄小姐才是天生绝配呢,明年科考要是能一举成名,咱们就去黄家提亲,定能促成这桩好姻缘,若与黄太傅结为亲家,以后对你对儿子都有好处!”陈知府也是心乱如麻,说道:“这事急不得,容我好好考虑考虑再说!”夫妻二人商量到半夜,决定一切等儿子陈天宇参加殿试之后再说。

赵氏看见沈诗雅就郁闷,因此对她也不待见,陈家的丫鬟婆子们眼皮子浅,见主母不待见沈诗雅,她们也狗眼看人低,话里话外总是充满讽刺的意味,沈诗雅冰雪聪明,哪里不知道这些,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她也只能忍耐。

再说赵氏有一个远房侄子,名叫赵路鸣,赵路鸣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赵路鸣从七岁开始就寄住在陈家做陈天宇的书童。

赵路鸣每天给陈天宇整理笔墨书籍,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十来年的耳濡目染,加上他勤奋好学,也熟读了四书五经,还能做得八股文章,学问并不比陈天宇差。

赵氏也没少讽刺她这个远房侄子,说他想考取功名纯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除了赵氏,家里的丫鬟婆子也没少说风凉话,但赵路鸣并不在意,夜深人静之时依然是挑灯夜读。

赵路鸣看的出,赵氏并不喜欢沈诗雅,他也听到下人们对她的嘲讽,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就要安慰她,但是男女有别,沈诗雅又是陈天宇的未婚妻子,他就压制住了心中的想法。

几个丫鬟婆子在一起议论沈诗雅,一个说道:“咱们少爷是未来的状元郎,她一个叫花子也想嫁给少爷,真是痴人说梦!”

一个婆子冷哼一声说道:“我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还把这里当做她的家了,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还不如早些离开,要不到时候难堪的是她自己!”

“我看呀,她与那个赵路鸣倒挺般配,两个人都得了妄想症,痴心妄想……”

几人的对话正好被路过的赵路鸣听到,就停住脚步说道:“你们说我无所谓,沈小姐是公子的未婚妻,你们怎么可以这样说她呢?”

那个婆子说道:“嘴在我们身上长着,我们想说谁就说谁,你管不着……”几个人说着就散开了。

其中一个叫小翠的丫头是赵氏的贴身丫鬟,她就在赵氏面前添油加醋的把赵路鸣损了一番,还说赵路鸣看沈诗雅的眼神不一般。赵氏听了心中恼火,但她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已经有了主意。

这日上午,陈知府去了衙门,赵氏和儿子带着几个下人去了寺庙,家里就剩下沈诗雅和两个丫鬟,有一个老道士就上门讨水喝。

两个丫鬟一看就说道:“我们家主人不在家,你赶紧走吧!”

老道士说道:“贫道路过此地,口渴能耐,前来讨碗水喝,就请两位姐姐发发善心吧!”

两个丫鬟还要说什么,沈诗雅听到声音就走了过来,她见老道士嘴唇都干裂了,而且满头大汗,就说道:“就让这位道长进来歇歇,喝口水吧!”

两个丫鬟一听就更不乐意了,一个丫鬟说道:“老爷夫人都不在家,怎么能让陌生人随便进屋呢?要是丢个花瓶痰盂什么的,你担当的起吗?”

“就是,你以为你是谁呢?你没有这个权利!”两个丫鬟一唱一和开始讽刺沈诗雅。

老道士见两个丫鬟这样,就说道:“好了,贫道还是到别家去吧!”

“老道长,你等一下!”沈诗雅叫住了转身要走的老道士,然后就去屋里端来一杯茶水递给老道士喝,两个丫鬟心中恼怒也没有办法,老道长喝完茶水就离开了。

等赵氏回来,两个丫鬟又添油加醋的给赵氏告状,说沈诗雅让一个陌生男子来屋里坐,二人还聊了很长时间,但并没有说是讨水喝的是个老道士。

赵氏本来就不喜欢沈诗雅,又听丫鬟这么说,虽然她也知道丫鬟有添油加醋之嫌,但她还是选择了相信,就在沈诗雅面前敲打她,还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沈诗雅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她并不想解释。

明年陈天宇就要参加三年一次的殿试考试,为了与京城的黄太傅家结亲,赵氏就催促丈夫尽快处理沈诗雅的事情。

陈知府说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门亲事要是退了,我的名誉会受损不说,要是传到京城,对儿子也影响不好,黄太傅要是知道了,他会怎么看?你想过没有?”

“可这事总得解决吧,必须在殿试之前解决,到时候咱儿子高中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娶黄小姐了……我有一个办法,不知老爷意下如何……”赵氏就把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对陈知府说了,陈知府听后若有所思。

再说陈天宇是个书呆子,在沈诗雅来到陈家之前,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沈诗雅来了之后,他就被她的美貌深深折服,读书时有些心不在焉,还幻想着婚后甜蜜的生活。

赵氏对陈天宇说出了他们的计划,陈天宇一听很是吃惊,说道:“沈诗雅虽是落魄小姐,但她生的国色天香,又知书达理……”

还没等他说完,赵氏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你以后前途无量,是要在京城做官的,要是娶了沈诗雅,以后你怎么做人?在同僚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对你的仕途也没有好处。京城的黄太傅很欣赏你的才华,有意把女儿许配给你,你要是娶了黄小姐,你的仕途定会一帆风顺的,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尽管陈天宇很爱慕沈诗雅,但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什么事都听母亲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典型的妈宝男,他就同意了赵氏的建议。

晚上,赵氏一改往日的冷脸,笑容可掬的来到沈诗雅的房里,拉着她的手柔声说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和天宇也都到了适婚年纪,我和老爷已经商量好了,尽快把你们二人的婚事办了,也好让你的父母在九泉之下安心!”

沈诗雅本来就没有奢望要嫁给陈天宇,就说道:“多谢老爷夫人的美意,可我一个孤女怎能与公子相配?公子应该另择良缘才好……”

赵氏说道:“沈员外是我们陈家的大恩人,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门亲事既然已经定下就一定要履行,否则我们不就成了不仁不义之人了吗……”

在赵氏一番情真意切的劝说和开导下,沈诗雅就点头同意了,很快,吉日到来,陈家里里外外披红挂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众人的见证下,二位新人就拜了天地,新娘子被丫鬟们簇拥着送入洞房。

酒席正在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就有一个老道士前来,说是路过此地想讨口饭吃,今天是陈家大喜的日子,来者都是客,陈知府就安排老道士上桌吃饭。

老道士也不客气,就坐下来大吃大喝,酒过三巡,老道士就有些醉意,他起身说去要方便,谁知却误入新房之中。

沈诗雅听到响动,心中一惊,问道:“是谁?”

老道士说道:“我就是是那个讨水喝的老道士,今日是小姐的大喜之日,我来送小姐一句话!”

沈诗雅说道:“老道长有什么话就请指教,小女子洗耳恭听!”

“今晚熄灯后再洞房,切记切记,一切都是天意,不可违抗,将来必有后福!”老道士说完就走了。

沈诗雅想着老道士的话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她知道有很多道士都不是一般人,这个老道士说的不能不听。

夜幕降临,新郎就来到了洞房里,但迟迟不肯掀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沈诗雅想到老道士的话就娇羞的说道:“相公,天色不早了,把蜡烛熄灭了吧……”

蜡烛熄灭之后,新郎迟疑了一会儿,就去给新娘宽衣解带,二人颠鸾倒凤,一夜缠绵自不必说。

次日一早,沈诗雅醒来,却发现身边躺的男子不是陈天宇,而是赵路鸣,她又羞又恼,正要质问赵路鸣,却想到了老道士的话,到了嘴边的话就咽进了肚子里。

赵路鸣看到娇美的沈诗雅就躺在自己身边,这一切好像是一场梦,但他知道这不是梦,就恳求沈诗雅原谅他,他也是迫不得已的……

原来,陈知府夫妇为了让儿子娶黄太傅的女儿,就想到让赵路鸣代替陈天宇入洞房,这样生米煮成了熟饭,沈诗雅心中委屈也不能说什么。

二人做了夫妻之后,自然没法在这个家里再待下去,他们会主动离开,外人要是知道了,他们就给二人安个通奸逃跑的罪名,这样不仁不义的就不是他们陈家,而是赵路鸣与沈诗雅。

明年殿试陈天宇若能高中,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黄太傅的女儿娶回家,陈家父子的仕途也会势不可挡,一路高升。

赵路鸣根本不愿意做陈家的帮凶,但他想到陈家人根本不会接受沈诗雅,若他不同意,他们还会找其他人,于是就同意了。

陈诗雅得知真相后并没有责怪赵路鸣,而是说道:“如今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相公以后有何打算?”

赵路鸣说道:“陈家是呆不下去了,今日我就带你离开,去临县投奔我的一个远房表叔,随后再做打算!”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陈知府和陈天宇没有与他们打照面,只有赵氏来到他们的房间,拿出一包银子说道:“……事情已经出了,我也不想追究,为了我们陈家的名声,你俩拿着这些钱走吧,走的越远越好……”二人并没有要她的银子,拿着自己的换洗衣服就离开了。

他们来到临县的一个小村子,见到了赵路鸣的远房表叔王老汉,王老汉是一个孤寡老人,他见到二人非常高兴,就让二人住了下来。

从此之后,赵路鸣白天砍柴,下地干农活,晚上刻苦读书,沈诗雅在家里做饭洗衣,照顾王老汉和丈夫的一日三餐。

次年,当地的知县选拔文书,赵路鸣在沈诗雅的鼓励下就去应聘了,知县看了他写的文章大为赞赏,觉得赵路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留在了身边。赵路鸣把沈诗雅和他的表叔王老汉也接到了县里居住。

再说陈天宇不负父母期望考中了榜眼,于是就去黄家提亲,黄太傅就把女儿黄秋菊嫁给了陈天宇,并在京城举办婚礼。

陈天宇心中十分欢喜,但他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时,却惊得下巴都要掉了,原来黄小姐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大饼脸,小眼睛,大嘴巴,塌鼻子,脸上还有很多麻子坑,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丑八怪,陈天宇的肠子都悔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如今拜了天地,后悔也是无济于事,想到自己的仕途,他只能硬着头皮与黄秋菊圆了房。

黄秋菊挤着三角眼,嗲声嗲气的说道:“相公,你要答应我一件事,这辈子只准你爱我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纳妾!你要是不同意,我就让我爹摘了你的乌纱帽,你信不信?”

陈天宇心中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他不想与她多说,就敷衍的说道:“知道了。”然后便翻身睡去。

陈天宇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怎么甘心娶一个如此丑陋的妻子,心中就很不是滋味,但也不能表现出来。

后来,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陈天宇认识了一个叫杨翠柳的小家碧玉,二人一见钟情,就苟合在了一起,二人为了长相厮守,就暗中加害黄秋菊,结果被明察秋毫的黄太傅抓住把柄,就以谋杀罪把二人打入死牢。

陈知府夫妇得知儿子被打入死牢是悲痛万分,悔恨不已,要是当初让儿子与沈诗雅成亲,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可一切都不能重来,他们只能自食苦果。

再说赵路鸣在县里任劳任怨,为知县排忧解难,得到了知县的信任,知县清正廉明,被朝廷提拔做了知府,知府大人就推荐赵路鸣接任知县一职。

赵路鸣也是一个好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步步高升到正三品,荣华富贵自不必说。

赵路鸣和沈诗雅夫妻恩爱,一生孕育三子一女,他们的子女也是非富即贵,有的做到了正一品。夫妻二人一辈子平安顺遂,活到八十多岁才无疾而终。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