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晋唐王 > 第四百二十章 案子

东晋唐王 第四百二十章 案子

作者:无语道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0:17 来源:书海阁

得空之下,李信也就有时间在关中各地去看一看了!虽然说自从拿下关中之后,这些年来他几乎每一年都会到各地去巡视一下。但关中这个地方,似乎每一年的变化都很大。而且,过往之时通常是在年底去视察,不像如今这样,乃是在春天之时去察看,眼前所见到的自然又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你们看看,这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啊!再有一两个月之后,就应该可以收获了。”出了长安城,李信带着六子他们向西而去,沿着渭水,一路缓缓的前行。看到这两岸田地中的情形之后,李信不由的高兴道。

“去年无冰雪之灾,今年雨水也刚好,所以,今年的收成应该会很好!若是年年都能够有这样的年景,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了!由此看来,地方官员治理施政之时,也是颇见成效啊!毕竟,当初咱们刚刚拿下关中之时,地方上都非常的荒僻,哪里像如今这般呢!”六子在一旁答道。

想当初华山军刚刚拿下冯翊郡的时候,李信带人去夏阳县视察。夜晚之时路过一个田野废村之外,结果,看到了遍地的磷火,将一众士兵都给吓得不轻。

当时,李信还好好的给他们科普了一下,让众人知道这并不是什么鬼火。想想那个时候,再想想现在,也不过才过去了两三年时间而已,但关中如今已经是见不到那种景象了。

因为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田地都被利用了起来,一些废弃的村子,一些荒弃的田地,也都重新有了人烟。

再加上这两三年来,华山军对于关中各地的水利修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水旱从人,农业生产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之中。

关中之地本来多盐碱,是不怎么样适合于耕种的。不过,后来在春秋战国之时,秦国不断经营此地,慢慢的便利用水源改善了关中的土地,一直到两晋之时,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变化之后,这里已经是成为了沃土了。

华山军治下,关中乃是最大的粮仓,除此之外便属河东了。所以说,关中之地乃是华山军的根据地,那是一点也没有说错的。

此时正是二月底,如果换成是后世的公历的话,那么,应该是在三月多的时候。这个时节,麦子的长势正好,再过不久便能够收获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道路上行进之时,能够看到许多的百姓都在田间忙碌着。

李信他们从这田间地头经过,旁边的百姓们顶多只看一眼而已,便又低下头去劳作了。毕竟,如今关中各地来往的商旅不绝,百姓们也早就已经是习惯了,所以,倒是没有一个人认出李信来。

微服私访之事,李信向来比较喜欢干。毕竟,他觉得许多的事情,用听的总是不如自己看得明白。底下的官员们公文上说的是一回事,自己去看过了之后,恐怕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既然自己有了时间,那就应该多出来逛逛,四处走动一下才能够知道底下百姓的生活如何,知道各地的官府行政如何。

否则的话,和那些从小长在深宫之中的帝王有什么区别呢?前朝有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那可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啊!

出了长安城往西的话,只有两个郡,分别是扶风郡与始平郡。其中,扶风郡更大,而始平郡相对而言就要小许多了。

这一次李信之所以会向西走,而不是向东去冯翊等地看看,主要是因为他想顺道去关山马场那边看看,从这边走的话,刚好就是顺路而已。

他们出发之时,乃是沿着渭水的南侧向西行的,不久便进入到了扶风郡境内。一路走下来,所过的那些县城,他们基本上都会进去看一下。

总体上来说的话,各个县城之中的情况都还不错,尤其是治安的问题,相对比较的安定。

对于这一点,李信还是很满意的。毕竟,要想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首先的一个自然就是保证各地的安定了。否则的话,大盗出没不止,强人肆意横行于市井之间,老百姓都不敢出门,还谈何生活呢。

由于经常停留,所以,这速度自然是快不起来的,过了两天,他们才走到了郿县境内。这个县城之中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所以,李信看过之后,也不打算多停留,看到时间尚早,便准备直接赶往下一站陈仓县。

“咦,这些人怎么都往一个方向跑?发生什么事情了?”人还在城内没有离开之时,李信忽然间见到周围的百姓们好像被什么给吸引了一样,不由的好奇道。

六子赶忙找周围的人问了一下,而后回来禀报道:“听说县衙之中有人告状,县令大人正在审理案件呢!”

听到这事,李信不由的来了兴趣。这一路上虽然是进过不少的县城,但这诉状之事还真的是没有见到过。如今既然碰上了,自然是得去看看才行了。

“走,咱们也过去瞧瞧!”李信说道,随即便带着六子他们,跟着那些百姓们走了过去。

郿县县城并不是特别大,所以,但凡是有一点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惊动县城中的百姓。毕竟,衙门口的鼓声一响,可谓是声传全城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无论什么时候,国人都是有着爱看热闹的习气,尤其是在古代这种完全没有多少休闲娱乐之事的时候更是如此了。

击鼓鸣冤之事,据说从汉高祖之时便已经是存在了。而华山军建立之后,体系也就渐渐的完善了起来,这一套至关重要的司法审判制度,自然也不可能缺少的。

而且,李信也从后世一些举措中借鉴了一些经验,所以,华山军治下各地的官府和江左燕国等地之间的官府有一些不一样。

比如说审案之时,一般而言只有那些重大的案件,才会将中门大开,让外面人的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否则的话,平时一般的案子,中门都是紧闭的。

但李信当初查看制度之时,发现这条之后,便特意下令但凡是衙门之中审案之时,除了某些特殊案件之外,必须将大门全开。而且,百姓们可以在大门之外观看整个审理的过程,只是不得干扰审判便可以了。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也是因为他想要借百姓们对华山军的司法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毕竟,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了之后,整个过程之中肯定会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的。

如果一个官员的判决难以服众,让百姓们都不理解的话,那么,这个官员日后的名声恐怕就不好了。而在吏部的考核之中,官员在当地的官声也是一个考核的要点,对于他们的升迁能够起到影响。

而另外的一个,也同时可以考验官员们在面对着百姓的时候,是否还能够遵守法律。会不会因为某些情况之下的舆论压迫,从而是为了讨好百姓,做出有违法律的事情来。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互约束的制度。虽然说这种做法并不一定是能够让司法完全做到清明如水,但至少能够在最大的限度下将审判过程呈现在百姓们的面前,让大家都能够知道其中的细节。

从某一个方面上来说,这对于推广法律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许多的案子经众人之口,最终便广为流传出去,相比起官府枯燥的宣讲而言,效果是要好得多了。

李信等人赶到衙门之外时,县衙大门口已经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了。还有许多的百姓们,都在从其他的地方赶过来,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看什么稀罕物一样。

有六子他们在的话,李信是轻而易举的便站到了最前面。没有办法,他也想看看自己手下的官员如何办案,尤其是刑部的法律刚刚出台一年多的时候。也就不得不用些手段,让自己占据有利地位了。

公堂上相对比较的简单,郿县县令乃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看相貌的话,倒是颇为稳重的样子。此时,他正在看原告送过来的诉状。

这个时候的官员审案,和日后的不太一样,主要就是因为许多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来。比如说电视中常见的那种高案,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呢。

如果不是因为北方流行胡凳,而且这些年来,李信搞出了一些新东西的话,只怕县令们都得跪坐着审案了。

下方跪着两个人,县令左边的那个乃是四十岁出头的男子,听旁边先到的百姓说,那便是原告了。而在他旁边的那个,则是一个五十来岁,头发都已经是白了的老农,却是被告。

周围的百姓们都在悄悄的议论着这件事情,所以,李信很快便知道这个案子的内容是什么了。

说来也简单,其实就是两家争一块田地而已。因为相互之间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的情况之下,便将官司给打到县衙之中来了。毕竟,田地乃是百姓的衣食来源,谁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面让步的。

但这个案子中有一点不一样的是,那个原告并不是关中本地人。

喜欢东晋唐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东晋唐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