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459章 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大明小公爷 第459章 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六千人多吗?”李云睿看了看秋香,耸了耸肩膀说道。

“这还不多?”秋香有些不明白李云睿想干啥,说道,“六千人,一天得挖多少煤?”

“以一个人一天挖三百斤煤来算,六千人也不过才能挖一百八十万斤煤而已!”李云睿开始给秋香算起了账,说道,“南京城和太原城有将近三十万户百姓,平均每户百姓才能也不过六斤煤而已,连做一天两顿饭的燃料都不够……”

“什么?少爷,你准备把煤从太原城运到南京城?”秋香一听李云睿说这话,顿时炸了,大声说道,“那得花多少钱?煤的成本得多高……”

“用不了多少钱?”李云睿笑了笑说道,“挖煤工人每人月俸二两,要求他们每天挖三百斤煤,一个月就是九千斤煤,折合下来一斤煤的成本不过是0.2文,你也会算术,你说是不是?”

搁在后世,如果是机械化作业,一天背个三千斤都不成问题,但这里是大明,三百斤已经是很多很多了。

幸亏秋香买的煤矿都是地表煤,相当于露天煤矿,只要挖下去几米、十几米就能出煤了,否则打死李云睿也不敢雇这么多人。

秋香跟李云睿好歹也学过几个月的数学,这点本事还有,心里速算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可是少爷,从太原城到南京城两千多里地,一路上人吃马嚼,成本肯定不会低了……”

秋香无法想象运煤的成本会是多少?她从南京城到太原城,一路之上又是坐船,又是坐车,搞得人仰马翻,花了不少银子,在她的印象中,运煤一定比运人还花银子。

“成本没有你想的那么高,呵呵……”李云睿笑了笑说道,“来的路上,我沿途仔细打听了运盐、运粮漕船的成本,低到难以想象!”

从南京城到太原城,李云睿看似一路上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但每逢到渡口停下来歇息时,李云睿都会跟当地在码头上过活的人聊天,问他们许多关于漕运的问题。所以他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是吗?”秋香明显有些不相信。

“你把那个吗字去掉!”李云睿点了点头,说道,“大明内河航运的主要船只,载重是四百料……”

舟船是漕运的基本条件之一,明代的漕船有海船和河船两种,海船主要是支应辽东等地军粮,所谓片帆不得下海,那是针对民间百姓的规矩,朝廷不在此列。

从洪武到永乐时期,海运船有一千料海船和四百料铅风海船两种;而用于河运的是一种四百料浅船,船身呈柳叶形,全长22米,船身中部宽3.5米,有舱13间,载重四百料,每条船上操作人员十名。

四百料有多少呢?按照后世的算法,一料大概0.33吨,四百料就是130吨左右,折合二十六万斤。

“每艘船可以拉二十六万斤,从太原城到南京城,我们就算一个月跑一个来回,十个人的月薪不过二十两,一个月的吃喝,十两银子就顶天了,对吧?”李云睿说道。

秋香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大明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也不过两石粮食,再买点油盐酱醋柴,扯几尺布,买点肉,三两银子已经能过得很滋润了。

“一路之上,有些浅滩要雇佣纤夫,有些关卡可能还要打点,这些钱加起来,五十两银子足够了,总共也不过七八十两,就算翻个倍,一百五十两,顶天了!”李云睿攥紧了拳头,说道,“折合下来,一斤的运费只有0.6文,加上人工成本不过0.8文。一个五口之家,冬季取暖,平时做饭,一年下来三千斤就足够了,我们卖一文五一斤,也不过才四两五。”

“可是少爷,南京城中的百姓哪有这么多钱买煤?”秋香想了想,还是有些不解。

四两五,这个数字很小,对李云睿来说这点钱不值得一提,但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

“呵呵,秋香,看来你忘本了!”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你可知道,南京城中柴薪、木炭的价格?”

李云睿这样一说,倒是把秋香难住了。

秋香本是穷人家的孩子,到了曹国公府上,不说是锦衣玉食,也从来没饿着她、冻着她,对于普通民间的生活,还真有些忘记了。

南京城中,燃料主要有三类,薪、柴、炭。

薪,荛也,指的是柴草,比如水稻、小麦的秸秆,河边的芦苇草,这一类的价格是一两银子二十担,一担是一百斤,看上去一两银子能买两千斤,很多是吧?但这类燃料有个缺点,烧起来消耗很快,一顿饭得烧个二、三十斤,一担薪最多烧两天。

柴,就是树枝、树干,这个抗烧,但价格贵,南京城中一担柴约在一百五十文到两百文之间。

至于炭,那就不是普通百姓之家能用的起了。三百文起,上不封顶,因为有很多炭都是定制款,比如兽碳,里面得加香料,大富之家,都烧这玩意,一石三到五两。

可以这么说,在大明薪柴开支是一个大头,明朝的官员一般都配置专人,负责帮官员买柴烧水干杂活,比如《大明会典》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由此可见对柴薪的重视。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南京城的百姓自己出去拣柴烧,那是不可能的。能住在京城的人,大都是小康之家,都是各地富户迁到京城的人,在各地那都是有脸面的人,怎么可能落下面子去拣柴?

听完李云睿的解释,秋香有些愕然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柴薪,居然有这么多门道,果然处处有学问,处处有商机。

“煤这东西,耐烧,燃烧效率高,做饭取暖两不误,到了南京肯定受欢迎!”李云睿笑了笑说道,“另外煤粉加上黄泥,可以做成煤球,咱们论个卖,经济又实惠……”

说道这里,李云睿脸上露出一丝奸商的嘴脸。

秋香的态度,从开始的反对变成逐渐的接受。

“一斤煤咱们卖一文五,就能赚一般,一天一百八十万斤,就能赚一千三百两,一年纯利就能赚五十万两……”李云睿又开始算了起来。

“啧啧啧……”听了李云睿的话,秋香开始咋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小小的煤炭,居然这么赚钱!

煤炭要是不赚钱,后世那些煤老板们怎么可能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行业钻?哪个煤老板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云睿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后世人人羡慕的煤老板,在后世他特别反感那些财大气粗的煤老板,整天大金链子小手表,穿个貂夹个包,搂着小妹可劲骚,软中华,硬玉溪,剪个短发装牛逼……

没想到,李云睿终于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李云睿这么费七八力办这件事,是有深层次目的,他准备利用这件事,将内河漕运给盘活,顺便拉动漕运沿途的商业经济。

漕运,自古以来就有,从隋炀帝建设京杭大运河开始,唐朝迈向第一次巅峰;唐后的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南段,也就是扬州到洛阳这一段非常繁华(隋朝京杭大运河是三段,西段是长安到洛阳,南段是扬州到洛阳,北段是洛阳到涿郡);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运河失去了繁华;元朝建立后,元大都就在北平,为了把富庶的南方粮饷运到元大都,元朝疏浚了通济渠,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有了雏形。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