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645章 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大明小公爷 第645章 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到了元朝之后,蒙元朝廷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科举时实行分配名额制度,选乡试合格者300人,每种各75人,录取时也是每种25人,以此来压制南方士人在科举方面的优势,维持朝廷中各方势力的均衡。

即便在这种政策的加持下,南方士人还是突破了樊笼,没办法,南方士人文化底蕴太强了。

可以这么说,经历了多次战乱,九成以上的士人精英阶层都迁到了南方,有良好的基因,有优秀的读书传统,有深厚的家底,读起书来跟玩一样,不像北方的百姓先要把肚皮填饱,然后再考虑读书。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有战乱,相对富裕和聪明的士人阶层,首先想到的是趋利避害,逃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从来不会有家国情怀,就好比现在很多富人会移民一个道理,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不会被战火波及,这样他们的财富不会化为乌有。

凭借科考优势,南方士人再次占领蒙元的朝堂。

到了明朝时,在建国初期,江南士族根本不承认朱元璋的统治,他们甚至支持张士诚跟朱元璋争天下;后来还出了南北榜,这种比较极端的事情。

南方士族之所以要在朝堂争取主导权,是为了确保江南地区士族的经济利益!

北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南方相对稳定,繁荣昌盛,自唐朝时,“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到了元朝,“天下财货,无不仰赖于江南”。可以这么说,江南地区的赋税是朝廷最重要的收入,没有之一。

历朝历代,对江南之地大都采用重赋,以确保国家用度。江南士族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官员,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么在朝廷中鼓吹降低江南赋税,要么上下其手,联合起来欺瞒朝廷。除此之外,这些官员还会成为江南海外贸易的保护伞。

自古以来,海贸之利让人眼红,为了独吞这块利益,江南的士族和官员勾结在一起,费尽心机,欺上瞒下,为了钱,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元朝、明朝的倭寇,有很多都是这些士族豢养的手下,也有一些士族和倭寇勾结,共同劫掠其他地方的百姓。

蔡姓老者和他身边的五人,是江南士族安排在南京城中的代表,专门负责打理南京城中的各类事务,比如搞个阴谋诡计、串联官员给江南士族争取点利益。

这次出手对付梅殷,目的有两个,一是给朱棣身上泼脏水,让天下人“看清”朱棣的面目;二是为了报复梅殷。

朱元璋上台后,最大的助力是淮西勋贵集团,为了平衡朝局,朱元璋也征召了全国各地的读书人进入朝堂,也开始有意培植浙东集团与淮西勋贵集团抗衡。

在借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淮西勋贵杀了个通透后,朱元璋反手又用治贪腐的招数,把一些重要的浙东集团官员给收拾了。

不过好在江南士族的后备队伍强大,可以利用源源不断的科考往朝廷中送人。

南北榜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北方士子无一人金榜题名。落第的北方士子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状告考官偏私南人;更在大街上沿路喊冤。

朱元璋下旨派侍读张信、侍讲戴彝等12人,重新阅卷,在落第士人的试卷中,每个人各挑十份审阅,结果负责重新阅卷的张信等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北方士子对这个结论无法接受,认为这些官员沆瀣一气,“偏私南人”。

这个结论也引起了身为统治者的朱元璋的警惕,虽然他利用反**这杆大旗,干掉了很多浙东集团的骨干和核心,但朝廷中,南方籍贯的士人占了进士的七成。如果再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总有一天,整个朝堂都会是南人的天下。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谁会保证,这些官员在制定朝廷政策方面,不会对南方呈偏倚侧重之心?

平衡之道,才是帝王所需要的,任何一家独大的局面,都是帝王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于是乎,朱元璋手起刀落杀了一批考官和复核官员,连同这一届的状元,也送到了菜市口。又亲自上阵策问,录取了六十一名北方人。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蔡姓老者!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浙东集团的很多官员受到牵连,要么被送到了菜市口砍头,要么被发配边疆,可以说浙东集团元气大伤。

洪武二十七年的科考,蔡姓老者就想做这件事,但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只能往后拖延了一届。为了尽可能的让主考官员录取南方士子,蔡姓老者就利用了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

刘三吾这个人,为人慷慨坦荡,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

这种人,说好听点,就是正直无私,贤良方正;说不好听点,就是脑子一根筋,容易被人利用。

在阅卷时蔡姓老者买通了一些抄卷官,让他们在抄写北方士子的试卷时,增加一些犯禁之语,亦或者错别字。这样北方士子就会被踢出一甲和二甲的名单中。因为一甲和二甲都是留在京城的六部中行走,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人,都是外派到地方做官,左右不了朝廷政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后来复核阅卷时,蔡姓老者更是买通了挑卷人,让他们选了一些文理不佳的陋卷给复核官员。

虽然通过一系列操作,把南方士子有惊无险地送进了六部,但对朱元璋搞出了南北榜,也让蔡姓老者感到心惊,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南北榜成为制度,那么南人想主导朝堂的打算就会落空。

所幸,转过年来,朱元璋就驾崩了,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南北榜就此搁置,直到朱高炽上台后,才旧话重提,把科考取士的比例定在了南六北四。

要知道,每一次皇位更替,都是一次洗牌,朱元璋的继任者朱允炆,身边围绕着很多江南士族的人。

果然朱允炆上台之后,不负蔡姓老者所望,开始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南方官员。

在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的劝说下,朱允炆降低了江南地区的赋税,没有继续推行南北榜,这些巨大成果让江南士族振奋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朱棣起兵靖难。

为了维护朱允炆的统治,江南士族倾尽一切支持朱允炆,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朱棣上台,到时候皇位发生更迭,那么朝堂上的各种势力必然重新洗牌,朱棣肯定重用靖难武勋,而不会重用南人……

于是乎,但凡朱允炆开口,江南士族是绝不含糊,要钱给钱,要粮给粮,他们只希望朱允炆能够打败朱棣,继续坐在皇位之上,为江南士族谋福利。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万万没想,朝廷的军队居然败给了靖难军队,这让江南士族无法接受!

朱棣上台后,以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为首的建文帝核心人员,全部被送上了天,导致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实力,又是元气大损,大打折扣。

这些人思来想去,把朱棣能得天下的原因,归结到了梅殷头上。

为什么?因为建文四年,朱棣带兵长驱直入攻打南京时,梅殷带领朝廷仅剩的四十万大军北上,陈兵淮安,抵挡朱棣的大军。而朱棣打到扬州时,梅殷却按兵不动,放任朱棣进攻南京,导致建文帝失败,生死不明。建文帝的失败,让江南士族投入的无数粮食和白银和物资,都打了水漂……

梅殷背这个锅,一点都不冤,毕竟当时如果他能出兵的话,可能会改写战局。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