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 第370章 凌烟阁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第370章 凌烟阁

作者:刀切西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6:01 来源:书海阁

“这是太子的字迹?”长孙无忌手指着奏折问道。

“正是,下官将这两份字迹认真比对过,可以确定这就是太子的字迹。”朱大人言语间十分肯定。

听罢,长孙无忌脸上的表情越发沉重起来,眼神深处的光芒尽然消失,“本官知晓的,朱大人,你暂时就先回去吧。”

“可是,长孙大人,这封奏折上的命令,下官是否要执行?”朱大人疑惑的问道,而这也是他来这里寻找长孙无忌的主要原因。

不过,长孙无忌却没有半分的犹豫,“朱大人,这上面既然有朱批,就代表着陛下是知道此事的,我们自然要执行。”

“下官知道该如何做了,长孙大人,下官告退。”说着缓缓退出大厅。

而此时大厅内的长孙无忌内心却不像外表所表现的这般平静,对于太子能使用朱批意味着什么,他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也正是因为如此,长孙无忌心中才会出现这般震撼、惊讶的表情。

好似这几名皇子间的争斗,在皇帝陛下的干预中,就即将要结束了。

想到此处,长孙无忌心中不免有些复杂,尽管在朝廷上他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某位皇子,但实际上在暗地中,他是更加倾向于魏王李泰,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在有意无意的帮助李泰。

可如今,太子明显更进一步,本就已经是储君的他,如今的地位想来是更加难以动摇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到太子即位后,他们这一批没有支持太子上位的高管权臣,想来也是逐渐要淡出历史的舞台了。

这些事情,历朝历代都十分常见,很容易就能猜到。

一时之间,想到自己之后所需要面对的结局,长孙无忌不禁有些不舍起来,对权力的不舍,也有对国家的不舍。

随之长孙无忌脑海中又不自觉冒出了中山王王权宁的身影,想起了他们二人一起在池边钓鱼时的愉快场景。

当时的王权宁尽管外表看起来异常威风,同样也是权倾朝野,但私底下却是被各方所猜忌,就连皇帝也是容不下他。

那时候的自己权力虽说还远没有达到顶峰,但有着皇后姐姐的支持,以及皇帝陛下的支持,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如今,王权宁依旧屹立在朝野不倒,尽管权力受损,但威望依旧,在加上其本身还是太子的老师,以后的帝师,这般殊荣,可以说是冠绝权臣、唐朝开国以来第一人都不为过,甚至后面都很难再有来着了。

想到如今这般巨大的差异,长孙无忌轻叹一声,扭头而去。

随着将军侯君集的入狱,朝廷之上瞬间便引发了轩然大波,群臣们都在讨论着这位刚立下大功的将军,会面临着着什么样的惩罚。

但紧接着,关押侯君集那封奏折的朱批是太子所批示,这件事也是被人传了出来,并且以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速度在几乎所有大臣之间流传起来。

这些大臣们所关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竟然能行使朱批之权了,这让得本就势力最大的太子一方,更加的庞大了起来,似乎在绝大多数朝臣心中,这个朝代的下一位继承人已经完全确定,并且皇帝已经在移交自己部分的权力了。

一时之间,有人欢喜有人忧,还有的人急于站队、急于结交,朝堂之上,众臣皆在忙碌着,整个长安城内,众大臣穿梭其间,不知疲倦。

陈国公府。

“奶奶的,老子可是刚立过大功的,你虽说是太子,但也就是出身好罢了,竟然还敢关老子。”府邸之内,侯君集独自一人发着牢骚,语气之间极为的暴躁。

没错,在侯君集被关于大牢十日之后,朝堂之上便有一大臣出面为侯君集求情,皇帝李世民随之也就将其释放了,但其在高昌国私通的所有财宝,则已经全部收归了国库,一件不留。

侯君集刚一回府,便听说这次将自己关入大牢的命令,是太子李承乾下的,顿时脾气火爆的侯君集就直接将太子大骂了一顿,并且将其在心中记恨上了。

就在这时,远处一名下人急忙跑过来,侯君集见状也是连忙将嘴闭上,虽说他是一名武将,但祸从口出这般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老爷,门外有人求见,说是魏王派来的。”下人恭敬说道。

“魏王的人?”侯君集脸上表情顿时严肃起来。

这位魏王在之前就来找过他,想要获得他的支持,但那时候的侯君集还不想卷入众皇子间的争斗,也就直接将其拒绝了,没想到这次又来了,而且时机找的还是恰到好处,在他刚一回府就过来了,显然是已经准备良久了。

“将人带到书房。”候君集说道。

“是,老爷。”

......

朝堂之上,这段时间的大臣们在接到太子批阅奏折朱批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天从皇宫之内送出来的奏折,太子朱批的字迹从最开始的几封、十几封,直至到如今的将近三分之一都是太子的字迹。

如今的太子李承乾,对整个大唐帝国的影响在与日俱增,自身的威信也在迅速树立着。。大臣们似乎也都在慢慢习惯这样的情况,朝堂的执政因为太子的影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尽管这些大臣们没说什么,但心中却是十分清楚,如今的太子正在逐渐向一代帝王过渡。

至于其余的那些皇子,也早已被他甩在了身后。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太子有皇帝以及中山王的支持,更多的是因为太子自身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在自太子行使朱批权力后,他所批阅的那些奏折,不管是皇帝还是众大臣,都十分的认可,尽管有时候也会与皇帝的政令产生冲突,但太子也能妥善的处理。

可以说太子如今的成长是一日千里,就连众臣都在心中感叹,真不愧是出生在帝王家的人。

......

今日的朝堂上,群臣如往常那般端站在大殿内,皇帝李世民刚一进入大殿,群臣们便感受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今天的皇帝陛下好似格外的严肃,神情间没有一丝的笑容。

莫非是周围的什么国王又得罪大唐了?又或者是哪个大臣将皇上给得罪了?或者说是魏征又惹皇上生气了?

群臣们心中不断思索着,谁也没有率先开口说话,整个大殿之内,一片寂静。

“诸位今天有何事要禀报给朕?”

李世民声音如虹,可下方众人却是鸦雀无声,在李世民的气场之下,众臣一时之间竟是忘记了要说些什么。

直到整个大殿内沉默良久,这才有第一个官员上前将自己的问题奏报,李世民也在转瞬间就给出了解决的方案,整个过程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样情绪。

有了人打头阵,大臣们也是逐渐放下心来,一个个的皆是将自己的问题进行了禀告。

整个朝会似乎跟往常并无两样,众臣提出问题,然后皇帝给出解决的方案,亦或是经过大臣们相互之间的讨论后,再由皇帝给出最后的结论。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整个朝会将近结束的阶段,这时的大臣们所提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逐渐已到了最后的尾声,整个大殿内再度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既然诸位都没什么问题了,那接下来朕想宣布这最后一件事。”李世民的声音响彻在群臣耳中。

众臣都知道,最关键的时候来了,接下来皇帝陛下说的这件事,才是今天整个朝会最重要的事,至于其它的,也只有靠边站的份。

“朕这段时间深感人生无常,没有人能够始终年少,也没有人能够一直健康,许多当初随朕一同建立基业的人,如今都已经离世了。”李世民沉重,带着一丝悲壮的声音响起,像是在不断诉说着人生的故事,

“朕思绪良久,决议建立凌烟阁,封二十四功臣,将那些随朕一同开创大唐基业的功臣都记载在上面,以流传后世。”

李世民话音落下,整个大殿内依旧是沉默着,无比的沉默。

之前的众臣们是因为害怕,而此刻的他们却是因为震惊,一个个的瞪大眼睛,有些大臣甚至就连嘴巴都合不拢了。

尽管众臣已经猜到了皇帝陛下所说之事非常重要,但重要到这般程度却是众人都没有想到的。

这二十四功臣想来就应该是本朝功劳最大的二十四人,同样也基本上是权势最大的二十四人,当然,若其已经去世那就需要另算了。

想来这二十四个位置就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君臣们相互争斗的战场了。

当然,决定最终名额、以及排列顺序的人还是皇帝陛下,或许这二十四个名额位置的人选在皇帝陛下心中已经早就有数,不然为何要规定是二十四,不是十二亦或是其它数字呢。

帝王心、深似海,无人能将其真正猜透。

“建造凌烟阁的事情,长孙无忌要尽快安排人去办,至于那二十四名人选,朕心中早已有数,到时候会派人去通知你们的。”李世民挥手,“今天的朝会就到这里,退朝。”

虽说已是退朝,但几乎所有的大臣却都没有半分的轻松,甚至就连今天自己所负责的一些工作,也是耽搁了下来。

实在是皇帝陛下今天在朝会上所宣布的事情太过于突然,也太过于重大了,让的他们这些大臣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尤其是那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名单,更是时时刻刻不在牵动着他们这些大臣的心,特别是那些在朝廷中小有名气,但论实际功勋却又不算太过于靠前的大臣。

他们这些人若按照此刻朝廷内手中权力大小来排列的话,基本上处于十几二十名的样子,不是最高的那一批,但也绝对不低,要知道真正能排在他们这些人之上的,也就只有那些宰相、尚书、御史大夫了。

将这些除外,就要数他们这些人的级别、权力是最大的。

当然,这也只是如今的朝廷排列,但若是将朝廷之前已经致仕的,或者是已经去世的人全部都算进来,那他们这些人的排名无疑是还有往后面移动几位。

正因如此,处在他们这些尴尬位置上的人,这才会出现这般的焦虑之情,而此时这二十四人的名单又全部都在皇帝陛下那,无人知晓,更无人能劝说改变。也正是在这般情况下,他们这些官员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不过其余大臣倒是就跟平常一般,没有太多的情绪表达。

主要是他们这些刚好处在进一步可入名单,退一步则没有的位置上,而其余人则没有这个担心。

比他们这些人官职低的,基本上就是没有任何希望了,对于这般的荣耀,他们尽管在心中羡慕,但也知道自己的斤两,凭借自己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便也就直接将心放宽,安安本本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不定这样还能被别人看见,从而继续的重用自己。

还有一些人,他们则基本上都是位高权重,有宰相、王爷、国公,等等,这些人是属于整个唐朝权力最巅峰的一批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任何的担心。

若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被选上那二十四个名额,那恐怕就是整个唐朝都找不出来了。

他们这些人也是安安本本的做着自己的本职事情,但心中却又是怀着几分好奇,好奇接下来皇帝陛下会何时召见自己,也好奇自己在最终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

三日时间迅速逝去,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三日时间就真的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就在今天的早朝结束,群臣即将退下时,皇帝李世民将阎立本留了下来,这一举动,直接引起了群臣的猜疑,纷纷猜测莫不是那二十四功臣名单要揭晓了?

阎立本,出身贵胄,其先皇李渊年间,在当时还为秦王的李世民府邸做过官,正统秦王府出身,算是比较早期就跟随李世民的人,现任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也就是除了刑部尚书之外的第一人了,正是处于那种可封、可不封之间。

喜欢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