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六)说服

大明元辅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六)说服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对于张佐治这个人,高务实没有什么“历史印象”,他不知道此人在历史记载中虽然事迹不多,史书对他的介绍也很短,除了留下一个《张佐治遇蛙》的故事之外基本就没多少了。

但是,仍然记载了其为人至诚,一身廉洁,两袖清风,数次回乡省亲都是“垂橐归里”,最后以劳瘁病逝天津。病重时僚属入室探望,见其布被草席,四壁萧然,莫不为之感动,逝世后幸亏由僚属出资收殓并助其归葬故里,否则恐怕连落叶归根都难。

不过高务实虽然不知道这些,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他认定张佐治算得上一位能臣,尤其是他具备这個时代官员难得的主观能动性,实在不该埋没。

接风宴散去之后,叶向高将高务实请入抚院,张佐治、倪尚忠随往。天津镇守太监赵又吉知道谈大事跟他没什么关系,虽然叶向高也礼貌性地开口相邀了,但他连忙随便找了个借口婉拒好意,自行离去。

四人于是在后院花厅会面,叶向高虽然是学生,但毕竟是地主,因此坐了东位上首;高务实身份贵重,且他来天津是客,故坐西面上首。

不过话说回来,张佐治与倪尚忠也是天津本地官、将,故也坐东面,于是西面就像是专为高务实所设一独席,倘若不看方位的话,倒有些像老师在给学生授课。

不过要说明一下,让客人坐西席是主人的自谦,本质上就是一种谦卑的姿态。

儒家最讲伦理观念,所谓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

一般而言,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那桌上的主位是哪个位置呢?按制,面南为尊,面北为卑,人的座位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国之君的座位,必须坐北朝南,这是最不能马虎的。

当然,真要分的话,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宾两种类别。君臣主要是南北方向来说,皇上以南面作为独尊之位,也就是南面称尊,北面称臣。

而主宾之礼则取东西方向,出于对宾客的尊敬,主人自坐东位;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

座次问题不是小问题,史书中多有记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赵括做了统兵大将,自己面东而坐在尊位上,气势完全压倒其他的军吏,将一位少年得志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如《汉书·王陵传》记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让使者看到自己对王母是尊敬的,想以此来招降王陵。

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所以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坐好之后,叶向高仍然先开口祝贺老师又获大胜,张佐治与倪尚忠也只好跟着恭喜。高务实微笑着摆摆手,道:“仗还没打完呢,现在恭喜其实还早了些。”

叶向高忙问:“近来有传言说恩师欲跨海而击倭国本土,莫非此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恩师果有此意?”

高务实笑容不变,问道:“依你之见,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叶向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一番才开口道:“学生以为,以恩师之能,取倭国自是不难,但难的是当前恐怕还有一件大事急切要办,不知这两件事之间是否会有冲突?”

叶向高没有明说另一件事是什么,但高务实当然很清楚,他说的自然是朝鲜内附。

“你认为朝鲜内附这段时间,一定要由本阁部亲自坐镇汉阳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高务实微微摇头:“这却不然。朝鲜上下固然畏我,但归根结底是畏我天朝,而非畏我一人。只要皇上下定决心,无论我在不在朝鲜,都不影响内附顺利完成。”

“可是如此大事,以学生愚见,还是有恩师亲自坐镇更让人放心。”叶向高眉间流露出一些忧虑之色,道:“近来听闻朝鲜党争异常激烈,甚至导致前领议政柳成龙、前都元帅权栗等人阴谋兵变,甚至袭击我天兵驻守之汉阳这般事故。由此来看,朝鲜局势在于内部不稳,当前之所以没有再闹出什么事来,完全是大军弹压之效……”

“也不尽然。”高务实摇了摇头:“权栗兵变之前,你这番看法是大致不差的,但权栗兵变之后则情况已然出现了变化。”

当下,高务实把朝鲜党争的大致情况解释了一番,然后道:“故南人党原本所凭恃倚仗之军力已被摧毁。如今三党手里都没有兵权,看似一个个都是高官勋贵,其实什么事也做不了。我天兵但凡留下个两三万人,就能控制朝鲜局面。”

这一下,叶向高还没说什么,天津总兵倪尚忠倒是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侯爷,朝鲜怎么说也是号称三千里江山之国,这么大的地面只放两三万人……够吗?”

张佐治同样吃了一惊,也问道:“阁部,如今我天兵在朝鲜也就十余万,若是留下两三万人在朝鲜,则进军倭国之兵力恐怕还不足十万之数。

据闻倭国有兵五十万,我若跨海击之,地利人和均不在我,又有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这是否有些……不够稳妥?”

“所谓倭国五十万之兵,这一说如今是否还成立,本就在两可之间,毕竟他们在朝鲜的损失可不是说补齐就能补齐的。

这么些年的跨海大战,可不只是我大明花费巨大,倭寇花费并不比我大明轻巧,而其国力则远不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